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总体规划>>正文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12-13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fzhggj/2021-0000661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  2011-12-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linshuxianfzhggj/2021-0000661
发布机构: 临沭县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目录: 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 2011-12-13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我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建设新临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制定,主要阐述政府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通过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规划实施和完成。《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1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形势分析……………………6

(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7

二、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战略定位……………………………………………8

(三)任务目标……………………………………………9

三、产业布局………………………………………………10

(一)工业布局……………………………………………10

(二)农业布局……………………………………………12

(三)服务业布局…………………………………………13

四、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13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3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14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14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14

(五)提高全民科学素质…………………………………14

(六)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15

五、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重点………………………15

(一)发展以质量品牌为导向、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15

(二)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现代工业………………………………………………………………19

(三)发展以商贸物流业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23

六、基础设施建设…………………………………………29

(一)建设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9

(二)建设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30

(三)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31

(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32

七、资源环境………………………………………………33

(一)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33

(二)加快生态县建设……………………………………35

八、城乡一体化建设………………………………………36

(一)城乡主体功能区布局………………………………36

(二)构建城镇化新格局…………………………………37

(三)提升县城建设档次…………………………………38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9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39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9

(二)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40

(三)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42

(四)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43

(五)全面做好妇女儿童工作……………………………44

(六)重视老龄和残疾人工作……………………………45

(七)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空防震减灾工作………………45

(八)加快文明临沭建设工作……………………………46

(九)深化“平安临沭”建设……………………………47

(十)高度重视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47

(十一)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48

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48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48

(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51

十一、保障措施……………………………………………53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53

(二)提高财政保障能力…………………………………54

(三)构建内需拉动增长机制……………………………54

(四)强化重点项目支撑…………………………………55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56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创新业,跨越发展建强县”这一主题,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实力大跨越的五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2.39亿元,是2005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3.6%。政府财力持续扩大,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3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91亿元,年均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2亿元,年均增长21%。经济总量连续提升,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拓展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产业竞争力跃上新水平“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产业竞争力大跃升的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5.17亿元,年均增长6.2%。工业经济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复合肥、机械、化工、管材、柳编、新型建材、节能灯具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2010年,有3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比2005年增加2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2亿元,年均增长22.4%。服务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旅游产业实现破题发展,苍马山、冠山两处景区建成营业,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6.4亿元,年均增长16.4%。产业化发展和集群优势的提升,增强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和创造力。

经济结构实现新提升“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产业结构大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7:56.3:31调整为11.5:53.5:35。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经比由2005年的71.5:28.5调整为65:35。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素质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78%,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8个。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5%。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内部结构优化提升,增添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城乡面貌大改善的五年。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75%,村庄规划修编率达71%。立足“北扩西延、南优东进”,重点抓好北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新型工业化实验区(滨海产业区)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沂沭铁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长深高速公路临沭段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临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327国道拓宽改造工程顺利竣工通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区路、水、热、气、电等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精品工程深入推进。旧城改造进展顺利,累计拆迁面积39万平方米,安置回迁户3648户,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和农村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标准化农村社区12个,建成和在建农村居民住宅楼90幢,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可安置农户1.5万户。新建、改扩建农村道路967.4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受益人口54万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以迎淮检查为突破口,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降低23.5%,SO2排放量削减9.8%,COD排放量削减34.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32.1%,环境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循环经济开始起步。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品牌的培育,增强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体制创新大变化的五年以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四大载体”建设(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邮政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行。对外开放跃上新水平,克服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3.003亿美元,年均增长17.7%,其中出口1.835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全面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5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93亿元,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4502万美元。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增添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民生事业大发展的五年。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8.6亿元增至54.52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1%。劳动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万人,农村劳务输出总人数达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发展乡镇级超市8家,农家店609家,日用品及农资配送中心各1处。完成农村校舍维修改造79处,“两热一暖一改”工程21处。对全县72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建成村级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150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创建县级以上文明生态村180个。累计新建农村沼气2.2万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鼓舞了全县人民“十二五”时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社会事业大进步的五年。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卫生保健、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安全生产、外事侨务、国土资源、城管执法、防震减灾以及食品药品监管、气象、档案、民兵预备役工作、人事、监察、民政、审计、统计、粮食、物价、农机、老龄、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很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项任务指标。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中国柳编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县”、“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卫生城市”、“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山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中国全面成长型百佳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荣誉称号;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踏上临沭大地,进农村、到学校、察民情、听民意,给全县人民以巨大鼓舞;省委书记姜异康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先后亲临我县视察指导,给全县人民以关心厚爱。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住机遇推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创新发展思路,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实施了加快工业发展振兴、繁荣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明确工作重点,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在全县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形势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未来五年,将是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五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体系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更加曲折。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等尖端技术攻坚孕育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技术封锁、贸易壁垒、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制约加大。

从国内环境看未来五年,我国将处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政策,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上更加突出节能环保、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

从自身发展看未来五年,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期和重大战略转型期,同时也是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和考验的战略竞争期,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实现赶超进位的压力巨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比重仍较大,三产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企业发展后劲乏力,直接投融资能力不强,利用外资规模偏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特别是土地问题更为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严重;社会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维护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二、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经济文化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总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以保障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在更高起点上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并进,实现经济发达、民生殷实、社会和谐、城乡秀美的目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战略定位

