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正文
临沭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021-12-02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nyj/2021-0000238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1-1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索引号: linshuxiannyj/2021-0000238
发布机构: 临沭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2-02

一、规划总则

(一)发展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态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生态基础不会改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不会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也是山东省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阶段,是实现走在前列、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时刻。亦是临沂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农业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基地、后花园、产业转移大后方”的关键时期。在此大背景下,临沭要抓住历史机遇,依托区位交通、生态资源、产业特色等优势,以蒙山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发展蓝图为统领,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以主动对接长三角为机遇,以沭河沿岸生态特色农业长廊为亮点带动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融合与产村融合、提质美丽宜居乡村、提升乡村现代化治理水平。为此,特编制《临沭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二)规划依据

1.国家层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 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发〔20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发〔2020〕1 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20〕532 号)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山东省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山东省委组织部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等《关于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见》(鲁农政改字〔2019〕11 号)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扎实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通知》(鲁农土肥字〔2020〕4 号)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行动的通知》(鲁农产业字〔2020〕5 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20〕12 号)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农市信字〔2020〕12 号)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通知》(鲁农发规字〔2020〕24 号)

3.临沂市

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2018-2022 年)的通知》(临发〔2019〕3 号)

中共临沂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做好全市乡村振兴十二大项目平台培育的通知》(临农委办发〔2019〕28 号)

中共临沂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临沂市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工作方案》的通知(临农委发〔2020〕3 号)

中共临沂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种植的实施意见》(临农委发〔2020〕4 号)

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临发〔2020〕10 号)

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

4.临沭县

中共临沭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公布县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通知(2019 年)》

中共临沭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沭县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通知》(沭农委办发〔2020〕1 号)

中共临沭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临沭县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工作方案的通知》(沭农委发〔2020〕5 号)

中共临沭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沭发〔2020〕6 号)

《临沭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

《临沭县政府工作报告(2010-2019 年)》

《临沭县乡村产业振兴总体规划(2018-2022 年)》

《山东省临沭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临沭县创新农村财务管理“五化六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2018 年)》

《临沭县沭河长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方案(2019 年)》

《临沭县七彩百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方案(2019 年)》

《山东省临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2020-2025 年)》

《临沭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三)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临沭街道、郑山街道 2 个街道,青云镇、玉山镇、蛟龙镇、大兴镇、石门镇、店头镇、曹庄镇 7 个镇,1 个经济开发区。规划区域总面积 1010平方公里,全县耕地保有量 6.5 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5.6 万公顷,现有行政村共计 236 个。至 2019 年底,全县户籍人口 67.8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99 万人,农村人口 36.9 万人。常住人口 62.68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2.31 万人,农村人口 30.67 万人,城镇化率 51.55%。

二、规划基础

(一)“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成效

1.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主要指标迈入新台阶。临沭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始终把稳定粮油生产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工作常抓不懈。2019 年粮食面积 78 万亩、花生面积 44 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0.47 万吨,花生总产 16.6 万吨。在粮油作物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下,临沭县大力发展杞柳、蔬菜、蓝莓、茶叶等特色产业,形成了“西柳东北粮中南果”的大种植业格局,传统种植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畜牧业、林业、渔业次之,2019 年其增加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 43.7%、29.3%、17.8%、3.7%,经济作物单产能力强,畜牧业较为发达。2019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26.6 亿元,同“十二五”末比增长 30.4%。2019 年全县农产品年出口总值为 17.8 亿元,同“十二五”末比增长 1.7%。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推广,2016 年全省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现场会议在临沭召开,水肥一体化“临沭经验”在全省推广,目前全县地块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面积 50 余万亩,临沭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溶肥生产研发、推广应用基地,水溶肥产能达到 100 万吨,全县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 5 万余亩。临沭县有效落实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在还田、收储的基础上,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利用秸秆种植食用菌,生产肥料、饲料等,实现秸的多次重复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效益,目前临沂中鳞生物科技已建成为山东省最大微生物发酵产能基地。2019 年,全县农作物秸秆还田 55 万余亩,收储秸秆 7.1 万吨,青贮 2.3 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有效地减少了农作物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严格控制落实农产品检测合格上市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把控农产品产地准出关,“十三五”以来,共配合省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质量监督抽查 34 次,共抽样 683 批次,合格率达 98%以上,禁限用农药检出率为 0。自行组织抽检 9 次,抽样 739 批次,合格率达到 99%以上,全县未发生 1起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2019 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临沭郑山街道农产品质量建管站被认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示范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积极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徐州地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和新材料的示范推广和科技研究,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做好主导品种推广、品种试验展示工作,目前,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上达到 100%,花生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大豆良种覆盖率基本达到 95%以上。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采用集中培训与考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管理和培训高素质农民,累计培训 1000 余人。积极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通过县、市、省三级培训,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 800余人次,提高了农技队伍服务三农的能力。农业机械化“两全两高”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坚持以提高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向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等各要素环节拓展。目前,全县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 100 余家、农机用户 6 万余户,拥有联合收获机 1300 台、大中型农用拖拉机 3000 余台、小型农用拖拉机 2 万余台、配套各类农机具 10 万余台套,机械总动力达 88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 95.3%,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得到快速推进,为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的设备、技术基础,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县级财政每年补助 200 万元作为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项资金,对列入县级“千亩方、万亩片”推广示范区的,购买大型拖拉机、粮食干燥机械等高端农机装备的农机户、合作社,根据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标准按 1:1 比例县级财政实行累加补助;对购买花生联合收获机械的农机户、合作社,县财政按照 5000 元/台的标准给予二次补助。2016 年临沭县被授予首批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19 年被授予首批全省农业机械化“两全两高”示范县。

2.农业特色产业逐渐成型

“十三五”期间,临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地瓜、花生、柳编、蓝莓、脱水蔬菜等特色产业。地瓜:临沭县是山东省地瓜种植大县之一,“十三五”期间年种植面积稳定在 11 万余亩,主要分布在青云镇、玉山镇、临沭街道和蛟龙镇,其中“苏薯 8号”品种种植面积最大。

地瓜深加工初具规模,打造了一个产业园——蛟龙利城粉条产业园,形成了一批以山东华强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盛洁粉条、佳稼福食品有限公司、临沂市浙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地瓜加工企业,以“千金薯”、“基堂粉条”为代表的地瓜品牌,以及以冷冻粉条、地瓜蛋白粉、蜜饯瓜片、瓜脯等为主的地瓜加工产品,地瓜淀粉加工、粉条加工、瓜脯加工已初步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强优势、补短板”,通过政府推动,专家、企业、种植大户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推进地瓜机械化移栽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我县的推广应用,2019 年 11 月 1 日,全国甘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在临沭成功举办,现场观摩推广了临沭县地瓜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

花生:临沭花生种植面积保持在 44 万亩左右,面积、单产、总产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等模式。2019 年,临沭县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山东省区域性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并划定大兴镇、石门镇、玉山镇、蛟龙镇为优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为 20 万亩。临沭农机部门依托花生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项目,在多年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春花生改夏花生、增播一季小麦、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夏花生免膜播种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并逐步得到广大花生种植户的认可。2018 年全省夏花生免膜播种技术现场会在临沭县举办,会议现场观摩推广了临沭夏花生免膜播种生产模式。2020年 9 月 14 日,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技术研讨会暨全国油料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在临沭县举办,会议现场观摩了临沭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和机械作业演示,印发典型经验材料,推广临沭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柳编:“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目前全县拥有柳编种植面积约 2 万亩,主要分布在青云镇、曹庄镇、郑山街道,拥有杞柳编织工人 3.1 万人、县级工艺美术大师 50 人,柳编加工企业达到 190 多家,开发柳篮、家具、装饰、园艺等 10 大类、2 万多个花色品种,产品畅销欧、亚、非、北美等 120 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自营出口企业为骨干、手工业个体户为网点、千家万户为基地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柳编产业发展格局。2019 年,临沭县柳编制品实现出口 14.6 亿元,同比增长 7%,占全市柳编制品出口的 54.8%,全国柳编制品出口的 37.2%。在做好外贸工作的同时,柳编线上销售有了新突破,涌现了“宜然家居旗舰店”、“金柳家居旗舰店”等品牌网商和1 个淘宝镇、5 个柳编“淘宝村”,2019 年柳编国内线上零售额超过 2 亿元。同年,临沭县顺利通过 2014 年授予的“中国柳编之都”称号的复评。十三五期间,2 家企业(临沂荣华工艺品有限公司、临沂美艺工艺品有限公司)被商务部、中宣部等 6 部委批准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蓝莓:临沭蓝莓种植面积保持在 2 万亩左右,主要集中于大兴镇,零星分布在石门等镇,拥有鲁南苏北地区最大的种植基地。以蓝莓深加工企业蓝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蓝莓规模化种植。近年来“大兴蓝莓”品牌效应凸显,2017 年在大兴镇举办首届临沭大兴蓝莓休闲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 1 万余人,2019 年实现年产蓝莓 500 万公斤,亩均效益达 2 万余元。

脱水蔬菜:临沭县被称为“江北脱水大蒜第一县”,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也享有较高声誉。全县拥有各类脱水蔬菜加工企业 21 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家(兴大食品、三兴食品、东盛伊思德食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家(庄园食品、方兴食品、金波食品、稼佳福食品),已发展脱水、冻干、速冻、保鲜、腌制等 20 多个系列 120 多个品种,其中大蒜系列产品产量占全部蔬菜加工量的 85%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 年脱水蔬菜年出口额0.8 亿美元,其中蒜制品出口占全国总量的 30%以上。

