临沭概况
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被重视、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进入腊月中旬,家家户户即开始碾米磨面,宰猪杀鸡,购买鱼、肉、烟、酒、糖、果、茶、鞭炮,增购家具,缝制新衣,以备过年。节前数天,各家都要蒸馍馍,做豆腐,熬猪头糕,烙煎饼,添购新碗筷,洒扫庭院,洗刷器皿,人人理发,以示辞旧迎新。据说做豆腐是因为“豆腐”谐音“都福”,意在希求或庆祝合家幸福;熬猪头糕是因“糕”谐音“高”,预示家庭生活年年高。过年尽量要吃鱼,是因为“鱼”谐音“余”,希求新年伊始,日子越过越有余。而过年时不管碗筷缺与不缺,都要添置,寓意家中增添人口,人丁兴旺。正月初一,晨起放“高升”(即“二起脚”),谓“开门炮”,男女换新装,待饺子下熟以后,焚香烧纸放鞭炮,全家跪拜天地、先祖,稍后小辈跪拜长辈。此为“发纸”。大年黎明前后,千家万户爆竹声声,极为热闹。“发纸”毕,全家人用头一天备好的酒肴喝酒,吃水饺、汤圆(即元宵)。汤圆寓全家团圆之意。饭后,男女分头出动,到宗族亲邻互贺新年,谓之“拜年”。每家对前来拜年,年长者以烟酒相待;年小的儿童以糖果、花生、葵花子相待,也有给压岁钱的。拜年以当日午前为度,中午前后,集镇上有踩高跷、玩龙、玩狮子、走竹马旱船和说书唱戏的,人们在酒足饭饱,互贺新年之后,多去“看景”。是日不准挑水扫地,忌动刀剪,如有违犯,则认为一年不吉利。
元宵、叫亲节 夏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家吃汤圆、蒸灯。晚上放烟花,孩子们放“滴滴锦”,打着灯笼外出玩耍。夏历正月十六日,临沭地方有将已出嫁的女子叫回娘家吃顿饭或过上几日的习俗,虽不是什么大节,但家家比较重视,人们称为“叫亲节”或“走亲节”。
二月二 夏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临沭农村有“炒虫”之习:把黄豆放在锅中炒熟,意思是炒虫吃,把庄稼的害虫炒死,保证丰收。
清明节 此节为祭祀节。节前为先祖添土圆坟,意为其修缮房屋。节日这天,人们带着供品,到祖坟或去世亲人坟前烧纸祭奠。以表示对故去亲人的纪念。每逢清明,县里各界人士、在校学生到滨海烈士陵园集会,为烈士扫墓,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缅怀烈士光辉业绩,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此日家家户户吃粽子,并在门前插艾蒿。据说插艾可以辟邪,吃棕子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半年 临沭各地过半年时间不同。蛟龙、玉山一带以夏历六月初一为半年;临沭、南古、石门、大兴等地,以夏历六月十五为半年。多数农家为夏收后改善生活。家有小孩种牛痘的,也在这天举行“发红子”、“退盘子”仪式,烧纸花,放鞭炮,祈祝孩子平安。
七月七 相传夏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会面必流泪,即天必下雨,故又称雨节。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时值秋高气爽,花好月圆,节前亲朋好友互送礼品,以加深友谊。晚间,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月圆时分吃月饼赏明月。此节被临沭地方视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
重阳(老人节)夏历九月初九。古代文人名士比较注重此节,多于此日登高观望,饮酒赏菊,抒发雅兴。一般农民多把此日视为“雨节”,遇旱年盼此节老天下雨解旱。改革开放后,国家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将此日定为老人节,开展形式多样敬老活动。
腊八节 夏历腊月初八。人们用五谷杂粮和干果煮成腊八粥,庆贺一年来的五谷丰登。临沭地方腊八粥多用小米、大枣、核桃、栗子、银杏等原料,分荤的、咸的、甜的几种。腊八粥营养丰富,是冬令食疗佳品。
