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
2011-12-13 点击数: | ||||||||||||||||||||||||
|
||||||||||||||||||||||||
|
||||||||||||||||||||||||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2011——2015)时期,是我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建设新临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制定,主要阐述政府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政府将通过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规划实施和完成。《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1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1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形势分析……………………6 (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7 二、总体思路和任务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战略定位……………………………………………8 (三)任务目标……………………………………………9 三、产业布局………………………………………………10 (一)工业布局……………………………………………10 (二)农业布局……………………………………………12 (三)服务业布局…………………………………………13 四、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13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3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14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14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14 (五)提高全民科学素质…………………………………14 (六)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15 五、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重点………………………15 (一)发展以质量品牌为导向、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15 (二)发展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现代工业………………………………………………………………19 (三)发展以商贸物流业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23 六、基础设施建设…………………………………………29 (一)建设开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9 (二)建设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30 (三)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31 (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32 七、资源环境………………………………………………33 (一)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33 (二)加快生态县建设……………………………………35 八、城乡一体化建设………………………………………36 (一)城乡主体功能区布局………………………………36 (二)构建城镇化新格局…………………………………37 (三)提升县城建设档次…………………………………38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9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39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39 (二)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40 (三)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42 (四)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43 (五)全面做好妇女儿童工作……………………………44 (六)重视老龄和残疾人工作……………………………45 (七)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空防震减灾工作………………45 (八)加快文明临沭建设工作……………………………46 (九)深化“平安临沭”建设……………………………47 (十)高度重视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47 (十一)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48 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48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48 (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51 十一、保障措施……………………………………………53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53 (二)提高财政保障能力…………………………………54 (三)构建内需拉动增长机制……………………………54 (四)强化重点项目支撑…………………………………55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56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展望“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同在,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创新业,跨越发展建强县”这一主题,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努力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更加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实力大跨越的五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32.39亿元,是2005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3.6%。政府财力持续扩大,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3亿元,是2005年的2.1倍,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91亿元,年均增长2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2亿元,年均增长21%。经济总量连续提升,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拓展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空间。 产业竞争力跃上新水平。“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产业竞争力大跃升的五年。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5.17亿元,年均增长6.2%。工业经济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复合肥、机械、化工、管材、柳编、新型建材、节能灯具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2010年,有3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比2005年增加2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2亿元,年均增长22.4%。服务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日益繁荣,旅游产业实现破题发展,苍马山、冠山两处景区建成营业,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6.4亿元,年均增长16.4%。产业化发展和集群优势的提升,增强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和创造力。 经济结构实现新提升。“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产业结构大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7:56.3:31调整为11.5:53.5:35。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粮经比由2005年的71.5:28.5调整为65:35。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比2005年提高7.1个百分点。工业素质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4.78%,年均提高3.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1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8个。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2010年达到35%。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内部结构优化提升,增添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城乡面貌大改善的五年。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部分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75%,村庄规划修编率达71%。立足“北扩西延、南优东进”,重点抓好北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新型工业化实验区(滨海产业区)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沂沭铁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长深高速公路临沭段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临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327国道拓宽改造工程顺利竣工通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区路、水、热、气、电等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精品工程深入推进。旧城改造进展顺利,累计拆迁面积39万平方米,安置回迁户3648户,居民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小城镇和农村住房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标准化农村社区12个,建成和在建农村居民住宅楼90幢,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可安置农户1.5万户。新建、改扩建农村道路967.4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受益人口54万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城区新增绿化面积500万平方米,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以迎淮检查为突破口,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能耗降低23.5%,SO2排放量削减9.8%,COD排放量削减34.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32.1%,环境保护得到大力加强,循环经济开始起步。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品牌的培育,增强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体制创新大变化的五年。