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卫生健康局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 ||||||||||||||||||||||||
2021-12-02 点击数: | ||||||||||||||||||||||||
|
||||||||||||||||||||||||
|
||||||||||||||||||||||||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期间发展成果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事业持续推进、稳步发展,居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一)县域综合医改取得阶段重大成效。三医联动改革有序推进,卫生健康管理体制、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健康综合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群众看病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县域治大病能力得到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明显增强。医改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全市县域医共体建设现场会议在临沭县召开。 (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4.30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2.53人、2.45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61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56人,全县医护质量显著提升,卫生人才队伍更加合理。县人民医院新院区一期工程、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县精神卫生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8处镇街卫生院门诊综合楼、80处村卫生室;完成城关社区服务中心、283处村卫生室改造提升任务。成立11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中心,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正在创建市级重点专科7个。创建省级示范标准化卫生室3处、市级27处、县级76处。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国医堂”实现基层全覆盖,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达30%。群众就医满意度2019年度位居全市第3名、全省第12名。 (三)公共卫生服务稳步开展。全县62.68万常住人口中,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4.59万份,并全部录入电子档案系统;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5.66万人、2型糖尿病患者1.99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172人;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知识和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65元。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到4‰、10/10万、5‰。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农村适龄妇女“两癌”实行免费筛查,共免费筛查新生儿4万人,两癌筛查12.14万人。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1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低于1%。综合监督执法持续加强。全面两孩政策有效落实,计划生育转型发展,卫生计生深度融合。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其中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位居全市第一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位居全市第三名。 (四)健康生活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并高分通过。倡导健康理念、营造健康文化、改进健康生活,推动健康融入政策,持续优化健康环境。深入开展健康教 育 活 动,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迅速。 (五)健康扶贫扎实推进。实施“八个一”健康管理工程,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健康查体建档覆盖率达到100%。健康扶贫医疗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开通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开通贫困人口就医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截至2020年年中,各定点医疗机构共为贫困人口实施“两免两减半”5.9万人次,减免费用115.19万元;住院及门诊“一站式”报销4.1万人次,减免费用484.29万元;对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免费救治1488人次。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居民健康需求和解决存在问题为导向,以“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提效能”为主线,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引导公立医院适度发展,鼓励社会办医,加强人才培养,促进资源下沉,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优化资源布局,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人民共建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立覆盖全县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健康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城乡居民健康素质差异进一步缩小。 (二)主要指标。 ①主要健康指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10万、4‰、5‰以下。 ②医疗卫生资源重点指标。千人口拥有床位6.0张,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不低于0.5张、医养结合床位不低于0.4张;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0人,千人口注册护士3.0人,万人口拥有全科医师2.0名。农村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每所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执业(助理)医师或具备专科以上学历乡村医生。 ③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继续保持艾滋病低流行状态;实现性病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内;丙肝全人群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④结核病。保持以县为单位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100%;肺结核可疑患者筛查率不低于县域人口的2.5‰,报告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的总体到位率达到95%以上;肺结核患者成功治疗率达到90%以上;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 ⑤疫苗针对疾病。以镇街为单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其中含麻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15岁以下儿童甲乙肝个案调查率、采样率达到90%以上。 ⑥地方病。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适宜状态,基本消除饮水型氟中毒。 ⑦慢性病。到2025年居民慢性病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到8.5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40%,健康指导员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2‰,健康单位占同类单位比例达到40%,高血压的治疗控制率达到50%,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率达到40%,重点疾病登记报告漏报比例低于5%。 ⑧精神卫生与伤害。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网络覆盖率达98%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100%。自杀等伤害的总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内。实现所有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救治,做到应收尽收、应管尽管、应治尽治。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重点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完善医共体管理机制。制定实施医共体发展规划,科学界定成员单位功能定位,统一发展方向、学科建设、区域协作,推动各成员单位错位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统一人才招引、统一调配使用,建立县域人事管理信息库、专家人才库,强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统管机制,形成医共体统一管理、成员单位分户核算的财务统管机制,医共体负责各成员单位的医保基金分配使用监管、收入支出审核、专项经费考核分配等。规范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医共体成员单位责任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下沉基层。统一质量控制标准,实现医疗服务同标同质,全面构建分级诊疗新秩序。完善落实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国家卫健委县域医共体考核标准,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定期对医共体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任免、职称评聘、绩效待遇、政府补助资金分配挂钩,推动医共体规范运行。 2.统筹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国家规划进度,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做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进药械供应保障改革,实现医共体统一采购、阳光采购、集中带量采购,以量换价、降低成本。制定医共体药械临床使用工作规范,加强医共体内部用药衔接,完善临床药事管理体系建设。 3.实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医院党委(党总支)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规范运行管理,组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治院作用。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合理减低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健全医院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探索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逐步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优化医院收入结构。科学制定医院内部绩效分配办法,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提高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将医德表现与医务人员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树优和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二)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整体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建成县人民医院放疗核医学感染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提升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救治救援能力。 2.