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
2006-12-18 点击数: | ||||||||||||||||||||||||||||||||||||||||||||||||||||||||||||||||||||||||||||||||||||||||||||||||||||||||||||||||||||||
|
||||||||||||||||||||||||||||||||||||||||||||||||||||||||||||||||||||||||||||||||||||||||||||||||||||||||||||||||||||||
|
||||||||||||||||||||||||||||||||||||||||||||||||||||||||||||||||||||||||||||||||||||||||||||||||||||||||||||||||||||||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及至2020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十一五”及至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于动员全县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十五”发展成就与经验 “十五”以来,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奋力跨越争进位,富民强县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团结一致,真抓实干,积极应对发展方式的挑战,着力培育自主发展能力,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因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实现了翻番目标。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可达7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年均递增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亿元,年均递增5.6%;第二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年均递增21.5%;第三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年均递增1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2亿元,年均递增37.5%。地方财政收入2.158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递增18.3%。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200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23:42:35调整为13:56:31。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骨干企业。2005年有4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培植壮大了化工、机械、复合肥、五金工具、纺织、酿酒、柳编、蔬菜加工等支柱产业,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正在加速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县粮经比由2000年的67:33调整为62:38,形成“南桑、北柳、东茶、西菜”的种植格局。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9.57亿元,5年累计95.07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年均递增41.2%。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实施了苍源河两岸整治和县城主要街道的标准化改造等重点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整洁优美的园林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狠抓了沂蒙创业园的开发建设,一大批项目落户园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完成了327国道、225省道改线和村村通硬化路工程,城乡交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实施了以凌山头水库为重点的水库除险加固、以龙窝灌区为重点的节水改造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成了牛腿沟沟体整治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基础设施的改善,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度跃升。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13274万美元,其中出口8756万美元,年均递增43.1%。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培育壮大优势出口产业,柳制品、脱水蔬菜、五金机械、化工四大骨干行业出口增势强劲。积极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5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58.43亿元,其中外资1428万美元。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认真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开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9.25‰降至7‰以内,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土地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先进单位。高度重视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万亩,比2000年增加18.43万亩。以建设生态县为目标,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加大治污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2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年均分别递增8.8%和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0年的14.7亿元增至26.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2亿元,年均递增14.1%;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5平方米和27平方米;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劳动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农村劳务输出年均超过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0年的6.5%降至3%。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国有及集体企业改制任务。以农村土地和税费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推进县乡机构改革,撤并了8个乡镇,将552个行政村(街)合并为300个。部分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财政、户籍、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49%提高到52%。各类教育全面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加强了以中小学危房改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启动,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繁荣。加强了“两个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被评为全省“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强化全民国防教育,促进双拥共建工作再上新水平,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两连冠”和全省双拥模范县“四连冠”。 “十五”期间的发展巨变,是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奋力争先、赶超进位、富民强县的生动实践,为今后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全县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和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解放思想,推动加快发展。全县上下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优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是把握规律,做好结合文章。确立了“奋力跨越争进位,富民强县快发展”的奋斗目标,坚持“工业兴县”、“品牌强县”战略,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切实加快“四化进程”,促进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精心布局,实施重点突破。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累计投资57亿元,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执政为民,维护群众利益。加大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施了村村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和“一池四改一利用”工程,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 五是优化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平安临沭”、“文明临沭”、“诚信临沭”建设,在全县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六是求真务实,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实施政府提速,确保了各项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县的基础条件,“十一五”及更长时期内,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机遇,又面临着战略转型的重要任务,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增多,赶超进位的难度也增大。 (一)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我县处在经济实力、整体素质、发展地位跃升的关键时期和又快又好发展的历史阶段。 1、发展阶段 跨越重要关口加快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地区生产总值向170亿元大关跨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向3000美元冲刺、城市化水平向40%跃升的历史性任务,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跨越的重要关口,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将全面提速,经济总量将迅速膨胀,县域经济将加速崛起。 高投入集中回报阶段。过去五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位增长,年均递增41.2%,一大批工业项目将在“十一五”期间投产并产生效益。“十一五”期间仍将延续大投入的强劲态势,特别是40多个计划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将陆续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和投产,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自主发展成长阶段。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投融资能力的显著提高,民营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壮大,成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全国优质复合肥生产基地先进县”的确立,沭河、史丹利、金大地等全国知名品牌效应,将为县域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 经济位次上升阶段。“十五”期间,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乃至全省明显前移,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市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经济地位在全省县区中将会稳步提升。 2、应抓住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细化所提供的机遇。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组过程仍在继续,中国还将继续成为主要的外资流入地,这为我县在更大范围内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提供了机遇。 国内产业转移提供的机遇。全国经济重心正在加速北移,我县正处于南方产业转移的前沿,是南方部分产业北上的理想区域。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江苏省加快苏北振兴,为我县承接辐射、整合创新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临沂市区东扩的机遇。临沂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为我县与临沂市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面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大临沂、新临沂”的框架下实现新的战略定位,主动服务临沂,互动双赢,是我县面临的战略选择和新的发展机遇。 (二)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战略发展期 1、优越的区位优势。我县地处沿海地带,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边缘,属于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的近辐射区,处于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支点,是承接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较为理想的区域。临沭作为临沂近海经济区的主体,对接临沂,依托连云港、日照,近海临港的优势正在日益显现,具备了融入沿海经济的条件和能力。 2、明显的后发优势。我县经济增势强劲,工业经济后发优势突出,一批基地型的产业正在崛起,县域经济带块结合将更为紧密;产业配套半径明显缩小,产业布局和分工更为合理;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环境容量进一步扩大,特别是临沭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作用日显突出,与临沂经济开发区的全面对接和紧密融合互动,将助推我县经济快速发展。 3、便捷的交通网络。长深和枣岚高速公路的规划建设,把我县置于理想的发展区间,出海通道更为便捷,结束了我县地处边缘的历史,拉近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为经济布局、产业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4、鲜明的城市个性。近几年,县城建设实施山水林园一体化布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方特色。省级名胜风景区苍马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将大大提高城市品位,特别是沂沭河两大水系和大官庄、刘家道口两大水利枢纽的贯通与连接,将使临沭成为临沂生态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在经济增长方式、体制机制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将面临全面而深刻的转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着严峻竞争和挑战。 1、制约因素 经济总量偏小。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相对偏低,在全省位居中下游水平,人均生产总值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一产比重仍然过大,三产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中小企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体制尚不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全适应,管理效率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强,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体制效率尚未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 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利用不够,高技术人才短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直接融资能力不强;利用外资少。 2、面临的挑战 对发展环境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各地竞相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这对我县现有的发展环境形成很大压力。 对发展速度的挑战。江苏省实施“振兴苏北”发展战略,加大了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与我县相邻的苏北各县市后发优势突出;各县区竞相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在激烈的竞争中,我县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才能应对挑战。 对发展能力和方式的挑战。在区域经济竞争中,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发展的关键。这对我县过去长期依靠政策推动的发展模式和总体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提出了挑战。 对实现和谐社会任务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县人口将进入新的增长高峰期,促进充分就业,提高人均占有水平的难度增大。城乡差距、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的趋势。社会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发展模式,围绕“一个主题”(又快又好发展),促进“两个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质量),实施“四大建设”(工业强县、临沂卫星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临沭),加快“四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国际化),推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实现新跨越,建设新临沭”的战略构想,紧紧围绕建设开放临沭、效率临沭、富裕临沭、文明临沭、和谐临沭、创新临沭的总体要求,临沭县“十一五”期间及至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建设鲁南工业强县,打造临沂市卫星城。 (三)发展方向 1、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工业强县。突出特色产业,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工业主导作用突出、工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能力凸现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建设成为鲁南经济带特色制造业基地。 2、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打造临沂卫星城。优化城乡结构,突出县城建设,协调空间布局,搞好生态建设,实行山水林园有机结合,建设成为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的县级城市。 3、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建设临沂近海经济区。