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 ||||||||||||||||||||||||
2022-07-03 点击数: | ||||||||||||||||||||||||
|
||||||||||||||||||||||||
|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和美幸福临沭”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建设临沭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根据《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临沂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成绩 “十三五”时期,我县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教育发展,全县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始终处于全市各县区第一方阵,为“十四五”时期教育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前完成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继续教育稳步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德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改革示范实验区”建设,“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试点工作有序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扎实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6年至2020年,全县公共财政教育支出 46.35亿元,年均增加 0.28亿元。2020年全县财政教育支出达10.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4.41%。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稳步提高。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依法治教推进步伐不断加快,启动学校章程建设,推动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教育督导统筹指导全县教育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中职招生总数9341人,毕业生数8132人,全县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以上。职业教育平均每年为社会培训0.56万名城乡劳动力。职业教育科研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型人才输出数量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1.“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环境 2.从临沭全局看,未来五年我县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花园卫星城,亟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升教育竞争力。同时,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发展动力转换需要创新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生育政策调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教育供给提出新要求;三是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元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已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四是建设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3.从教育领域看,当今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模式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正促使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仍存在体制障碍,四是教师结构不够合理,四是教育投入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五是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省内先进县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还存在基础教育城镇间、镇域间、校际间发展不均衡,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亟待扩大,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亟待提高,终身学习体系还不完善等问题。 4.三、“十四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5.(一)指导思想 6.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瞄准2025年,着眼2035年远景目标,以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总目标,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需求侧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更加符合人民需求的高品质、多元化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担当。 7. (二)基本原则 8. 1.育人为本,提升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素养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并完善科学的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9. 2.统筹改革,激发活力。统筹谋划全县教育系统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任务,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办学活力。 10. 3.协调发展,服务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体系。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发展新高地;推进全民继续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1. 4.依法治教,促进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教育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坚持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强化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以标准化、均等化为重要抓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加大对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力度;解决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 12. (三)主要目标 13. 到2025年,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14. 1.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完善。 15. 2.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保障到位;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教育设施规划建设工作,满足适龄儿童教育需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落实到位;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 16. 3.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增,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师资队伍水平明显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省示范达到100%,省一类达到90%,省二类达到80%,省三类达到50%;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达87%;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达97%,其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以上学位)达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88%以上,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提升;努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和公民意识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17. 4.依法治教全面推进。教育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法律实施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进一步构建;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有效落实,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政府、学校、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到位,教育督导制度进一步完善。 18. 5.服务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教育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科教融合、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教育在创新驱动战略中作用更加凸显,推动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形成;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全县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19. 2025年临沭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20.
四、“十四五”期间主要发展任务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1.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1)建立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德育工作规律,明确和规范各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实现德育整体性与阶段性、现实性与导向性的统一。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开展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规范校外德育实践工作。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县中小学生实践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发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课程,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工作。 (2)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为重点,一体化构建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整合中小学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提高主题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发挥地方红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儒学文化品牌,形成临沭本地学生德育特色。强化全科育人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建立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积极拓宽德育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课程实施效果。建设学科德育课程资源库,成立德育名师工作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到2025年,创建2所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5所临沂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所县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文化育人功能。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现代学校文化。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每年创建市级文明校园2所,县级文明校园3所。 (3)改进学生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妇联、学校、社会各界和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机制,每学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建立德育工作监测和公告制度,到2025年创建县级德育工作特色学校20所,将社区、校外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纳入评价范围。完善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新德育工作。 (4)全面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思政课”教学要求,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一岗双责”等制度。深入开展“教师家庭连心育人”工作。在教师工作考核中强化育人业绩的考核。提高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建立教师全员德育工作培训制度。