3.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通过搭建农业贷款担保、土地流转、科技教育和农产品交易四个平台,“十三五”期间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6 家(其中省级 7 家、市级 59 家),达“十三五”目标任务的 110%。创建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145 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 6 家、省级合作社 29 家),达“十三五”目标任务的 120.8%,创建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 66 家(其中省级农场 5 家),达“十三五”目标任务的 110%。2018 年临沭新评选省级示范社 5 家,2019 年临沭新评选市级示范社 16 家、市级示范场 24 家。规划建设了金正大中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史丹利现代农业示范园、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7 年统一瓜蒌千亩农业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 37.2 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30%以上,达“十三五”目标任务的 12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按照“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临沭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7 年引导金正大集团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盟——金丰公社,后续有蚯蚓测土实验室(山东)有限公司、临沭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金岸家庭农场等主体丰富了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2019 年,临沭县成功入选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建设首批示范县,金丰公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蚯蚓测土实验室(山东)有限公司入选山东省 2020 年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典型案例。2020 年出台了《临沭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组织实施方案》,共计开展了两批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农产品电商物流健康发展。近年来,临沭县在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主体、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临沭县积极推进“电商进村”、“电商村”培育、“互联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电商软硬件平台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创建等一系列强基工程和工作载体,2016 年青云镇成为临沂市第一个被授予“中国淘宝镇”称号的镇,被誉为“沂蒙淘宝第一镇”。目前共创建了 6 个淘宝村、1 个淘宝镇,奠定了临沭县电商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临沭县积极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及苏宁云商集团对接,结合临沭县优势产业,探索“多快好省”的农产品进城模式,在部分镇街设立了天猫优品服务店,以解决农村电商发展“最后一公里”为重点,建设了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即县级物流中心、镇(街)物流服务站和村级物流网点。农产品品牌建设快速推进。“十三五”以来,按照“立足优势抓产业、围绕产业建园区、发展园区带基地、依托基地创品牌”的思路,通过强基础、抓产业、建园区、扶龙头、创品牌,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园区化、品牌知名化进程,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发展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 30 万亩,各类特色农业园区 130 多个,争创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 11处,累计注册农业类商标 100 多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84 个,创建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 10 个,“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先后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借助“产自临沂”品牌提升行动,重点打造了“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大兴蓝莓”区域品牌。2017 年“临沭花生”区域品牌价值达 7.98 亿元,2018 年“临沭柳编”品牌价值 18.6 亿元入围全国百强品牌,品牌发展力排名全国第一位。成功策划开展了“柳编博览会”、“农民丰收节”、“大兴蓝莓节”等活动,临沭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

4.美丽乡村抓点成片示范

美丽乡村建设初见成效。按照“抓点连线成片扩面”的工作思路,临沭县共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12 个,在全市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现场观摩评议中获得第一名。2016 年 7 月曹庄镇朱村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宜居村庄”称号,同年 11 月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9 年被确定为“省级第二批美丽村居示范村”。2017 年临沭街道苍前社区、西盘村,郑山街道南古新街、新村,2018 年青云镇华山社区,石门镇小岱村、西石门社区、陈官庄共 8 个省级美丽乡村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019 年重点打造了临沭街道龙河村、郑山街道北沟头村以及青云镇西朱崔村、前齐庄村 4 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村,临沭街道滨海片区、青云镇朱崔片区 2 个市级美丽乡村重点片区,全县美丽乡村达标创建村达 66 个,覆盖率达到 32.35%。在现有美丽乡村的基础上,积极做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工作,现有沭河长廊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和七彩百合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2 个市级示范创建区,以及临沭街道山里人家示范区、郑山街道沙埠示范区、蛟龙镇农文旅示范区、石门镇沭河古道示范区、曹庄镇岌山沭水示范区、青云镇杞柳之乡示范区、大兴镇蓝莓产业园示范区、玉山镇东盘示范区、店头镇措庄示范区 9 个县级示范创建区。农村人居环境展现新面貌。以“三清四整”、“四清四化”为重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申报省、市级清洁村庄 68 个(其中省级 35 个、市级 33 个)。对照整治标准、梯次推进,对全县 130 个农村人居环境薄弱村、287 个一般村集中整治,整合涉农资金 1000 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整治成效好,验收合格的村居每村奖补 2-3 万元。重点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整改问题厕所 20192 户,整改率达到 100%。加强厕所管护,建立了县、镇、村和户 4 级监管平台和 4 个智能化子系统,通过平台推行“一条龙”服务,并结合村庄规划建设了 6 个粪污预处理点,覆盖全县 8 万多厕改户,服务农田1.2 万亩。农村改厕户后期长效管护平台荣获第一届全国农村改厕技术产品创新大赛应用推广项目组第二名,农村厕所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经验被遴选为全国典型范例。

乡村乡风文明迎来新气象。“十三五”期间,移风易俗扎实推进,在全省移风易俗电话测评中获得第 11 名。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新增中国好人 1 人,创建全国文明村 1 个、省级文明村(社区)3 个,顺利通过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复查验收。到 2019 年底建成 9 处镇街历史文化展示室、16 处乡村记忆馆,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78 处、文物点 161 处。现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 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9 人。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推进。临沭县主要依托苍马山、沭河等自然资源以及产业、文化、村庄等特色优势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等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以西部沭河为主的水之旅游片区和以东部苍马山、夹谷山为主的山之旅游片区。拥有国家 AAAA 级景区 1 个、AAA 级景区 2 个、AA级景区 5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1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各1 个,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和农家乐 36 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8 个,省级精品采摘园 4 个,省级金牌旅游购物商店 3 家,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 3 家,省级旅游特色村 4 个。目前休闲农业主要以打造田园综合体为主,临沭县共创建 10 个田园综合体,其中曹庄镇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玉山镇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为市级田园综合体。

5.城乡融合基础不断加强

交通通达能力进一步加强。“十三五”期间,通过与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路域环境整治、交通行政执法的“三个结合”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全县完成户户通硬化道路 927 万平方米,投资 2247 万元完成 13 条县道、23 条乡道合计 410 公里的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以及 31 公里的校车线路安保工程。同时完成巡查公路 2300 余公里,整治主要县道 118 公里,对周大路、观石路和大册路等 3条县道进行了非公路标志牌清理,共计拆除非各类公路标志牌 17处。目前临沭有穿境而过的长深高速、岚罗高速、枣岚高速、沂沭铁路、327 国道、225 省道六条重要交通干线,周围有临沂、连云港两个机场,40 公里内有京沪、同三、日东三条高速,正在积极对接临连铁路、城际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融入临沂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立体式交通框架。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临沭各镇街教育工作稳扎稳打,全县现有幼儿园130 所、小学 79 所、初中 21 所、普通高中 3 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 所、特殊教育学校 2 所,基础教育环境和设施整体较好。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 373 处,其中公立医院 3 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5 家,镇街卫生院 12 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4 家、村卫生室 280 家,共有医疗床位 1652 张,每千人口床位数 2.6 张,创建省级、市级卫生村 96 处、17 处。乡村文体、养老设施快速发展,全县 236 个行政村居已建成标准化文化广场 272 处、记忆馆 50 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257 处、农村幸福院 58 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10 处。

6.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根据中央、省、市工作部署要求,临沭县于 2016 年下半年在青云镇西雷官庄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县共清查核实各类资产 18.4 亿元,补签完善规范合同 1.2 万份,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58 万人,折股量化资产总额 25.63 亿元。目前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各镇街按照省、市要求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自查提升和“回头看”工作、股权证书打印、档案整理等工作。农村财务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 年临沭县创新实行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2018 年创新实行农村“五化六步”农村财务监管模式,解决“以职业化会计解决人的问题”、“以五化六步模范解决制度和流程的问题”、“以信息化解决效率和全程可追溯的问题”,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公平分配、公平占有、公平交易,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使用效率。2019年创新试点“临沭智慧农经”信息化平台,同时相继出台了《临沭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等近 10 项制度,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轨道,农村“三资”问题上访量下降八成,农村财务公开率达到 100%。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不断拓宽。临沭县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办公室,专门负责村集体增收工作。目前主要以光伏强村、土地托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措施为主,壮大村集体经济,其中石门镇大官庄村集体与金丰合作,通过整体托管 1200 亩土地(一年两季),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按 30 元/亩收取固定服务费,村集体全年增收 8 万元;积极推广郑山街道新村四社(集体股份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劳保用品合作社)共建、曹庄朱村珍珠苑合作社、石门大官庄农机合作社等典型经验,正在对 56 家村集体领办发展合作社进行改造提升;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规整后多出的土地皆归村集体所有,如小路、沟渠等岭地能多规整 10%左右的土地,一级平原地能多规整 8%左右的土地。

乡村治理水平逐步提高。部分镇街创新了网格化管理、殡葬改革、“一村一顾问”等乡村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开展了“雪亮工程户户通”工作,安装联网视频监控 11504 个,建成三级综治信息平台 288 个,在全县农村补点安装高清数字监控探头 1396 个。目前全县共有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店头镇东措庄)、10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及2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共建成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7个,村居(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86个,县镇实体化综治中心 10处。

(二)“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临沭县在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中排名第九。从农林牧渔产业结构看,传统种植业占比较大,占 43.7%,畜牧业占比 29.3%;从产品结构看,大宗粮油作物、畜禽产品以原料和初级加工产品销售,精深加工产品较少;从市场需求看,满足市场高端化、优质化、定制化需求的产品较少。

2.农业产业链条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临沭县农业产业以一产生产为主,二产涉农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三产处于萌芽状态,产业链条中各环节耦合乏力。如柳编产业的种植环节仍然薄弱,全产业链条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未建立;地瓜粉条加工和鲜食地瓜储藏、加工、销售链条还不完善,具体表现为地瓜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精深加工未集群化、冷链物流比值低等;花生缺少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蓝莓二产加工目前只有一家企业投产,以酿酒为主,整体加工能力较弱;脱水蔬菜基地与市场两头在外,县域内缺乏基地,原料源头不可控,且精深加工技术有待升级,产品研发创新有待加强;肥料、农机装备等生产服务业对全县的社会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全县现代高效农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还未发挥出来。同时,特色农作物机械化水平需提升。临沭主要农作物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但是以大宗粮油作物、茶叶、地瓜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依然存在短板。如玉山茶场,其茶叶的植保、采摘、加工过程机械化率较低,其中采摘机械化率接近为零。花生、地瓜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为 67%和 51%,机械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品牌竞争力亟需要提升

农产品品牌是特色农业的“地域名片”,临沭县农业品牌主要集中在肥料、农机行业,农副产品缺乏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的“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大兴蓝莓”四大区域品牌还未充分发挥作用,如“临沭柳编”内销开拓不足,杞柳栽植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用工成本持续升高,产品创新不足等;“临沭花生”缺少高油型大花生、产量潜力大的中晚熟大花生等专用品种,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精深加工不够,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大兴蓝莓”虽然种植面积较大,但规模化程度低,产品在市场上缺乏辨识度。同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档次较低,基地建设标准不高。全县农产品缺少有针对性的品牌策划和长效运维措施。

4.产村融合程度有待加强

目前,临沭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侧重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还未有效结合,管理体制不健全,操作层面缺乏理论支撑,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乡村缺乏造血功能,难以可持续性发展。随着“一村一品”工程推进以及电商物流、特色小镇、休闲农业等崛起,农村一二三产业已开始融合发展,但仍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做带动支撑。由于项目的实效性评估不足,很多地区建设的田园综合体后期维护成本较高。同时存在村庄规划编制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政策支持不配套等问题,导致乡村产业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与景观打造不协调等问题。