我县作为近海港口腹地,要充分发挥东接沿海、西连内陆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纳入临沂都市经济体系,主动承接青岛、连云港、日照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全力服务新欧亚大陆桥东桥头堡,成为全市连接沿海经济带的桥梁。 4、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繁荣,不断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 (四)发展目标 根据我县未来发展战略定位,确定“十一五”及至2020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全面实现小康;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我县在全省各县(市区)经济总量排序中,力争平均每年提升1—2个位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1、“十一五”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75亿元,年均递增2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1亿元、108亿元和56亿元,年均分别递增4.5%、22%和21%。三次产业之比由2005年的13:56:31调整到6:62:3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8亿元,年均递增23%(按可比口径计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80亿元,年均递增28%。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300万美元,年均递增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年均递增16%。全县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年均递增25%,其中出口2.6亿美元,年均递增24%。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6%,城镇总人口达到26.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年末全县总人口66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城镇从业人员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县农村人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提高到75%。 人民生活。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年均递增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和32平方米,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8%和30%。人均预期寿命75岁。 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80%,县城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 2、远期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递增14.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4亿元,年均递增18%;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0.92万元和1.7万元,年均递增10%和9%;城镇化率达到47%。 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40亿元,年均递增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亿元,年均递增14%,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1.35万元和2.4万元,年均分别递增8%和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县总人口达到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全面繁荣、市场体系完善、科技教育发达、民主法治健全、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卫星城市,展现临沭的崭新形象。 四、产业结构与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以全面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立足临沭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按照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的发展思路,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具有鲜明临沭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体系。 (一)第一产业 1、发展方向。一是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证粮食安全。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努力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三是积极发展林果业。四是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安全。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五是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和规模化进程。六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结构由2005年的50:8:40:2调整到46:9:43:2。粮、经比由2005的62:38调整到58:42。农产品加工增值系数(农产品加工后产值/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5%提高到40%。 (二)第二产业 1、发展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2、发展目标。到2010年,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和科技水平有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跨入国内或国际先进行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金沂蒙集团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力争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常林、金正大、史丹利等企业销售收入过50亿元,积极促进中小企业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力争金宝诚管业等一批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 3、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具有临沭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和制造业基地。重点抓好化工、机械、复合肥、五金工具和钢材加工、柳制品、纺织、食品、酿酒等八大支柱产业,打造全国优质复合肥、柳制工艺品、有机化工、工程机械、脱水蔬菜五大基地。 (三)第三产业 1、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关联度高的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旅游、金融证券、中介服务、信息咨询以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教育卫生等行业,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体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发展目标。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亿元,年均递增2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9亿元,年均递增16%。现代商贸、物流、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升2—5个百分点. 五、功能分区与空间管制 (一)功能分区 通过对全县自然、地理、人文、地质、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划分为6大功能分区。 1、城镇建设控制区。该区包括县城城区和乡镇驻地建设控制区。到2010年城区规划用地规模21平方公里,到2020年用地规模28平方公里。乡镇驻地亦应制定建设规划,划定控制区域。 2、水源保护区。“十一五”及到2020年,共规划建立3个重点水源保护区。其中凌山头水库为县城的主供水源,流域保护面积33平方公里;近期规划新建水厂一座,供水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其周围1000米内为保护区;西盘水库为县城备用水源,流域保护面积15平方公里。 3、生态旅游控制区。我县生态旅游控制区划定为“一区一带”。“一区”为苍马山生态旅游区,控制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一带”为沭河沿岸生态旅游区,控制区为河流两岸300米。 4、临沭经济开发区。临沭经济开发区“十一五”期间规划开发面积为6.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规划开发面积为10平方公里,到2020年,开发区总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各乡镇在工业发展布局上也要统一规划,适当集中。 5、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保护总目标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将88%以上的现有耕地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到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6.47万公顷。 6、名胜古迹保护区。我县历史、人文和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对这些名胜古迹必须严格保护。 (二)分区管制方案 1、中心城区的空间管制。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经济开发区建设并举,科学利用存量土地。按照“一心、一轴、两带、四组团”的空间格局,搞好规划建设。 2、重点地区的管制。①水源地保护区和生态旅游控制区,是保护的重点地区,要制定相关规定,禁止污染和人为破坏。②城镇建设控制区和经济开发区,要严格按规划建设,杜绝随意性。