成立工作室,建立学科教师德育教研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完善《中小学班主任校本培训指导意见》,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定期开展班主任“班会”讲课比赛。建立班主任津贴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班主任津贴标准。每2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2.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1)依法保障学校自主办学。明确职责权限,完善教育分级管理体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监督和规范学校办学。创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严格控制各类项目评审、教育评估、人才评价和检查事项。培育高资质、高信誉的第三方专业教育服务机构,探索向社会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的机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完善中小学校管理制度。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加强学校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实行校务会议制度,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依法保障教师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人格尊严。健全校内外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校务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制度。 (3)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建立健全校长选聘机制,建立校长任期交流制度、校长职级薪酬等制度。改进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研究落实绩效工资总量向乡村教师倾斜政策。 (4)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县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及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机制。每3年核定一次教职工编制总量。根据中小学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对县域内中小学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分别核定岗位设置总量。按照中小学班额、师资结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并分别向县级机构编制、财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实施。全面落实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符合标准条件的乡镇在编在岗教师在乡镇从事教学工作累计10年及以上申报中级职称、20年及以上申报副高级职称、30年及以上申报正高级职称,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5)加强职业学校规范管理。落实职业学校管理基本规范,实施职业学校管理行动计划。推动职业学校以规范化为基本要求,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法手段,全面提升招生、学籍、课程、教学、教师等方面管理水平,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 (6)创新教育评价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切实发挥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作用;推行县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实施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改革考试招生模式,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办法,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探索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方式,改变单独以分数为依据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多次考试、等级表达、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推进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依据录取新生的招生模式。 (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围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高度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全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严谨、创新、诚信的学术风气。加强师德考核和评价,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典型,努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2.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1)完善教师编制管理。推动和落实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工作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每3年核定一次县域内编制总量,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有编即补的机制。积极推动补充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精简非教学人员,清理各类挤占中小学教师编制人员。抓好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贯彻落实。 (2)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探索实行义务教育学区管理制度,推动紧缺学科教师学区内走教。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2025年前,完成新一轮乡村学校校长轮换。落实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实习支教计划。 3.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1)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进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建立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中小学严格按照标准条件和程序组织开展评聘工作,确保评聘质量。建立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管理特点的职业学校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2)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实施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绩效工资总量向乡村教师倾斜。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健全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完善教师人事争议处理途径,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4.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制度,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推进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常态化、校本化。充分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作用。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现代名师队伍。整合名优骨干教师人才资源,建立优秀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强化校长、教科研人员、教师在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教育兴趣、教育激情、教育管理知识等内容的培训。充分发挥中小学名优教师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示范、指导和引领作用,带动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三)均衡优质发展基础教育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1)科学布局规划。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切实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严格落实3000人以上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加大公办园建设力度,新建中山路小学幼儿园、红石湖实验学校幼儿园、苍马山实验学校幼儿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 (2)调整办园结构。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点任务,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大力发展公办园,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实现普惠目标的要求,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以上;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满足家长不同选择性需求。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学前教育基本覆盖。2022年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 (3)完善监管体系。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对幼儿园办园资质、教师资格、办园行为等实施动态监管。民办幼儿园审批严格执行“先证后照”制度,完善年检制度。落实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办法,幼儿园收费标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各类幼儿园无不合理收费。完善幼儿园管理体系,配足配齐教干队伍。完成公办学校附属幼儿园法人登记,把公办学校附属幼儿园从学校中分离出来,设置独立机构。 (4)提高保教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支持幼儿园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合理布局空间、设施,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学习探索、安全、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和玩教具,防止盲目攀此、不切实际;班额普遍达标,85%以上的班额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有关规定,无超过规定班额11人以上的超大班额;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配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县域内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在园幼儿总数之比不低于1:15;注重保教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导》的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无“小学化”现象。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1)全面实施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以学区为单位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组建成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小学与初中学段纵向衔接、相同学段学校间横向协作的办学模式,实现学区内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建设、设施设备等统筹配置,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新格局。 (2)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作。将随迁子女纳入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居住证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公共教育服务。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依托学籍管理平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高质量搞好课后服务工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专门建设或结合现有功能室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 (3)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的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严格遵循教学基本常规,引导中小学科学有效实施教学活动。鼓励支持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整合区域内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共享。