积极融入临沂中心城市经济圈和东部临港经济带,努力打造鲁南经济带工业强县、山东装备制造业基地、山东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鲁南苏北地区文化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年度综合评价排序中每年提升1—2个位次,力争2015年跨入全省50强。

鲁南经济带工业强县和山东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大投入大项目为支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品,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产品质量,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优质肥料、精细化工、钢管加工、柳制品加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照明电子、生物工程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达15家以上,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5家,过百亿的企业3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山东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把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四个关键,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临沭特色农产品品牌,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开发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使优质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县农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

鲁南苏北地区文化旅游名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兴文化旅游名县。“十二五”末,争取达到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AA级旅游景区3家,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

国家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及大气、水系环境保护和治理,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行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生态体系,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十二五”末,将临沭建成文明、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三)任务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2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1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5年达到2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年均增长19%,达到13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5%,达到5.4亿美元,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4%,达到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7000万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5:53.5:35调整为8:54:3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95%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规模加速膨胀,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其中城区人口达到2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130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4%和1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三、产业布局

(一)工业布局

围绕建设鲁南经济带工业强县目标,在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以“两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补充,不同园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主导产业聚集发展、形成规模优势,相关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化容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经济开发区。依托现有工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其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人才技术密集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推进园中园建设,大力发展复合肥、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使该区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引大项目。到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600亿元,实现利税过45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十二五”期间,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以常林集团为骨干,重点抓好精密铸造中心、液压件、挖掘机、发动机、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收获机械等。力争到2015年,产业园销售收入过200亿元,利税过20亿元。化工工业园,“十二五”期间,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医药中间体。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200亿元,利税过20亿元。

滨海产业区。以新型工业化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日照精品钢材基地和苏北地区相关产业的辐射,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项目,尽快发展成为临沭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实现利税过1亿元。

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相对集中、成片发展的原则。按照工业发展要相对集中、相关行业要相对集中的思路,引导有关联性质的项目向规划的区域聚集,形成聚集效应,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效率,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原则上禁止在规划的园区以外再安插工业项目,避免遍地开花、村村冒烟,同时鼓励园区外的企业搬迁至园区。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个园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条件,依托现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打造竞争优势,实现不同工业集中发展区之间的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农业布局

要以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保障,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县境北部的青云镇、白旄镇和郑山镇等水浇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重点发展杞柳种植业;西部的南古镇、曹庄镇、店头镇西部等沭河冲积平原地区,在稳定粮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重点发展蔬菜及葡萄等优质果品;东部的石门镇、大兴镇、蛟龙镇、朱仓乡等丘陵地区,在抓好油料作物种植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黄烟、桑、茶种植面积;东北部山丘区要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发展茶叶、优质干鲜果品等经济作物。

(三)服务业布局

以县城为中心,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餐饮住宿、房地产等服务业。县城南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铁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争取与沂沭铁路、临沭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好苍马山、冠山、沭河古道、沭河栗海、红石地质园、滨海红色文化园、东蒙山休闲农业生态开发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打造鲁南苏北文化旅游名县。以“满意消费惠万家”工程为着力点,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

四、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三只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充分发挥党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队伍培训。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拓宽人才成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搞好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扩大就业。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五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县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县经济开发区争创省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年内新增l处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切实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大力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的3家、过50亿元的5家。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抓好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良种及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6%以上。高度重视科技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推广。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及产业化。

(五)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积极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关于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激励政策,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进一步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自主创新”的社会风尚。健全和规范各种奖励制度,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力求做到奖励项目多元化、激励形式多样化,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一流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发展环境和创业服务,吸引各类人才来临沭工作、来临沭发展、来临沭创业。

五、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重点

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服务业为强力引擎、高效生态农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同步发展。

(一)发展以质量品牌为导向、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

  1.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油安全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稳定种植面积。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为指导,以项目实施县为抓手,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粮田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

    2、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业一片”区域化发展,重点打造“八个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发展到48万亩,新建市级优质农产品基地20处,省级备案优质农产品基地3处。

    10万亩杞柳种植和加工基地以青云镇、白旄镇、郑山镇3个乡镇为重点,整合惠农资金和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培育引进杞柳优良品种,改善种植条件,改进管理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促进农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共建杞柳种植基地,推进杞柳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6万亩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按照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确保安全的思路,在加强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在曹庄镇、南古镇、石门镇、大兴镇等乡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名特优蔬菜、加工出口蔬菜。到2015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品”认证率达到30%。

    万亩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在大兴镇、朱仓乡、玉山镇、临沭街道办事处等乡镇现有茶园的基础上,适度扩大面积,加强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茶叶全部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品质,鼓励支持茶业加工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大力培植名牌产品,提高临沭茶的市场认同度和顾客赞誉度。

    万亩桑园基地在全县己有7000亩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加1000亩,形成以曹庄镇、店头镇等乡镇为重点的万亩桑园基地。

    万亩草莓种植基地在全县己发展规模种植2000亩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以临沭街道办事处、蛟龙镇等为重点的万亩草莓基地。

