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正文
临沭县十四五水利建设规划
2023-03-31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slj/2023-0000037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水利局  发布日期  2023-03-3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十四五水利建设规划
索引号: linshuxianslj/2023-0000037
发布机构: 临沭县水利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23-03-31

1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

(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临沭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北依莒南县,西靠临沂市河东区和市经济开发区,西南与郯城县接壤,东南与江苏省赣榆、东海两县毗邻。临沭县面积1010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新型工业化实验区、236个行政村居,户籍人口68.26万人。

(2)地形、地貌

临沭县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洼,县境东部和北部为低山丘陵,西部沭河沿岸为冲积小平原,海拔高度均在60-400米之间,全县大小山峰44座,最高海拔394.70米。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82%,丘陵占72.82%,平原占23.36%。

1.1.2地形地貌

临沭县境内地势东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呈扇形倾斜状。县内最高处为苍山,海拔394.7米,最低处在新沭河下游,海拔22米。境内地貌以缓坡丘陵为主,大致分为平原、低山、丘陵3种类型。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23.36%,多分布于县内西部沭河沿岸;山地占3.82%,多分布于县境东北部;丘陵占77.82%,分布于平原与山地之间。全县有大小山峰44座,海拔高度均在400米以下,山峰坡度多数大于15度。

1.1.3河流水系

临沭县属淮河流域,境内除玉山镇镇武河38km2属于滨海系外,其余均属沭河水系。境内10km以上的河流就有15条,沭河在临沭县西部,自北向南,在大官庄分为二支,东支为新沭河,南支为老沭河。分沂入沭水道,在临沭县西南部曹庄镇境内,是沂河分流入沭河的通道。苍源河在临沭县中部,自北向南流经玉山、青云、郑山、临沭、蛟龙、大兴、店头,在店头镇东大于科村入新沭河。穆瞳河在临沭县东部,自北向南流经玉山、蛟龙出境流入石梁河水库。石门河,位于临沭县南部石门镇境内,自江苏境内由南向北在刘棠村东流入新沭河。

韩村河发源于青云镇贾山村,终点为青云镇后叶埠村,全长23km,流域面积为131.9km²。是沭河水系一级支流。韩村河主要流经青云镇。韩村河有白旄河、蔡庄河、前白峪河、后白峪河、雷官庄河、黄河村河、白旄东街后河和三曹沟等八条支流。

牛腿沟发源于青云镇石埠子村,入新沭河,长26.43km,流域面积126.8km2。流经青云镇、郑山街道、店头镇。

班郇排水沟位于临沭县境内,属淮河流域新沭河水系,班郇排水沟发源于郑山街道班官庄村,终点为店头镇郇褚林村,全长16.49km,流域面积为55.90km2,比降为0.003,现状防洪标准10年一遇,流经郑山街道、临沭街道和店头镇。

塘子河发源于玉山镇朱黄峪村,终点蛟龙镇小湾村,长23.5km,流域面积:53km2。是新沭河水系一级支流。流经玉山镇、蛟龙镇。

塘子河有东官庄河、水沟河、黄峪河、袁黄峪河、时顶河等5条一级支流。有陈沟河一条二级支流。

1.1.4水文气象

临沭县属温带季风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多年平均年日照数为2529.3h,全年无霜期208d,最大冻土深度30c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488.3mm,多年平均降水量862mm,年最大降水量1288mm,最小降水量为474.5mm,其中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6%,降水量年内、年际分配不均,素有冬寒少雪、春旱夏涝秋又早的规律,多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0d。临沭县多年平均气温13℃,最高气温38.8℃,最低气温-15℃,全县平均相对湿度67.5%。冬季干冷,风向多偏北,春季干燥,风向多偏南,夏季高温潮湿,风向多偏东,历年最多的风向是东风,占16%,多年平均风速3.4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瞬时风速)17.3m/s,历年平均大风日数16d,最多28d,最少3d。

1.1.5雨、洪特性

1.1.5.1暴雨成因

临沭县属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不同类型的天气系统形成不同的暴雨特点,造成本地区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有低涡切变、地面气旋、高空低槽、地面冷锋和台风。

1.低涡切变和气旋是形成本地区暴雨的最主要的天气形式。由于切变位置少动,低涡和气旋可连续生成发展移动影响同一地区。因此这种暴雨具有历时长、范围广,且可连续发生的特点,容易造成大范围严重洪涝灾害。

2.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也是形成本地区暴雨的主要天气形式。一般情况下,这种暴雨历时短,影响范围小,造成的洪涝灾害也较轻。

3.台风暴雨是本地盛夏又一种重要的暴雨形式。虽然影响本区的台风暴雨次数较少,但由于台风暴雨范围广,历时长,雨量大,常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1.1.5.2降雨量时空分布特征

1.地区分布特征

临沭县北部为丘陵区,南部为沭河下游冲积平原。受自然地理、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全县年降雨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降雨量区域分布总的趋势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根据临沭县各地降雨量分布情况,按照全国划分的五大类型地带,全县属于湿润带。

2.年际年内变化特征

一是降雨量年际变化很大。降雨量变差系数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全县最大年降雨量为最小年降雨量的3倍左右,最大年降雨量1288mm,这表明临沭县降雨量年际变化相当之大。另外,临沭县年降雨量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周期一般在15~20年左右,连丰连枯且连续枯水年数较长,这也是临沭县降雨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是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3%左右,降雨量的50%又集中在7~8月份,最大月降雨量大都集中在7月份,雨季较短,雨量集中,降雨量季节变化较大,春旱夏涝严重。

1.1.5.3洪水特性

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季节与雨季相一致,一般在7~8月份,雨季一般90天左右,最长达120天,最短仅有30天左右。由于7、8月份暴雨多、强度大,洪水峰高量大,河道渲泄能力不足,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1.1.6土壤植被特征

(1)土壤

临沭县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主要分布在青云至石门一线以东的6乡镇内,占可利用面积的78.96%;潮土类分布在白旄、南古、店头、曹庄沿沭河一带,占可利用面积的8.64%;褐土类主要分布在青云镇的华山岭、郑山街道的潘岭村、曹庄的岌山岭一带,占可利用面积的4.42%;沙姜黑土地主要分布在石门河两侧及青云镇的季岭、临沭街道的高湖一带,占可利用面积的7.98%。由于长期人为因素,原始自然植被已遭破坏,现有植被属次生天然植被,总覆盖率为13.2%。

(2)植被

临沭县由于光热条件较好,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梁等多种;经济作物有大豆、芝麻、油菜、蚕豆、豌豆、绿豆、扁豆、花生、向日葵、甘蔗、棉花、麻类等。蔬菜有根菜类8种、茎菜类9种、叶菜类9种、荚菜类2种、瓜菜类12种、茄类3种、调味类9种、水生菜类5种、多年生菜类2种,另有香椿及食用菌银耳、木耳、香菇、平菇、草菇等68种。林木中果木有苹果、梨、桃、李、杏、柿、枣、石榴、葡萄、无花果、梅子、樱桃、板栗、核桃等;其他树木有榆树、槐树、毛白杨、泡桐、刺槐,臭椿、苦楝树、柳树、柏树、梧桐树、马尾松、水杉、绒花树、皂角树、桑树、黑松、银杏、花椒树、茶树等。