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途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1)提高普通高中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规范高中课程设置,开全必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促进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扎实搞好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和学分认定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加强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校特色鲜明、课程优质多样、资源开放共享、体制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 (2)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特色高中建设,探索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探索综合高中建设,深化职普融合,增强应用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鼓励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实施联合育人,对有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实施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计划,到2025年,建成省特色普通高中1所。 (3)深化普通高中教学改革。调整学科课程结构,减少必修内容及学分,增加选修内容及学分。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引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持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把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作为教育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用好教育资源存量,扩大教育资源增量。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新建小学2处、初中1处、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高中1处,改扩建1处,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见附件1)。创新办学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按照“保障基本条件,满足基本需求”的原则,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办好村级小学和教学点,提高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确保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四)加快发展特色职业教育 1.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落实落地教育部、山东省关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意见,紧密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按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将周庄中学改扩建为临沂市工业学校职教高考部,将原临沭三中改建为工业学校现代农艺实训基地,将临沂市工业学校提升建设为临沂理工职业学院(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在城区择址新建临沂市工业学校分校,临沭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9000人以上,年社会培训达到20000人次以上;实施临沂市工业学校国家“双优”中职学校和山东省“双高”中职学校建设,到2025年,真正把学校建设成一所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高水平职业学校。 (2)建设地方特色专业。对接主导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支持发展紧密对接地方产业的特色、骨干专业。建立奖补机制,推进国家级“优质专业(群)”、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国内合作、校企双元培养、课程岗位融通、产教深度融合、学徒订单定向”的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 2.搭建技能型人才成长快车道。 构建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服务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拓宽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加强“职教高考”办学,扩大中高职贯通、中职本科贯通分段培养规模,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实施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入推进1+X证书试点。 3.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1)构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鼓励行业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投资捐赠职业教育。支持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方式。支持职业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动交流。支持职业学校传承民族工艺和文化,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2)完善职业教育行业指导机制。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和质量评价的制度。切实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改革、教学研究指导、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作用。严格实施重点行业就业准入,实施情况年度报告和发布制度。 (3)推动校企深度融合。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标准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一批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开展冠名培养、订单式培养,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鼓励学校开展实习实训及其他勤工俭学活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临沂市工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和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示范园,支持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技术推广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活动。投资2亿元,建设临沂市工业学校分校,新增学位3000个。 (五)重视特殊教育 1.构建医教、康教结合的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信息档案数据管理平台,形成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实现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加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与指导。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医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协同的医教、康教结合工作机制,促进残疾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全面提高普及水平。构建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全纳教育。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程。扩大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规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能力,增加招生类别;为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注重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实施“一人一案”,推行个别化教学。加强临沂市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 (六)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 1.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学校布局结构。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吸引、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支持以资金、技术、专利等形式出资,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 2.帮助民办教育加快发展。落实扶持民办教育政策措施,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探索灵活多样的融资方式,用于资助、奖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探索推动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转型与创新发展。 3.完善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建立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和学费、财政资金监管专户制度,规范民办学校财务会计与资产管理,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与管理,依法查处违规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民办教育形象。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督导评估,探索建立准入退出机制。 (七)重视社区教育 落实发展社区教育的责任,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社区教育学院作用,依托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建立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以镇街社区教育中心为主体,村(居)社区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零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实施新型农民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变“输血”为“造血”,把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阻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完善社区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积极利用“互联网+”扩大社区教育覆盖面,争创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项目,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 (八)加强体育艺术卫生劳动教育 1.提升体育工作。加强场地器材建设,依托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达标活动,提高学校体育艺术设施和器材达标率。强化体验式教学活动,提高器材使用效率。实现学生校园运动和大型活动安全保险全覆盖,降低学校运动安全风险。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健康体检,完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体系。推行多样化体育教学形式,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注重学生兴趣培养,努力实现“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的目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搭建多层次学生锻炼平台,全面实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构建以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为主要平台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阳光体育节。推进“足球进校园”工作。大力强化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逐步推广游泳进校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运动技能,并不断扩大项目普及范围。建立学校、县阳光体育联赛机制。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自评和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到2025年,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6%以上。 2.推进美育工作。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山东省艺术教育普及计划(2015—2017)》,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努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育与文化等部门合作,开展高雅艺术、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做好学生艺术普及工作。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和艺术团体建设,每年举办一次学生人人参与的艺术节。健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中小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美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到2025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现代化美育体系。 3.改革完善卫生工作。