    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以调整、提高为目标,在临沭街道办事处、郑山街道办事处、大兴镇、白旄镇、曹庄镇、店头镇等乡镇重点发展高档盆景、名优花卉、绿化观赏苗木等高档产品;依托森禾苗木花卉基地,加强栽培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花卉和观赏植物的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尽快形成特色。

    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在以南古镇醋庄村现有葡萄种植6000亩的基础上,引进优良品种,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田间管理,形成以南古镇醋庄村为重点的万亩葡萄种植基地。

    万亩杂果种植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加强以青云镇为重点的水果生产基地建设,更新老龄低产果园,改造密植郁闭果园,建设优质高效标准化示范园,促进我县杂果种植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鼓励发展超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十二五”期间,新发展优质畜禽养殖示范小区80个,重点建设6大生态环保养殖基地(朱仓乡、玉山镇、白旄镇、石门镇生猪生产基地;店头镇、曹庄镇、临沭街道办事处、石门镇、大兴镇肉牛生产基地;曹庄镇、大兴镇、蛟龙镇、石门镇蛋鸡养殖基地;玉山镇、南古镇、白旄镇、青云镇肉鸡养殖基地;以青云六和种猪养殖场为依托,建立青云镇优质种猪生产基地;南古镇、曹庄镇、大兴镇、白旄镇肉鸭、蛋鸭养殖基地)。“十二五”末,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7%。

    4、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建设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配套联动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加快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着力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做好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品牌化经营,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名牌产品。到2015年,全县新创建市级农产品知名品牌6个,省级名优农产品品牌3个。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田水利改革,探索水库、河道管护新模式。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发展集中连片和规模化集中供水,切实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出行条件,逐步完善农村公路分级管护长效机制。抓好扶贫开发项目,搞好土地开发整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健全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加强防汛抗旱、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6、实施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完善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重点抓好县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范完善运营模式,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联合的路子。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逐步建立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整合各类政府投入,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入,解决农业发展薄弱环节。积极推进“一网两平台”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构筑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二)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现代工业。

    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抓好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发展“三高一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外向型)绿色、低碳工业,促进工业经济由大变强。

  2.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抓住用好扩大内需、消费升级的战略机遇,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管理手段,改造提升复合肥、化工、机械、条柳编、钢材、食品加工等产业,促其提水平、扩规模、增实力,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和更高的技术优势。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全力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技改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优质肥料产业集群以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为依托,以金正大公司、史丹利公司、金沂蒙生态肥业、迈金农肥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对全县肥料企业进行整合提升,到2015年,全县肥料企业整合为10家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缓控释肥、生物有机复合肥等绿色优质高效肥料,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到2015年,优质、高端肥料占全县肥料产量的60%以上。重点抓好金正大年产60万吨新型作物专用控释肥、年产100万吨硝基复合肥和史丹利年产160万吨新型复合肥等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末,力争金正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成为中国缓控释肥第一品牌,初步实现资本、市场和人才的国际化。力争到2015年,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利税18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以金沂蒙集团、沂蒙老区酒业集团、华盛化工、福瑞达生物化工、信科环化公司为龙头,努力扩大产业规模,积极采用DCS控制技术等先进管理方式,加快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乙醛酸、高纯氯化钡、高纯氢氧化钡、醋酸仲丁酯、丁辛醇、咪唑等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群,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新产品,与国内大型药厂建立产业链关系,拓展行业发展空间。重点抓好华强公司薯类淀粉资源综合利用、福瑞达生物化工多糖生产、华盛化工年产3000千克亚胺培南、瑞普利生物化工年产2000吨咪唑等项目。突出抓好化工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我县工业发展又一新的增长极。培育形成以精细化工制造、医药中间体制造、生物化工制造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打造鲁南重要的化工基地。力争到2015年,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90亿元,利税11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常林集团、卡特重工为龙头,以常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为重点,打造国内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高端液压件生产基地和高档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技术领先的装备液压件系统、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加快发展工程机械及配件、小型动力机械等行业,促进我县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重点实施常林集团年产60万套重大装备液压主件、年产3万台挖掘机、汽车零部件精密铸造和卡特重工年产8000台挖掘机、2000台掘进机等项目,争取常林集团与德国宝马公司合作成功。力争到2015年,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20亿元。

    柳编加工产业集群以特色工艺品园区为依托,充分发挥“柳编之都”品牌优势,加快争创行业名牌和制订柳编行业产品标准步伐,积极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建成全国最大的柳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力争2015年,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1.5亿元。

    钢管加工产业集群以金宝诚管业、金正阳管业、金源管业、金辉管业等企业为龙头,推行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重点开发油气管道、化工建材用管等专用无缝钢管,推进产品向高档、优质、多功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转变,加快推进金正阳管业公司年产50万吨热轧无缝钢管、金盛源铸造公司年产6000吨热轧用顶球、金辉管业公司年产10万吨无缝钢管、金飞重工机械公司年产134套无缝钢管成套设备等项目。力争到2015年,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利税4.5亿元。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兴大、三兴、常林生物科技、东盛菲尔德、蒙香花生油等企业为龙头,加大FD生产线的投入,重点发展植物提纯、有机蔬菜、真空冷冻、保鲜绿色保健食品等;实施太合公司年屠宰2000万只家禽及年产4万吨禽肉深加工项目,引导肉制品加工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形成以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屠宰及肉类、花生油加工为重点的种植养殖基地和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力争到2015年,该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1.5亿元。

