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县情>>临沭概况>>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2024-06-12

古遗址

北沟头古遗址 位于县城西北3公里,郑山镇北沟头村。先后出土石斧、石凿、穿孔石铲、石纺锤、石箭头、白陶鬶、灰陶鼎、黑陶壶、高柄镂孔蛋壳黑陶杯等重要文物,经省文物部门鉴定,确认属龙山文化到商周秦汉时代为期较长的一处古文化遗址。1977年12月23日,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家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约13公里的郭家村西南500米处。1980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郭家山遗址进行调查,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物。采集到的标本有石刀、石铲、石镰、石锛、石斧、纺轮、骨针、陶器口沿、陶片、鼎片、鬲足、豆盘、鹿角、兽骨等。郭家山遗址内涵丰富,是研究鲁东南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盘遗址 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县城东北9公里、朱仓乡东盘村西北0.5公里。遗址文化层厚2米以上,存有大量陶片,有白陶鬶足、褐陶鬶足、黑灰陶片等。遗址附近曾出土过东汉铜熨头1个,汉罐数个。2003年,被临沂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荞麦涧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石门镇荞麦涧村东。文化层厚约3.5米,遗址内涵丰富,出土遗物有鼎足、鬲足、残陶器、陶器口沿、石箭镞、半月形双孔玉镰。陶器质地为夹砂黑陶及夹褐陶,大部分保存较好。2006年,临沂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糜家村遗址 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白旄镇糜家村东。遗址文化堆积层厚约2米,采集遗物有陶片、鼎足、鬲足、黑陶壶等。2006年,临沂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子遗址 位于县城东南2公里,临沭镇寨子村西50米处。出土采集的遗物有背壶、褐、灰、黑陶壶以及甗、鬶足、盘、陶沿口、残器盖、纺轮等。20世纪70年代,出土一批觯形壳,质地为黑陶,系包含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到周汉时代的遗址,主要为龙山文化。1985年,临沭县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贺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南古镇徐贺城村东北沭河大堤之内。相传春秋战国时有贺王在此封地建城。遗址文化堆积层厚约3米,出土陶罐残片、口沿、汉砖、汉瓦、铁器等遗物。1993年,临沭县人民政府认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事件:

殛鲧于羽山 相传尧舜时,天下洪水为患。鲧奉尧帝命治水。鲧盗用“息壤”,采用围堵之法,谁知洪水越堵越大。鲧治水9年,劳而无功,又犯偷窃“息壤”之罪,舜帝派神将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上,化为一眼山泉,名为殛鲧泉。另据《中国远古帝王谱》记载:尧舜因鲧对选舜为接班人不满,而以鲧治水无功和动用“息壤”之罪,将鲧及其部族流放羽山,后鲧病死,葬于羽山。不论是诛杀,还是流放,总之,鲧死于临沭县境内的羽山是确定无疑的。

夹谷山齐鲁会盟 《春秋·定公十年》 载“(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夹谷”是今临沭县东部、鲁苏交界的夹谷山。齐国和鲁国国君在夹谷山会盟,孔子以鲁国司寇身份参加,起到巨大作用,鲁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马陵之战 临沭县西南部与郯城县交界处的马陵山,为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主战场。《沂州志·山川志》载“马陵山在州东九十里,与郯城接,状如奔马,直抵宿迁……齐战魏,孙子胜庞涓于此。”庞涓战败自刎,孙膑念与其同师于鬼谷子,将其葬于样山之阴,并立有墓碑为记。

唐朝设临沭县治 “临沭”作为县级政区名称,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唐武德四年(621年),临沂析置兰山、临沭、昌乐三县,武德六年(623年),省兰山、临沭、昌乐,并入临沂县。

滕冉苍马山抗金 据《临沂县志》 引用《宋史》记载“滕冉,沂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宿迁人魏胜起兵于沂州。沂民壁苍山者数十万,推为寨首。金兵围之,久不下。告急于胜,胜提兵至,入寨,出战于山下。金人急攻,绝其水道,寨中食干糒,杀牛马饮血,坚守不下。胜度金兵必攻海州,乘间出寨趋海州,金兵乃解围去。至今寨之遗迹犹在。”

大兴镇设督捕同知署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南巡路过沂州,生员王卣拦驾上疏,奏请在郯城县乱沟山集设捕盗厅,维护地方治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沂郯海赣督捕同知署在乱沟山集正式设立,首任同知李兴祖。李到任后,把乱沟山集改名“大兴镇”,随后着手兴建衙署。雍正年间,为衙署安全,朝廷派兵驻守大兴镇,即人们所说的武衙门。大兴镇衙门自康熙年间始称沂郯海赣督捕同知署,到乾隆年间改称沂州府同知,延至清末消亡, 历时200多年,对当地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