5.乡村发展要素亟需补齐

“人”、“地”、“钱”三要素是乡村发展的保障要素。在“人”要素方面,临沭多数村庄劳动力呈老龄化、女性化,尤其以人工编织技术为主的柳编产业后继乏力,同时乡村“三农”带头人不足,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导致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在“地”要素方面,临沭各个镇街皆有较强的发展欲望,由于村庄建设用地占比过高,用地粗放,部分用地类型划定不清晰,导致土地供给受限,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钱”要素方面,主要表现为村集体收入普遍薄弱、涉农资金不足,而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仅靠政策扶持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农村金融信贷门槛高、程序繁杂、周期短,无法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临沭各个镇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服务的情况,使得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新农村发展形势。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不足,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不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优质教育、卫生、文化资源覆盖率较低,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新农村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硬件建设,而且需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三)“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机遇

1.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

为有效应对全球经济变局和疫情冲击、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长期稳定,2020 年7 月 2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促进。当前,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起“挑大梁”作用,以消费升级、高端制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构成的内需基本盘,引擎多、动力足、空间大。同时多年经验证明,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十四五”时期中央必定会出台多项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拉动内需,这对作为山东省粮食作物重点功能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临沭县带来了新的机遇。

2.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提供的新环境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 17 年聚焦“三农”问题,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重中之重”的地位。2020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同时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等,释放了鲜明的政策信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十四五”时期,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生物技术、数字资源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弯道超车的加速器,农产品市场空间和农业多功能性将进一步拓展,乡村多元价值将更加凸显。在“十四五”期间临沭县要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主线,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壮大村集体收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3.山东“新六产”创新举措提供的新活力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农业“新六产”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为农业“新六产”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并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涉及领域覆盖一二三产业整个产业体系,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必将加快“新六产”发展步伐,开辟农村经济新动能的快速通道。农村发展活力加速迸发,全省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农村金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广大农村将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4.临沂主动对接长三角市场提供的新方向

2020 年 6 月 23 日,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工作部署,临沂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农业特色和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出台了《临沂市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工作方案》。此项举措对目前存在优势特色产业链条短、功能链不宽、价值链不深、供应链不畅、优质不优价、买难卖难、基地与加工物流脱节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将推动临沂各区县,尤其是作为典型农业大县的临沭,建立完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销标准规范体系,有力于构建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探索走出一条沂蒙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三、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视察山东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围绕以蒙山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发展蓝图为统领,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总抓手,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支撑,以主动对接长三角为契机,以优化农业农村要素配置、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管理方式为关键点,聚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优化提升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产品优质化、乡村田园优美化、乡村经济多元化、农业农村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经营队伍职业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特色发展

继续保持临沭在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等农业生产体系的优势,继续提高小麦、玉米、地瓜、白羽鸡等农产品生产全程绿色化和机械化水平,夯实并拓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抓住临沂市主动对接长三角的新机遇,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重点打造“临沭柳编”、“临沭地瓜”、“临沭花生”区域品牌,全面提高临沭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坚持绿色发展

把生态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底线,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严格保护耕地、水资源、林地和湿地资源,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追溯体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断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3.坚持融合发展

把三产融合与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临沭生态、文化、农业、村庄等特色优势,积极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利用“生态+”、“旅游+”等形式,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景村三者融合发展,深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改革创新,加快健全完善三产融合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4.坚持创新发展

以强村富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抓手,以“三块地”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重点培育党支部领办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盟,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农村产业链,着力破除土地、资本、社会服务等要素制约,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5.坚持智慧发展

做好“互联网+”文章,积极推广“智慧农经”系统,不断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和乡村治理水平。同时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建立高标准、高集聚、高信息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抖音、快手等直播经济,建设打造“地瓜+”、“柳编+”直播创客中心,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通道。实施“智慧农机”建设工程。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机械化,促进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生产、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实现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

(三)发展战略与目标

“十四五”期间,临沭将实施“123456”战略,即围绕 1 个目标——“十四五末期农业高质高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宜居宜业,局部片区实现现代化,农民富裕富足,超过华东地区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实施 2 个策略——优势农产品“送出去”、长三角客流“引进来”;立足 3 个支柱——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数字乡村;形成 4 大空间——沭河沿岸生态特色农业长廊、柳编现代农业产业园、地瓜现代农业产业园、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 5 个称号——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 6 大重点任务——力争在绿色智慧农业、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对接长三角、乡村建设行动、美丽宜居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农业高质高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强劲,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 2025 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超 29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耕地资源得到切实保护,粮食安全持续保障,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 78 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 40 万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5%,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构建六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 3.2:1,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为 15%,临沭农产品品牌体系完善,在长三角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农村宜居宜业,局部片区实现现代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乡愁风韵浓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社会治理全面提升。到 2025 年,农业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 70%,村级综治中心建设达标率和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百分百,农村电子商务产值达到 5 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值达到 20 亿元。——农民富裕富足,超过华东地区农村平均收入水平。农村“三块地”改革不断推进,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不断丰富,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到 2025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 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 2.45∶1 以内,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6。

四、空间布局

(一)优化农业农村布局

临沭现代农业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城镇开发边界外的传统农业区和乡村地区,中心城区周边区域以及青云、蛟龙、店头等主要城镇镇区的外围。中心城区周边区域要加快培育发展集约化、设施化、高投入、高产出、多功能都市型农业;平原地区重点布局优质地瓜、花生、杞柳、蓝莓、特色蔬菜等产业,重点发展精品农业。坚持空间布局与主体功能相统一,从县域出发统筹推进,以县为重点、镇、万村覆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梯次扩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以产业延伸、技术辐射、项目对接、人才流动为纽带,构建“一廊引领、三园支撑、多点突破”的农业发展格局。“一廊”——沭河沿岸生态特色农业长廊。充分发挥沭河沿岸人文景观和水土资源优势,结合沿岸各镇街特色产业,围绕新修建的滨河大道,以打造高标准现代精品农业园区为重点,规划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生态特色农业长廊,使沭河两岸三季有花、四季有果。“三园”——柳编现代农业产业园、地瓜现代农业产业园、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临沭地瓜、临沭柳编、大兴蓝莓、白羽鸡为主导产业,积极对接长三角市场,着力建设集规模化种植、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要素聚集、“生产+科技+加工+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准确把握产业园功能定位,将产业园建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先行区,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重组的融合发展区,示范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核心区。“多点”——14 个重点项目。立足临沭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地瓜、柳编、蓝莓、白羽鸡、百合等产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因地制宜融合军事、知青、齐鲁会盟、民间艺术绒绣等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农文旅结合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产业园等,尤其做好地瓜、柳编、蓝莓、白羽鸡产业相应重点基地或园区对接长三角工作,示范带动临沭产业发展。

(二)做优镇街发展引导

1.临沭街道

发展定位: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

总体布局:一廊、两核、四大功能片区

发展指引:提升花生、柳编等产业,做优茶叶、脱水蔬菜等特色产业以及农机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依托区域交通、工业园等优势,做活现代农业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立足苍马山、茶叶、和合文化等资源,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提升山里人家示范区,大力推进村庄与生态、农业、文化等融合发展,增强村庄活力。整镇推进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片区建设。注重景观风貌引导,完善基础与公共设施。

2.郑山街道

发展定位: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花园卫星城

总体布局:一核、一带、两区

发展指引:巩固提升柳编产业,做精化工化肥产业、白酒与脱水蔬菜等食品加工产业,推动化工化肥向高端转型,重点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食品、营养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和高档保健品。以进一步优化乡村生产力、规范乡村产业发展秩序为重点,打造未来农业小镇、新村农业示范园等项目,推广发展金丰公社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市级示范片区建设,同时发展以沭河为重点的沿河旅游产业,重点提升埠前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争创姜屯市级美丽乡村片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之“临沭样板”。

3.蛟龙镇

发展定位:临沭重要的粉条生产基地

总体布局:两核、两大基地

发展指引:做强做精粉条加工业,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创建江北最大的粉条交易市场,打造成鲁东南最大的粉条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地瓜与花生的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生产,推进烈疃片区 1.5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农产品安全。以蛟龙航空主题公园为重点,做好西部农文旅融合文章,重点发展农文旅示范区。沿穆团河打造滨海植物园,营造江南水乡、西部沙漠、北国风光的特色氛围,临近河道建设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博物馆和广场。深挖粉条文化、红色文化等,植入相关业态,提质提档美丽乡村建设,争创利城社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多措并举完善农村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人居环境,加大乡村人才培养,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4.石门镇

发展定位:临沭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总体布局:一带、两翼

发展指引:巩固好花生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蓝莓、雪桃、瓜篓等特色产业,继续加大对蓝丰蓝莓园、优之园生态农业园、栖龙农业园等现代园区的培育力度,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周边村民创收致富。大力打造沭河古道示范区,规划休闲农业全域旅游环线,串联蓝莓园、栖龙农业园、小岱美丽乡村等,争创大岱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实现协同发展。注重产村景融合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抱团入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总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培养。

5.曹庄镇

发展定位:临沭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旅游小镇

总体布局:一带、两片

发展指引:继续做好国家级高产示范田工作,建设 1 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小麦、玉米品质,保障粮食安全;重点发展梨、金银花、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打造市级农业强镇。做精柳编产业,以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着力打造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振兴示范区和集生产种植、休闲观光、商务会议、展览展销、乡村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朱村美丽乡村片区。深挖沭河古道、红色文化、“习近平同志考察朱村”等资源内涵,加快芨山沭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注重产景村的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欧拉藤饰等柳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村集体、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6.青云镇

发展定位:临沭重要的柳编和地瓜生产基地、沭河重要旅游片区

总体布局:一带、两区

发展指引:巩固提升柳编、地瓜等优势产业,做强标准化生产、电子商务、加工物流、外贸内销等内容,打造柳编小镇、优质地瓜产业园、润雨食品深加工基地等项目,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强镇。提升打造以沭河为核心的特色农业带,发展休闲农业、水上运动、乡村旅游,打响沭河沿岸生态特色农业长廊的第一站。继续做好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提升朱崔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大力发展杞柳之乡示范区,深挖柳编文化等特色文化,培养一批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7.大兴镇

发展定位:临沭重要蓝莓产业基地

总体布局:一带、一镇、三大基地

发展指引:巩固提升花生传统种植业,做好育苗、生产等内容,建设 2 万亩高标准农田。重点发展蓝莓产业园示范区,依托蓝莓特色产业,发展“大兴蓝莓”田园综合体,通过提升蓝莓生产基地、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发展电商物流与休闲旅游等,提高蓝莓综合效益,争创市级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深挖蓝莓、湿地、新沭河等内涵,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以节庆活动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社会保障、养老设施建设等,激活乡村动能。

8.玉山镇

发展定位: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农文旅融合小镇

总体布局:一体、两区

发展指引:巩固提升地瓜、花生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茶叶、百合等特色产业,建设 0.9 万亩高标准农田,保障农产品品质。依托历史传说、莫氏绒绣、知青文化、夹谷山等优势资源,继续推进李庄村、营子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以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为核心,打造玉山镇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大力发展东盘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注重三产融合发展,通过项目建设、发展百合精深加工业等,提质发展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才、技能培训,实现村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村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和产业发展融合化。