1.2社会经济概况

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9.94亿元,同比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80.09亿元,同比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22.35亿元,同比增长7.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2.9:34.5:52.6。

1.2.1第一产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52.1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完成产值19.2亿元、7.2亿元、20.8亿元、1.6亿元、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5.1%、1.5%、3.1%。

全县实现粮食总产量31.58万吨、同比增长3.6%,花生总产量16.07万吨、同比下降3.2%,水果总产量3.74万吨、同比增长22.9%,蔬菜总产量16.42万吨、同比增长2.8%,烤烟产量430吨、同比下降7.2%。全县年末生猪存栏25万头、同比增长22.5%,家禽存栏844.1万只、同比下降7.3%。全年生猪出栏27.4万头、同比下降31.7%,家禽出栏2551万只、同比下降22.5%。肉类总产量6.2万吨、同比下降31.4%,禽蛋产量4.3万吨、同比增长42.7%,奶类产量1.6万吨、同比增长22%。

临沭县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东茶、西菜、南桑、北柳”的产业化格局,建立起了10万亩白柳、5万亩烟桑、16万亩果茶、6万亩蔬菜等生产基地。花生产量居全国油料百强县前20位;柳编制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林业局、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杞柳之乡”;是全省板栗生产基地县。

1.2.2第二产业

2022年,全县1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6.2%。23个行业大类有21个保持增长,增长面达91.3%,其中19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产业看,“3+2”主导产业累计完成产值313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化肥化工、农副产品、钢管、机械制造、柳编等分别完成产值129.4亿元、84.2亿元、60.6亿元、21.3亿元、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49.8%、6.5%、23.8%、35.8%。分企业看,全县累计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65家,同比增长29%。44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7.7亿元,同比增长190.5%,拉动全县增长8.4个百分点。

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4%。全年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58家。

2020年,全县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2亿元、增长1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2.5万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111.3万平方米。

1.2.3第三产业

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长9.2%。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7.9%、2.4%、36.2%,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3.1:53.1:43.8。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4%,“四新”投资增长24.8%、占全部投资的63.9%;民间投资增长15.4%,占全部投资的82.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2020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27.5亿元、增长15.5%,新开工面积107.3万平方米、下降25.6%。商品房销售面积121.8万平方米、增长11.2%。

2020年,全县签约项目28个,到位县外资金86.77亿元。

1.3水利工程概况

全县共有小型水库58座,总库容4159.23万m3。现有大口井124座,蓄水量964万立方米;建成农用机电井6943眼,其中已配套机电井1240眼,未配套机电井5703眼,完好率达85%;这些小型水源工程的建成,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这些小型水源工程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干旱年份非常有力的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当地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保障。

小型泵站84座,分布于全县的8个乡镇、街道。全县的泵站为灌溉泵站。在84座小型泵站中,其中完好21座,占泵站总数21.8%,带病运行51座,已报废12座,总装机84台套,装机容量2451kw,总设计流量33.05m³/s。从运行期长短分类,已运行10~20年的有17座,运行20年以上的有67座。

1.4水资源概况

1.4.1基本情况

临沭县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根据《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经统计分析,临沭县客水为沭河、分沂入沭和总干排水沟的径流,其中沭河过境水量11.22亿m3,分沂入沭和总干排过境水量为1.98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279万m3。临沭县内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年径流主要集中在6~9月,约占全年径流量的66%~80%。

根据《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报告》成果,参照山东省及临沂市水资源公报,临沭县多年平均地下水总量为1.16亿m3

临沭县水资源主要为当地地表水,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供水保证程度不高。虽然临沭县所在临沂市水资源量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六分之一,平均产水模数、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量及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与全省相比相对丰富,但与全国相比水资源相对贫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2.5%,处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000m3的缺水下限以下,接近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00m3的水危机区,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受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临沭县现状水利工程特别是蓄水水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尚不完善。因此,充分利用沂沭河洪水资源及我区域内河流洪水资源,实现洪水资源化,以期水资源优化配置势在必行。

1.4.2地表水资源量

临沭县的客水主要是沭河、分沂入沭和总干排水沟的过境水量。年均总客水量13.2亿m³,其中沭河过境水量11.22亿m³,分沂入沭 和总干排过境水量为1.98亿m³。汛期水量中一部分可供当时利用,还有一部分可通过工程蓄存起来供以后利用,剩余水量即为不可能被利用而形成下泄洪水量。根据临沭县的实际情况,汛期可供利用量综合考虑近10年《山东省水利统计年年鉴》、近6年《临沂市水资源公报》中当地地表水年用水量最大值的三分之一近似估算(汛期4个月,占全年月数的三分之一,不考虑不同季节用水差别)。各分区按代表站的相应6~9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百分比推算其汛期水量,将汛期的天然径流量减去同期蓄存水量和汛期用水量,剩余水量即为汛期难于控制利用下泄洪水量。

采用地表水资源量扣除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汛期不可利用洪水,计算得出临沭县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279万m3,约占地表水资源量的37%。

1.4.3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可开采系数法进行估算。通过对临沭县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依据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位观测、实际开采量等系列资料的分析,确定平原区不同类型水文地质分区的可开采系数。经分析,各计算分区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系数一般采用0.82左右。

山丘区地下水大部分以河川基流、泉水溢出等排泄于地表,已经计入地表水可供水量中,山丘区的地下水开采将减少河川基流、泉水溢出,使得河川径流量减少,本次评价根据近几年山丘区地下水实际开采情况,地下水位变动情况,参照平原区可开采系数综合确定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据评价,临沭县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矿化度≤2g/L)可开采量为9965万m3

1.4.4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采取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的方法估算。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主要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的渠系渗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的开采利用部分,可采用下式估算:

Q总=Q地表+Q地下-Q重

式中:Q总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Q地表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Q地下为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Q重为重复计算量。

据评价,1956~2014年系列临沭县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0934万m3,其中当地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279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655万m3

1.4.5出、入境水量

临沭县的客水主要是沭河、分沂入沭和总干排水沟的过境水量。年均总客水量13.2亿m³,其中沭河过境水量11.22亿m³,分沂入沭和总干排过境水量为1.98亿m³。采用地表水资源量扣除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汛期不可利用洪水,计算得出临沭县地表水可利用量为11279万m3。则临沭县平均出境水量为10.09亿m3

1.5水环境质量情况

1.5.1水质情况

根据临沭县现有水质监测资料2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凌山头水库、西盘水库水质测站各评价期水质均达到Ⅲ类水或好于Ⅲ类水。水库水质达标率100%。

2020年对全县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合格状况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其中,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占33.3%,地下水占评价水源地总数的66.7%。各水源地水质均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要求,达标率为100%。

全县共计20个入河排污口,入河污水排放量为3435万m3。其中,工业污水排污口11个,混合型污水排污口9个。中心城区入河废水排放量为1555万m3,临沭县已建成投产和试运行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共计3座,污水处理率92.98%。

1.6洪涝灾害情况

1.6.1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临沭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受南北气候的影响,洪涝灾害具有区域性、周期性与连续性、季节性和突发性等规律性特征。1194年黄河夺泗侵淮后,致使沂、沭河失去入淮通道,水系遭到极大破坏,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临沭县地貌类型以缓坡丘陵为主,大致分为平原、低山、丘陵。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及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势必造成临沭县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而洪涝灾害是临沭县的主要自然灾害。

