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政府公报>>历史公报>>2024年第三期>>县政府文件>>正文

临沭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临沭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临沭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24-09-19  点击:

沭政发〔2024〕7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临沭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已经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临沭县人民政府

2024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沭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文旅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的战略部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基础

(一)临沭县基本情况

临沭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鲁苏两省交界处,因濒临沭河而得名,人口68万,面积1010平方公里。临沭是千年古县,境内的东盘遗址、北沟头遗址,尤其是北辛文化遗迹填补了鲁东南地区人类早期活动的空白,孔子齐鲁会盟于夹谷山。临沭区位优越,百公里内有日照港、连云港、柘汪港、岚山港4个港口,50公里内有花果山、临沂2个机场,40公里内有京沪、沈海、日东3条高速。临沭是宜居城市,苍、马、草、冠、演五峰相连,39公里的沭河滨河风景线,苍源河等6条河流绕城而过,苍源河省级湿地公园入围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近年来,临沭县荣获世界手工艺城市——柳编之都、中国钻石之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健康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文明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医养结合示范县、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县等荣誉称号。

(二)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1文化产业(事业)发展情况

全县文旅系统以“让群众满意”为工作出发点、落脚点,认真履责、强力推进,着力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切实提高群众文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推进新型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全县共建有9处综合文化站、268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00处标准化文化广场、70处乡村记忆馆、15处县文化馆图书馆分馆、96处图书馆服务点,投资6.5亿元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县电影公司获“全省农村公益电影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县图书馆在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初评中,位列全省县级馆一级馆第1名。持续提升“激情四季·唱响临沭”品牌美誉度,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等文化惠民活动。舞蹈文艺精品《扑蝴蝶》《打花棍》,先后荣获“小飞天”奖儿童舞蹈大赛一等奖、“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小荷新秀”奖和泰山文艺奖。

临沭县立足文化资源基础现状,积极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目前全县共有460家柳编企业、46家印刷企业、8家娱乐场所、11家网吧、2家电影放映场所、1家剧本杀、62家书店。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深入挖掘非遗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产业化,目前,我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19个,县级非遗项目126个。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12人,县级非遗传承人95人,市级非遗工坊8家,县级非遗工坊17家。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和省级非遗项目莫氏绒绣兼具艺术性、产业化和规模化,是我县手造产业发展龙头项目,连续多年实现产业总值不断增长。目前,全县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41家。2023年,全县文化企业营业额达到25.9亿元,占GDP比重为9.62%。

2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临沭县不断加强旅游产品打造及配套服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县有苍马山冠山景区、夹谷关景区、蛟龙航空主题乐园、朱村文化旅游区、沭河古道等A级景区6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1家,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各1个,发展旅行社(分社、营业部)13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乡村旅游点20余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精品采摘园4个,拥有希尔顿欢朋酒店、常林蓝海大酒店、沭河大酒店、白玉兰酒店等一批大型精品酒店,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六要素体系。2023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7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2亿元,占GDP比重为8.78%。

(三)乡村振兴发展情况

1产业振兴方面。临沭县立足县域资源条件,着力培育壮大柳编、花生、绿茶、菌菇、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其中,临沭柳编是全县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已形成特有的品牌文化及烙印。近年来临沭县积极探索柳编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设集农事体验、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户外徒步、体育休闲、科普示范等为一体的欧拉柳编产业园区,建成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等展示中心,形成农业产业化、产业旅游化,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为全省柳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县级样板。

2繁荣乡村文化方面。临沭县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手段,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文艺活动,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围绕“我们的节日”、重大节庆日等,每年组织开展富有时代气息、体现节日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次,组织“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800场次,放映公益电影3000余场次;持续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临沭县“暖阳行动”上榜山东省2022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四)前期工作和成效