  3.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选择照明电子等新兴产业,明确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电子节能灯产业,形成产业配套和集聚生产优势,努力建设山东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潜力巨大的产业,重点支持拓源能源科技新能源产业园、阳升能源科技年产5000套太阳能LED节能路灯、金蒙碳化硅公司年产15万台太阳能热水器等项目。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推进凯祥硅粉公司年产1万吨高纯度纳米亚纳米级微粉、盛鑫电子科技年产1亿只水晶谐振器等项目。以阳光陶瓷为龙头,大力发展高档地板砖、墙体砖及卫浴产品。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70亿元,利税过7亿元。

  4. 构建梯次合理的企业群体骨干企业是支撑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工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期间,要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着力培植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强企培育工程,全力促进市场前景好、支撑作用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升。重点扶持金正大、金沂蒙、常林集团、史丹利等4大企业,在技术中心建设、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项目建设、融资、上市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同时,加大对沂蒙老区酒业、金宝诚、金源、金正阳、福瑞达、阳光陶瓷、佛光照明、雷华塑编等20家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长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达15家以上,其中过50亿元的5家,过百亿元的3家。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和全民创业,努力壮大民营经济规模。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特色产业提升计划,鼓励和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集中围绕主导产业,走协调配套、错位发展之路。落实好上级先后出台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过桥还贷资金”、贷款“绿色通道”、动产抵押股权质押等方面的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展企业融资培训,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用足、用活、用好各种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引导企业增强诚信意识,解决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库,提升信用水平。

    (三)发展以商贸物流业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紧紧围绕建设“服务业强县”和打造“鲁苏边界最大物流基地”、“文化旅游名县”三大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补促进,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大重点,坚持开放先导、设施先行、项目带动、城乡联动,立足现实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扩量提速、新兴服务业加速发展,逐步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35%提高到38%,从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21%提高到36%,服务业税收达3.6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8%,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49%。

    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县复合肥、脱水蔬菜、杞柳制品等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我县区位、交通等优势,以培植现代物流企业为目标,建设集约化现代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即加快建设占地2500亩的临沭铁路物流园区;加快推进特色工艺品物流园区二期工程建设,形成总占地1000亩的规模;规划建设外向型滨海综合物流园区。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集散能力,拓展辐射范围,以此形成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构筑起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会展业。以物流会展中心为载体,培植发展会展企业和会展品牌,争办一批专业展会、特色展会,积极展示临沭地产品,并对外承接各类大型会展活动,力争每年承办2-3期专业展会。

    金融保险业不断完善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管理,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认真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实现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有效配合,信贷结构明显优化,信贷投放平稳持续增长。稳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产业链融资等新业务,继续加大对优势产业、重点骨干企业信贷支持,重点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三农”、中小企业、消费、就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加强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行业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积极引进、成立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推动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做大做强地方金融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10亿元。

    旅游业立足我县现有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发挥西连临沂和蒙山、东接滨海风光和花果山景区的区位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争创省级旅游强县和鲁苏旅游名县。围绕“两山(苍马山、冠山)、两水(沭河、苍源河)、一圣地(滨海革命纪念地)”,打造绿色休闲游、农家生态游、康体养生游、红色圣地游。以苍马山风景旅游区开发为重点,打造鲁苏边界风景旅游名胜区。以东蒙山休闲农业生态开发、金滩栗海、沭河古道景区开发为重点,以滨河大道建设和水上开发为突破口,打造沭河沿岸生态旅游绿色长廊;以苍源河文化公园、红石湖公园综合开发为着力点,打造城区休闲旅游乐园。以滨海红色旅游文化园、新华社山东分社旧址为中心,深度发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革命旅游圣地。同时,综合考虑城市风格与个性,加快商业步行街、美食文化街、周庄仿古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和宣传,把旅游与美食购物充分结合,并积极与上级旅游部门搞好对接,把我县旅游景区融入全市、全省旅游线路。到2015年,争取达到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AA级旅游景区3家,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

    文化传媒业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视听、广告创意、休闲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渗透,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与旧城、旧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和南、北城区建设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房地产业繁荣发展,逐步实现城区规模扩张。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供应,适度开发中高档商品房,以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积极推进物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加强监督管理,努力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整顿和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

    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就业、社保、教育、科技、金融、商务、交通、旅游、卫生、工商、税务等以便民利民和方便企业为目的的信息化服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广泛运用互联网开展信息发布、行政审批、行政管理、税费征管等政务活动,提高政务自动化和公开化水平,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和综合服务的能力。