③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严格按照《土地法》及有关规定,依法加强管理,严禁乱占耕地和随意改变使用性质。 六、城镇体系与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结构,科学规划城镇布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城乡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以县城为中心的放射状路网结构,构成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主要框架。根据城乡结构布局,分为两级发展轴:一级发展轴。新老327国道通过经济开发区、郑山镇、临沭镇和蛟龙镇,构成全县一级城镇发展轴。二级发展轴。新老225省道通过青云镇、郑山镇、临沭镇、店头镇和石门镇,组成二级发展轴。一级发展轴与二级发展轴在县城交汇,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宽城乡发展空间。 (二)城镇体系建设 1、城镇体系规模结构。鉴于我县城镇体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采取“强化中心城市,拓展轴间联系,培育重点城镇”的总体空间布局,形成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合理的开放式、网络型城镇格局。要按照临沂卫星城市的要求和“一心、一轴、二带、四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完善城市道路和相关基础设施,抓好经济开发区和城北新区建设,继续改造提升老城区,实现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和各项建设的合理布局,到2010年城区人口达到16万人,到2020年达到25万人。县城建设要向临沂方向扩展,逐步与临沂市区连为一体,融入临沂半小时都市圈和经济体系。 2、城镇等级结构。城镇体系共分三级:①中心城区。县城与临沭镇、郑山镇整合发展,共同打造县城中心城市。②省级重点中心镇。根据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着力抓好大兴、曹庄两个省级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③其他乡镇。应充分发挥经济、交通、区位、资源等比较优势,科学规划,错位发展,培育自主发展能力,形成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3、城镇体系职能结构。根据县城和各乡镇在城镇体系中的作用、特点及分工不同,要发挥县城在城镇体系中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强化县城与省级中心镇和沿两轴重点镇的经济联系,影响和带动一般乡镇,完善综合城镇职能,发挥城镇特色,形成较高层次的城镇职能结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以产业化发展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村,以城镇化繁荣农村,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1、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农村城镇化的要求和布局合理、协调统一、方便生活的原则,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实现农民居住社区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居住环境。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客车的基础上,争取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娱乐场所,大部分农户用上沼气和太阳能,80%以上的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 2、推进农业产业化。以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或大企业为龙头,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信息网络,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中介机构,搭建农业、农民与市场对接的桥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资金开发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3、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崇尚科学,提高素质,造就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文明村街创建活动,创造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60%以上的村(街)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 七、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创新思路,统筹协调,优化布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和档次,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有力保证。 (一)交通设施建设 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以327国道、225省道为主干,继续实施路面提升和改造。抓好长深、枣岚高速公路连接线规划建设,搞好乡村公路网络连接,新修和改造农村公路36条共24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8条166.5公里,三级公路18条815公里,使全县公路密度达到90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达深度达到100%,公路等级指数水平为2.2。根据县城总体布局,按照“八横六纵”的城市主干路交通规划,搞好城区道路建设;打通城市道路与省道、国道的联系,保证内外交通顺畅。同时,规划建设城西、城北两个客运站。现有的长途汽车站改建为城市公共汽车站。结合经济开发区和仓储用地布局,在225省道沿线规划建设两个货运站,形成一个以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生产性货物流通中心,一个为城市生活服务的货运站。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打井2500眼,新建扬水站40座,完成各类灌区配套133处,发展灌溉面积20万亩,治理河道80公里,对57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街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完成“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的沂沭河东调临沭境内各项工程。建立洪涝灾害预警体系,确保水库和主要河道安全。 (三)电网建设 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测,2010年全县最高负荷可达到13万千瓦,用电量将达到8.63亿千瓦时。 “十一五”期间,规划新建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电网结构由35千伏主网向110千伏和220千伏主网转变。 (四)邮电通讯设施建设 规划目标和工作重点。邮政业,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省内信函次日投递率达到95—98%。建立和完善立体型邮政运输网,实现“四网二机一化”。电讯业,进一步提高网络覆盖率,着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成覆盖全县的综合数字业务计算机网。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供热管网。对现有供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扩大规模,搞好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入户率。到2010年,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0%左右,2020年达到90%左右。 供水管网。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用水结构,改变单一水源供水状况。2010年城市规划用水量15万立方米/日。在南古境内新建水厂一座,与凌山头水厂共同保证县城用水需求。2010年以后城区关闭所有分散水井。 排水管网。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和牛腿沟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十一五”期间,废水处理规模达到5万吨/日,2020年废水处理规模达到10万吨/日。处理深度为常规二级处理。新建一套雨污分流的污水排放系统。 燃气管网。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和管网建设,抓好入户配套,提高管网的安全性。“十一五”期间,搞好县城燃气管网的布局和建设,实现管道供气。“十二五”期间,燃气供气率达到50%。 八、节约型社会与生态县建设 (一)节约型社会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针,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建立节约型生产、消费和城市建设模式,促进生态临沭、和谐临沭建设。 节约能源。认真实施《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启动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工业企业集中供热和循环水供热等工程。突出抓好电力、建材、化工、碳化硅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农村积极发展沼气工程,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在全社会推广节能产品和节能器具,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类能源。 节约用水。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对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严禁超采、滥采地下水。到“十一五”末,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降低1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15%,农业用水系数达到0.6。 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倡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适度控制青石、黄砂等采矿权审批和开发总量,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治,推行采矿权拍卖制度。 