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正文
​临沭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2021-12-02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jjmyhxxhj/2021-0000227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  2021-1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索引号: linshuxianjjmyhxxhj/2021-0000227
发布机构: 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公开目录: 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2-02

“十四五”时期是临沭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加速实现“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临沂市“十优”产业规划(2019-2025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临沭县全面实施“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的发展定位,聚焦项目推进,强化产业集聚,突出企业培育,推动两化融合,全县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截止2019年底,全县工业企业达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24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大型企业4家、中型企业16家、小型企业223家,243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7.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0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76亿元;实现利润7亿元。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更加合理,243家规上企业实缴税金达8.27亿元,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据了临沭经济的半壁江山,对第一、第三产业的拉动不断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全县逐渐形成以化工、化肥、高端装备、杞柳编织、食品加工传统产业为支柱,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体系。2019年底五大传统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6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62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81.98%,其中化肥产业过100亿元,高端装备、化工2大产业过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4%。

三、提档升级步伐加快

“十三五”时期,全县大力实施“百企百项”技改工程和企业梯度培育工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自2015年以来,全县技改项目总投资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工业投资规模总量稳步提升,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工业发展新增长点加速集聚,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3亿元,较“十二五”提高了1.2倍。伟业集团投资16亿元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项目、金正阳投资12亿元的年产50万吨高效连轧项目、金宝诚投资5亿元的精密特种合金钢管项目、雷华投资7亿元的茂华ICRC专用阻燃树脂基复合材料项目等一批拉动效应明显、震撼力强的项目先后落地投产。金沂蒙集团、金正大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金宝诚、诺贝丰、美邦等4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专精特新”企业。金正大、金沂蒙、史丹利、雷华等4家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截止2019年年底,纳税过5000万元、1000万元、200万元的企业分别有4家、12家、39家。

四、创新发展扎实推进

“十三五”时期,全县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业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要素投入转向科技创新。截至2019年底,全县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有技术研发机构,共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7个、省级科研平台36个、市级科研平台89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山东省名牌产品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5个。全县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7%。

五、绿色发展有序推动

“十三五”期间,坚持绿色发展主旋律,以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为重点,对化工化肥、钢管加工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工程,全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2016年以来,累计节能量20万吨标准煤。加快淘汰过剩和落后低效产能,全县共淘汰肥料150万吨、有机化学品5万吨、无机化学品5.6万吨。

六、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载体建设不断提速,经济开发区、新型工业化实验区、青云工业园“三大园区”协同发展,产业集聚态势更趋明显。经济开发区依托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投资8.6亿元建设众创空间项目,创新实施“管委会+公司+知名院校联盟”模式,已入孵中科院国家级专家陆仕荣团队研发的可印刷柔性太阳能电池、金手指智能自动化设备等58个项目,孵化创业规上企业20余家,尤其是柔性太阳能电池项目,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落地三至五年后可形成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七、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十三五”时期,大力实施智能改造和企业上云行动,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深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四新四化”不断涌现。金正大创新“大联合大发展”理念,建立“16+2+12”的企业间合作,有效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成立全国首家现代农业化服务平台金丰公社,与种子、植保、农机等农资企业合作,为农户提供种子、植保、化肥、智能农业装备、土壤修复改良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服务;道依茨法尔公司通过互联网+个性化私人订制,将终端用户和意向用户纳入到公司“互联网+”用户交流平台,实现终端用户需求信息与公司直接对接,信息提报周期缩短50%以上;金沂蒙入选2018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山田钻石线锯自动化生产系统入选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史丹利获批企业“上云”标杆企业。金沂蒙集团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管理平台项目获批山东省第一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中超物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获得山东省“企业上云”标杆企业称号;“金丰公社现代农业服务信息化平台”获批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示范项目。截至目前,我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4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上云企业37家。


第二节“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渐趋改善,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但综合多方面分析,临沭目前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的初期阶段,工业占GDP比重仍然较低,远未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指标标准,与其它县区相比,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仍是当前临沭县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扩容提质、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规模总量依然偏小。与全市其他县区相比,不论在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还是经济发展速度方面,都还有一定差距。“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虽有增长,但增速较慢,年均增长仅为2%。从企业梯次结构来看,头重脚轻,结构不合理,2019年销售过亿元企业42家,仅占全县规上工业的17.3%,第二梯队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仅7家,销售过50亿元企业仅1家。