    商贸流通业打造“三大市场板块”。以华诚超市、土产公司、苏果超市为龙头,以中山路为中轴,打造零售业市场板块;以兴隆商场、华美商城和时代广场为龙头,以常林路为轴心,打造专业批发市场板块;实施水果批发市场搬迁、改造提升蒿科农贸市场、河滨农贸市场、曹洼农贸市场,打造便民集贸市场板块。繁荣“两条商业带”。把商业步行街、餐饮美食街作为发展重点,打造城北新区商业带,以周庄仿古街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南“江北周庄”商业带。延伸“一个链条”。以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水平为主题,以完善“一网两平台”为抓手,整合市场资源,加快布局调整,繁荣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以建设乡镇超市、村级农资连锁店和村级日用品连锁店为重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环境优良、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便民超市网络。

    住宿餐饮业大力提升住宿餐饮业水平。实施住宿餐饮业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推广星级宾馆、酒家酒店分等定级和绿色饭店等行业标准,倡导住宿餐饮企业进行质量认证。以提高城市品味和接待水平为目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加快常林国际大酒店、森禾国际大酒店和文化美食街建设步伐,促进文化、旅游、餐饮、娱乐、休闲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各具特色、健康美食、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餐饮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餐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提高餐饮水平和质量。

    社区服务业加快建立门类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社会保安养老托幼、维修服务、废旧物品回收等,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社区服务企业,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推进社区服务业规范化和网络化建设。

    商务服务业规范提高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与管理咨询、科技咨询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法律服务业等中介组织,大力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和社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引导一般性商务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培育商务服务业品牌。

    研发与工业设计产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培育壮大专业设计公司,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绿色设计等工业设计,以及行业应用软件、制度设计、咨询策划和品牌营销设计等。

    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服务业,规划建设居民生活垃圾回收分拣中心、实现垃圾分类处理,培育规范化、规模化回收企业。鼓励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服务外包,支持合同能源管理和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

    抓好企业非核心业务剥离。把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服务业总量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宣传力度,落实税收减免、低价收费、贷款融资、财政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剥离进度,促进主体企业做专做强、新设企业加快发展。

    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跟踪市场需求,抓住新的消费热点,重点实施八项示范工程。社区服务业连锁经营工程。在陪护、养老、保健、清洁、代购、洗染熨烫、维修、美容、喜庆、殡葬、社区医疗等行业,培育专业性与综合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服务。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工程。整合体育设施资源,鼓励社会资金兴办各种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俱乐部,发展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汽车服务业培育工程。着力发展和规范汽车销售、二手车交易和租赁市场,完善汽车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业拓展工程。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会计法律考试培训,激活教育培训需求。家装家饰规范提升工程。着力培育设计先进时尚、施工质量高、健康环保的专业化服务企业,整合家装、家居产业链。租赁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汽车、农机具、工程机械、生产设备、体育健身器材、婚丧用品等的租赁经营,搞活租赁市场。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站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工程。重点发展跨地区就业培训服务,加强劳务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六、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通讯、电力、供排水及生产生活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夯实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为经济发展打造良好外部环境。

    (一)建设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公路调整城市路网结构,使城市道路呈网络化、层次化,形成布局合理的道路网络。进一步改造旧城道路,完成常林大街、兴大街、沭新大街、青云山路等道路维修改造,提升旧城区道路承载能力;完成北城区道路体系建设,拓宽改造并延长振兴路、光明路、中山路等道路,完成城东一路、南外环大街、青石路延伸段和泰安路建设,构筑新的城市外环框架。“十二五”期间,投资9100万元进行城区道路建设,新增道路面积35万平方米。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优化路网结构,消除断头路,提高道路的通畅质量,形成农村公路网络全贯通,真正实现“村村通”。到“十二五”末,新建、改建县乡公路439公里、通村公路30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42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222公里,达到总里程的14%。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57公里/百平方公里。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加快长深高速公路临沭段建设进程,2012年建成通车。努力争取临岚高速临沭段2012年前开工建设。实施225省道老路翻新工程,提高路网整体通行水平。

    铁路。加快沂沭铁路建设进程,2012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并积极与铁道部、江苏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沂沭铁路与江苏省连云港站或赣榆站对接。

    城市公交大力推进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城市公交车100辆,新建城市公交换乘枢纽4个、换乘站12个,在全县构建起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街为网点的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客运服务三级网络体系,建成覆盖全部城区、延伸全部乡镇的大公交系统。

    (二)建设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水资源支持保障能力。按照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新时期治水方略。

    进一步完善供水保障体系。以确保饮水、防洪、粮食、供水、生态“五个安全”为目标,以沭河、新沭河、凌山头水库、龙窝灌区、牛腿沟、苍源河为重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雨洪水资源化、节水型社会管理、水生态保护、现代水利信息六大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解决237个村26.7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切实提高农业供水能力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提高农业供水能力,大力开展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完善田间灌排系统,提高农田输水能力,新打大口井1000眼,机井300眼,新建扬水站69座,完成各类灌区配套400处,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到“十二五”末,总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万亩。治理河道15条200公里,新建和扩建20座小(一)、(二)水库,完成5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构建现代水利信息化体系。逐步实现水利信息采集的自动化、传输的高效化和水利决策的科学化,以此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

    “十二五”期间,全县争取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6亿元,努力实现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供给、水灾害防御与水生态保护的要求。

    (三)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供热“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做好集中供热和管网改造工程,新增供热面积25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100%,完成北城区供热管网建设。

