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总体规划>>正文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2021-12-02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fzhggj/2021-0000665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  2021-12-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linshuxianfzhggj/2021-0000665
发布机构: 临沭县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目录: 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 2021-12-02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基础环境

第一章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1.发展成就

2.存在问题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第二篇总体要求

第三章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

1.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

3.战略定位

4.目标任务

第三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第四章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第五章推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

第六章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第七章提高科技平台建设能力

第八章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水平

第四篇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

第九章强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1.高端装备

2.高端化工

3.新能源新材料

4.食品加工

5.杞柳编织

第十章优化产业园区式发展

第十一章提升产业链条式发展

第十二章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第十三章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第十四章打响“临沭服务”品牌

1.现代物流业

2.金融服务业

3.科技服务业

4.会展服务业

5.商贸流通业

6.文化旅游业

7.餐饮服务业

8.体育服务业

第五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十五章持续促进内需提质

第十六章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第十七章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八章增强内外双循环动力

第六篇全面推进改革攻坚

第十九章深化阳光政府建设

第二十章强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二十一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十二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十三章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第七篇探索乡村振兴临沭模式

第二十四章筑牢现代农业基础地位

1.做优做强做大农业基础

2.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3.提升产品品牌建设力度

4.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5.增强农业发展保障支撑

第二十五章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1.培育发展新型产业

2.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第二十六章加快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十七章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1.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3.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十八章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2.推动农村清洁取暖工程

3.引导村庄差异化发展

第二十九章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1.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治理

第八篇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十章 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

1.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

2.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后花园的“临沭美景”

3.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大后方的“临沭高地”

第三十一章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1.优化提升中心城区

2.打造特色宜居城镇

第三十二章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九篇建设标杆新型智慧城市

第三十三章 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十四章 强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篇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第三十五章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十六章 优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十七章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十八章 提高社会志愿服务水平

第三十九章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

第十一篇 绘就绿水青山临沭画卷

第四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四十一章 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1.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2.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3.完善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第四十二章 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四十三章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第四十四章 推进双向双边合作

第四十五章 提升外贸发展能级

第十三篇 构建和美幸福新临沭

第四十六章 建设共同富裕和谐社会

1.巩固拓展稳定脱贫攻坚成果

2.稳定就业促进增收

3.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4.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推进统战双拥工作

第四十七章 筑牢社会安全屏障

1.提升智慧化应急管理体系

2.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3.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4.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5.保障食品药品粮食安全

6.推进社会稳定和治安事业发展

7.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8.深化法治保障体系建设

9.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第四十八章 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

1.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2.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3.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4.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5.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十四篇 保障规划有力实施

第四十九章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1.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4.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第五十章 保障规划有序实施

1.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加强规划管理衔接

3.强化规划组织落实

4.完善要素保障体系

5.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十五年发展宏伟蓝图,是指导临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和实施各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基础环境

第一章 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全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动能转换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效果初显,城乡格局逐步优化,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成效,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对接临沂融入临沂取得实质性进展,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8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6.1%,是2010年的2.3倍,是2015年的1.4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亿元,年均增长3.4%;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26.8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二五”末的13.2:38.3:48.5调整为2020年的13.2:32.1:5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429元,是2010年的2.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23元,是2010年的2.3倍,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翻番”的小康目标如期实现。

二、动能转换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效果初显

农业稳步发展。完成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25.9万亩。注册农产品商标200个,认证“三品一标”90个,创建市级以上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个,创建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6家,带动农户11万户。创建市级农业“新六产”乡镇3个、示范经营主体10个。“临沭花生”、“临沭地瓜”、“临沭柳编”创建国家地理标志。绿色生态种植和社会化服务模式走在全省前列,被刘家义书记等领导批示肯定。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加快推进,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金丰公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发展服务典型案例,统一农业科技示范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

创新平台支撑有力。拥有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27个、省级创新平台36个、市级科研平台89个。荣获国家火炬计划临沭复合肥产业基地、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绿色肥料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国家计量助推企业提质增效优秀案例1个。新增国家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甲级设计资质1家。

科技研发持续提速。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全国石化科技进步奖12项、省科技进步奖19项、市科学技术奖99项,4人次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全县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中国驰名商标10个、山东省名牌6个、山东省著名商标25个。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处,建站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7.2%,研发经费10.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21%,位居全市第一。