以农村社区建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四大载体”建设(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邮政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行。对外开放跃上新水平,克服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2010年,全县进出口总额达3.003亿美元,年均增长17.7%,其中出口1.835亿美元,年均增长22.8%。全面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5年实际到位县外资金93亿元,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4502万美元。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增添了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民生事业大发展的五年。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8.6亿元增至54.52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4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1%。劳动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万人,农村劳务输出总人数达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以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发展乡镇级超市8家,农家店609家,日用品及农资配送中心各1处。完成农村校舍维修改造79处,“两热一暖一改”工程21处。对全县72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建成村级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150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创建县级以上文明生态村180个。累计新建农村沼气2.2万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鼓舞了全县人民“十二五”时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社会事业大进步的五年。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卫生保健、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广播电视、安全生产、外事侨务、国土资源、城管执法、防震减灾以及食品药品监管、气象、档案、民兵预备役工作、人事、监察、民政、审计、统计、粮食、物价、农机、老龄、史志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很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项任务指标。五年来,我县先后荣获“中国柳编之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县”、“山东省园林城市”、“山东省卫生城市”、“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山东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中国全面成长型百佳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等荣誉称号;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踏上临沭大地,进农村、到学校、察民情、听民意,给全县人民以巨大鼓舞;省委书记姜异康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先后亲临我县视察指导,给全县人民以关心厚爱。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方针政策,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抓住机遇推动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二是创新发展思路,确立了“一二三四五”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实施了加快工业发展振兴、繁荣发展服务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明确工作重点,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五是凝聚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在全县形成了风正气顺心齐、团结一致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形势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未来五年,将是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五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体系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更加曲折。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等尖端技术攻坚孕育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各国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技术封锁、贸易壁垒、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制约加大。 从国内环境看,未来五年,我国将处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将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政策,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体制机制和宏观政策上更加突出节能环保、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 从自身发展看,未来五年,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期和重大战略转型期,同时也是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和考验的战略竞争期,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实现赶超进位的压力巨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产比重仍较大,三产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企业发展后劲乏力,直接投融资能力不强,利用外资规模偏少;资源环境约束压力较大,特别是土地问题更为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缓慢,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严重;社会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维护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二、发展思路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经济文化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总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着力点,以保障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模式,在更高起点上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互动并进,实现经济发达、民生殷实、社会和谐、城乡秀美的目标,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战略定位 积极融入临沂中心城市经济圈和东部临港经济带,努力打造鲁南经济带工业强县、山东装备制造业基地、山东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鲁南苏北地区文化旅游名县、国家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年度综合评价排序中每年提升1—2个位次,力争2015年跨入全省50强。 鲁南经济带工业强县和山东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大投入大项目为支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品,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产品质量,努力培育装备制造、优质肥料、精细化工、钢管加工、柳制品加工、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照明电子、生物工程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规模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达15家以上,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5家,过百亿的企业3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山东省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为重点,把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特色化四个关键,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临沭特色农产品品牌,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开发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产品,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促进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使优质农产品基地成为我县农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 鲁南苏北地区文化旅游名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兴文化旅游名县。“十二五”末,争取达到AA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AA级旅游景区3家,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实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 国家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及大气、水系环境保护和治理,积极推进“蓝天、碧水、绿地、宁静”行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功能协调、符合生态平衡要求、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生态体系,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十二五”末,将临沭建成文明、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三)任务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27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10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5年达到2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年均增长19%,达到13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5%,达到5.4亿美元,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4%,达到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五年累计7000万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1.5:53.5:35调整为8:54:3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95%以上的水体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镇规模加速膨胀,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其中城区人口达到24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0元和13000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3.4%和1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7‰以内,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三、产业布局 (一)工业布局 围绕建设鲁南经济带工业强县目标,在工业发展空间布局上,形成以“两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补充,不同园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主导产业聚集发展、形成规模优势,相关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化容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经济开发区。