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 ||||||||||||||||||||||||
2021-03-16 点击数: | ||||||||||||||||||||||||
|
||||||||||||||||||||||||
|
||||||||||||||||||||||||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对我县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结合我县文化和旅游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文化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大力推进文化旅游高度融合。坚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强文旅融合顶层设计与科学管理,统筹谋划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推动全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跃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方针原则。——经济发展和文旅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文旅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发挥政府职能,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用更广阔的视野来发掘自身区域的优势,用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探索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的机会,实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继承弘扬优秀的民族和地方文化传统,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成果,建设富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新时代临沭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健全,逐步实现标准化、均等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地域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全县旅游业发展资源全景化、城乡面貌园林化、城乡功能休闲化、三产发展旅游化、美丽乡村景区化,构建“点线面”结合、“昼与夜”互动、“淡旺季”互补、“城乡村”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品牌。 二、着力筑牢文旅发展党建之基 1.强化党建引领。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党的质量建设,增强核心凝聚力,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倡树“人诚事公、风正业兴”的核心理念,用正气、正风、正能量抓班子带队伍。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养,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弘扬先进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旅工作,发挥好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的文化传播、公共教育功能,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流价值观。紧密联系实际,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宣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提升。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县、镇、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到2025年实现全部镇街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二级站以上标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美丽乡村文化广场在覆盖全部行政村居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大型社区、行政村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按照“一个乡村大舞台(文化小广场)、一个多功能厅、一个村情民俗文化展示室、一个社区书屋、一个文化长廊”五个一的标准,建设、改造、提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完成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建设任务。实施应急广播“村村响”、地面卫星电视覆盖工程。 4.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县级优势文化资源向镇村倾斜。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以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为中心,在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设立分馆,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工程,完善基层文艺辅导基地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实现共建共管共享。至2025年,实现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分馆50处。 5.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建设。完善县博物馆展陈大纲,完成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和展陈工作。建设临沭大剧院和市民文化广场。 6.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各类数字资源,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与国家数据库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支持数字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创新服务模式,将文化数字服务延伸至艺术展览、文艺培训、信息指南等各个方面。推进数字化出版,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推进“三网融合”,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实现公共文化信息安全高效传播。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四、切实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7.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施工规范以及技术要求等管理和服务标准。坚持建设、管理、使用并重,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制定出台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管理考核办法,明确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标准,加强馆站的管理与监督,提升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测评。 8.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探索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服务模式,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提高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完善面向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城乡低收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9.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继续提升做靓“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说临沭、唱临沭、写临沭、画临沭”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好“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龙腾虎跃闹新春”舞龙秧歌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好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营造浓郁读书氛围,形成崇尚科学、热爱读书、追求高雅的读书风尚。组织开展“舞动乡村·欢乐广场”广场舞活动,引导广场舞科学、有序、健康、文明发展。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对外交流,支持群众文化活动走出去,组织精品艺术进基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送戏下乡”工程、“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工程。 10.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全面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创作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通过选树优秀作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重大文艺作品示范带动工程,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依托文物藏品研发推广博物馆文化产品,促进影视、图书产品生产。 11.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深入挖掘临沭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性演出和影院公益性电影放映,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鼓励商业性文化活动对群众免费或优惠提供。