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
2011-05-12 点击数: | ||||||||||||||||||||||||
|
||||||||||||||||||||||||
|
||||||||||||||||||||||||
“十二五”期间是临沭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按照临沭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文化现状与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文化发展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以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鲁南苏北有影响的文化强县,为建设幸福临沭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2、方针原则。①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③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继承弘扬优秀的民族和地方文化传统,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建设富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新时期的临沭文化,实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3、总体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具有临沭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临沭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文化发展活力显著提升;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文化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现代文化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临沭地域文化,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居全市前列,建设成为山东省文化强县。 ——建设一批文化设施。重点实施“三馆一城”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加快对现有文化设施的功能性改造,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核心,链接各镇街,辐射村居、社区的较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 ——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策划、组织和生产一批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广播电视节目;培育一批特色群众文化项目,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并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保护一批文化遗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责任得到落实,保护完好率在95%以上,有效利用率在60%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保护项目申报、传承人确定和传习所建设不断规范,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城市魅力不断彰显。 ——发展一批文化产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为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各产业门类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若干中小企业为支撑,具有强劲发展后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8%以上。 ——繁荣一批文化市场。依法加强市场监管,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基本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文化消费占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每年增幅达2%。 ——培育一批文化人才。加强文化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育人、用人、留人和引人机制,努力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梯队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二、“十二五”文化发展主要任务 4、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城重点实施在北城区规划建设新的“三馆一城”(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数字影视城)文化中心、景观式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加大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村级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载体建设力度,形成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动有线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有线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以上。实施广电低保惠民工程。吸引社会资金建设一批民营文化场馆。 5、加强文艺创作与生产,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①积极开展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以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为龙头,创作一批地方戏剧、曲艺、歌舞等优秀剧目。“十二五”期间,集中力量整理、一批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精品,每年开展书画艺术精品专题展览不少于5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得到提升,每年精品节目在省级以上广电台播出10个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县文艺作品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平均达到10项以上。②积极开展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艺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依托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开展影响面大、参与面广、辐射力强的品牌文化活动10次以上,带动城市社区、街道、小区以及企业、学校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依托村、居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村村有文化大院、社区有文化中心”的目标,文化大院(中心)设有图书室、文艺活动室等,且管理规范,特色鲜明,活动正常;依托各艺术院团和乡镇文化站,大力实施“三送”工程,全县每年平均送戏10场、送电影3600场、送书5000册;依托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通过举办农民文艺培训班、读书竞赛、文艺汇演等形式,促进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引导农民健康文明的文化生活;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文艺骨干的培训,每年举办2期以上文化站长和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提高基层文化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每年评选各类艺术专长“最佳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标兵;建立社会文化辅导相关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发展和壮大社会文化辅导员队伍,延伸文化服务手臂,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③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全省“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争创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县”;深入开展文化特色乡镇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至少有5个镇街被评为市级以上特色文化乡镇。 6、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全县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在全县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有临沭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到2015年底,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地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①文化旅游业。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全力打造以冠山东夷文化园等历史文化景点为龙头的“历史文化旅游”、以滨海红色纪念园等为龙头的“红色旅游”和以苍马山风景区、沭河古道风景区为龙头的“生态休闲旅游”等品牌。不断扩大“钻石之乡”、柳毅庙会等节庆品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力争至2015年全县旅游总收入超5亿元。②网络和动漫服务业。大力推进互联网普及应用,加快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数字产品开发、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网络增值业务,力争至2015年全县互联网普及率达45%以上。积极引进动漫创意企业,推动网络动漫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动漫企业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加强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尽快形成动漫游戏产品生产、输出和转化的产业链。③文化演艺业。增强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培育壮大演艺业主体,鼓励发展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培育演出市场中介机构、文化演艺公司,加强演艺经纪人队伍建设,构建演出协作网络,畅通演艺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激发演艺业发展活力和动力。④文化博览业。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博览业。重点规划建设好县博物馆、柳编文化艺术馆等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博览场馆。力争至2015年全县拥有各类博览场馆达到5个以上。⑤出版印刷发行业。大力发展图书、报纸等传统出版印刷物,加快发展电子书、网络出版物、手机报等新型数字出版物。构建出版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网点设置合理、结构优化、覆盖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大力发展包装印刷、彩色印刷、数字印刷等产品类型,提升印刷集散地的专业化水平和对外影响力。⑥广播影视业。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和发行机构合作,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临沭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社会发展的影视、动漫、戏剧等精品力作,扩大临沭文化的影响力。扶持县电影公司发展,鼓励其加入全国院线发展。大力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加快数字电视推广和普及。⑦工艺美术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培育发展柳编、石雕、酿造、雕塑、木刻、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做大做强柳编等农村文化产业,打造临沭特色民间艺术品牌。