9.店头镇

发展定位: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总体布局:一带、五区

发展指引:重点发展白羽鸡、蚕桑、蔬菜、桃、鲜切花等特色产业,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化体系为重点,打造多个高效特色农业精品园。壮大山东金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白羽鸡全产业链,推广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农业循环模式。注重产村景融合发展,继续提升措庄示范区建设,特别是争创小垛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立足乡村治理,积极把示范区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区。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加强村庄分类引导

1.分类引导村庄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了关于四类村庄的划分要求,综合考虑临沭县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意愿等,坚持提升为主、拆并为辅,提出符合战略要求的村庄类型划分基本依据,科学划分村庄类型。本次针对全县城镇开发边界外的 192 个行政村进行村庄分类,依据村庄发展与保护的底线性、村庄类型判别的难易程度,按照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其他类的顺序进行序次识别。

(1)特色保护类村庄

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风貌独特的特色村庄,要统筹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好朱村红色文化、柳庄柳编文化、李庄绒绣文化、小岱村红石文化等非物质历史文化,充分展现临沭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注重全面保护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山林生态等各类物质文化载体,加强对苍马山自然保护区、湿地和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整治。在保护村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同时,要合理兼顾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生态度假、精品民宿、古镇旅游、影视文化等特色产业。适度推进村庄改造提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2)搬迁撤并类村庄

对位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需要搬迁的村庄,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村庄,以及规划不再保留的村庄进行搬迁撤并。例如,西河口村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村民拆迁意愿强烈,将其划为搬迁撤并类村庄。此类村庄需严格管控新建、扩建、改建活动,创新异地集中迁建、货币安置、商品房安置等方式实施撤村并点、整体搬迁,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做好后续合理再利用。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以公共服务好、就业机会多的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主要迁入地,依托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集聚区等适宜区域建设移民安置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3)城郊融合类村庄

加快推进城市近郊、县城及重点镇周边的村庄城镇化融合发展。根据临沭的镇街政府驻地范围、同城镇开发边界联系密切程度的关系,来判定是否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围绕城镇的战略定位,合理确定村庄自身发展定位和职能分工,主动接受城镇辐射,融入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城镇空间整合对接,重点加强与城市边缘建设用地功能的衔接,努力成为城镇重要的战略空间、后花园。村庄立足服务和配套城镇需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旅游,承接城镇产业外溢,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按照均衡、共享的要求,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治理向村庄的延伸,加快村庄社区化和精细化管控,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已纳入城市、镇规划范围的村庄逐步完成改造并融入城区、镇区,有序推进城中村、城郊村的整体拆改,加快向城市社区转变。

(4)集聚提升类村庄

对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涉及的村庄、搬迁撤并后新建的村庄以及其余未被识别的没有明显特色的村庄,一般可进行集聚提升发展。例如,后店子村、河口村在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项目内,将其划为集聚提升类村庄。此类村庄应依托现有产业的基础,打造产业联动模式,促进村庄产业功能拓展与业态延伸,提高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成效。重点支持特色农产品村、淘宝电商村、民宿精品村等专业特色村发展,树立沂蒙民居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集聚人口和发展资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合理预测村庄规模,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促进村庄的有序扩大。从村庄文化、特色风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有序推进村庄提档升级,全面提高乡村建设水平。

(5)其他类村庄

除上述类别以外,人口规模相对较小、配套设施一般,发展潜力较低或前景暂未明确的村庄以及纳入远期搬迁计划的村庄,暂时无法确定分类,需要留出足够的观察和论证时间。其他类村庄的发展应按照村庄实际需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统筹安排村庄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各项建设工作。

2.优化村庄分级体系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城乡融合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关键,构建“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分级体系,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与集聚,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1)中心村

选取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相对较好,未来重点发展的村庄作为中心村,规模上允许一定增量空间。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生态格局,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骨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乡村给排水、垃圾处理、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设施,合理配置乡村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设施网点。

(2)一般村

除中心村之外的其他村庄均为一般村。控制规模不再扩张,完善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3.分片指引村庄发展

(1)沭河沂蒙风情乡村片区

总体定位: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发展要求:保护沭河、新沭河沿岸生态,依托沿岸人文景观和水土资源优势,结合沿沭河长廊朱村、小岱村、大官庄村等村庄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民居特色,推进沭河风情乡村片区建设。加强推动生态治理修复,实现生态资源的增值、升值。

功能引导:保护和传承古村的历史文化,彰显沭河沿岸深厚的人文底蕴,提升民居环境,打造“沂蒙民居”品牌,提高现有知名度和美誉度。

管控要求:严格保护沭河水系两侧的生态敏感区,恢复生态功能。保护沭河沿岸的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态利用。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做好存量村庄建设用地的更新提质,保护并强化传统景观风貌。

(2)生态山林乡村片区

总体定位: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发展要求:维护乡村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依托特色山林生态资源,深入挖掘苍山、马山、草山、冠山、演山等自然人文资源,形成多种旅游业态。开发出乡土风情浓郁、品质自然原真的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谋求在全省范围内的旅游地位。

功能引导:以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以苍马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核心,突出度假和康养功能,建设一批生态度假旅游项目。

管控要求:严格保护苍马山风景区、凌山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保护红线区。严格限制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各类开发活动,实施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格审批环保验收,提高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加强民居风貌管控,使村庄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3)现代农业乡村片区

总体定位: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发展要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产业集聚等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打造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打造“金丰公社”等现代农业服务平台,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延伸整合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价值水平。

功能引导: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智慧农业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省级或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管控要求: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不得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坚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促进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重点任务

(一)发展绿色智慧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1.夯实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1)加强耕地管制与评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严格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在数量保护上,以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与弹性管理为基础,统筹安排“三区三线”的科学布局,灵活运用土地综合整治推进耕地资源集中连片,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养成节约集约用地习惯;在质量管理上,优化城乡土地资本空间配置,深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理清整备和储备的政策内涵,持续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依据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三个类别进行分类管理与利用,开展耕地环境保护和安全利用工作,全面掌握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对耕地资源占用和补充的主体实施经济补偿和政策激励,开展生态补偿立法与专项基金工作。力争到 2025 年临沭县耕地保有量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

(2)深入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

规划期间按照“建管并重、整体提升”的要求,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统筹项目建设和资金投入,围绕整体推进适度规模集聚、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现代装备水平、提供科技应用水平、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提高粮食功能区建设标准,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旱涝保收、生态良好、高产高效。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兴粮为支撑,以功能区建设项目实施为抓手,以示范带动为手段,规划期内,全县集中力量建设 50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3)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主要范围,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安排,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大力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促进连片开发、规模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2021 年集中建设 4 万亩高标准农田,到 2025 年,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到 60 万亩。重点推进临沭街道(于店村、井店村、赵庄村等)2 万亩、大兴镇(沿新沭河两岸村居)2 万亩、蛟龙镇(烈疃片区等)1.5 万亩、曹庄镇(大哨社区、四疃社区、岭南头村等)1 万亩、店头镇(吴家月庄、西沈马、西八里等村)1 万亩、玉山镇 0.9 万亩(朱韩路两侧、李庄村东)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信息化管理,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上图入库,完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

2.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1)建立完善保护名录

开展临沭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与收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征集工作,摸清全县种质资源家底。完善农业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名录。系统构建分级分类种植资源保护体系,加强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加强国际国内种质资源交流,做好引进畜禽、蔬菜、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检疫性病虫害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到 2025 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9%,畜禽良种覆盖率稳定在 98%以上,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 60%。

(2)做好鉴定评价工作

搭建临沭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发掘平台,积极参加国家农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建设,提升鉴定评价水平和能力。推动农业种质资源创制与优异基因挖掘工程等技术应用,挖掘优异性状的关键和调控因子。

(3)推进资源开发利用

开展种质资源创制与研发工程,引导和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研发队伍,不断提升商业化育种规模和水平,做大做强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花生、小麦、地瓜等种子生产基地,努力打造立足鲁南、辐射苏北、面向全省全国的名优花生、地瓜良种繁育基地。

3.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

规范提升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制修订花生、地瓜、畜禽、蓝莓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规程),在持续提升现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基础上,按照“三化”“十二有”标准,每年规范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园区)8 个,到 2022 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化养殖场的 73%以上。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联合认定。积极对接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准入标准,建立与长三角中心城市、大型批发市场、商超、协会密切合作关系,推动两地联合制定生产、初加工等规范标准。

4.升级农业机械化水平

(1)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推动“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推动粮油、红薯、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促进经济作物和山区丘陵机械化发展,加快推广林牧渔生产、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力争 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 90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5%。

(2)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发展

重点打造省级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综合示范区,巩固提升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全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成果,建立主要农作物和大宗经济作物机艺融合示范区。到 2025 年,大宗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体系基本建立,林牧渔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 65%以上,不断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重点作物关键环节,重点加强植保、花生收获、特色农作物等机械化薄弱环节,积极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5.优化农业绿色化基础

(1)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科学布局畜禽养殖 “三区”,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化改造。全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逐步建设完善农业污水收集处理再利用设施,处理达标后实现就近灌溉回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重点,探索完善运营机制,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到 2025 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 85%以上。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发挥地域优势,助力推广生态种植和社会化服务模式,形成规模优势、效益优势,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机农艺有机融合、推广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发展模式为主要建设内容,围绕全县主要粮食作物建设 20 个生态种植示范点和特色经济作物如蓝莓、葡萄、茶叶以及西红柿、辣椒等设施蔬菜,建设 80 个左右的生态种植示范点,到 2022 年,在全县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模式 6 万亩以上,成功打造生态种植样板县。

(2)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严格落实防控责任,严禁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实现农作物秸秆由传统利用向科学高效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青贮,在商品有机肥加工、秸秆养殖食用菌、生物质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领域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扶持引导合作社等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实施秸秆能源化集中供气、发电和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热等项目,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到 2025 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3%。

(3)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

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清洁养殖。以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行干清粪收集方法,养殖场区实施雨污分流,发展废物循环利用,鼓励粪污、沼渣等废弃物发酵生产有机肥料,在散养密集区推行粪污集中处理。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2020 年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类别的划定工作。开展以生态养殖为主的中小型水库(塘坝)渔业综合开发。灵活开展以立体养殖、网箱养殖、围网养殖、休闲渔业等不同形式为主的小水库综合开发。积极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做好示范户与示范面积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大渔政执法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渔。

6.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

(1)夯实数字农业基础

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临沭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数据库,依靠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流转土地的全方位监控;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临沭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基于共享数据,根据临沭资源比较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专业化生产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生产布局“小而全”、“大而全”的状况。