1柳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临沭县杞柳种植基地达10万亩,农村家庭编织户达5万,带动了全县超10万人就业,截至2022年底,全县柳编企业460家,注册品牌35个,申请专利360项,年总产值40亿元,全县有外贸实绩的柳编企业126家,实现自营出口9.4亿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41%,占全国柳编产品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口评在业内广泛传颂,品牌发展力居全国柳编业第一位。临沭县推行农户、村集体和龙头企业三方共建,着力打造青云、曹庄两个柳编产业强镇,重点建设了沭河生态农业长廊和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打造柳编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带,建成“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临沭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临沭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荣获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非遗保护赋能乡村振兴。临沭县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创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1个;市级非遗工坊8个、县级非遗工坊17个,市级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条、非遗研学旅游基地2处,积极打造“山东手造·尚品临沭”非遗品牌,研究制定《“山东手造·尚品临沭”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人才保障、资金补助等政策服务体系,对手造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奖补,全力保障手造产业稳步发展。曹庄镇“非遗柳编演绎指尖上的致富传奇”入选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县柳编工艺品商会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晴朗工艺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柳雅堂非遗工坊、莫氏绒绣非遗工坊、荣华柳编非遗工坊被评为全市优秀非遗工坊,“在非遗保护传承中推动临沭柳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工作被评为临沂市非遗保护亮点工作,“临沭柳编非遗传承之旅”入选临沂市非遗特色旅游线路,莫氏绒绣博物馆、欧拉柳编创意中心被评为临沂市非遗研学旅游基地。临沭县大力开发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培育乡村研学、文创等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3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临沭县立足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加快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加强农文旅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为农文旅产业发展储备力量。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工作,全县重点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5个。一是于家山“十里薯乡”项目。以红薯种植为核心,打造以红薯研发、种植、加工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链条,推出地瓜点心、薯条、红薯奶茶、地瓜宴等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把地瓜产业与美丽乡村经济有机结合。二是马庄“乡福里”项目。马庄村积极依托红色朱村和柳编支柱产业,以“村集体主导+社会经营主体合作+群众参与”的模式,盘活村内闲置宅基地,建设12处13个数字小院,提升打造“好日子大舞台”“红色文化街”“围炉夜话”等文化阵地。三是红色朱村项目。红色文化是朱村景区的引领性资源,建设提升“一心五馆四街五巷一基地”,依托朱村沂沭河交汇的生态地理优势,建设了生态休闲草坪,配备了帐篷露营基地、游艇、观光热气球、户外游乐园等娱乐体验设施,打破了景区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的单一游览形式。四是“沂蒙好栗”项目。以万亩板栗园为基础,推动观光农业重点发展,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避暑、运动、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地。五是花漾山里项目。建设戴河亲水体验区、山水云居等,在展现山里村原有淳朴乡村风貌的同时,植入创意文化、创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焕发传统村落新活力。2022年朱村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于家山村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切实提升了旅游知名度,有效吸引了很多游客,从而带动周边餐饮服务、宾馆民宿、农特产品等一系列的产业发展,直接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多元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五)开展试点优势条件

1柳编传统文化提高产业附加值。临沭柳编已有1400年的传承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曹庄镇朱村时,对临沭柳编在增加群众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临沭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柳编产业升级,坚持“创意+科技”引领方向,推动由单一的柳编制品,到木艺、草艺、竹艺、藤艺、铁艺、布艺结合,进而向柳编家居工艺品产业转型,实现由“卖产品”向“卖文化”转变;大力实施柳编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产业效能,建设了“中国(临沭)柳编文化艺术馆”(唯一的国字号柳编类展馆)、欧拉柳编农场,开展柳编艺术品销售展示与编制互动体验、亲子互动、休闲观光等产业新形式向结合,实现柳条加工低端低附加值向高端高附加值的转变;依托临沂“物流之都”的优势,临沭柳编创新探索国内电商与跨境电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临沭柳编在创造乡村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着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激发出创新突破、文旅融合的澎湃活力,为助力老区乡村振兴方面提供了可供其他地方借鉴参考的经典案例。

2柳编产业振兴助力文化保护与传承。临沭柳编产品的外销,将附着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手工艺产品推向世界多元文化的舞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一种实用的现实载体,是讲好文化厚重的山东故事、塑造情怀博大的山东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的有形文化符号,无形的文化思想、美学风格、工匠精神等,都有潜力成为富有影响力、衍生力和传播力的新时代齐鲁文化IP。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更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临沭柳编登上央视《黄金100秒》《丰收集结号》《星光大道》等栏目,《记住乡愁》《平凡匠心》《山水间的家》《中国乡村编制大会》等节目组拍摄走进临沭,向全国人民展现着临沭柳编的艺术魅力。临沭柳编在实践检验中迸发出的经济活力,让非遗用起来、火起来,延续了非遗工艺的生命力,促进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农文旅融合全面赋能乡村振兴。临沭县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北瓜南豆、东莓西柳、中部食用菌、全域白羽鸡”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引领农业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联农带农增收致富;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打造青云镇“沂蒙好栗”片区、玉山镇“薯香茶韵”片区、蛟龙镇山子片区、曹庄镇“岌山花园”片区、店头镇“田园楮林”片区等14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促进农文旅结合和产业发展。临沭县深入挖掘柳编产业文化内涵,连续举办9届中国(临沭)柳编文化产业交易会,大力发展休闲游、观光游、研学游,在“好日子”示范片区、人民公园等地融入柳编元素、传播柳编文化,着力打造柳编之都“核心IP”。