动能转换全面起势。传统动能改造稳定推进,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3亿元,一大批拉动效应明显、震撼力强的项目先后落地投产。常林集团完成破产重组并实现盈利。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先后完成8个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建设。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工厂,1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市“专精特新”企业,10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军民融合企业,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中心,5家企业入选省工业互联网企业培育库。新型肥料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

服务业健康发展。顺利通过“中国柳编之都”复评和苍马山·冠山景区国家4A级景区复核,沭河古道景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全县2A级以上景区达到8家。成功举办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百合节、桃花节、蓝莓节、惠民消费季、亿龙水上风情园电音节等旅游节会。被评为省电子商务示范县。供销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百强县级社,青云镇获评中国淘宝镇、省级购物旅游示范乡镇,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评为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金丰公社成功创建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商业步行街被评为省级旅游休闲购物示范街、临沂市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天醁山生态小镇荣获2020年度省服务业特色小镇培育单位。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358.7亿元、307.5亿元,较2015年末分别增加121.8亿元、118.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28%、12.57%。

三、城乡格局逐步优化,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城市设施日臻完善。政务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创业大厦等“五馆一中心”建成使用,拉开北城发展新篇章。户籍城镇化率为45.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5%,建成区面积25.4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新增城市园林绿地面积105.69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6167户、老旧小区73个。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4处、“乡约临沭”记忆馆58处、文化广场282处、图书馆文化馆分馆15处。临岚高速通车,城东一路建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和省级文明县。

美丽乡村加速振兴。坚持区域联动、中心带动、城乡互动,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完成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改造提升4米拓宽至6米的村村通道路240余公里。524个自然村全部通上自来水,实现“同网同质不同价”。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2个、市级美丽乡村29个、县级美丽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5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33.3%。郑山街道、临沭街道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蛟龙、石门、曹庄、青云、店头、大兴、玉山7个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曹庄镇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镇”,青云镇荣获省级产业强镇。山里村荣获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村,朱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沭河长廊、七彩百合荣获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成效

打好大气防治攻坚战。建立县、镇街、村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实施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扬尘污染治理等攻坚任务。氨氮排放量消减率、二氧化硫排放量消减率等约束性生态指标均完成市下达任务。2020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70,PM2.5平均浓度为45μg/m3。超额完成“十三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7%的目标任务。

打好碧水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重点开展了牛腿沟、苍源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消减率完成市下达任务,国控省控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实施污水处理工程和改造提升,完成城区污水直排口治理。

打好土壤防治攻坚战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行动,完成对51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情况调查,排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录和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沭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金正大中以现代农业示范园被评为省级生态循环示范基地。

五、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开放成果更加丰硕

全面深化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市率先设立县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梳理“一次办好”事项1972项,208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集中实施。先后被列入全省重点事权改革试点县、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县、全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县。被评为全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专项评价先进县。县人民法院审判全流程改革、完善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等司法体制改革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入选全国第十批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农村活力有效激发。

扩大对外开放。“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38.7亿元,年均增长21.3%,累计引进过亿元项目129个,实际到位资金370亿元。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建立“临沭籍在外人才库”,自主培育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30余人、国外智力项目65个,硕士研究生、重点院校本科生600余人;组建了北京、上海、深圳3个在外招才引智工作站,3个项目入选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金正大入选首批山东省海外离岸创新人才项目。先后荣获国家级出口柳编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省服务贸易特色服务出口基地等称号。2家外贸企业被评为国家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13家外贸企业被评为省重点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企业。

六、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社会保障稳健有力。财政投入154亿元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是“十二五”时期1.68倍。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4.2万人、4.02万人、4.68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111.5%、108.5%和135.89%。社保资金落实率94.5%,连续16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全市率先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建设农村幸福院63处、县级福利中心1处,区域性敬老院4处。集中供养特困人员207名,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2%。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创建省级四型就业社区11个,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实现全覆盖。