二、产业发展结构尚需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县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产业结构稳步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20年发展为“3+2”主导产业体系。但就单个产业来看,尚无一个具有完整链条的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小、企业分布散、产业链条短,从而导致产业竞争力弱、影响力小。当前我县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化工化肥、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但未来大幅扩张难度较大,而且在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存在缺失,仍然有待突破。化肥行业主要龙头企业金正大、史丹利受到“化肥零增长”等宏观政策的影响,向化工转型速度较鲁西化工、华鲁恒升等同行有较大差距;高端装备行业受常林集团破产重组影响,关键领域技术落后;食品加工行业多为脱水蔬菜和屠宰饲料类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

三、企业发展层次仍然不高。企业规模不大,2019年全县规模企业总数达243家,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工业企业,超20亿元企业仅2家,10-20亿元企业5家。品牌层次不高,我县多数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主要以贴牌、加工、组装等为主,缺乏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终端产品,在国内或行业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不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对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重视不够,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装备水平偏低,大部分企业生产装备落后,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足,工艺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四、要素制约越发明显。资金方面:由于经济压力下行,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土地方面:全县工业用地储备不足,有项目无土地,工业经济发展受限。人才方面:高素质人才紧缺。高学历、高职称企业家数量较少,硕士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以上的占比均不足10%。这对未来全县打造技术创新优势、商业模式创新优势、产业链竞争优势等新竞争优势形成严重制约。


第三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未来五年,我县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阶段特征和动力支撑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十四五”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构,全球价值链进入大调整、大重塑时期,欧美发达国家推动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等战略,科技进步影响深远并伴随众多不确定性。反观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迎来了开放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有效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全球经济治理拓展完善、各国民生福祉提升,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前所未有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为改革开放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和朋友圈伙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促进了国内外大量的产业和资本将继续加速转移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为我县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2、产业发展政策机遇。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市政府出台了《临沂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明确提出实施“8+8”产业培育计划、构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拓展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清单式落实体系,为我县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二、主要挑战

1、发展空间受限与土地低效利用并存“十四五”期间,我县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压力,部分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压缩。国家严格控制非农土地供给,土地资源已难以支撑新企业入驻的需求,可开发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凸显。高端研发、新兴产业用地紧张与部分传统制造用地低效闲置并存,区域内占地面积大、产出低的项目难以快速清退,影响发展质量提升。旧厂、旧村和未利用地等低效空间较多,区域功能布局碎片化,产业对接不协调,造成产业布局没有很好地形成协同集聚效应。同时,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压力不断加大,城市化与产城融合的加速推进,增加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难度,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深度治理与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完善更加紧迫。

2、区域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市范围看,临沂经济发展重心进一步向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开发区转移,沂水、罗庄等县区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临沭工业面临着“不进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从周边地区看,临沭县位于山东省最东南部的苏鲁交界处,竞争优势明显较弱,经济发展压力较大。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全县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加快扩量提质,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以“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为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抓“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立足特色优势产业,瞄准新兴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以产业规模体量化、产业结构更优化和要素支撑更强化为目标,提升产业规模与实施转型升级并举,保持比较优势与形成竞争优势并举,整合优惠政策与创新招商模式并举,调整产业布局与形成错位分工并举,呼应国家战略与构建特色载体并举,强化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要素支撑发展新经济,努力将临沭打造成为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系统布局,统筹发展。树牢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依托“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产业、项目、平台、区域、空间、人才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系统性。

坚持创新驱动,智能发展。紧盯产业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3+2”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建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坚持龙头带动,集聚发展。加强外引内培,强化重点支撑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行业地位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龙头企业,全面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产业配套协作体系,加速形成产业群体竞争优势、规模效益和扩散效应。