依托现有工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其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人才技术密集等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化工业。推进园中园建设,大力发展复合肥、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使该区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引大项目。到2015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过600亿元,实现利税过45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十二五”期间,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以常林集团为骨干,重点抓好精密铸造中心、液压件、挖掘机、发动机、大中型拖拉机、农业收获机械等。力争到2015年,产业园销售收入过200亿元,利税过20亿元。化工工业园,“十二五”期间,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医药中间体。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200亿元,利税过20亿元。 滨海产业区。以新型工业化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日照精品钢材基地和苏北地区相关产业的辐射,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项目,尽快发展成为临沭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实现利税过1亿元。 乡镇工业集中发展区。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相对集中、成片发展的原则。按照工业发展要相对集中、相关行业要相对集中的思路,引导有关联性质的项目向规划的区域聚集,形成聚集效应,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效率,避免布局的无序和混乱。原则上禁止在规划的园区以外再安插工业项目,避免遍地开花、村村冒烟,同时鼓励园区外的企业搬迁至园区。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各个园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础条件,依托现有基础,发挥各自优势,确定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打造竞争优势,实现不同工业集中发展区之间的分工协作、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农业布局 要以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保障,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县境北部的青云镇、白旄镇和郑山镇等水浇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重点发展杞柳种植业;西部的南古镇、曹庄镇、店头镇西部等沭河冲积平原地区,在稳定粮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重点发展蔬菜及葡萄等优质果品;东部的石门镇、大兴镇、蛟龙镇、朱仓乡等丘陵地区,在抓好油料作物种植的同时,进一步扩大黄烟、桑、茶种植面积;东北部山丘区要在搞好生态保护的同时,积极发展茶叶、优质干鲜果品等经济作物。 (三)服务业布局 以县城为中心,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保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餐饮住宿、房地产等服务业。县城南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铁路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争取与沂沭铁路、临沭火车站同步开工建设,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好苍马山、冠山、沭河古道、沭河栗海、红石地质园、滨海红色文化园、东蒙山休闲农业生态开发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打造鲁南苏北文化旅游名县。以“满意消费惠万家”工程为着力点,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 四、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 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三只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充分发挥党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作用,加强党政管理人员和公务员队伍培训。搞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拓宽人才成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搞好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扩大就业。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五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2家,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县重点骨干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县经济开发区争创省级、国家级产业基地,五年内新增l处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电子信息、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切实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大力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其中产值过100亿元的3家、过50亿元的5家。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抓好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良种及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6%以上。高度重视科技在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推广。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实施及产业化。 (五)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积极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六)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认真执行国家、省、市关于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规定,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相关配套激励政策,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进一步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舆论宣传,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自主创新”的社会风尚。健全和规范各种奖励制度,完善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力求做到奖励项目多元化、激励形式多样化,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一流的生活条件、科研条件、发展环境和创业服务,吸引各类人才来临沭工作、来临沭发展、来临沭创业。 五、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发展重点 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服务业为强力引擎、高效生态农业为补充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同步发展。 (一)发展以质量品牌为导向、以优质农产品基地为重点的高效生态农业。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集约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
(二)构建城镇化新格局 积极调整城镇化发展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两心、两轴、两带”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一核”——重点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城市及城郊发展群,突出发展临沭、郑山驻城办事处和南古、蛟龙等城市近郊城镇,膨胀城镇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全县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 “两心”——重点发展大兴、曹庄两个省级中心镇,促进带动全县南部城镇发展,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增长极。 “两轴”——重点发展以327国道、225省道为轴心的青云、店头、石门、蛟龙等沿路城镇的开发建设,培植国道、省道两侧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区。 “两带”——重点发展以苍马山风景区为纽带的玉山、朱仓等小城镇风景旅游观光带,以沿沭河风景区为纽带的白旄、南古、石门等小城镇风景旅游观光带,依托苍马风光、沭河栗海、沭河古道等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两条具有旅游观光功能的特色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带。 (三)提升县城建设档次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合理确定城市建设方向、步骤和用地布局,预留合理发展空间。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市政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交通、通信设施的建设改造,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综合承载能力。对旧城区实行有序改造,规范房屋拆迁管理,加快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步伐,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坚持科学规划、整体开发、分步实施,到2015年使北城新区基本形成生态型、田园式和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形态。