1.6.2洪涝灾害情况

临沭县地理位置特殊,临沭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沭河,由于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对临沭县沭河段河道进行治理,临沭县沭河段洪水险情基本得到控制。由于现状河道内乱栽树木、乱挖鱼塘现象较多,每年汛期时,中上游段阻洪、滞洪严重,给防汛带来很大压力,严重威胁着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历史上多次洪水造成两岸严重水毁,村庄被淹,公用设施水毁严重,部分居民倾家荡产,无家可归,供水、供电、通信中断、集贸市场停市,两岸部分农田被多数冲毁,庄稼减产。根据统计资料,历史上沭河多次发生洪涝灾害。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沂沭泗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汛期暴雨集中,量大面广,15天大于400mm的雨区达7390km2。沂河临沂洪峰流量达15400m3/s,沭河大官庄实测流量4910m3/s。沂沭河及各支流漫溢决口甚多,受灾面积40.3万h㎡,伤亡742人,倒房19万间。南四湖30天洪量达114亿m3,相当于90年一遇洪水,受灾面积123万h㎡。

由此不难看出:洪水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对临沭县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搞好河道治理的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迫在眉睫的事情。

1.7现代水利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7.1洪涝灾害损失严重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临沭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但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及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区域防洪标准较低、工程老化退化病险多。洪涝灾害不但造成农田受灾,而且使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毁坏,据不完全统计,临沭县多年平均受灾面积为5.6万亩,全县因洪涝灾害多年来塘坝、水闸、公路、堤防等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水利建设事业的不断完善,虽然发生洪涝灾害的频次逐年减少,受灾范围逐渐减小,但造成社会经济损失却有逐渐递增的趋势,不但大水大灾,而且易出现小水大灾、小灾大损的现象。由此可见,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损失,严重制约了临沭县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1.7.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临沭县属资源型缺水地区,由于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造成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临沭县水资源主要为当地地表水,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很大,丰枯交替,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造成水资源利用率较低,供水保证程度不高,与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相比,设计保证率下的供水能力严重不足。

二是水资源配置能力不足,缺乏完善的水资源统配大水网体系。

因此,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制约临沭县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必须加强调蓄水工程建设,以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1.7.3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自1998年以来,临沭县先后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工程,但全县农田水利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灌溉普及率低。与总耕地面积相比,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面积均较少,耕地灌溉率低。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投入低,灌区配套退化萎缩严重;中小型灌区缺乏配套,工程完好率较低。

二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农业灌溉仍然以“大水漫灌”方式粗放型灌溉为主,缺少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建设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短板。

三是涝灾问题依然制约着平原洼地的农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着粮食安全问题,关系着“三农”与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1.7.4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临沭县水生态系统的生态支持、景观娱乐及水土保持等主体功能还存在薄弱环节;河流生态基流保证率降低、过度无序采砂和不合理的涉河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严重胁迫效应,影响水生态系统,亟待落实水生态实施方案,加强水生态保护、补偿与修复。

1.7.5水管单位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管理也是重要生产力,管理出效益,高质量的管理是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功能和效益的前提。目前,全县水利系统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一是管护经费落实不到位,全县水利工程仅有中型闸坝和大中型小型水库。灌区落实管理经费外,中小河流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均未落实管护经费问题;二是急需深化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搞好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顶层设计、推动“三条红线”指标分解工作、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及建立涉水管理信息系统。

1.7.6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现代水利建设是落实中央“三农”政策,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环境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提升水利产业功能水平、发挥其辐射效益的正确举措,也是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高度改善和服务民生的迫切要求。

2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临沭县为水利大县,经过几代水利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现状水利产业已初步构建起系统完备、兴利与除害并举的水利工程体系,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2.1水利建设现状情况

2.1.1防洪减灾体系现状

临沭县防洪减灾体系现状是按照临沂市“上蓄、中防、下泄”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即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塘坝拦蓄洪水,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中游河道修建防洪堤,开挖分洪道,修建分洪枢纽分泄洪水,提高防洪标准;下游河道清淤疏浚、加固堤防,减少洪涝灾害。现已初步构建起相对系统完备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2.1.1.1水库、塘坝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按照临沂市“蓄泄兼筹”、“上下游兼治”的原则,在上游山丘区修水库,筑塘坝,七十年代随着抗旱任务的艰巨又修建了一批水库、塘坝。

1.中小型水库

全县已建成58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497万m3,这58座水库的建成蓄水大大提高了下游河道的防洪标准。水库是我县水利的支柱产业,是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供水的主要水源工程,其防汛抗旱作用举足轻重。

由于临沭县水旱灾害频发,因此大力发展小水库建设、除险加固工程,河湖清淤增容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1.1.2河道

1.中小河流

临沭县大小河流现有113条(1.5km以上),多系季节性洪水河道,洪水来势凶猛,暴涨暴落;下游河道弯曲多变,断面宽浅,洪水峰高流大。2008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对重点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进行了治理,多条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进行了治理。通过对以上工程使大部分治理河段由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提高了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和抵御洪灾风险的能力,促进了保护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目前,中小河流缺乏统一治理,特别是未经治理的河段,现状防洪标准普遍较低,汛期排水不畅,非汛期干涸断流,杂草丛生,水质污染严重。

2.山洪沟情况

山洪沟普遍集中在临沭县城北部,雨季水量大,流速快,极易对下游村庄造成财产及人员损失。

2.1.2水资源保障体系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按照“洪水入库、库水入河、河水入渠、渠水入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临沭县水资源保障体系。通过上游山区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河道建拦河闸坝截蓄径流、下游打井利用地下水,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可靠的水资源供水保障体系。

2.1.2.1地表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1.水库、塘坝

临沭县水资源总量与全市相比水资源相对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旱涝灾害严重束缚着农业的生产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临沭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大力建设上游山区蓄水工程,至1957年全县兴建小水库、塘坝101座,1958年全县掀起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全县动员16万人修建水库。1960年以后,水库塘坝建设又有了新的发展,至1976年底又建成了一批小水库、塘坝。目前,全县共建成小型水库58座,塘坝729座。

2.拦河闸坝工程

1960年以后,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至七十年代末建成一大批拦河闸坝。

2.1.2.2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情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县政府为抗旱多次组织群众开展打井活动,有的边打井边抗旱利用,为抗旱保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六十年代,为保证小麦用水,在小麦种植区域内打临时井,亦叫“大口井”200余眼,边打边用,保证了小麦用水。七十年代后,特别1972年,北方抗旱工作会议以后,以抗旱打井、配套挖潜和解决山丘区人畜吃水问题为重点,进行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截至前全县共有地下水取水井14.82万眼。

2.1.2.3 城市中水利用情况

治理前临沭县城区污水大多直接排入苍源河到达沭河,治理后实行雨污分流,污水进入污水厂处理,中水重复利用,景观用水、园林绿化、农业灌溉用水、道路降尘。再生水生产能力0.78万m3/d,利用量0.68万m3/d。

2.1.2.4 水资源的配置体系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临沭县域内形成了以沭河、苍源河等河流为基础的全县水系连通框架,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保障全县防洪安全的同时,确保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农业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已形成了可靠的供水保障体系和较为完备的防洪排涝体系。