坚持质效优先,绿色发展。以提高产业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优化产品供给。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推动产业结构向清洁、高效、低碳方向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科学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发展动能。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向“3+2”产业集聚,营造风清气正的投资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围绕总量突破、结构优化、动力更新、主体壮大、质量提升、人才支撑、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等八大方面,全县“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为:

——总量突破。到“十四五”末,全县工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

——结构优化到“十四五”末,“3+2”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8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0%以上。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光电等三大产业。

——动力更新。“十四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0亿元,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0%、7%。实施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200个以上,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40个。

——主体壮大到“十四五”末,规模以上企业突破24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2户,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到3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户,新增挂牌上市企业(主板、创业板、新三板)5户。累计实施兼并重组企业5户。

——质量提升“十四五”期间,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获得省市以上质量奖5个。到“十四五”末,规上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4.5%以上,市级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0%以上,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2家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

——人才支撑到“十四五”末,引进10名纳入国家级人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人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数量比“十三五”末翻一番。省级及以上技术平台达到200个以上。

——两化融合到“十四五”末,智能装备应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市前列,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流程型制造企业数据自动采集率达90%以上,离散型企业装备数控率达50%以上,探索5G及互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争创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个以上,争创优势产业+人工智能项目3个以上,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家以上,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10家以上,注册上云企业覆盖率达80%以上。

——绿色低碳到“十四五”末,发展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改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以上,新增国家级绿色产品3个以上,严格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25吨标准煤。

“十四五”时期全县工业发展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单位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总量突破

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结构优化

“3+2”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2大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预期性

动力更新



亿元


预期性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额


亿元


预期性

实施设备投资超千万元技术改造项目



预期性

实施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



预期性

主体壮大

规模以上企业



预期性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预期性

新增挂牌上市企业



预期性

兼并重组企业



预期性

质量提升

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性

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工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


预期性




预期性

人才支撑

高端产业人才



预期性

省级及以上技术平台



预期性

两化融合

企业运用互联网开展研发设计、

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的比例


%


预期性

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


%


预期性

大中型企业关键管控软件普及应用比例


%


预期性

绿色低碳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

比2020年下降百分比


%


约束性

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

比2020年下降百分比


%


约束性

创建绿色工厂多少户



预期性

第三章 产业导向

第一节 提升发展特色产业

顺应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和“互联网+”发展趋势,以智能制造为抓手,积极实施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核心的“三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工业集中布局,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引导传统企业着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重视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持续发挥绿色化肥、高端化工、高端装备、食品加工、杞柳编织“3+2”产业经济支柱作用。至“十四五”末,“3+2”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

一、绿色化肥

发展方向和重点:抢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机遇,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作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发力点,重点突破腐殖酸活化、海藻酸高效提纯、生物源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型肥料增效、精细磷酸盐加工、磷石膏预处理及化学法处理、难溶性钾资源利用等技术研发瓶颈,重点发展缓(控)释肥、水溶肥、液体肥、生物有机(菌)肥、土地调理剂、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等高效、新型、绿色肥料和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化肥添加剂。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立土壤检测、智能配肥、农药种子、精准灌溉、农机具销售租赁及农化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性服务体系,促进从肥料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的转型升级。

发展目标:以打造“世界复合肥之都”为目标,到“十四五”末,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200亿元;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户,超30亿元企业2户。

二、高端化工

发展方向和重点:重点围绕高端精细及专用化工、医药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大领域,深入拓展环保型精细及专用化工,大力发展医药化学品,积极开拓高端电子化学品,拉长产品线,拓展产品面,实现多元化、高端化发展。(1)新型煤化工。大力引进煤—气—化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制甲醇、乙二醇、甲醛等煤化工产品,形成煤—气—化—合成氨—硝酸—复合肥为主的肥料产业链、煤—气—化—甲醛—胶黏剂—三聚氰胺等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链和煤—气—化—乙二醇—乙二醛—邓钠盐—吡啶等产品为主的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逐步向煤化工产业精深方向发展,构建新型煤化工、有机化工和医药化工高度融合的产业支撑。(2)精细及专用化学品。主动承接连云港、日照两大石化基地的辐射,重点打造胶黏剂、涂料、合成树脂为主的百亿级产业集群。(3)医药化工。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生物发酵、化学原料药等,培养发展成品药、养生保健药、生物制剂等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60亿元;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企业1户,超10亿元企业2户。建设国内独具特色的一流化工园区,打造“国家精细化工产业生产基地”。