    供水“十二五”期间,争取在临沂市实施临沂城30万吨供水工程时,为我县城区预留日供水3万吨的流量空间,作为我县城区供水的补充。工业用水、建筑用水、绿化用水等尽量不使用饮用水,以使用沭河水和污水处理厂中水为主,降低饮用水的消耗。逐步关闭自备水井,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供气“十二五”期间,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和供气管网建设,完成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投资5000万元,建设高中压管线60公里及2个门站,新建汽车加气站2座,新增天然气供气能力11.3亿立方米/年。“十二五”末,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管道燃气普及率达60%以上。

    供电“十二五”期间,加快电力建设速度,提高电网供电能力,确保全县工农业及居民生活正常用电。计划投资3亿元,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对全县300个行政村低压设施进行改造,彻底淘汰S7高耗能变压器及机械电能表,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彻底消除农村低压设施老化及偏远地区电压偏低现象。2015年前,建成投运110千伏临港、白旄、蛟龙等变电站10座,架设输配电线路435.6公里,确保220千伏东盘变电站、110千伏开发区变电站、110千伏官庄变电站等重点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

    (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适应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协调推进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十二五”期间,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快3G及宽带移动业务的普及,促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得到推广应用。

    强化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数字化、影像化、可视化、智能化,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城市;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水平,降低使用成本,使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设施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推进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水平,降低使用成本。

    七、资源环境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节水。加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行中水系统,实行分质供水和一水多用。到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城市中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搞好龙窝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灌溉渠系利用系数。

    节地转变用地方式,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供应向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倾斜,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领域用地。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建设用地减少耕地与当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相平衡的机制,统筹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促进废弃工矿用地、低效用地和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节能。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引导和支持化工、建材、电力等资源型行业,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普及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加大新能源产业化研究、开发和建设力度,鼓励支持风力、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地热等再生能源、洁净能源项目建设,实施能源的阶梯型开发。到2015年,全县新建建筑全部达到节能50%,节能住宅面积达40%以上,城镇路灯节电技术应用达80%以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达100%,城乡居民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普及率达95%以上,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逐步应用推广。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划定矿山开采区范围,适度控制矿产开发总量,整治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现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高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构建社会各行业、产业间的生态网络,尽快形成企业、行业、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在建材、电力、化工等高资源消耗行业推广循环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复合立体、动植物共生等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先进模式。科学布局城市供水、供热、供气、交通和绿化,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加工、利用力度,提高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

    积极利用低碳能源。推进生物质能发展,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等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继续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建设。推进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加快光伏、光热在城乡建设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实施“气化临沭”战略,全面推动天然气在工业、商业和群众生活中的广泛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推广和应用,推广应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5. 加快生态县建设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开展国家、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十二五”末,全县基本达到国家级生态县考核要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水生态保护加强沭河、新沭河、牛腿沟、分沂入沭、苍源河、穆疃河(张疃河)、利城河、白旄河、石门河、凌山头水库及其他中(小)型水库等流域的水体保护,搞好水污染防治,加强源头水、过境水、出境水治理,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实现全流域休养生息。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强化对酿造、制革、化工、医药、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二期工程建设。2015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绿色临沭建设加强对苍马山、冠山、苍源河、沭河古道等区域保护,进一步搞好荒山绿化,加强沿河、沿沟、沿渠、沿路及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维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系统的侵害。注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保护、培育和发展林木生态体系,不断提高全县林木覆盖率。全面完成荒山绿化,加强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城市绿化和村镇绿化,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强化城市路网、公共场所、城郊林网绿化工作,精细建设公园、广场绿化,每年城市新增绿化面积不少于100万平方米,力争到2015年,林木覆盖率达到3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

    大气污染治理推广脱硫除尘技术,重点推进锅炉脱硫改造。力争到2015年,全县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超过350天。

    固体废物处置加强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控制与管理,建设完善危险废物管理体系,加强辐射与放射性物质的监督管理,严格按规定处置危险废物,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

    噪声污染控制遵循“防治结合”原则,对噪声的产生和排放进行控制,重点做好交通噪声、工业企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控制,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

    农村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用薄膜,降低土壤污染,改善土壤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村镇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作,加大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力度。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

    八、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主体功能区布局

    按照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区建设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全县国土空间按开发内容分为城镇、农村和生态三类区域,按主体功能分为提供工业和服务产品、提供农产品、提供生态产品三类区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和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实行有度有序开发,走集约化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保持必要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镇发展区。包括县城、乡镇驻地的现有建成区和拓展区,以及经济开发区、滨海产业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开发区,是集聚经济和人口的重要区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土空间,实行重点开发,适当扩大土地供应,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加快聚集的需要。各类工业要向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

    农业发展区。包括农村居住区和农业地区,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人口居住的重要区域,是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居民点和乡村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国土空间。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优势农产品为核心,形成优势产业区,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宜居社区。要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居民区转移。

    生态保护地区。包括县境东北部山丘区、苍马山区、沭河沿岸以及凌山头水库、狼窝沟水库水源地等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为禁止开发区域,是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土空间,禁止从事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二)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积极调整城镇化发展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两心、两轴、两带”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一核”——重点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城市及城郊发展群,突出发展临沭、郑山驻城办事处和南古、蛟龙等城市近郊城镇,膨胀城镇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全县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两心”——重点发展大兴、曹庄两个省级中心镇,促进带动全县南部城镇发展,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增长极。