土地开发与利用。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认真搞好土地整理与开发利用。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1.5亿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18个,整理开发土地15万亩。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的原则,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废物的产生。培育一批循环型企业,鼓励企业搞好下游产品开发。 (二)生态县建设 以创建“生态县”为目标,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到2010年,县域总体环境有明显改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对凌山头水库饮用水源、沭河备用水源的保护。抓好牛腿沟和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加强水环境质量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测。2010年前,出境水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中水利用率达40%;工业废水处理率达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 大气环境治理。实施蓝天工程,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调整城区工业布局,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扩大城市集中供热,到2010年城区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标准,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超过全年天数的85%。苍马山风景名胜区、凌山头水库保护区等空气质量稳定在一级水平。 固体废物处理。规划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厂,实现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城区公厕的布局和建设。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99%。 声环境处理。控制噪声污染,创建健康的人居环境。到“十一五”末,城区环境噪音全部按功能区达标。 生态林业建设。加强苍马山等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发展林木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木,进一步完善农田防护林系统。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加大流域治理力度,防止水土流失。抓好城区绿地建设,学校、机关绿地率不低于40%,居住、公共设施绿地率不低于30%,工业企业绿地率不低于10%。 九、安全生产与防灾减灾 (一)安全生产 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加强定量控制和考核,确保“十一五”期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四项指标逐年下降2%,杜绝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监管。健全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建立起安全监管机构健全、应急救援保障有力、执法监察权威有效的监管体系。 (二)消防工作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大力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消防装备建设和多种消防队伍建设。按照《消防员防护装备配备标准》要求,配置防护设备,不断提高灭火抢险救援能力。完善消防设施建设,运用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技术,构筑多功能的消防体系。强化全民防火意识,落实各级领导防火目标责任制。 (三)洪涝灾害防治 加固沭河、新沭河、苍源河等河道堤防,提高防洪除涝能力。整治疏浚苍源河,达到50年一遇防洪除涝标准;整治疏浚境内排水沟渠,保持水道畅通,达到20年一遇标准。街道设置完整的雨水管网系统,形成畅通的排水系统。 (四)防震工作 建立抗震防灾指挥中心,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治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强化地震观测站点建设,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人口稠密的居住区要留有较大绿地面积作为避震疏散场所。 (五)人防工作 坚持“人民防空实行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加强人防知识和人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抓好人防工程建设,搞好防空通信警报网建设管理;筹建“两防一体化”指挥中心。 (六)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勘查,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对地质危害严重和灾害隐患比较大的地区实施综合治理。 十、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 按照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要求,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做好薄弱村街、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十一五”期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至2020年控制在6‰以内。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切实搞好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到“十一五”末,“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农村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妇女与儿童 全面贯彻《临沭妇女发展纲要》和《临沭儿童发展纲要》,支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支持妇女广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和选拔妇女干部;保障儿童生存、发展、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改善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提高妇女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 (三)教育事业 以创建全省教育示范县为目标,继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师素质,重视教育质量。巩固发展幼儿教育,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普九”;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以实用技术培训、推广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到“十一五”末,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一年入园率达100%;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调整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布局,进一步整合高中阶段教育资源。重点办好3—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适当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筹资办学相结合的办学新体制。 (四)科学技术 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临沭。积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走学研产一体化道路。到“十一五”末,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力争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机构。抓好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科普宣传,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加强对科技研发的政策扶持,保证科研和开发经费占县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 (五)医疗卫生 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和健康保障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建立符合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预防保健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搞好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抓好县城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搞好县医院、中医院扩建改造,规划建设县人民医院新病房大楼,完成中医院、皮防站门诊楼扩建工程。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新增社区服务中心3-5处,社区服务站9-15处,服务人口覆盖面达80%。继续抓好乡镇卫生设施更新改造。到“十一五”末,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2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6人。抓好重点传染病防治,防止疫情暴发流行。加快医疗专科建设步伐。 (六)社会保障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保资金筹措机制,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收缴率;强化管理,确保社保资金的有效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力争使所有的城镇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到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县农村人口。