辞灶 夏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这一天,家家都将锅台、几案、锅碗飘盆收拾干净,准备设供祭灶。要事先买好糖瓜、点心、灶老爷像之类。晚饭后祭灶时,首先将墙上的旧灶老爷像揭下来,在香炉前焚化,表示灶老爷上天了;然后贴上新的灶老爷像,有的在像旁还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再在祭桌上摆供品,供品主要是糖瓜,据说糖瓜粘而甜,灶老爷吃了它,可以封住嘴,上天以后就不说人们的坏话了。设祭之后,全家参加祭礼,由长者烧纸烧香,送糖,送酒并为灶老爷的坐骑撒马料,最后,全家给灶老爷磕头,祭灶仪式完成。
除夕 夏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是日黎明前,要举行“接灶”仪式,即拿一把麦稂或数张火纸在粪堆上一烧,放几个鞭,意为把灶老爷从天上接到家中过年。过年即换桃符,贴春联、门笺(俗名叫过门笺子)、年画,打扫院落,在各门槛处安设拦门棍,意谓别跑了“金马驹子”。同时长辈要率全家上祖坟。本日早餐从粗从简,晚餐从精从丰,要合家聚餐,并把晚餐剩余的饺子、米饭、豆腐之类放在锅里“压锅”,寓意明年富有。晚餐后,全家围炉团坐,说啦家常熬夜,谓之“熬岁”。据说越撑熬活的岁数越大。是夕,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钱多少不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电视已经普及,多数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过年守岁。
婚嫁
提亲:由介绍人(媒人)分别到男女两方家介绍对方情况。相亲:男女双方随其亲属到介绍人约定地点见面。双方同意后,由男方招待女方吃顿饭。定亲:双方同意结亲,女方由亲属陪着去男方“看家”,男方用毛巾包上现金(几十元或上万元不等),加上礼品,由介绍人交与女方,作为定亲礼。递小柬:男方买部分常用衣物,由介绍人送与女方。传大启:即要年命,写明男女双方生辰年月和属相,互相递交,以便选择婚期。男方送女方锅饼、猪肉、鸡、鱼等六样礼物(称六色礼)和九身衣服。传大启后多在一百天内完婚。也有在一年内完婚的。嫁女:姑娘出嫁前,要去祖茔上坟辞祖,娘家摆酒席招待宾客,称“约客”。出嫁时无论冬夏都要身穿红袄(红乃五色之祖,袄为厚实),大兴镇一带还流传租用老人寿衣之习。有些地方,嫁女在屋里坐上椅子,由长辈人抬着上轿,由红毡铺地或撒麦穰铺路。花轿前贴“青龙”字贴,意为青龙镇妖驱邪。举灯盏或火把绕轿一周,名为照轿。如今,轿车取代了过去的花轿。然后,放鞭炮起轿,由送亲人伴送,嫁妆随行。沿途有一人在前撒“青龙贴”,直到男方家。迎亲:新娘队伍来到之前,婆婆手提线砣,又名“随手转”(意为叫媳妇听话),接连到村头张望三次。本县南部地区新娘嫁妆到家时,婆婆上前把锁一一锁好,谓之“捏锁”,意为媳妇过门后,家中的一切权力由婆婆执掌。北部地区新娘进村时,把锁放开,进家后由婆婆看柜,并拿出两包点心,分给大家尝喜。新娘下轿时,先燃放“二起脚”,后放鞭炮,此时唢呐喇叭齐鸣,向新娘头上撒麸(福),地撒麦穰(示银条)。在音乐声中,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后入洞房。第二天,新婚夫妇给近亲长辈磕头,长辈给钱,名曰“磕头钱”。现各类习俗也有所简化。
生育
妇女生小孩3日挂红报喜,即在门前挂块红布,附弓箭、蒜头以示生孩子,同时有希望孩子将来“能打会算”,能文能武之意,区别只在生女孩箭上无箭头。是日,男方要煮熟鸡蛋,以红、绿颜色染之,送往女方娘家报喜。女孩生后第九天,男孩第十天,姥娘及姑妗两姨等主要亲戚要带着米、面、鸡蛋、油条、红糖、童衣童帽等物以及“见面钱”前往贺喜,叫“送米糖”。送米糖之前,四邻好友亦携带礼物或礼金等前往祝贺,待“送米糖”仪式完后,当事人要分赠红、绿鸡蛋和油条等东西以回礼。有些家庭生孩子后摆设酒宴,请客志喜。
生日 寿辰
临沭地方过去一般无给小孩子和青年人过生日的习惯。近年有少数人学外地做法,小孩子和青年人也过生日。祝寿多在60岁之后,但真正实行的也不多。俗语说:“六十整,七十整,吃他(她)闺女大圆饼”;“六十六,吃他(她)闺女的一刀肉”;“七十一,吃他(她)闺女的老母鸡”。意为人到60岁、70岁,女儿家要送锅饼之类孝敬;66岁,女儿家要送一块猪肉孝敬;71岁,女儿家要送一只母鸡孝敬。这些礼俗,均含人到年老之时,女儿应尽孝顺之道的寓意。此地老人,有的忌生命过程中的73岁、84岁这两个年岁。认为73在旬头,84在旬尾,多有不测风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虽为无稽之谈,农村老人多有信之。
天赦
在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外祖母家给外孙(学龄前儿童)做马褂穿。马褂前后心部写有“交天大赦”、“长命富贵”等字样,意为祈求老天赦免孩子的罪过,使其多福得贵。现穿此马褂的已很少。
