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科技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
2011-04-29 点击数: | ||||||||||||||||||||||||
|
||||||||||||||||||||||||
|
||||||||||||||||||||||||
“十一五”以来,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县科学技术事业得到更快发展,科技工作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根据我县现有基础,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状况,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编制了《临沭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1.“十一五”科技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科技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进一步提速,全县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良好局面。 1.1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县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临沭县科技奖励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从组织领导、资金投入、配套政策等方面制定 了详细的措施,为全县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保证。 1.2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本完善。通过政策引导、措施深化和对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在创新平台方面,全县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中美合作研究中心1家、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1家,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在复合肥产业发展方面,我县制定了“现代环保型复合肥产业集群及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实施了“面向中小型企业农化服务和配方施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环保型肥料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等项目。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的加大,涵盖范围的增加,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项目,搭建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培育产学研产业化基地,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由单纯的项目、技术层面的合作上升到战略、行业或产业创新层面的结合上,形成了规范、持久、实效的“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以及国家水稻、玉米、小麦三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外3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和战略合作关系,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试基地15家。通过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引进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150余人;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5个,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8个;促使50余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转化,为企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难题260个,新增经济效益30多亿元。 1.3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五年间,全县有143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科技项目,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市科技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火炬、星火、重点新产品、科技重大专项等计划项目,争取市级以上无偿科技补助经费4180万元;实施县级计划项目158项。金正大公司、常林集团分别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史丹利化肥公司“塔式熔体造粒缓释复合肥”等6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金沂蒙集团“塔式熔体造粒内质型缓释复混肥料”等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承担的“环保复合肥共性技术服务研发服务平台”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项目。 科技项目的实施,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全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5年来共获得市级以上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等183项,其中,金正大公司和金沂蒙集团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4项,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88项;金正大公司技术总监张民教授第一个获得临沂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截止2009年底,全县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省级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4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拥有国家重点新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名牌新产品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9个,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9家。 1.4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大 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为中心,以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乡村社区化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农业科技支撑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新技术农业,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抓示范、建园区,抓特色、求高效,抓龙头、促产业,抓体系、促服务,抓科普、促推广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应用,不断提高了全县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培植壮大了支柱产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进步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相继开展了“创业临沭”、“品牌临沭”、“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科技特派员”、科技信息“双通”等农业科技惠农工程,实施国家、省、市、县级农业科技项目85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基地39处,其中市级3处;选派科技特派员141名;组织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600余次,推广新技术、新成果430余项,培训农民20万人次,实现了全县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2008年,我县承担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杞柳创汇基地建设及栽培技术集成》项目,通过实施,使全县杞柳栽培面积达到11.5万亩,杞柳制品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1.5亿美元;增加了10000人就业,增加财政收入45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柳编之都”。 1.5知识产权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县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专利申请、专利技术产业化开发都走在了全市前列,专利申请、授权量每年都以不低于20%的速度递增,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我县自主创新能力。2006-2009年,全县申报专利667件、授权501件,其中发明专利168件。2007年,我县被批准为“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08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实施第一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以此为契机,全县以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激励、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和行政执法“五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工程”的实施,知识产权工作不但实现了量的提高,也实现了质的飞跃。截止2009年底,全县专利拥有量1048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9家,“山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家,“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1家,68%的发明专利实现了产业化开发。 “十一五”期间我县科技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一是我县的科技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性团队匮乏,从而影响了全县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是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学技术研究、接收和转化的能力较低。三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政府科技投入占年度总支出的比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社会科技投入处于起步阶段,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平衡,特别是个别部门、企业,对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等。 “十二五”期间,全县科技工作要进一步解决不利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十二五”指导思想 2.1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县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科技工作的需求,使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并得到同步或超前发展;进一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用科技手段来“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2基本原则 2.2.1坚持原始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县科技工作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大力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行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共同解决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努力在若干优势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2.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全县科技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集中各类科技资源重点扶持,实现跨越式发展。 