社会治理更加有效。实行网格化管理,划设608个基础网格,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制度,构建“中心统筹、五化并举”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治理”模式。信访维稳和积案化解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社会安全感、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中小学“大班额”全部清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临沂市工业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临沭县星辰乐农行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品牌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卫健事业快速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荣获首批国家健康扶贫示范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进县。县人民医院新院完成搬迁并投入使用,县中医院建成中医药医共体。全县拥有床位2739张,创建省、市级示范标准村卫生室22个,全科医生万人比全市第一,互联网医院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县域全覆盖,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建成使用,承办省级体育赛事7项,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脱贫攻坚成果显著。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5亿元,完成247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2729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建成401个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收益实现全覆盖。获习近平总书记扶贫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作为全国唯一县区扶贫案例在国务院扶贫办作典型发言。“党建+”扶贫、农机助力脱贫、文化精准扶贫、“非遗+”脱贫等案例分别被国家和省推广。

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成立疫情处置指挥部,建立网格化防控体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累计治愈患者4例、筛查管理密切接触者163人,点对点闭环接回469名境外来人、3391名省外来人,实行集中隔离和健康监测。选派3名业务骨干驰援武汉,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完成3家县直公立医院、12家镇街卫生院和5家民营医院的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建设,对境外来人、重点地区来人等各类重点人群开展核酸检测15.1万人次、冷链环境样本核酸检测5.7万份。扎实做好社保减免缓工作,为1316家企业减免社保费1.56亿元,通过创业贷款、岗位开发补贴等带动就业2800余人。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社会服务、残疾人保障等体系,为1150人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48.09万元。减免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420万元,降低非高耗能工商业用电成本2335万元。

社会事业扎实有力。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双拥工作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县八连冠,征兵工作创造60年无责任退兵全国纪录。人民防空、公检法事业成效明显,妇女儿童、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市场监督、安全生产、统计、审计、法治、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防震减灾、气象、史志、档案、禁毒等工作不断进步。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全县上下坚定不移抓项目、持之以恒优环境、凝聚共识增合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为“十四五”发展夯实基础。客观分析,高质量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任务繁重。

要素支持力度不足。土地、资金、用工、用能、人才等支持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低效闲置土地再利用、融资成本增大、用工困难、能耗约束、人才流失等问题日渐凸显,经济发展全要素支持体系急需完善。

大项目好项目偏少。“3+2”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招商引资亟待提高门槛,尚未构建形成集群式、链条式、园区式发展格局。引领行业之先、占领战略制高点的高质量新兴产业项目和贡献大的项目不够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营商环境需改进优化。政府服务效率和能力有待提升,办事流程不够优化,部门信息共享不够畅通,行业监管仍需改进,这些都需要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

第二章 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全球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临沭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临沭将面临国际新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格局和数字经济时代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发展新变化带来新机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引发了全球政治经济的剧烈变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及经贸往来等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全球治理结构现存的矛盾和压力进一步凸显,各国的战略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发展模式竞争、地缘政治竞争进一步加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订和中欧投资协定达成,为更好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深度融入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国内发展新要求带来新机遇。新形势下,全国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大力发展新动能,实施更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有效应对舆论战、经济战、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的准备,紧抓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推广,构建“数字中国”,释放现代物流系统、工业化产能的优势,为临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新活力带来机遇。

区域发展新格局带来新机遇。国家正深度布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我省正积极推进胶东经济圈、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进程,全市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勇做鲁南经济圈排头兵。江苏省正在全力推进苏北振兴战略,连云港正按照发展成“国际化港口枢纽城市、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特色化海滨旅游城市、生态化休闲宜居城市”的目标前行。临沭位于临沂、日照、连云港三市中心,区域协同发展机遇不断叠加,将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畅通国内大循环带来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硬件和软件、渠道和平台,保证循环畅通。临沭实施沭河滨河大道、沂沭铁路、罗岚高速、长深高速公路连接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畅通与周边区域沟通渠道,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动脉,敞开谋求发展、拥抱未来的大门,为进一步融入到大循环中提供机遇。

数字经济时代主旋律带来新机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为临沭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智能翅膀”,实现产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经济发展新调整带来新机遇。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在加快。抓牢这一趋势带来的机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引力度,加速传统动能腾笼换鸟节奏,为临沭高质量发展赢得空间和维度。

第二节 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临沭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交织,在很多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竞争力不强。经济总量偏低,与周边县区相比,临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和产业集群,但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不强,经济体系的灵活度和适应性不够。传统基础设施布局不够合理,新型基础设施刚刚起步,对外联系的交通设施有待于提升。