二、试点目标

健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品牌营销、人才培养等工程,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和乡村文化业态,使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构建“点线面”结合、“昼与夜”互动、“淡旺季”互补、“城乡村”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临沭地域文化旅游品牌。到2025年,力争文旅产业营业额年均递增15%以上,培育1个精品文化旅游名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等级民宿、2个市县级非遗工坊。

三、试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推进城乡文化设施提升。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县、镇、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2025年实现全部镇街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二级站以上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在覆盖全部行政村居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全部自然村。大型社区、行政村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按照“一个乡村大舞台(文化小广场)、一个多功能厅、一个村情民俗文化展示室、一个社区书屋、一个文化长廊”五个一的标准,建设、改造、提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用三年时间,完成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任务。实施应急广播“村村响”、地面卫星电视覆盖工程。

2释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效能。在巩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县级优势文化资源向镇村倾斜。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以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为中心,在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设立分馆,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逐步实现县图书馆与分馆“通借通还”。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补充更新农家书屋出版物。2025年,完成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和展陈工作。

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果与效率。统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各类数字资源,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与国家数据库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创新服务模式,将文化数字服务延伸至艺术展览、文艺培训、信息指南等各个方面。推进数字化出版,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实现公共文化信息安全高效传播。同时,政府应当鼓励企业、个人与各社会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建设工作当中,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供支持。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力求优质数字文化设施覆盖全域。

(二)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4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在《临沭县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技术要求等标准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电影放映场所和各类分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具体指标。坚持建设、管理、使用并重,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到科学发展总体考核范畴,逐步完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出台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管理考核办法,明确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标准,加强馆站的管理与监督,提升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文化场馆评估定级标准为依据,规范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按照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切实改善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探索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模式,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设施管理。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提升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服务。完善面向残疾人、未成年久、老年人、城乡低收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管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

6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把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作为乡村公共文化重要内容,大力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继续提升做靓“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说临沭、唱临沭、写临沭、画临沭”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好“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龙腾虎跃闹新春”舞龙秧歌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品牌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更多内容,吸引群众参与;组织开展好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大力开展“书香临沭”活动,举办“红领巾读书月”“世界读书日”“尼山书院”“小小管理员志愿服务”“4.23世界读书日”“十佳文明小读者”“书香家庭”评选等活动,定期开展“朗朗诵读社”“风云汉服社”“楚汉棋社”等社团活动,丰富全县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形成崇尚科学、热爱读书、追求高雅的读书风尚;组织开展“舞动乡村·欢乐广场”广场舞活动,评选“百优广场舞队”、“十佳广场舞领舞”,引导广场舞科学、有序、健康、文明发展;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对外交流,支持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组织精品艺术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有计划的把我县打造的精品艺术作品到各镇街、村居巡演,拉近精品艺术与基层群众的距离,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

7加强乡村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生产,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通过选树优秀作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开展乡村优秀小品小戏创作选拔活动,加强对群众文艺创作的支持与引导。实施重大文艺作品示范带动工程,推出一批在省、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文艺精品力作。

8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深入挖掘临沭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支持乡村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演出、体育健身组织公益性展示培训,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鼓励商业性文化活动对群众免费或优惠提供。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9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文化领域。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支持庄户剧团健康有序发展,重点扶持优质庄户剧团,保证每个镇街有一支常年在基层演出的庄户剧团。鼓励符合条件的剧团、放映队参与到“一村一年一场戏”等公益文化活动中。

(三)积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0实施传统文化普及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农村(社区)。通过推进戏剧曲艺、诗词书画、高雅艺术、传统体育、中医文化、非遗等进校园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充分利用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道德讲堂、儒学讲堂、新时代讲习所、乡村文化记忆馆等各类阵地,组织传统文化志愿者开展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宣讲报告活动。在街道、村居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显著位置建设文化街、文化墙、宣传栏,组织制作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典、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专题版面,凝聚社会共识。

11实施传统文化资源整理工程。加快推进县博物馆、非遗馆展陈工作,提升柳编文化艺术馆,新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博览场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深入探寻临沭文化根基,充分挖掘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品牌。不断提升放大“舞龙秧歌会”“苍马山庙会”“柳毅庙会”等节庆文化品牌效应;广泛开展镇村志、家风家书编修,发挥好陈巡会、朱村、河湾等现有乡村文化记忆馆教育化人作用,重点建设青云镇官庄社区和柳河社区历史、玉山镇东盘村历史文化、临沭街道山里胡氏祠堂和山里京剧特色非遗等展示展览馆室,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愁记忆。