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医防融合探索为引领、各类重点人群服务为重点,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优化县、镇、村三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慢病管理,促进医防融合,确保基本公卫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规范化。建立完善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基础的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运行新机制,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向居民提供方式便捷、开放信息符合群众需求的电子健康档案。 3.认真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抓好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手足口、结核病、艾滋病、流感、麻风病、性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保证疫情信息报告及时准确。以艾滋病重点人群为抓手,全面落实咨询检测、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治疗随访、关怀救助、社会综合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指标符合目标要求。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工作原则,全部实现免费救治。严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案)件发生。加强精神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完成精神医疗机构住院面积、床位和精神科医师指标任务。2021年完成全县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省级试点任务,建立社会组织、单位、家庭广泛参与,较为成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机制能力。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制度,加大职业健康监督执法活动,提升防治服务水平。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达到100%,确保职业健康工作持续稳定推进。 4.加大妇幼卫生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完善基层妇幼卫生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妇女儿童保健系统化管理,到2025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7岁以下儿童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落实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政策,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加强爱婴医院管理,积极倡导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普及妇女常见病预防知识,建立妇女常见病定期检查制度。继续推行免费婚检,婚检率达95%以上。加强优生优育工作,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继续推行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 5.全面发展老年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老年健康宣传教育,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推广以慢性病管理和老年营养运动干预为主的适宜技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病。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老年保障水平,逐步争取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开展老年防诈骗、老年维权等宣传活动,落实优待老年人政策。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 6.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衔接,有效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推动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县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设老年医学科,为老年人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开通率达100%,所有养老机构均能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30%。 7、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为指引,以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和全域卫生创建工作为总抓手,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分级组织,全民发动,深入推进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继续健全完善“政府组织、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病媒生物防制行动,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大爱国卫生长效机制管理力度,继续完善爱国卫生三级网络建设、运行。积极开展全域卫生创建工作,力争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率达40%、各级卫生村创建率达到80%。继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建设全过程,贯穿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公共服务、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各环节,努力建设和美、幸福、健康临沭。 (三)系统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县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分别力争50%、30%、30%的临床科室创建为全市重点专科。全县力争创建1—2处省级重点专科。每处镇街卫生院至少建立1—2处特色科室。完成所有镇街卫生院评价工作,继续推进业务院长帮扶工作,鼓励派出机构加大帮扶力度,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管理,改善提升就医环境。 2.巩固分级诊疗制度。不断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充分调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层首诊率达到7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3.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质控中心建设,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制定县级质控标准,定期组织培训。深入开展质控活动,强化业务考核,形成质控报告,促进全县医疗质量服务同质化水平提升。 4.加强社会办医疗机构质量管控。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县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提升社会办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 (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县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建成以县中医医院为核心的中医医联体。建设全县中医诊疗中心,助力分级诊疗;强化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建设,镇街卫生院国医堂建设。深入推进社会办中医工作,鼓励多元投资,增加中医药资源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中医药服务需求。 2.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免费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方案和面向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逐年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的招聘比例,充实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力量。针对民间有一技之长的无证人员,组织做好中医专长医师考核。强化医务人员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培训,特别是城乡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基层中医药工作人员待遇,对取得中医药相关职称的专业人员优先予以聘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75%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 3.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5年,县中医医院力争建成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2个,中医诊疗量达到6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中医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达30%以上;中医处方(包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占处方总数的比例达3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4类以上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将中医“治未病”纳入社区健康医疗服务范围,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名中医工作室和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多方搜集民间医药知识、单方、验方和技术,加强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诊疗经验的挖掘、整理、评价、利用、保护和研究推广。建立县级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工作考核机制。 4.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以松山堂、罗欣等为代表的企业进行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探索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等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5.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通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等系列活动,普及中医药知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教育中增加中医药内容,有条件的单位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设置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开展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加大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城乡居民对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5%;城乡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对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内容知晓率不低于85%,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85%。 (五)加强法治和综合监督体系建设 1.健全监督体系。构建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全力推进综合监督制度建设,健全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督体系。推行智慧监督和信用监督。 2.建强监督队伍。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改善卫健监督执法队伍执法装备,整合县乡两级卫生健康执法力量,推进联合执法、协同执法。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健康监督网络,提升重点疑难案件查处、快速检测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创新能力。 3.加大监督力度。