安全生产形势逼人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虚化,企业和政府齐抓共管、同频共振不到位,安全生产工作方式方法亟待提升,全流程全链条安全管控、安全事故发生防范能力有待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须“下硬手,出重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社会治理风险增多。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重点群体失业风险增加、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金融领域存在风险等问题凸显,加之社会结构转型加快、外部输入性风险增多、网络传导扩散效应增强,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的挑战更加严峻,需要全面提高治理能力,调节好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第二篇 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传承弘扬践行沂蒙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思维,在“十三五”发展成就基础上乘势而上,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三章 开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

“十四五”时期,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的均衡发展,需要改变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理念,从战略上强化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和统筹考虑,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多关注社会建设的新需求、新矛盾和新任务,更多关注全方位的社会事业、社会治理问题,更多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紧扣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坚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不动摇,以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新时代和美幸福临沭建设。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系统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工业强县。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三链”协同,加快传统产业智能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步伐,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园区式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注重人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鲁南经济圈、淮河生态经济带,全面对接长三角地区,积极对接日韩,紧盯欧美再工业化进程,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和范围,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对外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城乡融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把镇驻地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科学合理布局村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精致美丽、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弘扬沂蒙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沭重要讲话精神,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激励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让沂蒙精神在临沭绽放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凝聚形成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坚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以构建和美幸福临沭为主线,全力推进临沂-临沭一体化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着力建设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践行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乡村振兴“三步走”样板示范区、鲁南苏北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奋力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花园卫星城。

弘扬新时代沂蒙精神践行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嘱托,结合新时代要求发扬光大沂蒙精神,传承双拥模范优良传统,更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争创全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县域样板。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主动全面对接长三角,坚持产业链招商、优势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整合现有工业园区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构筑良好产业转移平台,扩大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引入,着力引进一批“统帅企业”“领航企业”和配套产业项目,打造长三角产业转移大后方的“临沭高地”,成为山东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

乡村振兴“三步走”样板示范区。紧扣临沭优势和特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以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中心城市后花园的“临沭美景”为着力点,建立种养、灌溉、施药、配肥、农机制造租赁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有序开展“山之线”“水之线”美丽乡村建设,做足做活“山之秀”、“水之灵”文章,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打造乡村振兴临沭模式,争创全市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区。

鲁南苏北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放大鲁南及胶东经济圈、淮河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日韩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叠加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战略,聚焦“3+2”产业集群建链、补链、强链,推进布局集中、资源集聚、要素集约,走集群式、链条式、园区式产业发展新路,一体推进“一区三园”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市场准入、环保安全、财政金融等措施,倒逼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壮大,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打响“临沭制造”“临沭智造”品牌,构筑鲁南苏北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第四节 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新起点上再上新台阶,实现与临沂市区的一体化发展,推动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幸福指数、人居品位大幅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迈入全市第一方阵。

二、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临沭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实际,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在鲁南经济圈和临沂市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凸显,成为促进南北格局优化、国内国际市场高效串通的战略节点,新时代现代化强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产业迈上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产业生态链。

城乡统筹呈现新格局。中心城区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镇街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城镇管理和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形成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新格局。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水域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群众满意度、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2035年远景目标

2035年,临沭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综合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方阵,稳步迈入全省第二方阵前列,基本建成有区域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强省建设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标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临沭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临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开放水平再上新台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发展成为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健康之城、幸福之城。

“十四五”时期临沭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指标(单位)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GDP增长速度(%)

3.2

6以上

预期性

(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5

60左右

[7.5左右]

预期性

(3)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5.5

预期性

(4)“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

20.8

26

[5.2]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5左右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个)

1.6

2

[0.4]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左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4.7

6以上

预期性

(9)城镇登记失业率(%)

2.54

3.5以内

<3.5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预期性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1.55

2.65

[1.1]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3

94

[1]

预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5

预期性

(14)人均预期寿命(岁)

78.2

79.2

[1]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32.4]

完成市分解任务

约束性

(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17)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例(%)

73.5

约束性

(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比例(%)

60

约束性

(19)森林覆盖率(%)

9.56

10.58

0.204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0)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31.58

