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专项规划>>正文
临沭县教育和体育局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6-12-02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jytyj/2021-0000371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教育和体育局  发布日期  2016-1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教育和体育局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索引号: linshuxianjytyj/2021-0000371
发布机构: 临沭县教育和体育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16-12-02

临沭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我县教育实际,特编制《临沭县“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强化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教育难题,在夯实教育基础、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201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120所,在园幼儿20369人,比2011年增加2427人。学前三年入园率持续增长,由2011年的78%提高到2015年的85%。2015年,全县省级示范幼儿园达到8处,省实验幼儿园1处,市十佳幼儿园2处,市级一、二类幼儿园17 处。

义务教育:2015年,全县共有小学97所,比2011年减少4所;在校生48027人,比2011年增加2702人;初中21所,比2011年增加1所,在校生21110人,比2011年减少3160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177人,比2011年减少16人。2015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3%,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比例为89.57%,基本达标比例为10.43%,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10月16日,我县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

普通高中教育:全县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2015年,全县普通高中学校3所,在校生12194人,比2011年增加535人。2014年高考,全县有4名同学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创临沭县历史新高。9月份,临沭一中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中等职业教育:2015年,县职业中专在校生7860人,比2011年增加1018人。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段在校生比例达39.19%,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5%。十二五期间,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输送人才1万余人,成人培训总量突破42000余人次,农村新增劳动力技术培训率达到90%以上。县职业中专先后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综合服务平台认定测评中心”。

(二)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县中小学已由2011年的124所调整为2015年的121所,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先后投资5.58亿元,建筑面积52.65万平方米,新建楼房108幢,平房175幢。其中,新建了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第五实验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改建扩建了职业中专、第二初级中学,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4所,市级规范化学校52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11 所,市级教学示范学校21所;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21所。

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和仪器更新工程。2011年制定了《临沭县2011—20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投资603万元实施了信息中心设备升级改造、安装了136套交互式电子白板、建成了临沭县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和网络教研平台。2012年县委、县政府又把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列入全县26项重点民生工程,决定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率先在全国打造了县级基础教育“云平台”。2012年至2013年先后投资5400余万元,完成了全县中小学网络升级改造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更新补充教师微机1781台、学生机3704台、电子白板1992套、录播教室33口,奠定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雄厚基础。2014年,全县共建44个机构平台,发放了近6万个师生网络空间。“十二五”期间,投资3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各类实验所需器材,极大的满足了教学需求;投资1500余万元,充实更新了音体美器材及图书,小学、中学生均图书册数分别达到了30册、40册;投资360余万元对“三室”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共更新实验室94口,仪器橱890个,综合实践操作台369组,图书架646个。2014年9月1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我县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

(三)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完善了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改革,落实了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新教师补充机制已基本形成,教师队伍结构明显优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共选聘853名新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同时,公开从乡镇中小学考选了242名教师充实到了驻城各中小学,基本缓解了驻城学校师资力量短缺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教师通过函授学习、自学考试等形式全面提升学历水平,2015年全县共有专任教师6469人,比2011年增加23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6%、99.72%、97.75%。

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县培养国家级骨干(模范)教师2人,国家级优秀班主任1人,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齐鲁名师1人,齐鲁名校长2人,省特级教师5人,省教学能手7人,沂蒙名师8人,市教学能手129人。

(四)教育经费稳步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教育经费总投入30.6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16%,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到24.3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9.38%,教育费附加达到845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99%。由于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十二五期间,将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810元,将农村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1010元,惠及农村中小学生68992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免收学生课本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发放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627.14万元,为城市低保学生发放了“一免一补”6.82万元,为部分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发放了政府助学金721.42万元,为学前教育发放了助学金814.09万元,为职业中专学生发放了助学金737.66万元。同时,积极为在校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筹集爱心捐款,不断资助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

(五)素质教育深入推进。

全面加强德育建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质量观,教育学生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思想道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县中小学不断深化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改革,加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对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进行重大调整,引导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开展了课堂教学提高年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加强了教科研工作。建立了县、镇(街)、校“三级一线”的教学科研网络,健全教育科研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氛围,2013年承办了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现场会。

深入开展艺体、卫生、科技教育等工作,组织实施了“蓓蕾”读书工程,举办了各类艺术节、中小学生运动会等活动。科技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范畴。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家校行”系列活动,成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构建了家长学校课程体系,实现了家庭教育课程化。

(六)教育行风建设成效显著。

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严格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依法治教,督政与督学有机结合,不断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各项工作落实。深入实施教育招生考试“阳光工程”,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办理工作,满意度达99%以上。大力实施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严格制止教育乱收费。工会、团委等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强化教育宣传,举办了历年的庆祝教师节活动,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工作落实,加强信访工作调处力度,确保了全县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十二五”期间,县教体局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平安临沂建设先进集体”等30余项省市级荣誉。

“十二五”期间,虽然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现在:校际发展不够均衡,资源整合任务艰巨,名校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办学机制还需创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仍需持续提升。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实施科教强县和人才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遵守社会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逐步构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的高品质、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保障机制健全、运行机制灵活、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均衡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科学布局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科学、规范、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用人机制,队伍结构、整体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健全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提高;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市内一流、省内领先。

(三)具体目标

1、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学前教育:合理规划公办幼儿园布局。结合人口密度及变化趋势,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等因素,严格按照《山东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编制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布局,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