2.1.2.5 水资源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等

从2010年开始,作为山东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先后制定了《临沂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临沂市水资源保护规划》等10余项规划,同时临沂市出台了《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1〕4号)、《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2〕45号)等30余项法规制度,基本完成水资源管理法规制度顶层设计,严格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本要求,推进落实“三条红线”市、县级指标分解工作。推进形成2015年的市、县两级“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了可行可靠的量化指标。以用水总量与定额管理为依据,深入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严格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管理,强化取退水监测、计量、统计基础工作,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征收、规范使用水资源费,多方面共同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2.1.3农田水利建设体系现状

全县共有耕地面积64930.22公顷,其中耕地灌溉面积27080公顷,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28987.6公顷,大中型灌区经几十年的开发建设,已具有较为完善的水源系统、输配水系统和调节系统,是临沭县粮、棉、油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2.1.4水生态建设体系现状

临沭县有沭河、苍源河、镇武河、穆疃河、韩村河、牛腿沟等天然水系,强化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系统整治与建设,实现了河库渠相济、截蓄治保并举,初步建成涵盖城区、洪水走廊、湿地、水源地、水土保持区的生态连通水系。

1.水土保持建设情况

临沭县在响应临沂市小流域治理的同时,按照“蓄泄兼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在北部丘陵地区大力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至1957年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平方公里,1958-1965年是全县水利建设的鼎盛时期,这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4平方公里,此后大炼钢铁和燃料缺乏,导致荒山荒坡自然植被破坏严重。1984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土流失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通过治理,我县水土流失区增加保水蓄水能力155万方,年减少土壤流失4.85万吨。截止到2013年底,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232平方公里。

2.水生态治理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县水系天然鱼类资源丰富,达40多个种类。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河道两岸自然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污染加剧,水域环境恶化,水系水资源剧减,导致鱼类资源基本灭绝,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随着生态临沂、大美临沂的建设,临沭县渔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规划》,不断加强水库、河流等自然水域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连续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建立水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区,严厉打击电鱼、毒鱼和非法网具捕鱼行为,全县渔业资源养护成效显著。土著鱼类受到了较好地保护,品种没有减少,资源量逐年增加,鱼类生物种类恢复指数达到95%。河湖重新焕发了生机,为打造稳定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体而言,临沭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成效显著,有效恢复了受损水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了河湖健康水平,整体提升了滨水生态城活力。

2.1.5水利管理体系现状

1.管理单位建设情况

除沭河、苍源河等主要县级河道设置了河道管理单位外,其他小型河道均未设置管理单位,存在部分疏管现象;现有水闸、泵站、橡胶坝,除橡胶坝有管理单位外,其他多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多为乡镇、村或个人管理。已建有管理单位的水利工程,正在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多措并举同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以用水总量与定额管理为依据,深入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严格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论证管理,强化取退水监测、计量、统计基础工作,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科学征收、规范使用水资源费,多方面共同支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实施了计划用水的取水户用水量2078.77万m3,实施率100%。设置审批、建立台账并定期监测与核查的排污口数量6个,实施率100%;涉河建设项目监管实施率约80%。

3.涉水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

临沭县高度重视水管理信息化建设。地下水位监测系统,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进行覆盖全县的地下水位监测。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亦初显成效。加快水资源精细化与水利信息化建设,围绕水源、取水、输水、供水、耗水和排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为核心环节,逐步实现现代化、精细化、信息化、数字化、大众化管理水平,为保障水资源的安全高效使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2水利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县水利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利建设体系不完善,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水资源配置和供给能力不足,水生态、水环境补偿滞后;水利工程缺乏系统完善,重工程、轻景观,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环境,重资源功能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单一,缺乏综合利用。

2.2.1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

洪涝灾害是临沭县主要自然灾害,我县现状防洪减灾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区域防洪标准较低,工程退化老化,河流缺乏综合治理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进度慢、效果不佳等。

2.2.1.1区域防洪标准低

一、蓄水工程防洪能力存在短板

1.塘坝

我县现有塘坝729座,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复杂等特点,多数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但至今多未进行除险加固,安全隐患多,防洪能力差,大部分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塘坝防洪安全问题是临沭县防洪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

二、河流防洪体系很不完善

1.骨干河道

骨干河道防洪体系仍未全面建成。虽然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对我县骨干河道均进行了治理,骨干河道部分段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2.中小河流

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十分薄弱。一方面我县共有中小河流113(1.5km以上)条,目前大量中小河流缺乏治理,造成洪涝灾害频发;另一方面,已治理工程不能形成长效稳固的防洪体系,不能有效提高河流防洪标准。

2.2.1.2工程老化退化病险多

我县塘坝多数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和“大跃进”思想影响,多数塘坝建设缺乏必要的设计和论证,加之材料匮乏,资金短缺、建设标准低,施工质量较差,经多年运行,老化、退化严重,安全隐患多。拦河建筑物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限于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大都以坝代闸、阻水严重,且标准低、质量差,同时因管理体制不顺、养护经费不足等原因,大部分拦河建筑物无法正常使用,闸门和金属结构锈蚀严重,启闭机和电气设施老化失灵,存在安全隐患,成为河道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2.2.1.3中小河流缺乏系统治理

目前,全县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整治,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流域观念。只对重要河段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从全流域的角度,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进行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二是缺少专业规划设计。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及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三是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四是工程措施不当。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消失,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五是管理不力。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乱掘滥挖现象严重,造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2.2.1.4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进度缓慢

缺乏防洪预警体系,需要加强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制作洪水风险图,建成科学的防洪抗旱减灾机制。抵御山洪灾害风险的水平低,需要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及划定危险区,完善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宣传培训演练等。对潜在危险较大的重点山洪沟仅有少部分在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尚未大规模的开展。

2.2.2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存在的问题

(1)灌溉设施老化、退化、毁坏严重,灌溉面积萎缩。

受国家投资仅面向大型灌区的政策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全县中小水库加固后没有及时得到配套泵站,致使中小型灌区工程完好率较低,呈现有水源而浇不到地的局面,大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投入低,灌区配套退化萎缩严重;

(2)灌溉水利用系数低的问题

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灌溉方式仍然为粗放式,实行和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灌区比重较低,与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

(3)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同时受工程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水费计收难、工程老化退化以及信息化建设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城镇占地的不断扩大,灌排系统整体性受到破坏,尽管实施了多期节水改造,灌区效益仍然不能充分发挥。

(4)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的问题等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单一、数量不足,还不能保障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需要。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比较低,有利于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2.2.3水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的问题

临沭县水土流失区基本得到治理,但是由于域内部分地区土壤砂性大,颗粒粗细不匀,结构松散,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加之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诸如土地用养失调、种植结构单一及乱占、乱挖、乱开发资源行为等,以及水土流失治理标准和资金投入偏低,潜在土壤侵蚀有增强趋势,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2)水土保持投入不足的问题

临沭县目前仍然存在大量耕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块的治理都需要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体,但目前相对需求差距仍然较大,国家虽加大了投入,但与实际治理需要比资金还严重不足。尤其在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如凌山头水源地上游,虽然水土流失不太严重,但生态功能脆弱,水土流失具有潜在危险性和易发性,这需要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3)水土保持管理不健全的问题