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充分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救助,发展慈善事业,保障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七)就业和分配 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之成为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增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每年新增农村劳务输出人数1.2万人以上。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积极鼓励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八)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促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进一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强化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普法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平正义。 (九)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 以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主席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全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严格落实民兵训练任务,突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狠抓民兵基层建设,提高基层建设整体水平。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学生军训和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抓好兵役工作,向部队选送优质合格兵员,确保无责任退兵。编制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加强对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论证,兼顾国防工作需要,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能力。 (十)先进文化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沂蒙精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规划建设临沭县宣传文化中心;按照“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和“全省体育先进县”标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博物馆和青少年文化宫。加强乡镇文化建设,达到“五室、一场、一院、一校” 规模(即: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文艺排练室、游艺活动室、展览室;现代化娱乐场;影剧院;农民文化业校)。规划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规范文化市场,创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品牌。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到“十一五”末,城乡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60%,入村率达到100%;适时发展数字电视,开通电台直播节目,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抓好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加体育投入,改善体育设施,全面振兴我县体育事业。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保存条件;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实现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十一五”末达到省特级管理水平。 十一、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完善政府民主化、规范化决策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落实山东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逐步建立起政事职责公开、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和监管办法,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和社会效益。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把科技教育和人才建设摆到突出地位,强化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并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进一步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使之成为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筛选储备一批的要求,发展壮大重点项目库。对重点项目要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和服务,确保新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发挥效益。 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二是积极争取信贷支持。三是积极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四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 (四)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比较优势,自觉融入沿海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 努力扩大出口规模,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 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壮大民营经济,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壮大民营企业群体。鼓励和吸引外地民营企业来沭投资兴业。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放水养鱼”,严禁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 (六)抓好城市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切实抓好城市经营,努力实现投融资方式的创新。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资产股份化运营方式,面向社会募集建设资金。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组合和市场化运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七)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加强与临沂经济开发区的对接,完善临沭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逐步与临沂经济开发区融为一体,主动承接青岛市的辐射,加强与连云港、日照两个港口城市以及周边县区的合作,形成服务东桥头堡、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公共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 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投入。 (九)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平安临沭”。 二是努力营造健全完善的法制环境。规范政府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法制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制氛围。 三是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的诚信环境。在全社会开展“诚信企业、诚信个人”活动,努力打造“诚信临沭”品牌。 四是努力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府服务环境。各级各部门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是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全县上下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求真务实,团结一致,真正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十)建立完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充分发挥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作用,建立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和考核机制,建立规范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加大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 展望未来,前景广阔,目标宏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培育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建设新临沭,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目 录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