坚持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推动临沭文化艺术市场,画材、工艺礼品、玩具、旅游用品等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手工艺品生产的艺术指导和市场推广,建立文化产品合作创新机制。⑧休闲娱乐业。发展设施先进、内容丰富、安全时尚的综合性游乐项目。鼓励KTV、茶社、棋牌室、健身馆和歌舞娱乐等进行连锁经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档次。推动休闲娱乐业与旅游业、演艺业、影视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融合,提升休闲娱乐的文化品位,拓宽发展空间。 建设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建设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项目基地为切入点,加强对大项目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①苍源河文化公园。规划建设苍源河文化公园,集历史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影视创作拍摄、影视人才培养和会议会展为内容的特色文化基地,推动影视制作、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和衍生产品开发。②史丹利文化公园。③常林文化园。④临沭文化艺术市场。以北城新区规划建设为依托,开辟文化艺术市场,开设美术字画、陶瓷金银玉器、雕刻雕塑、民间艺术品等经营区域,并逐步扩大艺术品种和市场规模,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专业市场。⑤文化产业园。以滨海开发区为依托,建设艺术展览馆、产品研发及人才培养区、创意产业生产制作区等重点片区,加快建成文化创意基地。以东盘石材等重点产业为基础,扩大企业规模,完善产业配套,加速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 7、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高管理层次和水平。①加强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十二五”期间,加强文物本体保护,确保重点不可移动文物脱离濒危状况;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制定单体文物保护规划,整治周边环境,落实保护措施,规划实施冠山东夷文化园的建设项目;设立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用于征集各类文物,充实文物现有馆藏展品。“十二五”期间,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②加强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加强地下埋藏文物的管理,划定公布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健全地下埋藏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和制度,实现地下埋藏文物保护管理程序化和制度化,防止建设工程对文物的破坏;依法做好经济建设、城市道路改造、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原则,继续申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和完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估体系;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建立民间非遗品牌展示活动机制,并使之成为展示临沭民间文化精华的精品舞台。十二五期间,全县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④加强文物安全与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物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文物执法队伍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建立文物部门与公安、规划、建设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有效加强对全县文物的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文物安全保卫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技术防范能力;加强田野文物安全防范体系的建设,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以镇街为主体,组建文物安全小组,实施文物安全问责制。 8、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切实加强队伍建设。①不断扩大各类文艺人才总量。“十二五”期间,引进编剧、导演、舞蹈、美术、表演等拔尖艺术人才10—12名;依托临沭县职业学校,开设艺术相关专业,培养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各类艺术人才;着力培养一批地方民间文艺表演人才,重点培养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力争使我县艺术人才在市级以上重要赛事中脱颖而出。②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育、发展力度。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培养储备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文化人才。注重现有人才的素质提升,改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文化系统45岁以下行管和初级职称专业人员全部实现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达95%;专业人员高、中、初级结构优化比例为1:4:5;艺术编导、文博、文艺创作、图书资料管理、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人才状况明显改善。③创新人才开发管理模式。坚持多渠道选拔人才,进一步打破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形式等限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主体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开发人才。围绕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以雇佣制和承包制的方式,向社会广集优秀的策划人才、组织人才和市场运作人才。 三、“十二五”文化发展保障措施 9、“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要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县、乡两级财政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适当增加列入支出预算。对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画院、名人纪念馆等,各级财政要确保人员经费和业务活动等经费。 10、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城市规划建设要重视提高文化品位,保证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应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按划拨方式供地,有关规费予以减免,并在选址、立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把城市建设中的文化考古工作及经费列入规划及土地出让的前期工作中去。 11、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提高用于乡镇和行政村的比例,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县、乡两级财政安排必要资金,支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县乡两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 12、“十二五”期间,由县财政从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动漫、创意设计、艺术创作、文化旅游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事业中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社会力量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规费、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13、落实文化事业、企业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根据“十二五”期间出台的临沭县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切实落实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政策和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赠政策。 14、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切实落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临沭地方戏曲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地下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完善加强宏观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为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性保障;建立健全与法制建设进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群众举报监督制度等。 “十二五”期间文化重点项目建设 ——“三馆一城”项目 建设临沭县文化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数字影城。文化馆,面积6000平方米,设声乐室、器乐室、舞蹈室、美术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室、排练厅、演出大厅等;图书馆,面积5000平方米,设成人外借室、阅览室、青少年读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等;博物馆,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现有的库存文物及东盘遗址出土文物;数字影城,面积3000平方米,设电影怀旧展厅1处,主要陈列历年代表性电影放映设备,4D放映厅1处,容纳观众约200人,普通数字影厅4处。设备全部采用数字院线配置。 ——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村村有工程 2013年实现村村有文化大院。要统筹文化、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功能,综合利用,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成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娱乐、党员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青少年校外活动和老年活动等多功能的文化服务中心,更好地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掘和培育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和民俗表演项目,保护、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努力构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文化大院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协会)为骨干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使老百姓就近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 ——电影院改造提升工程 利用影剧院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来招商引资,由投资方进行改造,盘活利用,新建不低于6层,集超市、简餐、KTV、数字影院、会议、旱冰场、动漫、台球俱乐部、网络会所、健身馆等多功能的文化产业项目。 ——冠山东夷文化园建设工程 冠山东夷文化考古公园规划面积不低于100亩地。建设包括发掘现场原貌展棚、文物陈列展厅、酒文化展厅、古村落遗址园、文化景观长廊(300米)和服务中心配套设施等在内的综合考古文化旅游公园,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考古遗址公园。 ——打造“15分钟文化圈”项目 在城区、镇街规划建成一批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娱乐设施,形成历史文化特色区、休闲文化特色区、绿色文化特色区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将“15分钟文化圈”项目纳入城乡规划建设。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