由于水土保持工程的特殊性和当前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导致工程管护责任不明确,并且由于投入资金的缺乏,工程没有管护资金,缺乏相应的工程管护奖惩制度,导致出现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致使部分措施服务寿命大大缩短,难以发挥长期效益。

(4)水环境恶化,水系生态退化的问题

临沭县河流水系多为季节性山洪河道,尤其是沭河,河道比降较大,具有洪水来势猛、大水过后河道水位骤减、河边滩大面积出露、水流短期内回归主槽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点,河道生态基流保证难度较大,尚需通过河流梯级开发,增加建设拦河闸坝,实现水资源有效调配,以满足河流生态用水要求。

(5)水生态破坏的问题等

临沭县局部河段河道挖沙严重,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对河道泥沙和水流条件的控制,而且改变了河相关系,引起河势的变化,进一步引起水位的降低,造成流量的重新分配及其它水文情势的改变。因此,还需要对河道人工挖沙采取严格的监控措施。

2.2.4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临沭县治水任务繁重、问题复杂,要求顺利开展精细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高效调度配置。全县水资源统筹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涉水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水资源规划与调度配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与规划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计划用水与用水定额、取水计量监测统计等重要水资源管理手段尚需进一步抓牢。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工程、水利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等尚需进一步推动,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水文测报基础等建设有待同步推进,多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执法机构相对较弱,执法人员身兼数职,执法业务水平和能力略显欠缺,执法力度不够、效能不高。

3总体规划

3.1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

4.《2020年水资源公报》;

5.《淮河流域综合规划》;

6.《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水利部淮委,国函【2009】37号);

7.《临沂市“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

8.《临沂市“十三五”中小流域治理规划》;

9.《关于印发临沂市2020年年度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的通知》.临沂市水利局;

10.《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汇编(2015-2020)》,临沂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

11.《临沂市城镇污水处理规划(2011年-2020年)》临沂市住建委,2010年;

12.《临沂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临沂市水利局、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2012年4月;

13.《临沂市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报告》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

3.2规划理念

3.2.1传统水利建设理念

传统水利建设片面强调工程的防洪减灾和兴利除害功能,而忽视了水利工程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功能的开发与保护;片面强调水利工程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土的冲蚀,而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理念缺乏系统完善,重主体、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重工程措施、轻生物措施,重资源功能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单一,缺乏综合利用。致使人与水的关系日趋紧张,表现在洪涝灾害频繁,经济损失增加,河道断流,污染严重,水生物种群生存环境恶化。

3.2.2现代水利建设理念

现代水利建设理念要求统筹协调水利工程的兴利除害与水生态、水环境的关系,全面兼顾水载体的功能效益与环境效益;水利工程建设不但要充分发挥自身系统效益,而且要将水载体的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全方位辐射至社会各个方面;现代水利建设要求通过区域和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从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进行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水载体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不断改善,支持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是县委、县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综合考虑我县水利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经济、环境建设需要提出的宏伟蓝图。这是我县水利建设划时代的重大决策,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环境改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提升水利产业功能水平、发挥其辐射效益的正确举措,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要求。

3.3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3.3.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上级一系列“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要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透彻分析临沭县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县地貌分区及生态补偿格局,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及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确定现代水利建设的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统筹兼顾、系统规划,全面建成长效稳固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调配自如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农村供水体系、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体系、协调和谐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和高效运行、规范化管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水载体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引领临沭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并逐步引导水利产业改革创新,良性循环。

3.3.2基本原则

现代水利建设的治水理念、功能开发、对象水体、支持学科、流域管理、资源利用等都有别于传统水利。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要从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角度,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规划原则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系统规划、全面治理,统筹兼顾、空间均衡,因地制宜、节约优先,水安全与水生态并重,全民参与、两手发力。

1.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树立服务“三农”意识,把让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把维护人民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通过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新格局。

2.系统规划、全面治理

以流域治理为单元,以体系建设为主线,采用生态学治理理念,科学地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各要素,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涵养水源、修复生态;注重兴利与除害结合,防灾与减灾并重,治标治本与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和农村、山丘区与平原水利协调发展。注重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

3.统筹兼顾、空间均衡

根据临沭县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性和水资源分布特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和完善各类水利工程。上游以拦为主、蓄泄兼筹,中游过渡区以防为主、防蓄并重,下游平原以排为主、灌排结合。量水而行,以供定需,空间均衡的建设水利工程体系。

4.因地制宜、节约优先

根据各区地形地貌特征、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遵循水的运行规律,合理利用地形条件,以自流为主、提水为辅;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优水优用,实行全县水资源统配,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

5.水安全与水生态并重

在努力建成长效稳固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和调配自如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注重水生态文明建设;按照现代水利治水理念,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注入足够的水景观、水文化元素,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全民参与、两手发力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长机制,加强社会协同,强化部门协作配合,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全县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

3.4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3.4.1规划范围

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规划范围为临沭县,包括:临沭、郑山2个街道办事处、蛟龙、石门、曹庄、青云、大兴、玉山、店头7个镇。

3.4.2规划水平年

现状基准年:2020年;

近期规划水平年:2021年;

远期规划水平年:2025年。

3.5规划建设标准

3.5.1河道

中小河流一般河段防洪标准20年一遇,城区河段防洪标准50年一遇;除涝标准为5~10年一遇。

3.5.2水库

临沭县小型水库、塘坝以土石坝型式为主。土石坝设计防洪标准20~30年一遇,校核防洪标准200~300年一遇,重点小(一)型水库校核防洪标准500年一遇。

3.5.3其他

灌区灌溉保证率50%~75%,排水标准5~10年一遇,水质标准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平原洼地治理排涝标准5年一遇,防洪标准20年一遇;山洪灾害防洪标准20年一遇。

3.6建设任务

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任务是运用现代水利治水理念,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全面建成长效稳固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调配自如的水资源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农村供水体系、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体系、协调和谐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和高效运行、规范化管理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使水载体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不断改善,支持流域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从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角度,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7建设目标

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规划总体目标是:水安全全面达标,水功能充分发挥,水生态不断改善,支持全县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7.1防洪减灾体系

进一步控制山丘区洪水、提高防洪标准,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全面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防洪工程达标建设,提高洪水的调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县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近期:区域性骨干河道、建筑物及中心城区防洪标准50年一遇。流域防洪标准达标率95%,区域防洪标准达标率大于85%,城区防洪标准达标率大于80%;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和重点山洪沟治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达标率不低于60%;初步建成以洪涝管理为主的高标准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远期:流域防洪标准全面达到规划标准,区域防洪排涝达标率95%,城区防洪排涝达标率大于85%;巩固和扩大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成果,全县建成完善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各类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除涝能力进一步加强。

3.7.2水资源保障体系

通过新建水库、拦河闸坝加固、小水源工程和现有水库扩容增效,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增加水源供水能力。

近期:基本满足全县工农业、城乡生活和环境用水需求,保证中心城区及各县区驻地供水安全,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水资源调配能力和节水水平大为提高,城乡供水条件进一步改善,防旱抗旱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远期:城乡供水安全保证进一步提高,形成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均匀配置,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建成合理、高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3.7.3水生态建设体系