(2)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临沭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临沭可建设 ET 农业大脑指导果农科学播种、施肥和耕作,提供最优决策,帮助果园管理智能化,要对数字化技术应用进行深度突破,提升管理半径,细化管理颗粒度,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3)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建设一批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合作,要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日光温室、智能温控、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先进生产技术,运用农业大数据 和“互联网+”,推广成熟可复制的临沭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完善临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组建临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解决关键应用技术。

(4)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临沭要在节约用水和科学施肥上进行有益摸索;加大临沭农村物联网建设力度,重点研究村物联网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和发展模式,建立一批示范项目,实时监测土地墒情,采用数据采集、传输和存储技术实时获取田间的墒情旱情等信息,促进农田节水;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

(二)加快农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1.打造六大特色产业

(1)地瓜产业

发展思路:构建以东部青云镇、玉山镇、蛟龙镇、临沭街道为主的地瓜高质量产业发展区域,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口,重点围绕完善构建脱毒种苗快繁体系、绿色原料基地生产体系、种植技术服务体系、现代仓储物流体系、精深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健康种苗繁育+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旅游”的地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到 2025 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稳定在 15万亩以上,地瓜产业年产值突破 20 亿元,建成全国知名的“产自临沂”地瓜大县,“临沭地瓜”品牌价值达到 15 亿元以上,“临沭地瓜”品牌农产品的电商销售额达到 1 亿元,冷链仓储能力达 50 万吨,打造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粮食重要供应基地。

建设内容:提升地瓜种业工程,研发培育适合丘陵山区发展、具有临沭地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形成临沭县脱毒地瓜种薯地方标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并在玉山镇、青云镇、蛟龙镇分设 3-5 个种薯繁育基地,提高脱毒地瓜原种生产能力。推进优质地瓜生产基地建设,以青云镇、玉山镇、蛟龙镇为重点,建设 10 万亩优质地瓜生产基地。做深做精地瓜加工业,在稳定以蛟龙镇为主的传统地瓜加工能力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端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等终端型地瓜产品,建设以临沭县润雨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浙农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地瓜精深加工产业园。提升地瓜生产服务水平,积极建立“金丰公社/合作社土地托管+农业服务”模式,最大化释放土地潜力。大力发展地瓜电商物流,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订单薯业、直播销售等新型营销模式,拓宽地瓜销售渠道;建设 4 处地瓜冷链仓储物流基地,提高地瓜储藏、配送能力。积极拓展地瓜旅游功能,深挖地瓜养生、保健、文化等价值,打造地瓜主题园区。联合柳编产业,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柳编产业

发展思路:构建以西部沭河沿线青云镇、郑山街道、曹庄镇为主的柳编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带,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重点突出杞柳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建立“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旅游”的柳编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到 2025 年,高标准建设杞柳种植基地 5 万亩以上,柳编产业年产值突破 30 亿元,“临沭柳编”品牌价值达 20 亿元以上,打造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柳编工艺品重要供应基地。

建设内容:强化柳编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杞柳种植基地,加快制定产业各环节行业标准,改进传统种植技术和粗加工工艺,推进杞柳收获、粗加工的机械化生产。创新创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结合花艺、铁艺、木艺等,引导龙头企业推进符合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系列高档柳编产品研发生产,争创世界柳编之都。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突出培育国际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租赁、外包加工等形式,整合现有中小型柳编加工企业和加工农户,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链接机制。积极引进与培育柳编方面人才,尤其是能工巧匠人才培育,夯实柳编产业的可持续基础。做好柳编农文旅融合文章,做强中国(临沭)柳编产业旅游文化博览会、柳编电商节等商务展销和营销活动,建立以曹庄镇欧拉为主的柳编三产融合示范基地,规划欧拉柳编艺术小镇,将产业发展与景观打造进行深度融合。联合地瓜产业,积极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花生产业

发展思路:划定以大兴镇、石门镇、玉山镇、蛟龙镇为主要优质花生种植区域,以花生精深加工企业培育与花生精深加工研发为主攻方向,借鉴沂南花生产业模式,着力构建花生机械化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到 2025 年,花生种植面积保持 45 万亩以上,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力争达到 95%以上,花生平均单产突破 450 公斤,产业产值突破 30 亿元,临沭花生品牌价值达到 10 亿元以上,打造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粮油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建设内容:大力推广地瓜优质专用品种,以早、中、晚熟高油型大花生和普通型食用大花生为重点,开展专用品种筛选引进与示范,积极创建省级区域性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继续推进优质花生基地建设,以玉山、蛟龙、大兴、石门等为重点区域建设 20 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包括 3 类标准化示范区、优质专用花生良种繁育基地等。提高花生机械化水平,鼓励东泰机械、金铭机械等大型农机骨干企业,生产研发适合本地生产特点的农机装备,推进花生播种、灌溉、植保、施肥、收获、烘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推广春花生改夏花生、夏花生免膜播种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建成标准化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临沭县金铭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的花生干燥机,突破花生机械化烘干薄弱环节;积极创建全国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拓展花生高端产品加工产业链,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加大花生精深加工企业引进与培育力度,加强花生油、花生小食品、花生酱等高端产品研发,推动花生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订单花生、直播销售等新型营销模式,拓宽花生销售渠道。

(4)蓝莓产业

发展思路:以大兴镇、石门镇为主创建蓝莓产业重点区域,以扩大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农文旅一体化发展为方向,着力构建集基地建设、育苗、加工、销售、科研、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到 2025 年,全县蓝莓集约化种植规模突破 3 万亩,辐射带动全县蓝莓种植 5 万亩以上,蓝莓产值突破 30 亿元,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莓果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建设内容:进一步推进蓝莓绿色化生产,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开展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良品种与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富硒蓝莓;加大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规范提升大棚档次,推进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与有机标准认证,保障全县蓝莓质量。加强蓝莓精深加工业发展,引进培育蓝莓加工企业 2-3 家;依托临沂蓝泽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加快蓝莓加工物流文化核心区(即大兴蓝莓科技种植园)建设。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借鉴青云镇电商经验,打开电商通道,拓宽蓝莓销售渠道;依托临沂物流之都优势,打造冷链物流等新型运输模式。争创国家地理标志,进一步打响“大兴蓝莓”区域品牌。推进蓝莓三产融合发展,打造若干个蓝莓休闲采摘精品园,发展庄园经济;结合蓝莓深加工,建立蓝莓文化馆;继续做好大兴镇蓝莓文化旅游艺术节,以节庆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

(5)脱水蔬菜产业

发展思路:以苍源河沿线为主发展设施蔬菜,以保障蔬菜品质和精深加工为重点,壮大与培育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构建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到 2025 年,县域内脱水蔬菜基地发展到 8 万亩以上,设施蔬菜面积 1 万亩以上,特色蔬菜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脱水蔬菜产品出口达到 2 亿美元,特色蔬菜产业产值突破 20 亿元。

建设内容:加强脱水蔬菜生产品质保障,通过引进优质蔬菜品种与蔬菜设施栽培生产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制定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加强企业对蔬菜种植大户的引导等,控制蔬菜品质。积极发展脱水蔬菜精深加工业,在临沭滨海经济开发区建设休闲食品加工园区,支持企业加强与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加大 FD 脱水蔬菜研究力度,开发脱水蔬菜粉料、果蔬脆片、调和蔬菜、速冻保鲜菜、冻干果蔬、功能性食品等终端型新产品,促进脱水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脱水蔬菜加工集中区建设,突出培育以山东朝花惜时食品、三兴食品、东盛伊思德食品等为重点的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并引进一批规模大、销售渠道广和技术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开发步伐,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原料备案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设施蔬菜;积极开展社区直供、农超对接、直播销售等新型业态,拓宽脱水蔬菜国内销售渠道。积极创建省级脱水蔬菜特优区和申报出口农产品产业集群示范项目。

(6)白羽鸡产业

发展思路:以山东金灏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盛合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构建种鸡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屠宰深加工、冻品储存、熟食加工销售的白羽鸡全产业链,到 2025 年,白羽鸡产值突破 100 亿元,打造成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畜禽产品重要供应基地。

建设内容:加强白羽鸡种鸡孵化建设,重点建设以山东金灏农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为核心的存栏 60 万只的种鸡孵化场和 20 万吨饲料生产专线两条。大力发展白羽鸡生态循环产业,推广以山东金灏农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白羽鸡养殖-粪便收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种养结合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做强白羽鸡初加工,推进山东盛合食品有限公司日屠宰、加工 25万只白羽鸡生产线建设,配套安装国内外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制冷设备,规范生产标准,提升产品品质;推进临沂瑞和食品有限公司肉禽屠宰加工项目,一期固定资产投资 2 亿元,建设年屠宰肉鸡 1 亿羽加工车间、5000 吨冷藏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二期规划占地面积 5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 3 亿元,建设年屠宰肉鸡 1 亿羽现代化加工车间、熟食深加工车间、6000 吨冷藏库及变配室、制冷机房等配套设施;依托临沭白羽肉鸡屠宰加工和生猪屠宰加工,特别围绕临沭经济开发区的盛合、瑞和企业,打造畜禽屠宰加工园区。延长白羽鸡产业链,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打造中央厨房,开发简餐、半成品腌制鸡胸肉、鸡肉丸、炸鸡、肉松等中高端产品,增加白羽鸡附加值。

2.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

(1)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围绕临沭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流通、贸易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起点、高标准引进地瓜、花生、蓝莓、脱水蔬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发,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或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扶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精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加大政府政策支撑力度,给予资金、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2)加强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

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引导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国际+”战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国际化,引进国内外先进加工技术,支持现有企业原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引进地瓜、花生、蓝莓、脱水蔬菜等精深加工设备生产线以及扩建提升保鲜仓储库、物流(冷链)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项目,夯实农产品加工基础。开发地瓜饮品、地瓜酒、食用色素、功能食品等产品;推进出口花生、油用花生、食用花生示范区建设,以花生蛋白和功能食品开发为重点,加强高端产品研发;着力构建从基地建设、育苗、加工、销售、科研、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蓝莓产业发展体系,发展富硒蓝莓,打造蓝莓科创小镇;开发脱水蔬菜粉料、果蔬脆片、速冻保鲜菜等新产品,加快推进脱水蔬菜加工集中区建设;改进传统种植技术和粗加工工艺,推进杞柳收获、粗加工的机械化生产;开发创新半成品腌制鸡胸肉等中高端产品。强化品牌带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对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通过产地和有机认证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提升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多种业态发展。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建设规模化食品加工引领区,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和隆起带,开展农产品加工示范镇、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积极发展地瓜、花生、蓝莓等产业深加工及饮料、保健品、日化品等衍生产品。到 2025 年,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10 家。