三、高端装备

发展方向和重点:抢抓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重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形成以智能管材和精密铸件为基础,以高端液压元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为核心,以高端传动机械为纽带,以节能工程机械和高端智能农业机械为终端的闭环式产业体系。(1)工程机械。重点发展新能源工程机械、园林绿化与维护、林业开发、国防救援及适应极端环境的特种小微型等细分产品。(2)农业机械。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系列化复式作业机具、种子精选机、变量施肥播种机、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装备、节能高效烘干机等高效智能化农机装备,开发小型、专用农业机械及施药无人机,加速推进农机一体化进程。(3)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高精密液压元件、精密铸件、动力换挡装置、减速机、变速箱、驾驶室覆盖件、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配套和集成。(4)钢管加工。重点发展不锈钢管、镍基合金钢管、液压和气动缸筒用精密内径无缝钢管,超临界、超超临界耐高温耐高压合金钢管,高连接强度和高密封性能的特殊螺纹接头油井管。

发展目标: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县高端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100亿元,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企业2户,超10亿元3户,以及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大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重点产业链高端环节占比提高到30%以上。

四、食品加工

发展方向和重点:突出绿色、安全、生态导向,走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的路子,重点发展果蔬加工、动植物精深加工、酒水茶饮品、休闲保健食品等。(1)果蔬加工业。重点发展各种系列果蔬脆片、调和蔬菜、速冻保鲜菜、冻干果蔬、功能性食品等终端产品。(2)肉类加工业。大力发展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等深精加工制品,鲜肉制品向预冻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存储、食用方便方向发展。(3)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植物油、粮食制品、调味品剂等特色食品深加工。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开发多品种、系列化饲料产品和特种饲料(4)酒水茶饮品业。加快开发生态酿酒、蓝莓系列果酒、绿黑红茶饮品等,重点发展优质矿泉水、馥香型高端白酒、风味啤酒、绿色保健饮品等。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食品加工产业完成产值7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做精做细外销产品,积极开发高端、高附加值内销产品,打造“全国脱水蔬菜”基地。

五、杞柳编织

发展方向和重点:深入挖掘“临沭柳编”地理标志优势,积极培育和壮大设计、创新、资源、贸易等聚集优势,推动产业由传统杞柳编织向多材质天然材质编织转型升级,力争将我县打造成国内天然材质编织品贸易的主要集聚地和柳编产品的主要产区。鼓励金柳、荣华、白云、晴朗等重点柳编企业研发一批“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柳编系列旅游产品,促进柳编文化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个性化、多元化、集成化、定制化家居装饰类、文化旅游类、功能家具类柳编用品和文化创意产品。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杞柳编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临沭柳编在全国的贸易份额达到40%以上,力争将我县打造成“国内柳编贸易的主要集聚地”和“国内柳编产品的重要主产区”。

第二节壮大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县“十四五”时期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创新驱动,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光电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全县新兴支柱性产业,努力打造三大先进产业基地。至“十四五”末,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力争50亿元。

一、新材料产业

发展方向和重点:以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平台建设,加快人才引进,加强产权保护,建设技术密集型的新材料产业。以山田、金明寓建筑新材料、金蒙新材料、滨海开发区锂电池项目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陶瓷新材料、电池新材料、碳纤维新材料。陶瓷新材料重点发展纳米粉体涂装材料、金刚石微粉、成型碳化硅陶瓷密封件等产品;电池新材料重点发展铅蓄电池隔膜、电池级碳酸锂、锂电池正极材料等产品;碳纤维新材料重点发展碳纤维热电线、新型电缆用碳纤维复合芯材料等碳纤维制品。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二、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方向和重点:以促进医药中间体“扩量提质、转型升级、集聚跨越”为主线,以创仿引结合和政产学研一体为发展思路,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依托戴克、华盛化工、海佑福瑞、铭品、艾沃格林、科裕化工已形成的精细化工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推进原料药的升级换代,加强与生物制药优势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吸引生物制药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医药制剂新产品的研发创新能力,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生物发酵、化学原料药等,培养发展成品药、养生保健药、生物制剂等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入东中部转移的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在临沭化工园区落户,主动承接国内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力争有1-2家的国内知名的医药企业落户,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集聚的新格局。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三、电子光电