在实现限制排污总量意见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水资源合理调度,进一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河湖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COD和NH3-N达标率提高到6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千吨万人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要河湖和湿地最小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农村水环境有较大改善。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60%以上。全面实现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实现河湖水功能区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达标,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水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取得显著成效。

3.7.4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率达到100%,水政“三项执法制度”落实情况达到100%,骨干河道管理达标率100%,水利工程设施完好率100%,防汛抗旱管理与应急能力优秀,基层水利管理服务水平达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优秀,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资源报告编制、防洪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率100%,水利移民后扶政策落实情况优秀,全县水利基本实现现代化管理。

3.8总体布局

根据全县水利工程、设施现状情况,按照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理念,以骨干河道和中小型河流为框架,以水库、塘坝、拦河闸坝为节点,以水网连通工程为连线,进行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工程总体布局。

1.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按照“上拦、中防、下排”的原则,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上游山区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塘坝,以提高拦蓄洪水的能力;中游山区、平原过渡区疏挖河道、加固堤防,以提高防洪标准;下游平原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区排水的原则进行洼地治理,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2.水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洪水入库、库水入河、河水入渠、渠水入田”的思路,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新建4座小型水库,建设小塘坝30座;中、下游河道治理;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最大限度利用城市中水。

3.农村供水体系

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完善现有农村供水体系。在现有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

4.农田水利建设体系

按照节水优先原则,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根据现有大、中、小型灌区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布局,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高效节水面积和“旱能浇、涝能排”面积。

5.水生态文明体系

按照“上游加强水土保持,下游开展水生态补偿”的总体布局进行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水土保持治理按照“上树、中果、下粮”(山顶树木戴帽,中部果树缠腰,下部梯田环绕)的模式开展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和扩大现有水保治理片;水生态建设结合河道综合治理和闸坝规划建设进行。

3.9建设工程内容

3.9.1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近期:完成羽山、坊前、珠水泉、东埠、东月庄、陈林、永泉、梅花涧、小岱、园林场、后哨、刘疃、季岭、马庄、仙人脚、姜庄、西盘水库的除险加固,水库主要保护下游行政村,人口及耕地的安全。

完成新建郭山、小岱、利民、界沟4座小型水库。工程设计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设计,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校核,新建大坝工程,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危害。

远期:完成临沭县西盘、狼窝沟、大山头、大官庄枢纽、凌山头水库增容加固;临沂市沭河和分沂入沭综合治理、临沭县新沭河左岸防洪堤工程、穆疃河治理工程、临沭县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新建塘坝30座塘坝。

临沭县西盘、狼窝沟、大山头、凌山头水库、大官庄枢纽增容加固,主要内容包括:水库放水洞死水位以上淤积严重,无法正常满足水库兴利效益,因此可以结合水库清淤改造进行恢复原库容,拟建项目在水库死水位线上清淤,施工完毕后尽快采取翻土复耕、绿化等措施,恢复原有地表植被。

新沭河左岸防洪堤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内容为:现河道左岸防洪堤存在部分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大官庄新沭河泄洪闸至大兴路交通桥范围内防洪堤进行改建加固。

穆疃河治理工程河道治理长度15km,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

临沭县中小河流治理长度为157km,主要内容包括:河道两岸堤防修筑,河道清淤,河道生态护坡,改建生产桥,堤顶防汛道路长。

3.9.2水资源保障体系

近期:完成列入规划病险拦河闸坝的除险加固,满足临沭县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的需求。

临沭县三里闸、牛腿沟末端闸、杨楼闸、东河口闸、丁褚林闸、金沂蒙闸、沟北闸、曹庄子闸、前河口闸、历城闸、刘家屯闸、一中前闸、曹庄闸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拆除重建渠首引水闸及穿堤砌石拱;改建管理设施等。

远期:完成新建塘子河拦河闸工程;完成莒南石泉湖水库-临沭凌山头水库联通工程、临沭县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临沭县县级骨干河道连通工程。

主要建设内容:莒南石泉湖水库-临沭凌山头水库联通工程,球墨铸铁管安装34km,建设加压泵站,扩建凌山头水厂;

临沭县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对三沙河、塘子河部分10公里以上的河流进行连通及综合整治。

临沭县县级骨干河道连通工程,50km²以上骨干河道连通:沭河、牛腿沟与苍源河连通,沭河、苍源河与穆疃河连通。

3.9.3生态文明体系

近期:重点对凌山头水库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其中凌山头水库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4km2,对山区的水土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远期:重点对界前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3.9.4水管理体系

开展水利工程确权划界,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城乡统筹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深化临沭县智慧水利系统建设,持续提升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规范化管理单位建设。

4十四五水利建设规划

4.1防洪除涝体系

按照“上蓄、中防、下泄”的原则。即上中游河道通过清淤疏浚和修建防洪堤、提高防洪标准;下游通过筑堤开挖分洪道、修建分洪枢纽设施来分泄洪水、初步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防洪工程减灾体系。

4.1.1临沭县河道治理工程

为了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完成对临沭县新沭河左岸防洪堤工程、穆疃河治理工程、临沂市沭河和分沂入沭综合治理,临沭县中小河流治理。

3000平方公里以上重要支流治理:实施临沭县新沭河左岸防洪堤治理工程。

200-30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纳入《山东省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的苍源河、穆疃河治理工程。

50-200平方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临沭县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石门河、牛腿沟、观堂河、班郇排水沟、塘子河、陡沟河、三干及五干渠提升改造、一干、二干、四干渠提升改造。

山洪灾害防治:实施凌山头上游、山里、夹谷山、高埠、苍马山1号、苍马山2号、韩村河、玉山8处山洪沟治理。

该工程工期定为4年,总共4年累计投资9.3亿元。工程投资采用争取银行贷款方式予以解决。

4.1.2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结合临沭县实际情况,近期规划完成羽山、坊前、珠水泉、东埠、东月庄、陈林、永泉、梅花涧、小岱、园林场、后哨、刘疃、季岭、马庄、仙人脚、姜庄、西盘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工程总投资0.41亿元。

加固主要工程内容为:

1.在坝顶增设混凝土截渗墙,增设大坝上游护坡和反滤层,整平压实下游护坡;

2.新建防浪墙、坝后排水体、坝后排渗设施和下游排水沟;

3.新建坝顶路面及附属设施;

4.新建大坝观测系统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5.重建溢洪道闸,增设下游泄槽及两岸挡墙;

6.更换放水洞启闭设备;

7.重新修建防汛抢险路,以适应大汛期间的上坝抢险。

该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22年。

4.1.3新建水库工程

完成新建郭山、小岱、利民、界沟4座小型水库。工程设计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设计,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校核,新建大坝工程,拦蓄洪水,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危害。工程总投资2.58亿元。

该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22-2025年,总工期4年。

4.1.4水库增容加固工程

临沭县西盘、狼窝沟、大山头、凌山头水库、大官庄枢纽增容加固,主要内容包括:水库放水洞死水位以上淤积严重,无法正常满足水库兴利效益,因此可以结合水库清淤改造进行恢复原库容,拟建项目在水库死水位线上清淤,施工完毕后尽快采取翻土复耕、绿化等措施,恢复原有地表植被。