3.提升农业生产服务业

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联盟,采取 1+1+1+N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即每个主导产业由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组织牵头,一个高校院所技术创新团队支撑,组织一支有专家学者、县乡农技人员、企业专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人组成的农技专家团队,为 N 个不同类型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服务。依托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发挥农业服务平台的纽带桥梁作用,进一步筛选引进具有研发创新能力、实力雄厚、技术国际领先的种苗、农业设施与环境控制、节水灌溉设施与设备、农业信息工程、金融、保险、产品 加工销售企业,逐步构建形成农业生产服务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建设农村电商、云农场、冷链物流等支撑体系。支持服务组织积极开展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投入品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服务,鼓励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4.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1)提质发展田园综合体

评估临沭 10 个田园综合体建设现状,有重点、有选择性地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支撑、借鉴优秀田园综合体案例、深挖文化内涵、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完善产业链、发展美丽乡村、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不断提升临沭田园综合体发展水平。重点打造被列为县级重点项目的朱村柳韵、七彩百合、山里人家 3 个田园综合体作为临沭县田园综合体主要展示窗口,其中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以朱村实施保护性开发、好运角提升建设、欧拉柳编艺术小镇提升、基础服务设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为主;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重点建设研学旅行活动中心、千亩花海、营子知青文化园、高标准生态茶园等项目,以及提升后穆疃、李庄、营子、金顶、袁黄峪、郑黄峪等 6 个村庄农村人居环境;山里人家田园综合体以冠山休闲农园、春山茶文化园、山里古村打造为重点,建设罗欣药业中药材基地、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和提升山西村、山里、西盘人居环境等。

(2)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充分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等的独特优势,注重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研学、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文化创意等功能,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重点推进以西部沭河为主的水之旅游片区和以东部苍马山、夹谷山为主的山之旅游片区建设,其中水之旅游片区重点建设青云朱崔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郑山街道埠前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曹庄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石门沭河古道风景旅游区等项目;山之旅游片区重点打造临沭街道滨海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山里田园综合体、玉山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蛟龙航空小镇、春山茶文化园、新华社山东分社纪念园等项目。除水、山之旅游片区外,要积极拓展农业农村功能,发展农事体验、田园观光、农产品采摘、文化体验、乡村民宿、农家乐等多种业态,并加快柳编小镇、蓝莓小镇两个市级特色小镇培育以及建设未来农业小镇,提高综合效益。到 2025 年,乡村旅游消费收入达到 20 亿元。

5.加强品牌打造与营销

(1)守护“舌尖安全”工程

积极对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准入标准,坚持品牌建设与农产品生态种植同步推进,以生态种植提升品牌的内涵价值,以品牌建设提升生态种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保障供应长三角农产品的品质。规范提升地瓜、花生、白羽鸡、杞柳、蓝莓等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相应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按照长三角农产品品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开展优质农产品基地联合认定。建立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广泛推动运用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认证体系,以质量可追溯为保障,集中打造一批标准化、品牌化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合力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到 2025 年,全县每年完成初级农产品定量检测600 批次以上、快速检测 7000 批次以上,并根据需要适量开展专项监测检测,确保全县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 99%以上,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 25 万亩以上。

(2)实施品牌提升工程

以品牌提升为抓手,全面扩大临沭农产品在长三角的知名度、影响力。基于临沭农业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以临沭地瓜、花生、白羽鸡、柳编、蓝莓等为重点的“三品一标”农产品,借助“产自临沂”品牌提升行动,重点打造“临沭地瓜”、“临沭花生”、“临沭柳编”区域品牌,组织举办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不断扩大临沭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突出抓好“袁春山”茶叶、“行政总厨”调味品、“蓝泽”蓝莓酒、“润雨”食品、“华强”淀粉、“盛洁”粉条等企业品牌培育,持续提高临沭农产品知名度。做好线上线下联合营销,充分利用线下各类各区域,尤其是长三角的农产品品牌产销会、招商推介会、农博会、旅游节庆,以及线上山东旅游官方网站、山东政府网站、长三角城市群网站、顶级门户网媒(新浪、网易、微信)等讲好临沭品牌故事,扩大临沭品牌在长三角的影响力。重点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结合临沭花生、蓝莓、脱水蔬菜、白羽鸡、茶叶等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对接长三角市场奠定有力基础。2021 年积极对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准入标准,组织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到 2025 年,全县累计认证农业“三品一标”标识数量达到 120 个以上。

6.大力发展电商物流

(1)加快建设冷链物流

坚持将发展冷链物流作为对接长三角物流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县级+优势产区”冷链物流基地,规划建设 1 个有一定规模、功能齐全的县级农产品交易市场,以“临沭柳编”、“临沭地瓜”、“大兴蓝莓”等产业优势区为重点,建设 4处地瓜冷链仓储物流基地、1 处蓝莓冷链仓储物流基地等,完善冷库、仓储和物流设施,健全冷链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冷链物流+电商”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建设完善冷链物流保鲜库、农产品交易市场、恒温库“三位一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链条。依托临沂江北最大的物流集散地和肥料产业物流系统,发展手工制品、粮油产品、瓜果制品等仓储物流产业,形成临沭生产者和长三角消费者紧密相连的现代农业仓储物流产业体系。

(2)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完善临沭农产品与长三角市场的流通通道,主要在农产品供给、运输、销售标准化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临连铁路、城际高铁等项目建设以及“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力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物流交通网络,开辟从生产基地到市场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推动优质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产地预冷、冷藏保鲜、温控运输等智能型冷链物流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宗农产品仓储分拨网络,依托中超冷链物流公司、杰帅运输公司开展标准化运输。依托大型批发市场、商会协会、农民经纪人等组织,加强与长三角蔬菜集团、农贸市场、大型企业等主体的合作,逐步实现农超、农市、农企对接,畅通农产品进入长三角的销售渠道,重点依托金丰公社搭建产销对接的高效通道,实现临沭特色农产品销售对接。大力发展抖音、快手等直播经济,建设打造“地瓜+”、“柳编+”直播创客中心以及建设临沭农产品展销中心、农产品展示售卖亭和门店等,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托天猫优品服务店等代表性电商服务平台,继续做好柳编的电商销售,并增加地瓜、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产品的网上销售,同时引导企业对接长三角地区网点,开展代加工和发货服务。到 2025 年,新建 2-3 个农村电商运营中心、15-20 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和 2-3 个淘宝村,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突破 5 亿元。

(三)积极对接长三角,全面打开农产品销路

1.深入分析长三角市场

紧紧把握临沂市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机遇,深入分析长三角市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粮食和食用植物油人均需求量在降低,牛羊肉和猪肉需求量在增加,鲜瓜果、鲜菜需求量稳高不下,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在增加,其中上海市对鲜瓜果、鲜奶需求量远高于长三角其他三地,对牛羊肉、肉禽类、水产品需求量也较大;浙江省对十大农产品需求量最低,但牛羊肉、猪肉需求量最大;江苏省对鲜菜、猪肉、牛羊肉、鲜蛋需求量最大;安徽省对猪肉、牛羊肉、鲜蛋、肉禽类需求量最大。同时依托淘宝应用程序分析临沂农产品评论、商品类型等数据可知,煎饼、地瓜、芋头、鸡等农产品评论发言较多,粉条、辣椒、草莓、黄瓜、生姜、鸭、花生、洋葱、苹果次之。另外,积极情绪占比较高的依次为草莓(91.36%)、苹果(87.69%)、花生(86.99%)、粉条(83.82%)、煎饼(83.81%)、鸡(79.74%)、地瓜(76.92%。基于长三角市场分析和临沂农产品评论、商品类型分析可知,临沭地瓜、花生、白羽鸡等在临沂农产品中占据优势,也可优先成为对接长三角市场的优质农产品。

2.打造优质农产品基地

以长三角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结合临沭自身优势产业,支持地瓜、花生、白羽鸡、柳编、蓝莓等五大产业优先对接长三角,积极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制定优质农产品推介目录,尤其做好肉蛋禽类农产品对接工作,依托临沂金丰公社、山东盛合食品、山东行政总厨食品、临沂市佳士博食品等相应的重点生产基地或园区以及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来更好满足长三角地区消费需求;借助金丰公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批发零售和农产品品牌优势以及在长三角地区完善的生鲜供应链,围绕临沭县特色农产品积极对接长三角市场;同时搭建临沭县与长三角地区政府、企业、商会、协会等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加快产销体系构建,形成稳定的利益链接共同体。2021 年通过谋划建设畜禽屠宰加工园区(临沭经济开发区)与休闲食品加工园区(滨海高新区)、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等,全面对接长三角,迈出关键“第一步”,到“十四五”末,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格局基本形成。

3.大力发展乡愁产业

总结学习浙江缙云、开化等典型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快推进临沭乡愁产业发展。继续建设荷仙阁民俗艺术馆等展馆,做好柳编文化、绒绣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传承与推广;积极打造舌尖上的乡愁,开发摊煎饼、苍马山鸡蛋等具有乡村特色风味的美食;挖掘视觉上的乡愁,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依托玉山镇李庄村传说故事(夹谷山齐鲁会盟地、孔子下榻该村)、营子村知青文化等,联合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愁旅游先行区;设立临沭乡愁产业发展基金,研究制订乡愁产业创新发展扶持政策, 鼓励“草根创业”,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致力将临沭建设成为乡愁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县,促进临沭乡愁资源活化、农民创业增收、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 助力打造具有临沭乡愁风韵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后花园。

(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

(1)提高农村交通运输能力

积极推进临连铁路、城际高铁等项目建设,谋划经开区站、临沐站等项目,加快推进 327 国道改线、225 省道改线项目,全力构建“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并借助海州湾临港产业带、港口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发展平台加强产业协作,提升与日照、连云港两大区域型港口城市的交通物流联系水平,实现借势借力发展。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开展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网点布设等四大工程,以及“四好农村路”示范镇街、示范县道、示范乡道、示范村道创建工作,推动农村公路在建设、管理、养护、运营方面协调发展。实施村组公路路基改扩建、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危桥改造工程,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农村现代物流双向流通渠道,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物流网络体系。

(2)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划定全县农村“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水厂水源地,推广“一村一水站”运作模式,推进农村饮水同网、同源、同质,扩大集中规模化供水覆盖面,保证水质达标与饮水安全,到 2025 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 96%以上,集中供水率达到 90%以上。在加大扶贫村饮水工程建设力度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扩大主管网覆盖率。加大中小型水库管护经费投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全县 1 座中型水库和 22 座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及早做好汛前检查、防汛物资储备、安全隐患消除等汛前准备工作。科学调度,合理使用水库塘坝的水源,在保障生活、生产用水的前提下,确保安全度汛。

(3)优化农村能源结构

推进农村能源供给结构调整,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大力推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合理布局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优化电网结构,解决电网薄弱环节,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大力推进“气化临沭”建设,加快加气站建设,优化村镇供气布局,率先在经济基础较好、人口密度较高、初步具备气化条件的镇街驻地村、中心村、旅游村、移民新村等村庄开展,逐步向一般村延伸,实现天然气“小区通、村居通”。加快罗西至团林高压输气管线、经济开发区分输站的建设,为全县生产生活用气提供有力保障。

