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重点领域>>涉农补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贴>>正文
临沭县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
2023-11-08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nyj/2023-0000272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3-11-0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
索引号: linshuxiannyj/2023-0000272
发布机构: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目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贴
发布日期: 2023-11-08

根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农科教字〔2023〕19号)、《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3年临沂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临农科教字〔2023〕8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明确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规范实施培育项目,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提高,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深化实施“四雁工程”,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聚焦破解乡村人才短缺等问题,打造一批高素质、技能出众、示范突出的鸿雁人才队伍,不断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重点任务

2023年,围绕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应、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统筹推进种养加农户生产技术技能、生产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全面支撑粮油生产大面积提单产,全面支撑农业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300人,其中:省级示范培训32人;市级培训59人,重点开展粮油单产提升暨高标准农田、循环农业、乡村振兴鸿雁人才、长三角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带头人等培训;县级培训194人,开设农机手、作物、玉米等3个培训专业;高素质农民大师“师傅带徒”15人;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村8个,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开设的班次和培育人数不低于80%。

(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技能

聚焦“两稳两扩两提”要求,紧密衔接农业生产技术技能提高确定培训内容,针对种植农户及合作社、生产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生产主体的生产人员,紧扣农时,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实施分区域灵活组织、分品种专题组班、分技术专家授课、分阶段针对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机械化作业、耕地保护建设等内容。用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在田间地头实践实训,切实提升农民实操水平。

(二)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能力

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统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和农民学习需求,以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扩链延链,围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与三产融合开展人才培育。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等,分层分类重点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三品四化”(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能力培育,开展生产组织、市场运营、智慧农业、仓储保鲜、信贷融资、风险防控、绿色生产、电商营销、外经外贸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等现代农业产业化专业知识培训。倡导应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讨论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开展培训,提高培育效能。

(三)提升农民素质素养

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全面开设综合素质素养课程,开展农民素质素养培训。培训内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农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低碳生产生活、农业防灾减灾,金融信贷保险、乡村规划建设、乡风文明、农耕文化等领域基础知识。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农业农村科普工作协同开展,加强农业安全生产、现代农业技术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宣传,引导农民安全生产、移风易俗,推动形成安全和谐、勤劳向上、绿色节俭、孝老爱亲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专项行动

聚焦重点任务落实,依托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采取集中培训、考察实训、分段培训、咨询服务、跟踪指导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切实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着重组织开展好以下专项行动。

(一)粮油单产提升培训行动。重点围绕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开展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培训,推技术、提单产。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玉米单产提升培训专题月活动,围绕大豆品种、农艺、农机加大指导服务和培训;围绕玉米高产优质耐密品种、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应用和技术技能开展培训,推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训组织要下沉镇(街)村,开设生产技术培训巡回课堂,根据粮油生产关键环节节点,应季节依农时,分段适时开展增产技术模式应用、生产技能培训与现场教学,夯实提单产促丰收技术技能培训基础。(县级为主组织实施)

(二)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以专业农机手、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为培训对象,聚焦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围绕高质量机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飞防植保、田间除草、秸秆精细化还田、田管镇压、机收减损等重要机械化技术及安全生产规范,在三夏三秋生产之际,分段分批开展实操实训和作业演练,提高机手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丰产丰收。(县级为主组织实施)

(三)绿色生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行动。围绕循环农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种养、耕地保护、科学施肥用药、农业减排固碳、智慧农业、节水灌溉等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内容,开展专题培训与指导服务,增强农民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意识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县两级为主组织实施)

(四)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行动。围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乡村文旅、网络电商、文化创意等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分类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训。(省、市两级为主组织实施)

(五)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面向小农户、留守村民开展素质素养提升试点培训,培训时长为半天至一天,培训内容为综合素质素养课程,试点村由镇街推荐、县农业农村部门确定,全县培训班举办试点村8个,培训人员不列入高素质农民培育人数计划任务,单独汇总填报信息系统。承担试点的行政村可设置一名联络员,负责组织培训对象、组织现场培训等工作,并报县农业农村局审核备案,逐步建立县、镇(街)、村高素质农民培育组织联系人员网络体系。

(六)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示范行动。开展高素质农民“师傅带徒”创新工作试点。要认真组织开展创新示范工作,积极研究探索,周密组织部署,做好经验总结,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县级、农民大师共同组织实施)

四、工作要求

高素质农民培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将继续纳入对各镇街综合考核内容,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按照实施方案与培训工作规范的要求,抓好落实,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一)精心组织,提升培育质量。要精心组织、统筹谋划,农业农村、财政、共青团等部门要加强工作联动。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过程督导。培训机构要深入推进分类精准培训,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的要求,科学确定相应学时与培训形式,并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培训专题内容合理设置培训时段。要加强对培训师资、培训教材的遴选把关,鼓励开展小班教学,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培训效能。要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及时规范录入信息,开展项目管理与考核。

(二)统筹资源,强化体系建设。县农广校要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主管部门部署安排下,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持续提升培训组织能力,强化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支撑。注重利用乡村振兴优质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等优质科技教育资源,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训能力提升。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专业人员、具有农民高级职称的“土专家”“田秀才”专业特长,根据培训专题需要,积极纳入师资队伍。优先选用省、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承担实习实训与案例教学,积极打造综合性基地、专业型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相串联的专题品牌培训线路。鼓励农业企业投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有偿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

(三)规范实施,用好培育资金。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需求调查、线上线下培训、实践实训、跟踪监测等与培育工作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招投标费用。春耕春管、三夏、防灾减损等应急性培训,优先委托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承办,实行先培训后支付。培育机构须与承担其任务的实训基地明确合作关系,并向实训基地支付场地耗材、实训师资等切实发生的相关费用。农民素质素养提升试点行动的班次,可按规定列支课酬、资料费等与培训直接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食宿费用。

(四)强化服务,抓好典型示范。组织参加“五新对接”活动,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农民训后跟踪延伸服务,为技术技能提升类培育对象提供长期技术指导,协助产业发展带头人获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信贷保险等方面支持。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产业联合体,搭建农民发展展示平台,举办技能竞赛、专题论坛,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加大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高素质农民长期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