临沭县西盘、狼窝沟、大山头、凌山头水库、大官庄枢纽增容加固,工程总投资11.24亿元。

该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21-2025年,总工期5年。

4.2水资源保障体系

4.2.1水闸除险加固

对临沭县三里闸、牛腿沟末端闸、杨楼闸、东河口闸、丁褚林闸、金沂蒙闸、沟北闸、曹庄子闸、前河口闸、历城闸、刘家屯闸、一中前闸、曹庄闸、华山橡胶坝、于科橡胶坝病险水闸(橡胶坝)进行除险加固。

拦截尾水和部分径流,使弃水重复利用,作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主要建设内容:闸室高机架桥,闸室下游设交通桥、检修桥,闸室主工作门为平面钢闸门,配卷扬启闭机。上游进水段:闸室底上游接钢筋混凝土铺盖及素混凝土铺盖,钢筋混凝土铺盖下设防渗板墙一道全部截至基岩。下游消能段:为平底坎钢筋混凝土二级消力池(闸门点起)。下游海漫防冲槽段“海漫为浆砌石长子,防冲槽为干砌石,深度低于海漫0.9米,防冲槽下游高浆砌石齿槽深度1米插入土层。闸室上游两岸为浆砌石平面护坡和翼墙连接。

该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22年-2024年,总工期3年。工程总投资2.47亿元。

4.2.2新建拦河闸坝

规划新建临沭县仓巡会水源、样山拦蓄工程、塘子河拦河闸工程。

该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24年-2025年,总工期1年。工程总投资1.14亿元。

4.2.3水系连通工程

远期完成莒南石泉湖水库-临沭凌山头水库联通工程、临沭县农村水系连通及综合治理、临沭县县级骨干河道连通工程。其中工程采用多种生态护岸建设模式,不但能够有效控导河势变化,充分保证河滩稳定,确保防洪堤安全,并且能够河流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达到水、滩、路、堤、景综合治理效果和功能。通过连通水系,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提高河道地区及附加村庄的防洪标准,确保治理范围内的洪水安全下泄,减轻其保护区内的洪、涝灾害,维护改地区社会安定和工农业的正常生产。

工程总投资为3.6亿元。工程投资争取采用银行贷款方式予以解决。

4.3生态文明体系

4.3.1临沭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重点对凌山头水库小流域治理工程、界前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综合治理。

其中凌山头水库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5km2、界前小流域治理工程6.00km2,对山区的水土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计划开工时间为2022-2025年,总工期为4年。工程总投资0.06亿元,上级投资0.05万元,地方投资0.01万元。

4.4现代水管理体系

4.4.1水利工程确权划界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和服务民生的重要物质载体。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是依法保护水利工程的重要措施,是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确权划界,明确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为依法行政、依法管好水利工程奠定基础,有利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安全,有利于提高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

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的原则是,依照法律法规,从简从宽,有利于水利工程安全、管理、运行和发挥效益,又有利于经济稳定、政策稳定和社会稳定,基本上以各类水利工程按原设计占地为准,以法划界、依据确权。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的要求是,地邻确认,界线分明,桩记醒目,图章齐全,手续完备。

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的范围是:水库、河道、渠系、水闸等水利工程。其管理和保护范围标准如下:

4.4.1.1水库

管理范围:

1.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管理房及其他设施;

2.设计兴利水位线以下的库区;

3.大型水库主坝河槽段坡脚外100米,阶地段上、下游坡脚外50至100米;中型水库副坝坡脚外50米(若副坝坝高小于5米,则取3~5倍坝高,副坝坝高大于15米,则不小于5倍坝高);小型水库大坝坡脚外30至50米。大坝坝端以外30至100米。

4.引水、泄水等各类建筑物边线以外10至50米。

保护范围:

1.设计兴利水位线至校核洪水位线之间的库区;

2.中型水库主坝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以外200米;大、中型水库副坝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以外150米;小型水库大坝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以外70~100米;

3.引水、泄水等各类建筑物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以外250米。

4.4.1.2河道

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护堤地应按照河道等级、自河堤背水坡脚起5-10米宽度的标准划定。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

保护范围:根据堤防的重要性、堤基土质条件等,河道主管机关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河道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划定50米~200米的堤防安全保护区。

4.4.1.3渠系

管理范围:挖方渠道自开挖顶缘线外延2至4米、填方渠道自背水坡脚线外延2至3米;渡槽、倒虹吸等主要渠系建筑物的进出口水池、墩、台等四周10米内。

保护范围:自管理范围外延5至10米。

4.4.1.4水闸

管理范围:小型水闸上、下游30米,左右两端5米;中型水闸上、下游50米,左右两端10米;大型水闸上、下游100米,左右两端20米。

保护范围:自管理范围外延20至50米。

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管理权限予以公告并设置界桩;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由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保护范围内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由原使用者进行正常使用,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当与使用者签订保护协议。

4.4.2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城乡统筹的现代水资源管理体系,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四项制度”,实现水资源科学开发、高效利用,深化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提升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科技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水资源。

按照“布局合理、全面覆盖,使用方便、运转高效”的原则,在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公用平台、数据中心以及取、用、排水自动化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水文监测站网与洪旱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地下水与水生态监测建设工程等三大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4.4.2.1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完善水资源监测、计量与统计制度,加快省界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退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提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逐步建立流域、市县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逐步启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工程、水利信息化管理建设工程。

建立覆盖县、乡两级,以水资源业务应用和管理决策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包括水源、取水、输水、供水、耗水和排水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环节的监测以及主要河流控制断面、重要地下水水源地监测。

水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全面信息采集、便捷信息传输、高效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方便查询检索等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动态化、精细化、定量化管理,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工作平台和技术支撑。

4.4.2.2水文监测站网与洪旱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水文监测站网与洪旱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河流水文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山洪灾害监测站网与预警系统建设工程、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工程、水库工程规范化管理建设工程等内容。

(1)河流水文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水文巡测基地、水质监测中心等内容。

(2)山洪灾害监测站网与预警系统建设工程。规划新增一体式自动雨量站、雷达式自动水位站、卫星通信信道、图像监测站、视频监测站点、简易雨量站、简易水位站等;升级市级显示系统和县级预警信息发布能力;配置各县山洪灾害移动巡查设备硬件。完善县、乡、村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持续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培训和演练,建立山洪灾害应急保障系统。

(3)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工程。建设临沂市抗旱通讯应急指挥系统工程,防汛抗旱应急值班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工程等。对现有市级防汛抗旱决策指挥系统软件平台进行提升,包括完善GIS平台、建设业务软件系统、升级资料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库、项目建设系统总体集成、开发和应用市县防汛抗旱值班系统等。

4.4.2.3地下水与水生态监测站网建设

(1)地下水监测。开展地下水位、水质监测站网建设,对全市地下水位监测井和现有水质监测井进行全面调研,对存在被破坏、部分监测功能丧失的监测井予以修缮、恢复,对已丧失测站功能或已无代表性的地下水位监测站予以调整、撤销,逐步完成一镇一井的新地下水监测井布局建设。

(2)水生态监测及评价。逐步加强重要河流、湖库水生态监测,在现有部分河流鱼类等水生生物监测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监测范围、丰富水生态监测项目。开展区域河湖健康评价和常态跟踪机制的前期研究,开展重点水域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逐步推动重点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重点水功能区水生态健康评估的制度化管理。