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 12.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公共文化领域。通过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物品、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备等途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办法,明确购买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庄户剧团健康有序发展,重点扶持优质庄户剧团。 五、积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力打造“钻石之乡·文化名县”核心文化品牌,为推进和美幸福临沭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13.实施传统文化普及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农村(社区)。将传统文化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学习年度计划,提升机关干部传统文化和道德素养,提炼、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单位精神和机关文化品牌;认真研究抓好中小学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通过推进戏剧曲艺、诗词书画、高雅艺术、传统体育、中医文化等进校园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以“厚道鲁商”倡树行动为载体,抓好企业一堂(道德讲堂)、一屋(职工书屋)、一墙(文化墙或文化长廊)、一栏(厂务公开栏)、一网(互联网、微博、微信)“五个一”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家长学校、道德讲堂、儒学讲堂、新时代讲习所、乡村文化记忆馆等各类阵地,组织传统文化志愿者开展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宣讲报告活动。在街道、村居和社区服务中心等显著位置建设文化街、文化墙、宣传栏,组织制作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典、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专题版面,凝聚社会共识。 14.实施传统文化资源整理工程。加快推进县博物馆、非遗馆展陈工作,提升柳编文化艺术馆,新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博览场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深入探寻临沭文化根脉,充分挖掘千年古县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品牌。不断提升放大“舞龙秧歌会”“苍马山庙会”“柳毅庙会”等节庆文化品牌效应。扶持社会性文化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发展,建设开放性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加快镇村“美丽乡村”影像抢救性拍摄。广泛开展镇村志、家风家书编修,发挥好乡村文化记忆馆教育化人作用,讲好乡村故事,留住乡愁记忆。推出一批展示农民精神风貌和乡风文明的优秀专题片,寓教于乐,成风化俗。 15.实施传统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充实完善县文化中心尼山书院、新华书店城市书房、非遗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功能布局,打造全县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集群。村(社区)重点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公园)建设,将传统文化作为基层阵地建设、书籍配备、理论宣讲的重要内容,定期讲授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县、镇、村传统文化阵地三级联动、同步提升。开设全县“传统文化空中道德讲堂”。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深度挖掘、推介、展示滨海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让沂蒙精神代代传。构建研学游一体化儒学传承格局,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 六、加快发展振兴文化产业 16.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数字文化产业,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提升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数字产品开发,鼓励文化企业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加强文化产品开发。 17.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重点文化产业展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水平。着力推动文化演艺业升级。增强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培育壮大演艺业主体,鼓励发展民间文艺团体。积极培育演出市场中介机构、文化演艺公司,加强演艺经纪人队伍建设,畅通演艺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激发演艺业发展活力和动力。着力推动工艺美术业升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培育发展柳编、绒绣等非遗传统手工艺,打造临沭特色民间艺术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立文化产品合作创新机制。 18.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鼓励合理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与建筑、地产等行业结合,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城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文化街区、艺术园区等人文空间规划设计品质。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等,开发和引领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 七、全力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19.弘扬临沭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圣地。充分发挥“临沭,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工作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这一政治优势,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主题,整合优质红色资源,做大做强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圣地。①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牢牢把握沂蒙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内涵特点,统筹规划提升滨海烈士陵园、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夹谷山战备洞、新华社山东分社旧址、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朱村钢八连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善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红色研学课程体系,丰富研学旅游内容形式,打造红色研学旅游高地。②精心打造红色演艺剧目。将《沭河的歌声》《枪声就是命令》和近几年我县创作推出的优秀歌曲、情景演出等,根据实际配套推出,作为全县红色旅游必看剧目、红色研学必修课程,丰富红色旅游内容形式。③广泛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结合建党100周年、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活动,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爱我红色家乡·建设幸福家园”红色主题活动教育。 20.做好临沭山水文章,打造休闲旅游高地。发挥临沭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优势,开发高品质生态旅游产品,吸引人们来临沭寻乡愁、解乡思、留乡恋。①做美“山之秀”文章,讲好山的故事。提升苍马山、冠山景区旅游品质。整合园区内山、泉资源,明确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厚植文化元素,布设人文景观,改造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山岳观光、红色文化、生态休闲、运动康养、祈福长寿、历史文化等六大主题旅游产品,建成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做精做细山里人家田园综合体。厚植民俗文化元素,布设人文风物景观,改造旅游设施。提升夹谷关景区旅游品质。依托片区内良好的生态、传统文化和空间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山地康养、军事文化、书院文化、茶博文化、绒绣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②做活“水之灵”文章,讲好水的故事。发挥沭河长廊滨水生态优势,策划实施沭河古道水上揽胜、“北方都江堰”项目,发展水上观光、水上娱乐、水上垂钓、康养度假等主题旅游项目。以亿龙水上风情园为重点,对接临沂动植物园、临沂极地海洋世界,串联亿龙水上风情园、荷仙阁、沭河古道景区、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形成沭河生态文化旅游长廊,融入“两河时代”。③做精“柳之韵”文章,讲好柳的故事。放大“中国柳编之都”的品牌效应,依托传统柳编产业资源,重点建设提升中国临沭柳编博览中心、柳编文化艺术馆,打造宣传临沭特色产业窗口。围绕田园综合体、柳编产业园区、淘宝镇村,融入现代文化创意,延伸产业链条,做优做强柳编旅游品牌。打造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建设星级观光工厂、创客艺术村、柳编艺术学院、柳编创意博物馆、柳条农场、康养医疗机构,丰富旅游业态。发掘钻石文化,弘扬钻石品质,布设钻石景观,还原拾钻场景。 