12实施传统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充实完善县文化中心尼山书院、新华书店城市书房、非遗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功能布局,打造全县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集群;村(社区)重点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农家书屋、儒学讲堂、道德讲堂建设,将传统文化作为基层阵地建设、书籍配备、理论宣讲的重要内容,定期讲授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县、镇、村传统文化阵地三级联动、同步提升;充分利用县网信办、县广播电视台“文明在行动”“临沭国学堂”“德润临沭”专栏及各类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媒体和楼宇、灯杆、围挡、阅报栏等户外广告载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和大众传播;大力弘扬滨海红色文化,深度挖掘、推介、展示滨海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助力沂蒙精神弘扬。依托夹谷书院,构建研学游一体化儒学传承格局,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2025年,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四)加快发展振兴文化产业

13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临沭柳编”,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临沭柳编等传统技艺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提升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互联网普及应用,加快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数字产品开发、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网络增值业务。

14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进传统文化行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传统文化行业发展活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积极促进共享和利用。继续引导上网服务、游戏游艺、歌舞娱乐等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着力推动文化演艺业升级。增强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培育壮大演艺业主体,鼓励发展民间文艺团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培育发展柳编、绒绣、酿造等非遗传统手工艺,做大做强柳编、绒绣等非遗文化产业,打造临沭特色民间艺术品牌。

15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附加价值。鼓励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结合,注重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相协调,以文化创意为引领,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街区、艺术园区等人文空间规划设计品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等,开发和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乡村文化消费趋势。

(五)做强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

16打造精品农文旅线路。以乡村文化特色资源为基础,加强各乡村旅游点的互动与联系,重点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骨干旅游线路,打造包括深度体验线路、郊野休闲线路、乡村红色研学线路、休闲康养线路的差异化精品线路,形成临沭乡村旅游线路网络,系统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把非遗展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纳入旅游线路,做好临沭特色精品“一日游”“二日游”“周末游”线路策划。

17培育壮大民宿经济。创新培育一批精品民宿、乡村宿集等乡村文旅业态,依托村落的乡土文化和农耕田园等外部条件,将闲置农房有效利用,开展项目招商,对接河南云上院子、广东韶关印象丹霞民宿建设开发商,邀请专业团队到临沭实地踏勘,调研指导,争取合作,重点打造朱村柳韵慢生活、山里村等民宿集聚区,培育“沂蒙乡愁民宿”,拉动小院经济。

18强化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充分利用临沭历史文化、自然农业、红色文化等资源,强化乡村产品品牌打造,推进“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提升乡村旅游商品的档次和规模,提高商品消费在乡村旅游消费中的比重;加强全媒体多维度宣传,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扩大宣传,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新形象,继续协助办好柳编博览会、板栗采摘节、桃花节、蓝莓节等乡村节庆活动,持续举办中国(临沭)柳编文化产业交易会,大力发展休闲游、观光游、研学游,在乡村旅游消费场景和网红打卡地等地融入柳编元素、传播柳编文化,着力打造柳编之都“核心IP”重点挖掘优质,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19加强农文旅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创建,注重乡村旅游项目的差异化发展,以旅游服务和休闲产业为主,推动朱村景区提升,持续打造花漾山里、沂蒙好栗等农文旅综合体,完成夹谷关冰雪温泉度假区建设并运营,实施夹谷山森林探险水世界项目,建设一批集合农文旅的乡村旅游精品项目,打造新消费场景。

(六)加快建设基层文旅人才队伍建设

20加强乡村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文旅管理专业人才素养,制定基乡村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完善文艺培训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领导监督机制,健全工作体制。把“星辰计划”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全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中。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其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21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出台《临沭县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鼓励全县文艺爱好者、文化工作者和有文化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指导(辅导)员,指导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乡村文化志愿者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健全“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组织县文化馆、文艺团队、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开展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志愿人才,努力培育打造成具有临沭特色的乡村文化志愿品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整个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调度及指导督促,协调推进,全面抓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落实。

(二)强化资金支持。用好省、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等,对乡村文化振兴类项目进行扶持。充分发挥各级信贷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效金融支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金融单位积极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融资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建设运营。

(三)强化人才保障。加强乡村文旅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深化与高校、专职院校的合作,推进高素质文旅人才培养,培育一批乡村文化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等。引导文化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志愿者等深入村镇对接帮扶,带动文化、资本、产业下乡,对文旅特色村镇给予全方位支持。

(四)加强督查考核。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镇街督查范围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事项,建立日常督导和考核机制,确保全面及时完成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任务。


上一条:临沭县人民政府关于划转房地产、节能、渔业领域部分权力事项的通知 下一条:临沭县人民政府关于柏庆辉等同志任免职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