4.4.3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4.4.3.1规范行政职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水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管理水事的职能,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学会并习惯运用手段来管理各类涉水事务,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行政决策和水事管理的法制化。

首先,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按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决策事情,扩大民主,集中民智。要更多地将决策上升到法律高度,把水利规划等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改变“领导换、规划变”的局面。

第二,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政府对以前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抓紧制定、修订与新《水法》等法律法规配套的规范性文件。

第三,在建立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狠抓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规范社会水事秩序和行政行为。尤其是对现行的水资源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水保“两费”、占用农业水源和灌排设施补偿费、河道采砂费的征收制度以及水保方案和河道建设项目审批等法律制度,要下大力气狠抓落实。

第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执法工作力度,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

4.4.3.2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机制

投入是影响水利发展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关键是要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的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政府投入要高中求增,依法收费要强中求足,群众投入要变中求稳,市场融资要活中求多。

一是要依靠公共财政。水利的公益性、社会性决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共财政支持。要进一步公共财政的投入方式。要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保证上级安排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要通过制定贴息政策,鼓励个体和集体大胆使用银行贷款搞水利。

二是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营性水利工程运用市场机制增加水利投入是完全可行的。

三是政策的支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依法收费足额到位的问题。立足区域实际,找准突破口,争取政府支持,配套完善相关地规,加大征收力度。通过加大收费力度,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等增加水利投入。

四是加快水价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以单个核定、城镇供水价格为切入点,加紧推行两部制水价、阶梯式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办法,探索实行季节浮动水价。在积极推行新水新价的同时,结合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水价改革步伐。要积极探索实行水价听证制度,促进水价执行到位。

五是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水利投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投资办水利的新途径。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投资渠道,以建立稳定的水利建设资金来源。

4.4.3.3强化人才支撑、提高业务水平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未来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水利行业应当为维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出行业引领优势。为此,水利行业必须尽快实现观念和机制的转变,实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水利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水利人才的引进、培养、培训、使用、管理。加强思想教育理论学习,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水平,弘扬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确保人才健康成长。突出人才建设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建立人才引进的工作机制,鼓励采取咨询、讲学、兼职、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二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专业技术人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要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发展机制,不断探索专技人才在水利行业的交流,鼓励和引导水利人才、新录用人员到建设一线、基层单位工作,激发创新灵感,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其次要发挥专家在重大决策中的分析、参考、引导作用。对事关全局的水利规划、工程建设、改造项目等重大问题,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保障水利事业的健康、科学、和谐发展。

三是要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知识更新为主题,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目标,把握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不断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智力技术支撑。

4.4.4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建设

强化水利工程执法管理。严格推行河道、水库采砂和建设项目许可制度,成立专职执法巡查队伍,设立固定采砂管理站,执法人员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开采秩序,实现了“河道禁采,水库限采”的管理目标。依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保护,坚持定期开展河道水库等工程“拉网式”执法大检查,严厉打击乱挖乱采砂土、破坏水工程等各类水事违法案件,有效保护了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推行临沭县智慧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围绕建立体制理顺、机构合理、权责明确、运行高效、良性发展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范化管理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河道管护队伍建设和堤防日常巡查养护。按照管理常态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大力开展业务培训,不断规范管理行为,细化分解任务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

5安全生产

5.1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方针,坚守红线、攻坚克难,认真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强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着力解决水利建设施工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突出问题。

确立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依法治安,夯实责任、风险预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突出长远等四大基本原则,到2025年,全县水利行业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牢固树立,水利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体制机制基本成熟,规章制度体系基本完善,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双重预防体系基本建成并有效运行,安全文化基本形成,水利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水利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更加健全、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5.2投资政策整治重点及内容

整治范围为全县所有水利在建施工项目,包括在建水电建设、水利堤防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乡镇供水建设等。整治主要内容为企业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建立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依法依规建设情况;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情况;企业安全培训教育情况等。重点加强对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高边坡、临库临河作业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落实重大项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控措施;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加强对各项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

5.3整治措施

一是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建立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生机制,落实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在建、运行水利工程全时段、全过程和全员安全管理,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以及“三个必须”的要求织密监管责任网络,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二是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完善双重预防体系标准、规范、制度,构建生产经营单位自主建设、政府分类引导、社会有效支撑的风险管控长效机制,加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引导、评估、检查力度,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

三是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水利安全生产相关制度规定标准的立改废释工作,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动态管理,督促达标单位持续运行、持续改进;加强督促引导,进一步开展水文监测、勘测设计、科研与检验、建设监理等单位标准化建设。

四是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责任,提出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救援时效等具体要求。督促做好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健全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强化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提升安全生产依法治理能力。加大水利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对本级在建和运行重点水利工程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对下级所属的重点水利工程开展抽查检查,依法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完善水利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保障机制,建立监管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制度,构建完善监管执法保障体系。

六是提升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水平。加强水利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推广,推动开展与水利安全生产有关的科研课题立项与实施。积极培育和扶持第三方提供规范的安全监管技术服务,全面增强安全监管专业化能力。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全面强化培训教育管理。

七是提升水利安全治理社会化水平。完善水利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健全电话、网络、信访举报投诉平台,加大奖励力度,提高举报、受理、处置效率,形成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共同查堵安全漏洞和隐患的快速反应机制。

5.4整治职责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各相关单位要加大检查力度,配合和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开展综合整治工作,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监管范围内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和协调工作,协同做好整治试点相关工作。

6投资估算

6.1投资估算

一、编制依据

1.山东省水利厅“鲁水建字〔2015〕3号文”《关于发布〈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预算定额及设计概(估)算编制办法〉 的通知》。

2.山东省水利厅文件鲁水建字〔2016〕5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计价依据调整办法》的通知”。

3.鲁水建函字〔2019〕33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水利厅关于调整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计价依据增值税计算标准》的通知”;

4.鲁水建函字〔2021〕27号“关于印发《山东省水利厅关于调整山东省水利工程安全文明生产措施费计算方法》 的通知”。

5.发改价格〔2007〕670号文发布的《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

6.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

二、投资估算

“十四五”规划水利项目估算总投资38.66亿元(包含储备库项目),其中:供水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8.56亿元,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2.18亿元,水生态保护与修护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7.72亿元,数字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0.2亿元。

规划“十四五”期间投资9.56亿元,其中:供水保障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0.64亿元,防洪减灾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8.89亿元,水生态保护与修护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0.2亿元。

6.2投资政策

根据《水利产业政策》,以涉及全局性或跨市的水资源保护工程、防洪除涝减灾等公益性工程和综合利用工程中公益性部分,其投资由政府从公共财力中安排。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各类水利工程投资主体,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

6.3资金来源

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有效整合地方财政资金,切实落实地方公共财政投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探索产业投资基金、企业股票上市等多种融资方式,形成市场化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参与临沭县现代水利建设。

7保障措施

7.1组织保障

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公众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

7.2资金保障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现代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和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盘活现代水利建设投入资源,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现代水利建设。

7.3技术保障

加快推进现代水利建设工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工程建设的技术含量,提升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手段。

7.4宣传保障

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提高全省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与社会新闻媒体建立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水利现代化宣传教育中的作用,依托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扩大宣传覆盖面,努力营造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确保水利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