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入贯彻落实《健康山东实施方案》。规范学校卫生室、保健室建设,设施设备达规范标准。重视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分期分批更换和淘汰中小学校教室不合格照明灯具,到2023 年底全县中小学校教室照明全部达到国家《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要求,有效降低近视患病率。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规范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到2022年,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75%。将公共卫生管理纳入培训内容,依法科学提升结核病等防控水平,对学校相关人员培训率达100%,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能力水平。努力创建“学生满意食堂”,探索食堂经营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全县学校食堂高质量发展。 4.重视劳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的课程改革,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统筹劳动教育资源,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结合,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相结合,优化劳动教育评价,落实劳动教育管理,建立区域性劳动教育基地,提高劳动育人质量,稳步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丰富学生劳动知识,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共同参与和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5.加强国防教育。重视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高级中学将军事训练纳入学生实践课,规范学生军训,创新军训模式,提高军训质量。 (九)提高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1.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加强学校课程领导力建设,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加强教师在教学方式、选课走班、师生评价、师生关系、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统筹设计,整体规划,提高学校课程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认真落实校本课程,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优化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特色课程结构, 2.建设新高考背景下课程管理机制。吃透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精神实质,积极探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选课走班、差异教学等素质教育创新路径,促进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办学,着力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3.着力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依托学科研究基地,定期组织由领衔学校、项目实验学校参与、专家指导的项目发展研讨会,发挥基地学校引领、辐射的作用,使之成为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示范基地。 4.强化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科研兴教意识,突出教育科研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基于县内实情,针对教育重点、痛点问题,提出教育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法,推动教育实践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在教育科研中的实践主体作用,鼓励结合实际开展教育改革实验。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实施教育创新示范校工程。改革教育科研工作评价制度。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建立教育科研分类评价体系,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促进同行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每两年评选一次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认定为县级科研奖励。科学设置分类评价标准,努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顽瘴痼疾,构建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完善教育科研人员考评制度。将教育科研人员先进评比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奖励系列。科研人员职称执行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完善奖励和表彰制度,评选各级教育科研先进团队和个人,每两年一次,并纳入同级荣誉制度系列,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和青年科研人员成长的宽松环境。完善培训制度,将教育科研人员培训纳入“国培计划”,科研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72课时。推行学术休假和进修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校或科研机构访学和研修。关注青年人才发展,逐步提高科研队伍中研究生层次比例,健全项目倾斜、业务创新指导等制度。健全教育科研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完善教育科研工作质量督导评估制度,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政府督导评估序列,督导结果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配齐建强党建干部队伍,加大培养培训和干部交流力度,提升学校领导班子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合理设置党组织,扩大党组织在学校的覆盖面,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强化党员管理,按照相关规定对学校党组织及时进行换届选举,加强基层党建调研工作;强化学校党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监督和规范约束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不断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强化学校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工作,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职能作用,以党群共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二)全面提升依法治教能力 1.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建全完善教育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环节。 2.加快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学校依法治理意识和水平,促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扎实推进中小学章程建设,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增强学生宪法意识、法治意识,引导学生依法维权。促进教师依法执教,构建法治校园环境。 3.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成立县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明晰相关单位职责,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未来五年,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督导职能,依法对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教育实施督导;重点督导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党建及党建、团建、队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德师风、资源配置、教育收费、安全稳定等情况。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在评估检测方面,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和评估监测报告发布制度。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完善督学选聘标准,结合教育督导职能和当前实际,充实和调整现任督学队伍,探索从退休时间不长且身体健康、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经历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干按督学比例的五分之一充实到督学队伍中,专门从事学校督导工作。 (三)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1.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全部达到《山东省中小学校数字校园评价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使网络课堂成为教学、教研活动的常态。探索5G技术在校园中的推广应用,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5G+AI+大数据+学习分析”智慧校园环境,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提升“三个课堂”覆盖面,确保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 2.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推动AR/VR等数字实验室建设,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探索混合式教学、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教学新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利用“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慕课”重构教学内容,突破课堂边界,拓展教学时空。打造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各类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3.开展教育者信息素养提升活动,顺应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具有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提高教育者信息化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教育经费投入 1.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落实财政教育支出责任。巩固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逐步提高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严格落实从地方分成的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的规定。 2.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学费(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标准。鼓励扩大社会投入。 3.完善教育经费使用和监管机制。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建立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绩效管理措施办法,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干部队伍定期培训制度,实现全员轮训。加强学校财会、审计和资产管理人员配备,探索财会人员专业化制度。全面推行财务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五)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加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校园安防设施建设,提高安全信息化管理能力,推动数字化校园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县财政按规定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经费纳入一般公共预算,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六)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临沭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县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扎实、有序、高效地推进规划的实施和教育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对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制订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制订改革和发展重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建立政府和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规划实施工作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与合力,努力为“十四五”教育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22年7月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