推进监督执法信息化,加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监管,开展医疗废物废水、医疗美容、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妇幼行业监管,规范母婴保健技术人员及机构资格准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组织开展哨点医院工作人员培训,落实哨点医院食源性病例上报工作。 (六)持续加强药物管理 1.提升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在省级规定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每年持续提高5%以上,力争十四五期末三级、二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品种比例分别达到60%、80%、90%。 2.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成立全县药事质控中心、全县总药事和药物治疗学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医共体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遴选衔接目录,统一药学服务,整合药师队伍资源,建立统一的药学服务标准或规范,建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师支持基层提升药学服务机制。 3.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以国家基本药物和特殊人群用药为重点,从药品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药品采购目录制度、药品临床合理使用、开展药学服务、控制不合理药品费用支出方面。 4.降低慢性病用药负担。将基本药物制度与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药品费用支出。 5.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应对。健全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实现短缺药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最大限度保障临床用药需求。 (七)持续推进计划生育服务转型 1.深入推进生育政策实施。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及相关法律法规。统筹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和配置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需求,完善配套政策,鼓励按政策生育,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确保政策平稳有序实施。 2.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关怀体系,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各项社会关怀活动,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关爱和帮助,提高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水平,实现联系人制度、就医绿色通道、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及时落实机关、事业组织和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一次性养老补助政策;对城镇失业、无业、自谋职业等人员中独生子女父母,参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给予奖励扶助;及时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家庭发展政策措施。 3.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稳定基层工作网络和队伍建设,统筹卫生计生资源,促进基层卫生计生队伍深度融合,提高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办事流程和手续,积极推进全程服务、精准服务、个性服务,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指导群众自主选择安全、适宜、有效的避孕措施,提高药具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加强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生力军作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4.持续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宣传倡导,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以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和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机制,全面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八)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45.27亩,拟建设8层双面办公楼一座,建筑面积8834平方米,购置检验检测设备、冷链设备、信息系统相关设备和应急车辆等。2021年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 2.加快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进程。推动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实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推动建设青云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项目、郑山街道卫生院整体综合楼、感染楼、辅助用房建设项目,蛟龙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楼项目、大兴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项目,以及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实现镇街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完成32处村级卫生室新建任务,争取到2025年,全县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县级以上标准化建设标准。 3.加快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继续实施“两线”推进,布局“三区两河一带”的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本地项目培育等工作发展壮大县域医养结合产业。加快建设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医养结合项目,以及临沭街道医养结合及扩建项目、玉山镇中心卫生院慢病管理和医养结合中心项目,强化公办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四、“十四五”时期推进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系统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系统党的建设,厚植党建思想、夯实党建根基,凝神聚力着力打造一支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有担当“战斗堡垒”型的基层党组织。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特色的基层党建品牌,强化阵地建设,提升支部影响力和战斗力。不断强化完善系统党建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建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系统“大党建”构架和“一盘棋”思想,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积极培养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把控党员发展质量和工作流程,做好党员教育培训计划,抓实党员定期教育培训工作。择优派驻行业党建指导员,指导民营医疗机构党建工作。提高党务工你作者的业务技能。建立健全行业考评机制,做好评先树优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激发系统全体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二)加强宣传教育和科研建设。积极开展宣传教 育 活 动,着力建设全媒体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和守正创新,对卫健领域重大新闻、重要活动、专项行动进行及时、全面、跟踪报道。大力弘扬和践行卫健精神,切实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卫生健康行业良好形象,为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进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加强医学科学临床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医药产品开发和适宜技术推广,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为工作重点,统筹规划,认真落实科研、教学、学术管理,努力构建重点突出、措施有效、保障有力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 (三)加强人才体系建设。优化人才队伍规模与结构,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打造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综合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到2025年,通过人才引进和公开招聘方式,新增专业技术人员500名左右,其中研究生学历30名左右,本科学历200名左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新增高级职称人员100名左右,新增中级职称人员300名左右。完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医、药、技、检、护等专业人员培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人才规模与我县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巩固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卫生健康人员的职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能力。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力度,到2025年,逐步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制,继续实施县招镇管村用的乡医招录措施,实施免费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酬薪制度,着力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缩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 (四)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信息化二期建设。完善业务系统模块,增加辅助诊疗系统、处方点评管理系统、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不良事件报告管理系统、医院体检系统、中医药系统,将疾控中心信息化系统融入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部署无线应急网络,利用5G技术,采取无线设备作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中心机房应急网络。增加机房硬件配置,满足系统运行需求。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县域卫生健康信息数据与省、市级有效对接、互联互通,逐步完善便民惠民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县域内全国电子健康卡运用全覆盖,建设运行互联网医院,打造高质量“智慧健康”服务平台。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促进互联网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建设县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完善县中医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在线中医药咨询、远程中医会诊、共享中药房等新型中医药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便利的中医药服务。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协同、集成的办公环境,能够有效的实施规范管理、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等功能。积极培养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组织实施信息化项目、学习应用信息化新技术的能力。 本规划所列各项指标以市级下达指标为准,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 临沭县卫生健康局 2020年7月22日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