32左右

约束性

(21)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完成上级任务

约束性

备注: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十三五”累计值;

2.绿色生态方面前4项约束性指标,按照市分解任务落实。

第三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坚持创新发展战略不动摇,发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引擎,积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服务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落实专业人做专业事,创建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促进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第四章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

对接全市五项重大人才工程和五项重点人才计划,健全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实施“人才+项目+平台”的人才培育模式,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体系。继续推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以临沂市工业学校为依托,形成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招生与就业对接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强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培育新型职业经理人。建立科技、人才、招商“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推进创新团队、创业项目落户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孵化基地,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软实力。

第五章 推进高层次急需人才引进

依托各类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引进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紧缺急需优秀国内外人才。将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建立“人才团队+项目+资金”一体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模式,建立服务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智库”。实行优秀应届生招引计划,逐步完善实习研修、工作居留和创新创业奖励制度,着力吸引山东籍国家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到临沭实习、工作。实施人才回流计划,鼓励在外临沭籍高层次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健全“引、育、用、留”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使用和激励制度,鼓励高层次科技人员带资金、带项目创新创业。

第六章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主导优势产业信息化升级步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紧盯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快创新人才库、技术需求库、科技成果库建设。鼓励核心龙头企业不断强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尽快转化一批附加值高、含金量足、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形成原创成果持续流入的良好局面。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高质量发展指标,继续提升专利技术的应用水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揭榜挂帅”,以项目为依托,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融合,促进科技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

第七章 提高科技平台建设能力

聚焦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的创建,精心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孵化平台,着眼构建“互联网+”与传统创业载体相融合的具有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全要素创新创造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服务中心、创业大厦运营管理中心等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创新创业服务。鼓励创新孵化载体采用自建、合作共建或引进等方式,建设研发、设计、试验、工艺流程、装备制造、检验检测等共享服务平台。深化与中科院、高校等科研机构、重点院校的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建立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第八章 提升服务创新能力水平

围绕提升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发挥“双创”线上平台作用,整合优化政府、企业、人才、技术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机构等资源配置,提高科技资源集成和服务推送。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服务等优才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创新中。整合设立县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加大县财政对科技创新奖补力度,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 打造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以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积极对接长三角、淮海经济带,深度融入鲁南经济圈,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安全化发展,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依托“一区三园”平台,围绕“3+2”产业集群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园区式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加快构建“钻石品质”、“钻石品牌”、“钻石品位”相得益彰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3+2”产业与服务业、新兴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

第九章 强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顺应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发展趋势,聚焦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重视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速机器换人进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做强“3+2”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节 高端装备

聚焦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农业机械、关键零部件及系统等领域,突出产品智能化、无人化、电动化、精细化,推动由装配向整体智造转型,打造全国知名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一、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智能工程机械。以突破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为主攻方向,以发展高端大型工程机械、新能源工程机械为重点,发展噪音低、高效率、超节能的挖掘机、装载机、掘进机等智能工程机械,通过提高研发投入,推动工程机械向智能化、大型化、轻量化、节能化、自动化、功能多样化发展。

智能农业机械。瞄准中高端市场,加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新型智能大功率拖拉机、智能耕种机、联合收获机、高效烘干机、多功能一体机、秸秆收集处理机。

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坚持自主研发和科技引进相结合,着力突破农机智能导航、高效节能、远程运维、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和系统应用,重点提升精密铸件、高端液压件、制动总成、汽车变速箱、传动齿轮箱、汽车零部件研发和制造水平,实现材料轻量化和产品智能化,破解关键零部件“卡脖子”现象。

二、产业发展转型路径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层次,重点开发多功能、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产品,形成以精密铸造为基础,以高端液压件为“核芯”,以高端传动机械为纽带,以节能环保智能控制工程机械和高端智能农业机械为产业终端的闭环体系。

推进产业智能发展。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制造”“工业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瞄准智能农机、智能工程装备、精密铸件、精密液压件等高端领域,鼓励企业向机器换人、生产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探索工业互联网及5G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引领企业加快网络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集成应用,全面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构建智能制造新体系。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运用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产业低碳升级,鼓励推动企业节能环保技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推广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成套装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规范高端装备产业行业管理,促进低端低效产能加快退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链式合作,构建企业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协同制造,提高产业链条上下游配套能力,拓展产业发展生态链条。