2.2.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争取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家和行业的技术标准的制定中来。 2.2.4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创新环境。坚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创新型团队;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人才创业和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2.2.5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既要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又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3.“十二五”发展目标 3.1农业发展方面:大力实施惠农工程,综合运用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等手段,着力抓好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等科技成果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促进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一方面,制定全县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重点发展领域和政策措施,着力进行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对主要农作物良种、高产优质畜禽良种的引进、选育、栽培、综合丰产及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要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对重点农业工程及区域性、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我县农业经济的支柱项目。具体目标是: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系)50个以上,并逐步推广应用,使全县粮、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3-4次,提高单产20%以上;良种及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6%以上;林木、果树、畜禽新品种更新率达到95%以上,新技术应用率达到93%以上;针对资源优势,使农产品加工及技术有新突破,形成粮、果、茶、柳、桑、菜、肉、蛋等10个种、养、加、销产业化支柱。 3.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方面: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省、市发展战略,根据我县实际,努力实现“七个一批”: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用五年时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的2家、过50亿元的2家;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重点支持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五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县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县经济开发区争创省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年内新增l处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聚集一批创新团队,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3.3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在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力度,使得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市前列;在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医疗卫生以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探索出一条适应临沭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使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十二五”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县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增加经济总量、增强国民经济总体实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工农业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形成技术先进、基础稳固、相互协调、高效运作的现代经济结构体系。 4.1夯实科学技术事业基础 4.1.1健全科技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乡、村两级科技工作的指导,对乡镇科技科员和村科技主任每年进行2-3次培训,做到专职科技管理和服务人员工作熟练、业务精通。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力争财政科技投入年增幅不低于10%。 4.1.2进一步建立科研开发机构。新发展10家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6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机构;继续发展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特别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无公害生态养殖园区建设;努力建设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集“科研、培训、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组织紧密、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4.1.3科研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科技队伍总量,使全县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增加20%以上,其中,高中级专业人才增加50%以上,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4.1.4技术市场。全县技贸机构发展60家以上,从业人员800人以上,技贸成交额1.5亿元以上。同时,加强技术市场管理与服务机构自身建设,建立常设技术市场,加大技术市场执法力度,落实管理措施,促进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4.1.5科技信息工作。进一步加强县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工作,建立严格、规范的科技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实施科技信息“双通”工程,使全县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会员开通手机短信;开通专家服务热线,让全县农民及时、全面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为农民致富提供最大的帮助;进一步丰富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4.1.6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成果鉴定和管理工作,使全县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数量达到100项以上;积极组织项目单位参加各级奖励评选,使获奖数量和档次逐年递增;配合上级完成科技成果数据库和专家人才库的组建工作,落实科技成果管理措施,为全县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1.7知识产权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加快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建设一处集专利申报咨询、技术转让、宣传培训、执法保护、数据查询等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提高专利服务能力;搭建知识产权转化平台,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开展优秀专利技术展出活动,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孵化,力争企业专利技术转化率达到8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二是进一步出台各项知识产权政策,完善激励机制。三是发挥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抓好山东省专利创造能力企业培育,争取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增加4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 新增10家,经济开发区由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提升为国家知识产权园区,临沭县成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四是增加专利数量,提高专利质量。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专利授权量保持15%的增长率;大力提高专利质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递增率分别不低于30%和20%;到“十二五”末,获得省级以上专利奖增加15项。五是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工作。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制订培训方案,使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专利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两次以上培训,形成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六是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提高专利执法人员素质,执法人员全部持证上岗,配备执法车辆等执法工具,处理侵权纠纷结案率达到98%,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机制,促进专利事业的健康发展。 4.2加大工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力度 “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政产学研合作、科技项目带动战略等方式,实施各级火炬、星火、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计划项目,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与推广,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4.2.1农业领域 4.2.1.1种植业。围绕农业的基础地位,采用村民互换、合作社引导等土地流转形式积极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在栽培方面,以优势农产品(花生、专用小麦、甘薯、玉米等)为主,进行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着力培植蔬菜、食用菌、经济林、桑、杞柳、果、茶等高效无公害产业,形成 “南桑北柳、东茶西菜”的特色农业新格局,全面提升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立体化种植新模式;完善产、加、销产业链,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进行花生地下害虫防止技术研究,蔬菜主要病虫防治技术研究,重大农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研究等。 4.2.1.2养殖业。坚持“稳定猪鸡生产,发展草食家畜”的指导思想,主要引进猪、牛快速育肥技术研究与开发,优质饲草新品种引进及饲料技术开发,粮改草技术研究与开发,牛羊杂交改良技术开发及冷冻配种体系建设,无公害生态养殖场(区)建设,大型奶牛基地建设,淡水鱼类新品种引进及综合养鱼高产技术开发,桑、蚕、柳综合增产技术开发等,适度发展特种动物养殖。 4.2.1.3可持续发展农业。主要进行生态农业模式及综合评价的研究与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25度坡以上丘陵地区还林综合技术开发,立体种植模式研究,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及开发,农林牧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开发等。 4.2.1.4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行蔬菜的精、深加工,保健饮料、果蔬保鲜、速冻、脱水等研究与开发,食用菌深加工技术,畜禽产品深加工及废物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提高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能力及附加值。