加快景观水系规划建设,十二五初期完成景观河流、苍源河公园及花博园的规划和建设。加快新区道路市政设施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以及水、电、气、热市政设施体系和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设施,提供高质量社会服务。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梯次发展的格局。把中心镇、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强政策扶持,努力使之成为县域发展次中心。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确定中心村数量及分布,继续实施合村并点,推动农村人口逐步向中心村聚集。“十二五”期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以62个中心村建设为基础,全面完成中心村的社区改造和建设。 九、民生和社会事业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巩固和发展“省教育工作示范县”成果。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十二五”末,各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85%的农村幼儿园达到市级标准化幼儿园,2/3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幼儿园标准;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5%,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要达到90%,学前一年入园率要达到100%;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确保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到99%以上;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5%以上;农村95%新增劳动力能够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积极化解高中阶段学校债务,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步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以“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远程教育工程”、“仪器更新工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小学由现在的109所减少到80所左右,农村初级中学由现在的15所减少到14所。在城区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新建4所小学(含幼儿园)、1所初中,异地迁建特殊教育学校。 (二)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体育中心建设,结合新城区开发,建设临沭县文化活动中心,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处,实现“三馆”独立。改造提升影剧院,大力发展电影产业。乡镇综合文化站、健身广场和村级社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提高广播收听率和有线电视覆盖率,到“十二五”末,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推动发展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不断满足群众需求。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积极培育文化商品市场,发展文化中介组织,使文化要素不断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运作,加快发展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植一批高附加值、集约型的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特色文化产业群。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按照“作好山水文章,实现红绿结合,挖掘文化底蕴,打造休闲乐园”的总体思路,建设“临沂城市后花园、鲁南苏北地区文化旅游名县”。2011年争创省级旅游强县,2015年争创国家旅游强县。加快核心层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博会展、文艺产品制造、民间工艺和文化信息服务等十大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科技、休闲、制造、教育、体育、房地产等产业相融合,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培育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承弘扬优秀文化遗产,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围绕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整理挖掘,精心打造充满活力、富有地方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创作一批叫好叫座的文艺精品力作、传世佳作。规划建设东夷文化园,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新景点,切实搞好历史文化旅游与红色圣地旅游、绿色休闲旅游的协调开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临沭旅游文化品位,深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发挥产业优势,加强创意策划,通过举办中国(临沭)柳编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提升柳编文化业态。采取节会会展、名家采风、大型文艺演出、集中宣传推介、城区景观设计等形式,多渠道提升文化内涵和艺术含金量,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叫响“中国钻石之乡、柳编之都、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沂蒙休闲乐园”等临沭品牌。 提升体育工作水平。贯彻《全民健身条例》,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逐步实现健身服务均等化,提升体育运动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以健身服务业、场馆运营业、体育彩票业和体育用品业为重点,多业并进的产业体系,形成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新建国家综合档案馆一处,进一步改善保存条件,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实现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档案馆新馆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将新馆建成充分体现我县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和能够满足档案存放、管理与利用的标志性现代化建筑。 (三)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以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2万、11万、3.2万、4.4万、2.9万人。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加大慈善救助力度。做好“三无”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逐步建立全方位、无缝隙覆盖的救助管理体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继续开展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内容的“双拥”活动,落实优抚政策,解决部队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 扩大劳动就业。推进“创业临沭”进程,努力做好创业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每年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9000人。充分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在已有职业中专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上,建立2处劳动保障部门自有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到“十二五”末,外出务工人员得到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 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认真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积极鼓励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四)做好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水平和健康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2.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人。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高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补助政策,建立科学的政府补偿和人事分配制度,转变“以药养医”运行机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及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社区卫生室建设的升级改造,高标准建设县中医医院病房楼。健全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和人才建设等公共卫生体系,切实加强对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地方病防治,坚持不懈地抓好疾病防控和免疫规划工作,确保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抓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不断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大力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重视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借鉴试点经验,适时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使公立医院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服务监督。 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管理服务、技术服务“三个体系”,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整体水平。努力降低出生缺陷,积极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4.7‰和8.7‰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6以内。 (五)全面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全面实施《临沭妇女发展纲要》和《临沭儿童发展纲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促进妇女广泛参与经济建设,推进女性就业创业;重视培养妇女人才和选拔妇女干部,努力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妇女参与决策与管理;全面提升妇女整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进妇女全面发展;大力改善与妇女相关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妇女发展环境更为优化。