发展方向和重点:以佛光照明科技园、新型工业化实验区光电产业园为载体,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关联企业,重点发展LED光电显示、电子元器件。LED光电显示重点发展LED灯具、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LED外延及芯片等产品;电子元器件重点发展晶体振荡器基件、半导体分离立器件、光电线缆、印制电路板等产品。

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第四章产业布局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大力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引导各园区培育壮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产业链完整的主导产业,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根据产业分布现实基础和要素集聚方向,进一步引导优化工业空间组织方式,逐步构建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滨海新型工业化试验区、青云工业园、店头工业园为辅助,曹庄、大兴、玉山、石门、蛟龙工业集中点为协作的优势互补的“1+3+5”的良性互动格局。

“一区”临沭经济开发区,突出规划引领,补齐配套服务短板,加快产城深度融合,提高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建设临沭西翼城市形象轴;实施百亿级产业跨越工程,推进化工产业减量替代、装备制造高端攀升、生物医药扩量提质、现代服务业集聚跨越,重点发展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绿色食品、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县“3+2”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

“三园”:滨海产业园,对现有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对接县城向东发展,推进园区向西发展,更好的与县城融合,加快增强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道路、通信、能源、环保、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物流产业基础设施,逐步推进供暖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设置居住、教育、医疗、公交等公共服务项目,规划建设商务特色项目、休闲服务设施,建成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智慧物流产业,建设临沭东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青云工业园,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和生态优势,依托临沂乡村振兴“三步走”和,立足全县食品产业基础,着力招引布局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对接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基地,链接全县铸造、零部件等产业基础,着力招引布局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打造支撑全县长远发展的新增长极。积极培育壮大柳木家具、电商物流。店头工业园,借助环保、安全生产、能源价格等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加速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积极推广应用铸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努力提高铸造企业发展质量水平及效益水平。推动现有5家铝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工业铝型材、军用铝型材等中高端产品。

“五个集中区”:即曹庄、大兴、玉山、石门、蛟龙重点镇驻地,以发展机械、农副食品加工、新型建材、服装加工、造纸、五金工具等产业为主形成的工贸型城镇,着力打造全县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第五章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全县要始终坚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提升双轮驱动,以新兴产业、先导性产业为引领,特色产业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增量集聚突破、存量转型升级、质量全面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第一节 积极培育经济增量,壮大工业规模总量

一、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增量的主抓手,围绕“3+2”产业定位,抓住关键环节,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力争在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关键企业上求得大的突破。建立全县重大产业项目库,着力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产业带动强、市场前景优的项目。大力推动企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催生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产业体量和产业质态,着力培育3个百亿级规模产业。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二、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积极探索园区合作共建新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推动招引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增强园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聚焦园区产业定位,以园区现有企业为依托,突出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增强园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创新园区招商模式,立足“三位一体”招商模式,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用足用好招商资源和平台,强化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和商会协会招商,提高重大项目招引精准率和成功率。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各类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积极运用产业发展基金,以有偿使用的方式支持重点园区的发展。

三、实施企业梯次培育

鼓励金正大、史丹利等上市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国际化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深入实施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工程,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实施小升规企业培育计划,通过“四创”(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材料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

第二节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提升培育先进制造业

以工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为目标,着力优化提升存量、培育发展增量。推进绿色肥料、高端化工、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四大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智能转型发展;推进电子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快速做大做强。瞄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沿,立足已有产业基础,积极培育智能制造高成长性产业,延伸主导产业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着力提升先进制造水平,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按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融合拓展、绿色生态”的优化提升思路,立足全县传统产业发展实际,以“3+2”主导产业为改造提升的重点,引导企业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加快智能工厂改造和智慧园区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中下游产业链的培育,促进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坚持装备智能化、控制数字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鼓励高端装备企业向机器换人、自动化减人等高端、智能转型升级;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专注优质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地域特色品牌培育,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模式。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业定制经济,推动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促进工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和融资租赁、产业保险、互联网金融等科技金融服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水平。以“互联网+”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推进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着力打造临沭铁路物流园、汇商工谷仓储基地、无缝钢管交易市场,形成临沭工业经济的集散中心,以大市场带动大流通,以大流通引领大发展。