21.承袭临沭田园文化,打造乡村旅游打卡地。放大临沭乡村田园、民风民俗、耕读传家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继续推进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培育花海、采摘、农家乐、精品民宿、旅游购物等可观赏、可经营的产业项目,形成一批乡村旅游集群片区。①培育旅游特色镇村。梳理全县乡村旅游资源,将传统文化镇村、红色堡垒镇村,特色镇村,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建设提升特色旅游镇村。培育一批精品旅游小镇、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打响“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提升现有田园综合体、旅游特色村旅游能力。②打造精品旅游民宿。选择靠山、沿河、近湖、环景区、传统古村落、田园综合体、城市游憩带等区域,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民宿。加大营销力度,实行线上和线下推广,提升民宿品牌的影响力。鼓励挖掘地方特色小吃,推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好吃、好带、有故事的旅游食品,让游客“留下来、住一晚,吃一点、带一点”。③推介优质农产品。突出临沭柳编、优质花肥、临沭花生、临沭板栗、临沭绿茶、临沭地瓜、石门紫薯、蛟龙粉条、临沭草莓、大兴蓝莓、丹霞雪桃、脆皮肘子、驴蹄烧饼、店头鲜切花、曹庄老咸菜、玉山百合花、沂蒙老区酒、沭河双黄蛋、韩村大锅饼、清真草烧鸡等临沭名特优地产,统筹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加强“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水平,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使临沭成为“长三角”的粮袋子、油瓶子、果蓝子和菜园子,成为“长三角”的后花园、京津冀的前花园。 22.建设临沭生态水城,打造城市旅游集聚地。借助临沂主城区人口基数大、交通便捷的优势,大力发展城市旅游。①打造生态水城。利用苍源河、龙窝干渠等水域,整合苍源河公园、红石湖公园、森林公园、体育馆、市民中心、创业大厦、文化中心和楼宇等资源,打造灯光秀、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景观,发展水上游乐、滨水休闲等项目,建设临沭城市风貌展示带。②建设航空公园。完成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龙泉广场、道路标识等设施建设,完成机场跑道、停机坪、航站楼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省内规模最大的航空主题公园、航空运动基地和国家级航空研学教育基地。③激活夜间消费。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注入文化元素,以“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四大板块,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加快推进老周庄慢生活区建设。整体提升片区夜景,营造夜游氛围,汇聚地产展销、时尚购物、餐饮美食、非遗展示、文化创意、演艺演出、亲子娱乐、酒吧茶艺等业态,打造“打卡慢生活·点亮夜临沭”的城市品牌,促进夜经济发展。 23.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打造智慧旅游城市。依托全县大数据中心,推动A级以上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加强旅游监控平台建设,将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等纳入监控平台,实现实时客流监测和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健全旅游应急管理机制,开发建设旅游咨询、导航、导览、导游、导购、分享评价、定制旅游、执法监督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快捷的优质服务。 八、加快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24.重视造就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加快各个层次文化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县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优惠政策向宣传文化领域倾斜。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在全国全省全市有较大影响的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临沭文化英才专项资金,积极实施临沭文化英才培养工程,设立常林钻石文艺奖等,不断壮大与文化强县建设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立全县共享文化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编制和公布文化人才需求名录。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鼓励和扶持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鼓励文化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加快培养采编经营复合型人才和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动漫、新传媒等技能人才。 25.加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选派有专长的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宣传文化工作,鼓励文化体制改革中分流人员到基层文化工作机构工作。配齐配强镇、街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长。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完善文艺培训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领导监督机制,健全工作体制。把“星辰计划”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全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加大对全县文艺人才培训工作的财政补贴,把培训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设立演出培训基金,专项用于扶持补助公益性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对文艺培训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文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其健康成长、发挥作用。 26.加强改进宣传文化干部管理。党委宣传部作为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对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的选拔配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要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职责分工,及时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对宣传文化干部的交流和实践锻炼力度,进一步推进宣传文化干部的交流任职,有计划的选派宣传文化部门领导干部和工作骨干到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多岗锻炼,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27.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宣传文化工作者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先进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从业能力。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28.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努力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出台《临沭县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数据库,鼓励全县文艺爱好者、文化工作者和有文化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指导(辅导)员,指导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文化志愿者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能力。健全“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完善文化辅导基地建设,组织县文化馆、文艺团队、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开展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志愿人才。努力培育打造成具有临沭特色的文化志愿品牌。 九、深化完善文化旅游体制机制 29.全面完善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体制、政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与模式创新仍有待深化。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找准文化、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连接点。实现融合后“1+1>2”的发展新优势。积极探索以旅游规划为引领的“多规合一”,逐步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专项规划”规划体系。 30.健全完善文旅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加快文化旅游行政部门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机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维护文化旅游市场稳定和文旅行业安全,推动我县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安全稳定发展。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