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保障儿童享有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法律保障、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增强儿童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六)重视老龄和残疾人工作 切实做好老龄工作。切实做好老年人口社会保障,推进养老社会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加大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投入,初步建立起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0%。 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七)重视安全生产和防空防震减灾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抓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健全完善事故控制指标体系、监督考核机制和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确保全县“十二五”期间各类一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四项控制指标逐年下降,杜绝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县级地震台中心网,增大地震观测台网密度,全面提高地震监测与速报能力。积极开发利用人民防空工程,为城市防灾救灾、发展经济和方便群众生活服务。 重视灾害防御。围绕提高重点地区防御能力,把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纳入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进一步加强政府抗震救灾决策技术保障,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评估系统;组织开展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与鉴定,努力消除致灾隐患等项工作。 健全应急预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地震应急预案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制与调用机制,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储备应急救援物资,提高地震现场工作能力。加强防御各种灾害的安全网建设,健全完善灾害预防、灾情监测和紧急救援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防空、气象、地震、测绘等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强化科普宣传。建立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依靠社会资源,加强阵地式宣传教育,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达到全面覆盖,家喻户晓,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把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八)加快文明临沭建设工作 高度重视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倡导践行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继续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开展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普及行动。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文明礼仪之风、读书学习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推动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县城乡文明水平,争创并保持省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九)深化“平安临沭”建设 深化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和行政执法规范化,加强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矛盾和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加快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格局,建设“平安临沭”。 (十)高度重视武装和国防动员工作 认真落实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化民兵工作调整改革,切实加强基层民兵建设。严格落实民兵训练任务,突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应急能力,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服务。狠抓民兵基层建设,提高基层建设整体水平。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做好学生军训和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强化全民国防观念。抓好兵役工作,向部队选送优质合格兵员,确保无责任退兵。认真做好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编制工作,建立并完善国民经济平战结合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交通、通信、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论证,兼顾国防工作需要,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能力。 (十一)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卫生、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方针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建设“和谐临沭”做出贡献。 十、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改革重点,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临沭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服务均等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在大部门体制内部分离决策部门的执行职责。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乡镇职能定位,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索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杜绝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保护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健全收支管理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建立政府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决策程序,落实决策责任制和决策过错追究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重大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 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适时推进广电网络整合,推行广电制播分离,深入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内生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实施“优秀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好文化专业队伍、经营队伍和管理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科技管理体制,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等科技创新机构建设,高效优化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统一、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权、林权和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突破口,认真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空间转移的路子,依法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流转规则和流转市场,形成农村产权流转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搭建农村发展平台,提高农村生产专业化水平。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整合财政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增强县、乡镇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围绕增值税扩围改革,引导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新型投融资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两个体系、一个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到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农村保险体系,积极开发涉农小额贷款险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搭建农村投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优化金融环境,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落户临沭,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体系。创新城乡发展模式,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统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立长效机制,发展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统筹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和统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完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二)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 牢牢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立足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针,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富成效的经济体系。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鼓励我县有比较优势的柳制产品、蔬菜加工产品扩大出口。大力发展现代加工贸易,着力引进大企业在我县设立加工制造基地,鼓励深加工、精加工增强配套能力,引导加工贸易向研发、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延伸,着力发展高端贸易。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力争到2015年打造1家省级科技创新基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的出口比重;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和整治,以更宽松的环境、更优质的服务、更完善的机制吸引外商、外资落户临沭。