丧葬
旧俗 人老年迈,下辈要为其预制寿衣寿材。弥留之际,儿女要为其净面,着寿衣;咽气前,儿女一定要守护身边。气断,全家举哀。入殓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曰“噙口钱”;背垫一铜钱,曰“垫背钱”;手中拿线穿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要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以供停灵期间子女亲朋烧纸吊孝之用,曰“牢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孝仪式用;大门外悬白纸条做成的幡,曰“指魂纸”,纸条数与死者岁数相等。孝服白色。父母死亡,儿子要戴斜角孝帽,帽钉麻匹,谓之“披麻”;着孝服,腰束苘绳,举丧期一端拖地,谓之“拉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杖用白纸条裹缠。儿媳顶褡头,着孝衣,束苘绳,白袜草鞋,长媳手执汤壶。女儿基本同儿媳。侄、孙辈依辈份戴孝,区别多在孝帽式样。夫亡,妻需穿白戴孝;妻亡,夫不戴孝。吊客一律平角孝帽。人死后,丧主派人纷至亲友报告死讯殡期,谓之“报丧”;亲友需携纸、烛、香箔前往吊丧,谓之“奔丧”、“吊纸”。至安葬前,丧家一般搞“报庙”、“指路”、“送汤”(又叫“泼汤”、“送盘缠”) 、“请灵”(如夫妇先死一方,要“请”回家来过宿相聚)、“出殡”等仪式,繁琐至极。每次仪式举行,儿女需痛哭流涕,大哭大恸为孝,不哭不泪被视为不孝。亲朋吊唁行磕头礼,丧者之子要磕头回礼。老殡多请“喇叭匠子”数人吹奏。吹奏得越“热闹”,围观者越多,丧主家越觉得“要脸”。丧后停棂,一般三天,富者五、七、九天以致更长,贫者亦有当日葬者。出殡时,要在路口处停棂,把“牢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牢盆”,已婚女儿花钱用彩纸所扎“金山”、“银山”、“童男童女”、“车马楼宇”也在这时烧毁。下葬时,死者乡邻多持锨前往坟上培土,以表生前相处之谊,事毕,丧家要酒饭相待。此地礼俗,死后三日上“三日坟”,逢第一个七日上“头七坟”,其后逢“七”上坟,一般至“五七” 而止。 其中以头七和五七最被看重。五七之后还有“百日坟”、“周年坟”、“三年周”、“十年周”等。人死后,死者儿女侄孙等要在停棂房内集体居住,谓之“守灵”。一般五七日为限。
新风 丧葬旧俗,仪式繁琐,迷信色彩浓重,依次施行,需大事铺张,一般人家多搞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十年来,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搞封建迷信的诸种葬仪多已废除。有的即使按旧俗办丧事,也大量进行了简化,而且许多新的丧葬仪式已被人们接受和实施。(1)追悼会 人死之后,亲属改披麻戴孝为臂带黑纱,吊唁者改送烧纸香烛为送花圈,改烧纸磕头诸种葬仪为开追悼会,由领导或亲友乡邻中年长者致悼词,行鞠躬礼以悼念死者,寄托哀思。本县20世纪60年代起有些村庄就是这样举行葬礼的。人们觉得时新、文明。现在城镇机关人员去世,大都开追悼会,仪式简单、庄严。(2)火化 1975年5月, 临沭县火化场建成,县委作出《关于开展丧葬改革实行火化的决定》。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人死尸体火化,骨灰盛于骨灰盒,逐步变为本县多数群众的自觉行动。(3)厚养薄葬 由于党的多年教育,本县广大民众封建迷信思想渐少,孝敬老人之风渐浓。一些精神文明带头户,对老人在生前多多孝敬,从吃饭,穿衣到一担水一筐柴,均时时想到老年人的难处,作出周到安排。老人有病,及时就医,每有好吃的东西,一定奉送老人。但老人去世殡葬时,不搞迷信,不大操大办,一切从简。这样做,深合老人心愿。有的说:“生前不孝敬,拿着老的不当人,死后大摆花架子,以显‘孝心’,众人不服,这样的儿女也问心有愧。”在这些带头户的带动下,许多过去不孝敬老人的,对老人亦在生前多方照顾赡养,死后实行薄葬,不再在老人死后用大操大办来显示孝敬。但至今县境之内丧葬习俗仍是新旧并存,且旧俗有渐长之势。人死后,披麻戴孝者有之,烧香磕头者有之,请魂送灵者有之,铺张浪费大摆场面夸耀于人者亦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