重点扶持脱水蔬菜行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 4.2.1.5水资源综合利用。重点进行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开源与节流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旱地穴水、微灌、喷灌技术;对城区饮用水的数量、质量及合理供应等状况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县城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研究;加大对工业用水的治污及综合循环利用研究力度。 4.2.2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我县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产业领域,确定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六大重点领域。 4.2.2.1新能源。以金沂蒙、沂蒙老区等企业为依托,支持开发适合我县秸秆资源现状的工业化气化发电与供暖系统、适用于企业和农村集中处理的大中型沼气装置和秸秆气化工程,提高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以山东拓源能源科技为依托,建设新能源工业园,进行小型风力发电设备,风光互补系统,LED路灯,太阳能板,水源,地缘热泵,楼宇节能等新能源、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城市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设计。 4.2.2.2新材料。以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迈金农、春雨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缓控释肥、高塔熔体造粒复合肥、硫酸钾复合肥、生物有机肥、微量元素肥等新型肥料,培育环保复合肥产业基地;以金沂蒙集团为依托,采用水煤浆气化、粉煤气化等高新技术,开发甲醇、醋酸、醋酸乙酯及煤焦化工深加工产品,提升煤化工产业市场竞争力;以正宇、金蒙等碳化硅生产企业为依托,研究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碳化硅微粉,做大做强碳化硅产业;以金源、金正阳、金宝诚等钢管生产企业为依托,开发高档石油井管;以信科环化公司为依托,开发高端硫脲及盐碱土壤调理剂等系列产品;以华盛化工、金沂蒙等企业为依托,做大做强原甲酸三乙酯等主导品种,新上一批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项目。 4.2.2.3电子信息。以新盛源电子、中讯通科技、丽晶电子等企业为依托,研究开发石英晶体谐振器等电子元器件。大力推广CIMS等控制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大力推广基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在线检测控制系统和高性能的产品检测仪器,以控制、计量、检测、调整为一体的、带有闭环控制的环保型包装机械,袋成型、充填、封口设备和无菌包装设备在食品行业领域的应用,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大力推动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农村科技信息的升级换代。 4.2.2.4生物与新医药。以福瑞达公司为依托,利用生物发酵法,研究开发透明质酸、低聚木糖、钠他酶素等生物医药产品;以兴大食品、三兴食品等蔬菜加工企业为依托,围绕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抗氧化剂、动植物营养素,研究开发辅助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功能食品、抗氧化食品、功能化传统食品;以常林生物科技为依托,重点开发活性花生蛋白肽,培育生物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抗病虫、抗逆动植物、淡水养殖优良新品种技术,建设标准良种产业化基地,壮大生物育种产业。 4.2.2.5新型装备制造。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依托常林机械集团、卡特重工等企业,大力发展新一代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等工程机械。提高工程机械配套生产能力;以常林机械集团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工程机械液压主件的技术创新研发,力争五年内,研发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填补国内空白的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以常林机械集团、 东泰机械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小型发动机、农用机械、花生收获机等产品。 4.2.2.6节能技术。大力推广一批重大节能技术和重大节能装备在钢管、铸造等行业的应用,重点推进金源、金正阳、金宝诚、兴华机械等企业的高效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佛光照明、冠亚科技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光电子技术、大功率LED产品和新型节能灯具;以东方红、吉阳、兴华等锅炉企业为依托,开发高效节能减排循环流化床有机热载体锅炉和化工、建材等工业用余热锅炉,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加大金沂蒙集团“发酵废液及酸性化工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4.2.3社会发展领域 4.2.3.1环保与城建,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粉尘、污水、废气、噪声的治理技术与开发,对污染大户从源头入手,根除“三废”,使之达到国际要求,积极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城镇综合建设方面,主要进行城区合理规划、小城镇综合建设、园林绿化技术等方面的调研与应用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要求。 4.2.3.2医疗卫生。继续进行本地地方病、多发病、常用病的调查和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研究以及新药、新医疗设备的引进、研制与开发等,重点对传染性性强的流行性疾病开展预防与治疗性研究。开发和保护优势中药材品种,并开展品种选育,推广中药材新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新品种和制剂。加强对计划生育科学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协同人口计生部门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工作。 5.“十二五”主要措施 5.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与服务体系 5.1.1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体系,乡镇全部设立科技办公室,配齐科技副乡镇长、乡镇科技科员,做到村街全部有专(兼)职科技管理人员,做到有办公场所,有管理经费,有实施措施。 5.1.2充分调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组建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支持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研究开发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5.1.3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孵化作用。 5.1.4加强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常设技术市场,加大技术市场执法力度,落实管理措施,促进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5.1.5在全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选拔优秀科技特派员到生产一线,为广大中小企业和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能力。 5.2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完善科研开发机构 5.2.1要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原则,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壮大我县科技人才队伍。制定优惠政策,争取较大比例的临沭籍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工作,增加我县科技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开展引智工程,大力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来沭工作,为临沭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聪明才智。 5.2.2要对加大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促进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5.2.3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开发机构,力争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机构。 5.3建立良好科技投入机制,确保科技投入逐年递增 5.3.1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创新型县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县、乡镇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将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5.3.2要加强对企业科技投入的引导、支持和监督,企业科技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一般企业1%、重点企业3%、高新技术企业5%”的标准,使这部分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和创新等,发挥好企业在创新投入中的主体作用。金融部门要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贷款,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5.4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为契机,以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县的争创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报道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受众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努力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的良好法制环境。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科技奖励认定和评审的重要条件。建立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制定和落实知识产权奖酬政策,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及产业化,在科技计划立项、贷款贴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优化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5.5加强宣传,强化领导,增强全民科技意识 5.5.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认识。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宣传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先进事例,增强全民科技创新意识。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对职工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县、乡、村及企业,要以职业中专、农广校、成人教育中心校等为基地,结合各种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为农村、企业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不同专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5.5.2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在作出重大决策、决定重大项目时,要切实把科学技术做为依据、指南、重点和方法,对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学习上帮助,并放心大胆地使用,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5.5.3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县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