第三节持续推进技术改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狠抓技改有效投入

围绕智能制造、品种质量、两化融合、节能减排等领域,确定我县重点行业关键环节实施技术改造的项目目录,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提升企业智能化、绿色化制造整体水平。加大我县重点产业领域数控化装备升级换代、技术装备智能改造和关键岗位机器换人等系列工程的技改投资,加速推进我县产业装备升级。积极申报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强化对技术改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提高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二、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重点引导食品加工、家居制造、高端装备、功能材料和高端化工等产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关键基础材料、突破新工艺和产业技术,实现关键技术自主保障。引导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产业技术基础,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围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构建产学研用合作交流平台,到2025年,实现我县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和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提高投资质量效益

大力开拓技术改造项目源,储备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强、投资力度大的优质技改项目。重点引导绿色化肥、高端化工、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行业领域进行装备更新换代、生产线智能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引导行业加速向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延伸。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后评价,切实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第四节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一、加快提升工业产品质量

围绕食品饮料、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集中优势资源破解制约我县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质量问题。推动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性质量管理团队。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先进质量保证技术和智能装备应用,着力促进重大装备、关键原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等产品的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转型。

二、实施质量技术标准战略

加快推进我县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接轨。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增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推动优势技术和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鼓励重点产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鼓励并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

三、推动名品名牌创建

依托传统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积极推动优质产品注册国际商标。鼓励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自主知名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加强对区域性品牌的研究,寻求突破口和切入点,制定推进方案,力争实现实质性突破。

专栏1 质量品牌工程

积极创建全国质量标杆,每年选择若干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产业板块和品牌企业,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核心技术配套能力、构建全产业链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组织重大质量攻关;推广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质量品牌高管培训和TQM普及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完善工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到2025年,全县重点产品质量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领域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以上,每年新申报山东省著名商标2件左右,山东省名牌产品个2以上。

第五节深入开展智能制造,促进融合互动发展

一、推进企业互联网化升级

大力实施“互联网+工业”工程,推动企业互联网化升级。加快推进研发设计协同化,加快培育本地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全流程的信息化应用,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自评估和信息化诊断活动,继续抓好星级数字企业创建工作,在大中型企业中普及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引导和支持企业信息化改造,每年实施一批信息化改造提升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实现传感网、智能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推进企业在协同设计和研发、协同制造或云制造、供应链协同、集成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工厂等实现融合创新。

二、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分层次做好工业2.0补课、3.0提升和4.0示范,力争在重点领域智能化上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面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依托家居制造等定制化程度高的行业基础优势,鼓励并帮助其车间局域网向互联网开放,打造家居制造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内外部生产、设计、销售、物流等环节的云协同体系,培育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

三、大力推动企业电商拓市

鼓励和引导企业电商化改造和电商团队建设,利用京东、苏宁易购、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及行业性电商平台,开展O2O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创新。鼓励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B2B电子交易平台,在白酒饮料、脱水蔬菜、绿色肥料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着力发展个性化定制。大力开展企业电商普及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

四、完善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推进“网+云+端”(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架构体系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制造的支撑体系。联合政府、园区、企业和运营商,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实现工业互联网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加强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等工业智能终端的普及,加快实施终端入网工程,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专栏2 智能制造工程

推进重点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加大智能装备的研发和引进,加速推进装备智能化更新,推进“机器换人”实施进程,提高核心生产流程和关键生产技术的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鼓励企业运用和研发智能制造软件,推动制造执行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的广泛深入应用。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集成商,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综合集成应用。到“十四五”末,力争打造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车间),2~5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车间)。