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幼儿园配套建设工程。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要求,抓好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小学附设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并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3000人以上的社区建设1所达到基本办园标准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农村定点中小学的网点优势,按照“园舍独立、经费独立、人员独立、教学独立”的原则附设幼儿园。没有定点小学的村,特别是省定贫困村,要按照“服务半径1.5公里,覆盖人口3000-5000人”的原则,通过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形式建设村办幼儿园,构建起全覆盖的县、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实施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工程。按照每5000人口居住区设置1所6个班以上规模幼儿园的标准,加快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确保配套幼儿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到 2020 年,全县幼儿园公办教师比例达到30%左右,幼儿园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全县3—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

义务教育: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确保达到省教育工作示范县要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达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学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到202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 98%以上。

高中段教育: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管理,鼓励高中段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实施分层教学,在高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严格执行山东省普通高中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建立健全高中阶段债务化解和控制机制。到2020年,高中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达到10%以上。全县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高水平普及高中段教育。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县职业中专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按照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的通知》(鲁编办发〔2013〕11号)要求,实行“编内外聘、财政定补”政策,盘活职业学校用人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快实习实训中心和其它基地的建设,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生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到2020年,全县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要达到45%以上;县职业中专要建设2-3个省级骨干专业,1-2处条件完善、设施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国家重点实训基地。

加强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进一步加大成人教育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失业工人再就业培训。进一步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成人学校培训网络,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十三五”期间,农村95%新增劳动力能够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率达到年均3万人次。

3、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

以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健身兴趣、健身能力和健身习惯为目标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年级间、学段间课程内容、运动项目相互衔接,同类兴趣相对聚集,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探索不同学段分层教学、同一学段多样选择的体育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以校为主、形式多样、具有普及性的学生联赛活动。加强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疾病防治知识,完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和疾病防控机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与健康习惯。实施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确保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到2020年,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卫生保健室配备和体育、艺术器材达到规定标准,并配足配齐中小学体育、艺术专任教师和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全县校园足球普及率达到25%。

4、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全力推进“全面改薄”工程。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关于全面改善山东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鲁教基发[2014]2号)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伙房)、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教学点正常运转;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全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工程,全县中小学实现“班班通”。加大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20年,全县建设100所数字化校园,全县中小学完成录播教室建设,专任教师人手一机,所有学校实现光纤接入,全县90%以上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考核。

5、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促进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城乡不同学段的教师与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相适应,师生比合理;各学科教师结构与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相适应,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问题逐步解决;校际之间优秀教师分布比例基本均衡;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

教师专业能力切实增强。全体教师除坚持常规的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外,各学校每年应安排60%以上的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培训,提高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参与省、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比例逐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切实增强;积极参加学校课程建设,主动改进教学方式,校本研修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实施优秀教育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20名硕士以上高层次教育人才。启动实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教育拔尖人才选聘“绿色通道”和专项奖励机制,健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到2020年,全县在职省特级教师总数达15名左右,建立名师工作室30个左右,省、市级教学能手200名左右,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6、改革教育管理体制。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开展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试点,更多地运用政策、标准、财政等手段,大力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实现“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教育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

(二)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保障能力。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财政对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且达到省教育工作示范县标准。保证全县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20%以上,并保持稳定增长。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按10%比例计提教育基金用于教育事业发展。

义务教育继续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普通高中学校执行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建立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镇、街道教育投入增长监测、公告、考核制度,将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纳入对镇政府、街道办的任期目标考核。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三)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

以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为总抓手,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做好全县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机器人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功能室教学设施配套,缩小区域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

大力实施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标准化校舍建设步伐。2018年前,完成24万平方米的校舍规划建设任务;完成4万平方米的楼板楼改造任务,全面消除校舍安全隐患。2019年完成红石湖第六实验小学、北城实验学校的新建任务,彻底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德育综合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全科育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完善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学生指导中心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高中生的职业体验教育,形成引导、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文化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挖掘市域红色文化和区域性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生活德育、品行养成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强社区教育,普及家长学校,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落实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课时,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学科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的学生培养机制。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丰富高中选修课,扩大选修学分在高中毕业学分中的比重,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其自主个性化发展。

创新教学方法。尊重教学规律,明确教学基本常规,引导中小学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尊重学科特点,深入研究德育、科学、体育、艺术等不同课程领域的不同特点,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外作业。在高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促进自主学习,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改革实验教学,强化综合实践。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深化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支持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中小学教师评审高级教师职称和竞聘高级教师岗位时,根据省教育厅、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11号)要求,须有近5年内在农村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年以上的经历。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制度和设岗分级聘用制度。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

科学实施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学校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行聘期管理,促进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引导广大教师竞聘农村中小学岗位。优化学校内部人员配置,严格执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的通知》(鲁人社办发〔2013〕37号)等有关规定,精简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学校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小学一般不超过10%、初中一般不超过12%、高中一般不超过15%。教学工作量和教学业绩达不到要求的兼职人员不得评审教师职称和聘用到教师岗位,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学校管理人员不脱离教学一线。

开展教干教师培训活动。在职教师5年内应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新任校长任职培训时间不少于300学时,在职校长应接受不少于360学时的提高培训。每年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组织县级培训5项(次)以上,培训教干教师10000人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制定实施方案,开展大规模培训工作。

(六)加强和改进督导工作,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坚持督政、督学并重,监督、检查、评估、指导并举,综合督导、专项督导、随机督导并行,努力构建科学、和谐的教育督导大教育氛围。完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坚持以对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承担教育责任与义务的督导为督政主线,以推进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为督学主线,努力构建各类学校动态等级目标管理评价体系,促进各类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