同时,更好的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技术、现代管理模式和高素质人才。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增强利用外资的战略意识,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注重技术含量、品牌优势和集群效应,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效益。推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有效利用国外资本市场,支持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继续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国外重要资源产地进行战略投资,建立稳定可靠的涉外资源生产保障基地,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类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实行跨国经营,使企业在涉外建立生产、销售中心,提高企业国际综合竞争能力。推动有实力的工程企业与国内投资机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培养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与资源加工型企业联合开展境外投资,以工程换资源。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市场,争取“十二五”期间在开拓重要发达国家市场上有重大突破。有序扩大劳务输出和海外工程承包。强化外派劳务培训机构建设,加大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力度,推动我县外派劳务结构由低端劳务为主向高中低端协调发展转型。 十一、保障措施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也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增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更好地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重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综合整治社会治安秩序。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消除事故隐患,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营造良好有序的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投资者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努力营造平等竞争的诚信环境。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树立诚信意识,努力打造“诚信临沭”品牌。 努力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良好风尚,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增强创先争优、敢为人先的意识,勇于先行先试,形成全县上下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力争在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发展。 (二)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规划实施中的导向作用。着力完善财政分配体系、调控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增加对“三农”、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确保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比重有新提高。 进一步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强化预算管理,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经济相对薄弱乡镇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人力资本和研发的投入,运用税收杠杆促进产业政策落实。 (三)构建内需拉动增长机制 优化投资消费结构,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首先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多元化开辟融资渠道。健全项目推介会制度,稳定银企合作机制,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探索产权融资、项目融资等形式,着力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源配置。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争取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其次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对规划确定的事关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集中力量,确保工程进度。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对农村公共服务、卫生、科技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资源保护等领域和项目投入。对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好项目、大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第三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和落实支持鼓励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努力扩大民间投资。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增强环境吸引力,激发全社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努力拓宽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其次要拓展消费领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通讯、教育文化、休闲旅游、医疗、房地产、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态,合理引导高端消费。第三要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度,促进医疗服务需求;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进程,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优化汽车消费和服务环境,促进汽车消费;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和城市社区商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村消费升级。第四要倡导新的消费方式。规范抵押和担保标准,简化手续,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加快发展信用卡、贷记卡、个人支票等支付方式,鼓励持卡消费。积极发展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消费。大力发展租赁消费。 (四)强化重点项目支撑 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这一主线,重点做好重点项目策划、储备、招商工作,强化措施,全力推进,营造重点项目建设氛围,构建“十二五”重点项目运作新格局。 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力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结合实际,围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策划、筛选、储备一批成熟度高、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建设项目,建立动态重点建设项目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突出仓储物流、生物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着力引进国内外品牌公司参与产业集群改造提升。 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健全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网络和联络机制,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环境评价和资金融通等方面加强对接沟通。开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加强与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联系,及时总结推广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县上下关心项目、支持项目、服务项目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规划是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实施机制,切实解决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 完善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强化规划地位,理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政府组织经济社会发展要以规划为依据,保障有序开发和建设。加强规划对产业布局和项目投资的调控作用,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依据产业布局规划,适时研究产业政策导向目录,引导政府主体投资方向。完善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法制保障体系,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完善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机制,以更加全面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工作、考核部门企业、评价激励干部,科学衡量我县的总体发展水平,为临沭发展挖掘潜力、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客观依据,不断激发各级干部贯彻落实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临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作为考核乡镇和部门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落实责任制。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实行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 建立规范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总体规划由县政府组织进行中期评估,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报县人大常委会。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报县政府。在规划实施期间,如遇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较大偏离时,由县政府研究提出调整方案,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今后五年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全面实现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建设新临沭而努力奋斗!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