专栏1 临沭“十四五”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1.临沂圣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年产60万套特种车桥和变速箱零部件项目;2.一德慧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万(台)套工程和农业机械电子线束及产业化项目;3.路友装备公司年产200套大型龙门剪切机项目。

节 高端化工

以化工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围绕肥料、精细化工两大领域,坚持创新、智能、绿色发展,引导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推进肥料行业转型升级,扶持精细化工做大做强,打造国家级绿色化工基地。

一、肥料行业

积极应对国家化肥减量替代计划,加快肥化融合,发展新型复合肥料、生物有机肥料、农用助剂,鼓励企业向下游农业服务、土壤改良领域延长链条,发展新型肥料与农化服务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推进新型肥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支持传统优势肥料提质增效。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复合肥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做精做细缓控释肥,逐步减少低端复合肥料产能比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专用肥、微量元素肥、水溶性肥、液体肥等高端肥料,有效提高肥料科技附加值。

鼓励发展绿色生物有机肥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符合现代绿色农业施肥需要的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生物有机复合肥料、功能性肥料,同步发展抑制剂、促进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肥料助剂,加快菌肥一体化步伐。

(二)产业发展转型路径

促进肥料产业整合升级。根据化工企业分类提升有关方案,研究制定中小肥料企业退出生产加工机制,引导退出生产加工肥料企业向肥料服务商转型,鼓励骨干肥料企业充分利用产能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代工服务和个性化定制服务,并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企业转型,积极打造全国“肥料创新之城、农资物流之城、农业服务之城”。

加快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提质减量”为目标,坚持走“创新发展”新路子,深化与国内外高等科研院所合作,全力开发智能肥料制造、肥料智能制造及配套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大力开展集土地托管、土壤检测、智能配肥、农药种子、精准灌溉、农机具销售租赁为一体的农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肥料行业从制造向“智造+服务”转型升级。

提升绿色安全生产水平。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强化环保主体责任及精细化管理,降低单位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利用“互联网+安全”管理模式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实施分级、分类管控,确保行业安全。

二、精细化工

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精细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在精细及专用化工、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做精做强,聚焦建链增链强链,打造高端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一)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现代煤化工。打造精细化新型煤基新材料产业和煤化工循环产业基地。依托金沂蒙洁净煤气化技术升级改造,采用国际先进的流化床制气技术,制备煤制合成气,发展甲醇、乙二醇、丁辛醇、氢能源等深加工产品。

精细化工。大力发展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重点发展特种橡胶、高端绿色助剂、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润滑油脂、环保型水性涂料和胶黏剂、生活及医用品等系列精细化工产品,延伸现有产业链,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化工。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生物发酵、化学原料药等,培育延伸发展成品药、养生保健药、生物制剂,形成高档次生物医药集群。打造咪唑及其衍生物、醇酸及其衍生物、肟及羟胺系列等产品为主的医药中间体产业链。积极引进培育行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

(二)产业发展转型路径

提升企业主体创新能力。鼓励引进高端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引导优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分工,形成以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加快产业聚集步伐。加快完善供水、供气、供热、路网、污水处理、安全应急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聚集产品相近、功能相同、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化。

严格化工园区入园标准。树立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并完善化工投资项目评审机制,从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安全环保等方面从严控制,全面提高化工产业准入门槛,杜绝高污染、高能耗、低税收贡献的项目入园落地。

专栏2 临沭“十四五”高端化工产业重点项目

1.金沂蒙集团生物合成医药中间体项目、发酵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产黄腐酸液体肥及功能性有机肥项目、微生物菌肥产业化项目、年产3万吨1,3-丁二醇项目、洁净煤气化技术升级改造项目;2.华盛化工有限公司肟系列医药中间体建设项目;3.永冠新材料科技(山东)有限公司年产12万吨OPP半成品及薄膜产业化项目;4.金士德润滑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0吨金属加工液特种润滑剂项目;5.临沂保利来化工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气雾剂及日用化妆品项目;6.山东华诺日化有限公司洗衣凝珠生产项目;7.临沂金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有机颜料建设项目。

第三节 新能源新材料

积极对接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能级,建设新材料聚集发展园区和新能源规模化示范应用基地。