“两轴”——重点发展以327国道、225省道为轴心的青云、店头、石门、蛟龙等沿路城镇的开发建设,培植国道、省道两侧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区。

“两带”——重点发展以苍马山风景区为纽带的玉山、朱仓等小城镇风景旅游观光带,以沿沭河风景区为纽带的白旄、南古、石门等小城镇风景旅游观光带,依托苍马风光、沭河栗海、沭河古道等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两条具有旅游观光功能的特色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带。

(三)提升县城建设档次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合理确定城市建设方向、步骤和用地布局,预留合理发展空间。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市政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交通、通信设施的建设改造,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对旧城区实行有序改造,规范房屋拆迁管理,加快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步伐,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坚持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到2015年使北城新区基本形成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形态。加快景观水系规划建设,十二五初期完成景观河流、苍源河公园及花博园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新区道路市政设施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以及水、电、气、热市政设施体系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设施,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梯次发展的格局。把中心镇、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努力使之成为县域发展次中心。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确定中心村数量及分布,继续实施合村并点,推动农村人口逐步向中心村聚集。“十二五”期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以62个中心村建设为基础,全面完成中心村的社区改造和建设。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巩固和发展“省教育工作示范县”成果。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十二五”末,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85%的农村幼儿园达到市级标准化幼儿园,2/3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5%,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0%,学前一年入园率要达到100%;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确保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5%以上;农村95%新增劳动力能够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积极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债务,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步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以“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远程教育工程”、“仪器更新工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小学由现在的109所减少到80所左右,农村初级中学由现在的15所减少到14所。在城区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新建4所小学(含幼儿园)、1所初中,异地迁建特殊教育学校。

(二)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体育中心建设,结合新城区开发,建设临沭县文化活动中心,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处,实现“三馆”独立。改造提升影剧院,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乡镇综合文化站、健身广场和村级社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高广播收听率和有线电视覆盖率,到“十二五”末,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推动发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积极培育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中介组织,使文化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运作,加快发展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高附加值、集约型的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特色文化产业群。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按照“作好山水文章,实现红绿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休闲乐园”的总体思路,建设“临沂城市后花园、鲁南苏北地区文化旅游名县”。2011年争创省级旅游强县,2015年争创国家旅游强县。加快核心层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博会展、文艺产品制造、民间工艺和文化信息服务等十大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科技、休闲、制造、教育、体育、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培育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承弘扬优秀文化遗产,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围绕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整理挖掘,精心打造充满活力、富有地方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创作一批叫好叫座的文艺精品力作、传世佳作。规划建设东夷文化园,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新景点,切实搞好历史文化旅游与红色圣地旅游、绿色休闲旅游的协调开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临沭旅游文化品位,深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发挥产业优势,加强创意策划,通过举办中国(临沭)柳编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提升柳编文化业态。采取节会会展、名家采风、大型文艺演出、集中宣传推介、城区景观设计等形式,多渠道提升文化内涵和艺术含金量,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叫响“中国钻石之乡、柳编之都、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沂蒙休闲乐园”等临沭品牌。

提升体育工作水平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实现健身服务均等化,提升体育运动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以健身服务业、场馆运营业、体育彩票业和体育用品业为重点,多业并进的产业体系,形成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建国家综合档案馆一处,进一步改善保存条件,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实现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档案馆新馆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新馆建成充分体现我县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和能够满足档案存放、管理与利用的标志性现代化建筑。

(三)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以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2万、11万、3.2万、4.4万、2.9万人。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做好“三无”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逐步建立全方位、无缝隙覆盖的救助管理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继续开展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内容的“双拥”活动,落实优抚政策,解决部队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

扩大劳动就业推进“创业临沭”进程,努力做好创业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9000人。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在已有职业中专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建立2处劳动保障部门自有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到“十二五”末,外出务工人员得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认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鼓励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四)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和健康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补助政策,建立科学的政府补偿和人事分配制度,转变“以药养医”运行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及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社区卫生室建设的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县中医医院病房楼。健全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人才建设等公共卫生体系,切实加强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地方病防治,坚持不懈地抓好疾病防控和免疫规划工作,确保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抓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不断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视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借鉴试点经验,适时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使公立医院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监督。

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管理服务、技术服务“三个体系”,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整体水平。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积极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7‰和8.7‰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6以内。

(五)全面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全面实施《临沭妇女发展纲要》和《临沭儿童发展纲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促进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推进女性就业创业;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和选拔妇女干部,努力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全面提升妇女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进妇女全面发展;大力改善与妇女相关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妇女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保障儿童享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保障、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增强儿童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六)重视老龄和残疾人工作

切实做好老龄工作切实做好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推进养老社会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加大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投入,初步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0%。

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七)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空防震减灾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监督考核机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确保全县“十二五”期间各类一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四项控制指标逐年下降,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县级地震台中心网,增大地震观测台网密度,全面提高地震监测与速报能力。积极开发利用人民防空工程,为城市防灾救灾、发展经济和方便群众生活服务。