(4)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积极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农村大数据平台,采集土地、河流、道路等农村地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智慧农经、新营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农业生产服务、农机报废回收智慧化管理、农民生活等大数据,推动农业农村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实现农村管理、疫情防控、应急调度指挥等数字化,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乡村智慧平台,一是打造集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办公 OA 等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二是打造集电子导游、智能体验、实时景观、虚拟旅游等为一体的电子服务系统;三是打造集门户网站、预约管理、景区营销等为一体的电子营销系统。大力实施“宽带乡村”惠民工程,推进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启动 5G 设施建设,到 2025 年,固定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 90%,入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 200M 以上。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广泛应用,提高科教医疗、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电商物流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共享,加快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和管理能力。

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化物流信息系统,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建设智慧规范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提升农村公务服务水平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落实就近入学政策,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逐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推进幼儿园、小学项目建设。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注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以及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常规化心理教育和疏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备完善功能室、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做到“应助尽助”。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加快职教产业园项目建设,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重视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探索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乡村教育支持计划,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加大对乡村教师支持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2)推进健康农村建设

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形成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核心、较为完善的分级诊疗模式,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目标。改善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完善县、镇街、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乡村医疗服务队伍建设,推进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完善新农合保障机制,健全新农合信息化管理。依托互联网,通过组建医疗共同体、开展对口支援和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控,抓好妇幼保健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为妇女、老人、残疾等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服务。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做好农民特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升农民工参保覆盖面。加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救助创新发展,探索构建困难群体分类救助、急难问题综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全县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建立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4)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居建设农村幸福院(建筑面积≥400 ㎡),逐步改善县镇敬老院基础条件。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智慧养老”,打造“老年餐车”,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借鉴浙江乡贤捐资养老模式,建立互助养老之家,积极联络热心公益事业的乡贤,为养老之家捐资捐物,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孤独老人和困难老人提供一个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场所。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建设,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5)提高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抓住 2020 年战“疫”机会,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县、镇街、村三级灾情报送体系,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解决农村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气象监测平台的建设,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推进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偏远地区、多灾易灾地区镇街救灾物资储备点全覆盖。加强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灾害处理能力建设。加强防汛抗旱、生态环境治理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尤其要提高沭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做好 2020年8月沭河灾后修复工作,实施农村洪灾重点防治区项目,加大农村洪灾治理力度,做好农村预留避难场所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救护的知识培训,推广农业保险,提高村民自救互救能力。

3.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1)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模式;落实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宣传和普及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做法,探索适合临沭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和整治,加快整治村庄内外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垃圾渗滤液等问题,到 2025 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到 2025 年,力争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0%。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改厕实施方案,将公厕保洁、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纳入村庄保洁范围,以村为单位实现公共厕所全覆盖,继续推广农村改厕户后期长效管护平台建设,解决厕所后续管护的问题,到 2022 年,完成 413 个村居公共厕所卫生改造提升工作,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100%。

(2)分步提升村容村貌

加强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制定临沭全县村容村貌提升计划,分片区推进通村道路和入户道路建设、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农村建筑风貌提升、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利用、村庄绿化与田园风光提升、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完善等内容,逐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通过不定期、分批次组织“最美村落”、“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等评比活动,激发普通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采取县、镇街、村三级联动、共抓共管的管理办法,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标准,制定完善可行的管护标准、可量化的考核办法,落实可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将村庄清洁行动等纳入村规民约,逐步健全民建、民管、民用的长效机制,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确保村庄垃圾有人清、厕所有人管、污水不乱排。

4.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1)加快乡土人才建设

围绕临沭农业产业布局,编制急需人才目录,定期集中发布,定向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提升乡村吸引吸纳人才能力。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乡土人才进行调查摸底,并按种植、养殖、手工艺、经营管理、农机维修等分类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台账,科学有效管理各类乡土人才。全县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实际需求,培养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编制乡村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引进海内外适用人才,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农业科技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富有活力的农村产业带头人。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既要培训传统种养殖技术,又要推广新兴种养殖技术,更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力争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 1700 人。到 2025 年,形成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农村人才队伍。

(2)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与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合作,鼓励组建“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乡村振兴服务队”。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制定吸引省内外人才到临沭县挂职的激励措施,开展科技副职选派工作,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外国专家引进力度,支持和鼓励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到临沭企业挂职、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与各高校合作建立教授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人才评价制度,保障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权益。立足产业发展,紧扣企业发展所需,加快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速人才培养。

(3)加强青年人才建设

借鉴浙江省“两进两回”政策经验,实施“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广泛开展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重点村、青年助力生态环保标杆村等新青年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农村青年实用技能培训,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需求,依托“乡村好青年联盟”搭建平台,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青年人才, 增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推动农村青年创新创业,依托青年农村电商培育工程、农村青年创业伙伴计划等工作项目, 指导青年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渔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创新创业, 积极培育青创农场、农民合作社、青年民宿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农村青年电商。组织开展“百名大学生暑期返乡看家乡新变化”观摩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心系家乡、回乡创新创业。完善大学生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推动更大规模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面向返乡创业青年、电商创业青年设立青年创业担保贷款。

(4)鼓励返乡下乡人才创业创新

鼓励农民工、大学生、乡贤回村,引导企业家、专家学者、党务工作者下乡,共同投身临沭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临沭县应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流程,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便捷双创服务,完善《支持在外人才、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实施办法》,在资金、平台建设、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返乡下乡人才创业创新需求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努力解决返乡下乡人才创业创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打造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依托科技园和创业园,打造创业创新孵化器,吸引返乡下乡人员入驻创业创新。建立返乡下乡人员信息库,紧密结合返乡下乡人员意愿和市场需求,结合临沭县经济特色和创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项目,实施精准培训。建立专家对口联系制度,及时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五)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营造临沭乡村风韵

1.提质升级美丽乡村建设

(1)村庄与产业、与景观深度融合发展

基于临沭美丽乡村片示范区现有基础,借鉴浙江等省份美丽乡村做法,注重村庄与产业、景观的融合发展,重点提质郑山街道埠前片区、青云镇西朱崔片区、蛟龙利城社区片区、玉山镇李庄片区等美丽乡村片区,重点打造临沭街道兴安社区美丽乡村片区、店头镇大垛庄美丽乡村片区、石门镇转林美丽乡村片区、大兴镇西林美丽乡村片区、青云镇于山美丽乡村片区、蛟龙镇商山子美丽乡村片区 6个县级片区,以及整镇推进郑山街道美丽乡村市级示范片区建设。对于有生态、产业、文化等资源以及区位优势的美丽乡村片区,要借力、借势、差异化发展,引导村民依托乡村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主题民宿、休闲农业、配套服务等业态,提高村民收入。对于资源优势不显的美丽乡村片区,应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土地流转、抱团入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方式,合力集聚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乡贤资本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乡村的产业开发和项目经营,鼓励村民利用闲置宅基地等发展民宿、餐饮等业态,增强村庄活力。同时要加强景村融合发展,在考虑北方季节环境基础上,通过在景观节点、建筑风貌、美丽田园、美丽庭院、标识、景观小品等统一设计,使村庄景观在视觉上协调、美观,在空间和体量上体现当地文化、产业特色。

(2)注重美丽乡村长效管护运营

美丽乡村“三分建、七分管”,“建而不管等于不建,管而不严等于不管”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关键在于运营资金,通过加大政府按比配套扶持、引导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及发挥当地乡贤、企业等作用,扩大运营资金基数,尤其要通过产村融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多渠道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增加农民的主动参与度,创新村民参与引导机制,采取积分制管理、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参与管护,并充分发挥村支部党建引领作用,开展“美丽庭院”、“干净厕所”等评比活动,以及开展编村志、立家训、亮村规、传村史等活动,有意识提升农民参与村庄环境日常保洁等村级公益性事业的热情,培养农民热心集体事业的责任感,做到全面参与、共建共享。

2.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1)建设“山水之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打造西部“水之线”和东部“山之线”两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村生态环境,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围绕“水之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点打造红色朱村美丽乡村片区、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打造郑山街道姜屯美丽乡村片区,改造提升郑山街道埠前美丽乡村片区;重点打造郑山街道徐埠前村、高埠前村、店头镇小垛庄、石门镇大岱村 4 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围绕“山之线”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点打造玉山镇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蛟龙航空主题公园、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玉山镇高标准生态茶园、蛟龙镇利城社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及新建凌山头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进临沭街道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片区建设。

(2)提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从乡村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治理、村级组织发展、农民技能收入、乡村文化旅游、农村改革等方面着手,继续高标准、高水平推进与提升 11 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新建凌山头乡村振兴示范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点打造被列为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沭河长廊示范区和七彩百合示范区,作为临沭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主要展示窗口,其中沭河长廊示范区以沭河岸线休闲生态园、荷仙阁民俗艺术馆、亿龙水上风情园、南古解放纪念馆等项目建设为重点;七彩百合示范区重点建设万亩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知青园、石材产业园、以及村庄“五化”整治提升等项目。同时争取到2025 年,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数量达到 3 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数量达到24 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数量达到 4 个。

3.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生机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健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及运行机制,加大对传统农耕文化、孔孟文化、琅琊文化、沂蒙文化、龙山文化、齐鲁宋氏文化、柳编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村落、历史遗迹等文化文物的保护力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整理记录工作。加大对曹庄镇朱村、临沭街道山里村、蛟龙镇前塘村、石门镇小岱村、店头镇陈巡会村等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做好北沟头遗址、利城遗址等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保护好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传统建筑等,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传承保护“莫氏绒绣”等非遗项目。组织柳编、绒绣手工艺以及舞龙秧歌会、苍马山庙会、柳毅庙会、剪纸艺术、沂蒙印花布、虎头鞋等节庆活动,建设文化馆、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多措并举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推广,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2)文化与产业、景观深度融合

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以西部沭河为主的水之旅游片区和以东部苍马山、夹谷山为主的山之旅游片区建设为核心,把临沭的柳编文化、绒绣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和旅游要素结合起来,依托柳编产业、脱水蔬菜产业、粉条产业等绿色产业,引导朱村、小岱村、前塘村等特色文化村落产业发展,组织有情怀有能力的非遗传承人、乡贤积极投入乡村文化产业,形成大批特色鲜明的文创馆和文化周边产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项目;通过 “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旅游活动集聚人气,形成科普、文创、展示、出版等一系列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加速文化产品渗透和文化产业链延伸,推进文化消费的常态化,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文化与景观深度融合。加快小岱村、朱村、李庄村等一大批特色村落景观打造,深挖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将产业元素、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建筑立面改造、庭院改造、景观绿化、城市家具(如休憩坐凳、景观灯、导视牌等)设计中,建立迷你乡村博物馆、民族文化展览馆、历史文化展示室等文化展示与互动空间,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风貌。