第六节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一、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与省内高校加强合作,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更加注重合同研发、校企联盟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产业提供专业对口的高技术人才。到2025年,力争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食品加工等优势领域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实施制造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参与绿色肥料、食品加工和功能新材料等行业的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维护。绿色肥料行业着力布局研发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新型肥料。机械装备行业,重点突破中高压液压泵阀马达的技术难题;食品行业在获得QS认证的基础上,加快ISO9001-2000国际质量、HACCP-EC-01食品安全、IFS和BRC等国际认证步伐;绿色建材行业,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功能材料行业,引导发展纳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技术。

三、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从事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等的孵化基地。选择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化,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互联网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为依托,强化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成果信息发布、共享、对接和交易服务平台。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程,每年甄选并推广应用一批关键新技术和重点新产品。

第七节推进绿色生产制造,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一、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经济的意见》和评价办法、支持政策,牢固树立生态工业理念,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耦合,加快企业生态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到2025年,使生态化成为工业企业普遍共识,生态工业经济推进机制基本形成,生态工业经济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深入实施“四减四增”专项行动,在化工、机械等传统行业退出一批低端低效产能,切实淘汰钢铁、化工等落后产能。

二、实施节能改造重点工程

加强节能评估审查,重点关注钢管加工、化工等重点行业和年综合能耗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改造。做好节能改造项目储备,推广一批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企业能源智慧化管理,推进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倒逼工业企业能效持续提升。

三、推行工业清洁生产

在钢管加工、化工、化肥等重点行业,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机制。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治理装备技术发展,满足环境保护对技术装备的需求。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支持企业采用源头减量、减毒、减排以及过程控制等先进成熟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汞污染削减、铅污染削减、高毒农药替代、废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改造,实施一批清洁生产推广应用示范项目。推进开发区的循环化改造,推广产业布局耦合循环链接,到2025年,把我县开发区创建成为生态园区。

专栏3 绿色制造工程

对化工、化肥、钢管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在原料选择、生产工艺、绿色消费、有效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统筹推行绿色制造,推广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工艺,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实现持续改进。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重点企业的能耗监测和控制,完善工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提高工业能源的利用效率。“十四五”期间,每年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5项以上,节能量达到5万吨标准煤。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

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生态工业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开发和保护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全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坚持通过有序开发、合理开发,以实现生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高度重视生态基础设施的供给和完善,致力通过污染物收集、污染物处置、清洁能源供应“三个能力”提升,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努力让“原生态”转变成“优生态”。

二、健全联动机制,推进规划落地

一是形成层级明确、依法施行、管治有效的规划决策、实施和监管体系,健全协同管理形成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引领性、科学性和严肃性。二是通过合理划分管理权限、部门主动协同放权和进一步提升基层部门的承接能力,健全协同管理实现机制。三是健全协同管理监督机制,各部门要凸显职能优势、资源优势、业务优势,逐步形成协调配合、信息互通、监督到位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规划的宣传培训。广泛宣传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方向、产业重点,组织开展规划专题解读,帮助各县区、各部门了解掌握我县“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工作任务。

三、加强监督考核,实行动态评估

一是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相关责任部门任务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管,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实行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动态管理和监督,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及时就规划调整提出政策建议,强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年度目标考核,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执行机制,提高规划实施水平。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能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是理顺职责,厘清权责边界,持续完善负面清单,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交叉错位问题,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二是推动资格资质去行政化改革,深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综合行政执法等改革,推广区域评审、压减审批流程,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效能,出台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政务生态。

第二节加强财政引导,增强保障能力

一、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明晰政府与市场行为边界,促进市场主体在自由竞争下自我调节和发展。一是在产业培育上突出市场导向,清理各类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扶持重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等。二是探索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三是综合运用创业扶持资金,用于创业项目征集与开发推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建设支持、创业培训基地扶持、个体创业扶持、新创办小企业扶持等。

二、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工作,助理中小企业发展

各级部门在年度政府采购项目中,要安排不低于一定比例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鼓励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