重视灾害防御。围绕提高重点地区防御能力,把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一步加强政府抗震救灾决策技术保障,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评估系统;组织开展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与鉴定,努力消除致灾隐患等项工作。

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地震应急预案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制与调用机制,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储备应急救援物资,提高地震现场工作能力。加强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建设,健全完善灾害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空、气象、地震、测绘等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科普宣传。建立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依靠社会资源,加强阵地式宣传教育,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达到全面覆盖,家喻户晓,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把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八)加快文明临沭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倡导践行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普及行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推动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县城乡文明水平,争创并保持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九)深化“平安临沭”建设

深化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矛盾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加快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局,建设“平安临沭”。

(十)高度重视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

认真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切实加强基层民兵建设。严格落实民兵训练任务,突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服务。狠抓民兵基层建设,提高基层建设整体水平。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学生军训和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抓好兵役工作,向部队选送优质合格兵员,确保无责任退兵。认真做好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并完善国民经济平战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论证,兼顾国防工作需要,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能力。

(十一)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卫生、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方针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建设“和谐临沭”做出贡献。

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改革重点,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临沭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服务均等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在大部门体制内部分离决策部门的执行职责。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乡镇职能定位,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索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杜绝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保护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收支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政府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程序,落实决策责任制和决策过错追究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时推进广电网络整合,推行广电制播分离,深入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内生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好文化专业队伍、经营队伍和管理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等科技创新机构建设,高效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统一、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权和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突破口,认真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空间转移的路子,依法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流转规则和流转市场,形成农村产权流转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搭建农村发展平台,提高农村生产专业化水平。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增强县、乡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增值税扩围改革,引导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新型投融资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两个体系、一个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到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农村保险体系,积极开发涉农小额贷款险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搭建农村投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优化金融环境,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落户临沭,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体系。创新城乡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发展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

牢牢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立足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针,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富成效的经济体系。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我县有比较优势的柳制产品、蔬菜加工产品扩大出口。大力发展现代加工贸易,着力引进大企业在我县设立加工制造基地,鼓励深加工、精加工增强配套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着力发展高端贸易。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力争到2015年打造1家省级科技创新基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比重;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和整治,以更宽松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更完善的机制吸引外商、外资落户临沭。同时,更好的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技术、现代管理模式和高素质人才。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增强利用外资的战略意识,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注重技术含量、品牌优势和集群效应,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效益。推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有效利用国外资本市场,支持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继续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国外重要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建立稳定可靠的涉外资源生产保障基地,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类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行跨国经营,使企业在涉外建立生产、销售中心,提高企业国际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有实力的工程企业与国内投资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培养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资源加工型企业联合开展境外投资,以工程换资源。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开拓重要发达国家市场上有重大突破。有序扩大劳务输出和海外工程承包。强化外派劳务培训机构建设,加大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力度,推动我县外派劳务结构由低端劳务为主向高中低端协调发展转型。

十一、保障措施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增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重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秩序。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投资者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的诚信环境。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诚信意识,努力打造“诚信临沭”品牌。

努力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增强创先争优、敢为人先的意识,勇于先行先试,形成全县上下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力争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发展。

(二)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规划实施中的导向作用。着力完善财政分配体系、调控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增加对“三农”、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确保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比重有新提高。

进一步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经济相对薄弱乡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产业政策落实。

(三)构建内需拉动增长机制

优化投资消费结构,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首先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多元化开辟融资渠道。健全项目推介会制度,稳定银企合作机制,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探索产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形式,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其次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对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集中力量,确保工程进度。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对农村公共服务、卫生、科技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和项目投入。对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好项目、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第三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和落实支持鼓励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民间投资。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增强环境吸引力,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努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其次要拓展消费领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医疗、房地产、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态,合理引导高端消费。第三要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促进医疗服务需求;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进程,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优化汽车消费和服务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第四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规范抵押和担保标准,简化手续,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加快发展信用卡、贷记卡、个人支票等支付方式,鼓励持卡消费。积极发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消费。大力发展租赁消费。

(四)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主线,重点做好重点项目策划、储备、招商工作,强化措施,全力推进,营造重点项目建设氛围,构建“十二五”重点项目运作新格局。

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力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实际,围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策划、筛选、储备一批成熟度高、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动态重点建设项目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仓储物流、生物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着力引进国内外品牌公司参与产业集群改造提升。

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网络和联络机制,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环境评价和资金融通等方面加强对接沟通。开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加强与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联系,及时总结推广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县上下关心项目、支持项目、服务项目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规划是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实施机制,切实解决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

完善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强化规划地位,理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政府组织经济社会发展要以规划为依据,保障有序开发和建设。加强规划对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的调控作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据产业布局规划,适时研究产业政策导向目录,引导政府主体投资方向。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法制保障体系,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完善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以更加全面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工作、考核部门企业、评价激励干部,科学衡量我县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临沭发展挖掘潜力、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客观依据,不断激发各级干部贯彻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临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作为考核乡镇和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责任制。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实行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

建立规范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进行中期评估,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报县人大常委会。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报县政府。在规划实施期间,如遇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由县政府研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今后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全面实现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建设新临沭而努力奋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