4.分类引导乡村风貌建设

临沭乡村景观元素包含山、水、林、田、路、村,生态优势突出,整体景观风貌建设应充分尊重乡村肌理与民族文化,结合未来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地适当进行人为干预,从而达到“做优生态本底、改善人居环境、提升道路景观”建设目标。

(1)做优生态本底

对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区域如农业污染、矿山遗址、湿地、养殖鱼塘、硬质驳岸等进行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岸线防护,推进湿地修复工程。对农业产业景观进行梳理,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开展轮作、间作混种多种模式,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规范农用建筑建设规模与风貌控制,营造有秩序有层次的农业景观。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对北部山地生态保育区、东部丘陵生态恢复区、中南部平原生态涵养区三个主体功能区分类施策,提高山林生态发展的平衡性,推进沿河、沿湖、沿路及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0%以上。

(2)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临沭县村庄空间类型包含集中型、带状型、组团型三种空间布局模式,其中组团型最为广泛。基于三种空间布局模式,结合总体规划、区域功能、历史文化、地形地貌等多重因素,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根据所处的区域和环境特点,对村庄建设用地、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进行优化;对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高度、建筑材质进行管控;结合居民生活习性与地域文化,打造美丽庭院。

①集中型布局模式

该模式的村庄距离城区较近,城镇化水平较高,民居空间形态以集中连片式分布为主,此类村庄主要是结合镇街规划,进行全域环境综合整治,维持现代建筑的基本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促进乡村与镇街的要素交流。

②带状型布局模式

带状式布局是指村庄主要受交通或河流影响,沿道路或河流呈现带状分散布局。对于这种类型的村庄,除进行村庄实行全域环境综合整治之外,对于道路或水系沿线的景观界面还需要重点建设,包括沿线建筑立面改造、景观绿化、景观小品布置、美丽庭院建设等。

③组团型布局模式

由若干小组团环形分布于较大组团周边,相对集中。这类村庄需结合中心村庄规划,进行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保持村庄特色景观,结合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建筑改造与庭院建设中,宜就地取材,选用鹅卵石、块石、木材、茅草等乡土材料,在绿化上宜选取乡土树种,以观花、摘果类植物为主。

此外对于特色村庄(包括产业特色村和文化特色村),除遵循村庄空间布局中的风貌引导规则,还要区别于一般村庄,要将其作为村庄建设中的重点与亮点打造。对于产业特色村,要强化产业景观,增加产业功能空间如农贸集市、农产品展销中心、农贸广场、数字图书馆等空间的打造,要把产业元素、生产工具、农耕文化等元素融入到乡村景观中,营造浓厚的产业氛围。对于文化特色村,要加强文化的保护与宣扬,在村庄功能空间调整中要突出文化广场、迷你博物馆、文化站、文化休闲长廊等空间的打造,建筑风格要迎合传统建筑样式,城市家具如景观坐凳、景观灯、垃圾桶等材质宜采用乡土材质,融入民族文学、图腾、传奇人物等元素,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提升道路及沿线景观

控制重要道路的景观视廊,结合城乡生产生活需求,合理布局完善道路系统。完善道路沿线灯光照明、导视系统。对于县级及以上道路,要提升道路沿线绿化,丰富植物色彩与景观层次,完善道路沿线灯光照明、导视系统,对于重要节点区域制造视觉焦点,如经过产业园、民俗文化村的路段增加雕塑小品,强化地域形象。对于通村道路,要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对于破损路面进行修复,还可采取彩色路、荧光路等方式,使色彩醒目,增加色彩功能分区和路面抗滑值,从而达到美化环境以及保障行车安全的目的;道路两侧绿化带可增设雕塑小品或宣传标语、灯光效果等打造文化展示窗口,强化村庄入口形象标识与景观绿化。对于村内道路,可利用当地石材嵌草、鹅卵石、碎石、生态透水砖等生态型铺装地面,充分利用边角绿地,丰富村庄内部景观。总体上要突出重点亮点,丰富景观色彩和层次,凸显地域文化。到 2025 年,区域中心村、中心社区以及 60%以上行政村拥有一条路面 6 米以上公路通达,县乡道中等路以上比率达到 90%以上,实施完成农村公路彩化工程 5000 公里,打造 5-8 条精品示范美丽公路。

(4)提升水域及沿岸景观

加强沭河及苍源河水域及沿岸景观建设,对水岸空间进行重塑,加强乡村水道特色。通过采用河堤设计、综合运用自然驳岸和硬质驳岸等方式,对滨水沿岸和水上河流进行提升改造,从而改善交通和步行条件。加强水体生态净化,完善污水生态处理系统;注重水体周边材料引导,通过对乡村传统特色的梳理,就地选取具有传统性、特色性的建造材料,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施工,降低改造成本;注重驳岸景观打造,建立健全景观小品、标识系统的打造,选取适宜在水边种植的植物,打造植物景观空间;加强水域道路规划,规划一级、二级和三级道路,一级道路为主要机动车车道,二级道路为主要游览路线,在景观中形成环线方便游览,三级道路为园中次园路,包括林中步道、水岸栈道等。

(六)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1.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

(1)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

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且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成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结合省级政策,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承包地经营权,促进城市资本进入农村。鼓励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加快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抓好农村承包地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构建县、镇街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流转管理办法和交易规则,完善交易中介、仲裁调节等配套服务,引导各类产权公开、公平、有序流转交易。

(2)稳慎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全面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托省市县制度,完善闲置废弃低效宅基地退出、补偿、安置、收益分配等方面配套政策。学习兰陵、徐州等地先进经验,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工作。针对农户宅基地取得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严格用途管制。开展宅基地整治盘活利用工作,启动凋敝村宅基地整治利用,推进空心村、无人村复垦整治。

(3)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夯实土地产权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核定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和符合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鼓励镇街、村庄探索“点状”供地模式,将农村更新改造节余的建设用地、实施“异地奔小康”工程后退出的建设用地、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中的产业用房用地、土地征收后的村留用地等节余的建设用地均纳入入市范围,进一步拓展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配置的广度。

(4)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途径

继续推广光伏强村、土地托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流转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做法,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消除经济薄弱村。借鉴浙江等省份经验,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收益分配改革,探索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入股改革,探索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及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改革,探索“农户贷款+带资入企+就业分红”等方式,将贷款以受托支付方式交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集中使用,农户参与经营与分配,实现创业增收。

(5)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

推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工商资本下乡,尤其是乡贤资本,给农村带来钱、人才、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使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发挥有空间。一方面,要优化乡村基层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设立必要的防火墙,守住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守住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底线。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一是搭建政企合作、企民合作、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投融资等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现代化项目储备库;二是支持各地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招商引资机构,推广重大投资项目“专员服务制”;三是推动工商资本以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形式与乡村企业实现联合;四是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2.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解难题、办实事、暖民心中赢得基层群众支持。按照“抓好一把手、带好一班人、建好一支队伍”的工作要求,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建立健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和服务,推广落实选派单位帮扶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乡贤、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加强对农村基本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发生在农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继续实行“四议两公开”管理制度,推行“事前审核、全程监会、视频记录、全面覆盖”监督方式,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工作作风,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氛围。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着力解决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完善基层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党员信息资料库。进一步完善村干部调整备案、分级轮训、述职考核、档案管理、追责问责等制度。全面推行“县镇两级统筹,县镇村三级承担,惠农一卡支付”的“二三一”农村干部待遇机制,将全县在职村干部所有经济待遇全部纳入财政保障,通过“一本通”发放。

(2)健全三治融合体系

进一步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设,全面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村务公开。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式,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形成让百姓充分参与、充分享有的村(居)民自治制度体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通过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司法公开、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等,全面推进平安县城、镇街、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各镇街党委政府和村委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对村务治理的指导、对农村各类问题的预防和监管,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全面推广乡贤公益协同共治模式,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站、乡贤社会服务中心等党群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类群体特别是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开展文明专项行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爱亲睦邻户”、“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

(3)强化乡村治理能力

加强建设农村信息平台,建立全县统一的农村基层治理大数据库,加强数据的整合、交换与分析,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基层政务、经济信息等在线办理、查询不出村,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建立乡村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有序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在店头镇推进乡村治理试点工作,探索乡村治理的模式和途径。继续推进“五化六步”监管模式,注重建章立制,打造“专业化”农村会计队伍,创新“五化六步”,实现财务管理流程化、规范化,着力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实现“无纸化”网上审批,做到便民服务审批高效运转。积极推广“智慧农经”、“最多跑一次”等应用社会治理系统,扎实推进系统建设、数据共享和延伸应用,强化事项处置,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六、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充实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农村能源等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农村重点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对重点工作实行责任制,签订责任书,把管理责任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个人;加强部门协作,各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对农业农村工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扶持;县委、县政府每年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加大工作调度和督查力度,在全县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实行考核评价。通过加强考核、强化督查,确保领导精力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举措到位;认真抓好目标任务分解,要将每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镇街和部门,并落实工作责任机制,做到责任人网格化;实行农业农村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对各专项重点如农民培训、基地建设、品牌创建等实行单列考核,并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加强日常督查和指导;实施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底综合考核范围,对工作开展有力、贡献突出的单位或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二)政策保障

向上寻求国家政策保障,获得国家政策对全县开展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营组织体系、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体系、多层次培育农民企业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整合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市场化等具体工作。临沭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国家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调整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利建设、技术推广、基地创建、农业结构调整等投资项目,集中财力,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借鉴上海、浙江等经验,结合临沭实际,加大在地瓜脱毒种苗研究资金、白羽鸡加工用地需求、柳编国际国内消费市场拓展、花生良种体系构建、蓝莓加工体系完善、脱水蔬菜原料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资金保障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采取财政扶持、项目支持、企业投资、信贷融资、农民自筹等办法,整合资金,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投入。继续提高财政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建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尤其对六大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以及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渠道,鼓励向上争资金、争项目,依法依规,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示范拉动作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县内外国有、民用企业、乡贤等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发展领域;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农业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倡导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开发支持农业和龙头企业的农业保险和贷款担保业务品种,多方位提高农业发展的融资能力;实行项目管理领导责任制、项目实施责任制、技术人员承包制,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在资金使用上,设立项目专账,专款专用。

(四)宣传保障

广泛宣传解读党的“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战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做好临沭县乡村振兴农业转型升级战略工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自媒体等,借助“产自临沂”品牌提升行动,加大宣传力度,推广临沭地瓜、花生、白羽鸡、柳编、蓝莓等农产品,使其更有效的对接长三角地区,扩大知名度,并及时总结其先进事迹、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和典型新型经营主体典型示范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