三、加强重大项目动态跟踪,优化企业服务。

一是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对各重大项目实行动态跟踪,“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定期梳理在建项目情况,针对未达到进度的项目,逐个分析原因、制定对应措施。二是积极帮助落实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税、进口设备减免税等各类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投入的积极性。

第三节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改善融资环境

一、创新金融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重点推广“厂商银”、应收账款质押等供应链融资工具,破解实体经济不动产抵押不足难题。鼓励银行机构落实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无还本续贷政策,积极开展企业转续贷方式创新,通过限额循环贷款、宽限期贷款、年审制贷款、中长期流贷、分期偿还贷款本金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难题。二是支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租赁公司、典当公司等金融组织。加强企业债务融资服务指导,充分发挥银行、券商、会计等中服务机构的服务作用,畅通债券融资信息,积极为企业融资提供保障。三是创新金融供给路径,切实按照供给侧改革“降成本、去杠杆”的要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探索信用产品服务金融管理新模式,加大金融机构开展直接信用贷款工作力度,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进一步提高新增直接融资比重。四是组织开展全市性银企合作项目对接会、小微企业融资对接“金融服务直通车”、市县(区)“金融服务大篷车”等活动,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紧缺问题。

二、提高资本运作意识,发展资本市场主体

一是用市场化的手段,从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遴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营业务突出、经营管理规范、具有较高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企业,纳入省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同时加大股改上市推进力度,帮助企业经营者树立资本运作的观念和信心,增强利用资本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大力引进、培育、发展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债券投资基金、企业并购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四节提升公共服务,打造发展平台

一、创新服务方式,集聚创新要素

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投资集聚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开放型经济平台、基础实施承载平台等一批新的载体平台建设,形成多种平台叠加、聚合支撑发展的优势。二是遵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企业需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新模式,积极构建创新服务战略联盟,为中小企业开展难题诊断和咨询等相关服务。三是支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重点培育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吸引知名高校或所属科研院所、国家或省部属科研院所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或分支机构。四是引进跨国(集团)公司单独设立或与我县科技型企业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

二、组建行业联盟,深化企业合作

一是围绕我县新兴产业,鼓励组建新兴产业联盟,从事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重大产业化项目联合开发,共同进行市场推广,促进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二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配套合作,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区域生产网络,引领产业链整体升级。三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在不同的研发和产业化阶段,采用开放实验室、联合实验室、项目公司等形式,由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投资公司等共同参与重点项目,各主体按照协议或股份享有成果权益。

三、化解要素制约,提升保障水平

深化资源要素改革。加强煤、气、油、电、运等要素保障,在前期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水、电、气、热等资源要素成本。同时进一步提高要素供给质量,重点解决企业反映突出的用水、用电、用热、用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提升工业用水质量,满足企业对导电率等指标的要求,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加快电网建设,增强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减少企业因线路故障造成损失。着力化解供热价格偏高等问题,加快热源点建设,解决供热压力、温度不稳定等问题。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第五节健全引培机制,强化人才支撑

一、制定人才规划,完善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大力实施“五大行动计划”,制定“十四五”工业发展人才工作方案,针对不同层次的产业人才实施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二是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制定行业领军人才、行业技术骨干和优秀技术工人的学习培训方案,与本地和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联系,形成产业人才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常态化机制。三是坚持人才优先,完善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等各方面的工作机制,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一是着力完善相关人才工作政策,搭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各类平台载体,在对企业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方面加强保障和激励的机制建设,突出科学合理、务实高效,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二是坚持招商引资和招人聚才并举,将产业引进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广泛吸纳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的人才,重点在集聚、吸引、培养、发展高层次、创新型、科研类人才上下功夫,形成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三、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优化高端人才支撑。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突出务实高效,开展企业家系列专题培训,重点组织好“长中短”结合的系列培训,定期举办涉企政策辅导、职业经理人培训等“订单式”专题系列讲座。突出互动交流,搭建企业家沟通合作平台,开展“企业家赴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活动,采取“参观考察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先进企业考察学习;举办“临沭县企业家沙龙”、“临沭县企业家讲坛”等活动,开展“企业管理专家咨询义诊”活动。通过开展优秀企业家选树、强化舆论宣传、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等方式,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