一、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新能源。依据资源禀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维,多元化发展新能源,重点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科学整合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屋顶资源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挖掘荒山、闲置水面、大棚、鱼塘等适宜空间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光伏电站。坚持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协同推进,大力推广高端、高质、高效技术产品和设备,鼓励配套企业、原料供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力争形成集上中下游于一体、各环节相互配合、契合度较高的完整产业链条。以低山、丘陵等风资源较好的玉山镇、蛟龙镇、大兴镇、石门镇为重点区域,依托新能源骨干企业,建设规模化风力示范应用发电基地。加快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在工业园区、商业设施及公共设施中的供热应用,积极推动生物质燃料发电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依托煤气化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探索开发氢能,尝试发展制氢、氢气储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部件与材料、燃料电池系统等相关产业。

(二)新材料。加大产业发展培植力度,细化产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引导企业聚集、协同发展,推动形成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明显、政策配套完善、品牌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园。先进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发展纳米粉体涂装材料、碳化硅防弹陶瓷、碳化硅蜂窝陶瓷、碳化硅陶瓷密封件等产品。高性能金属材料主动对接临港、日照精品钢基地,精耕产业下游加工链条,鼓励发展不锈钢管、高精密特种合金钢管、液压和气动缸筒用精密内径无缝钢管、超临界耐高温耐高压合金钢管、高连接强度和高密封性能的特殊螺纹接头油井管等,加快开发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高端精密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端钢管产品、高端轻型铝合金产品。电池新材料,整合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建设锂电池材料和锂电池研究中心,重点发展磷酸铁锂、三元正极、高能量密度硅碳负极、电池级碳酸锂、纳米碳酸锰、新能源动力电池壳体及铁镍基耐蚀合金等电池材料,打造省级新材料产业高地。

二、产业发展转型路径

加快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紧密对接下游用户企业,建设产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构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工艺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产品推广等成果转化过程,整合、共享产业创新资源。

创新招商招才引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大对产业链节点项目定向专题招商的招引力度。强化人才招引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团队的合作,积极培育所需的专业人才。

推进智能绿色生产。支持企业采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装置,推动生产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技术,构建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

专栏3 临沭“十四五”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新能源产业】1.临沭华瑞风电有限公司100MW平价风电项目;2.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洁净煤气化技术升级改造项目(氢能);3.光大国际临沭环保能源发电项目(二期);4.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余热综合利用项目;5.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新能源有限公司150MW农光互补项目;6.华能公司100MW风电项目;7.龙源临沂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三期77MW平价风电项目。

【新材料产业】1.扬名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运动地坪新材料项目、稀土改性运动场地材料研发项目;2.金德新材料公司碳化硅连续流微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3.雷华塑料工程有限公司热塑性树脂基防电磁复合材料、热塑性树脂基阻燃复合材料、高性能土工树脂复合材料;4.冠宇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纳米硅粉二期智能制造产业园;5.茂华塑料有限公司高性能耐候性消流滴防雾蔬菜大棚专用阻燃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项目;6.山东劲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4.4亿安时动力锂原子电池项目。

第四节 食品加工

充分挖掘“临沭地瓜”“临沭花生”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优势,鼓励企业延伸精深加工产品链,发展高附加值特色产品,扩大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主动适应内循环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生鲜蔬菜配送、果蔬加工、肉制品和粮油精深加工、酒水茶饮品等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一、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果蔬加工业。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围绕花生、地瓜、蓝莓、辣根等地产品和大蒜、牛蒡等外购原料,重点发展脱水制品、冻干制品、速冻制品、保鲜蔬菜系列产品。支持企业运用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功能性健康食品,满足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

肉类加工业。以盛合、瑞和、虹源、源兴等企业为依托,引导支持企业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工艺,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升级,培育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在国内大循环格局中的市场竞争力。

饮品加工业。以沂蒙老区酒业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开发“优质、低度、中高档、生态化”白酒产品,加快开发生态酿酒、蓝莓系列果酒、馥香型高端白酒、风味啤酒;以沂蒙山泉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矿泉水;以春山茶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绿茶、保健饮品等。

产业发展转型路径

优化产业布局。坚持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调整区域空间规划,围绕绿色、高端、健康、保健等功能产品,高档次配套、高效能服务、高起点规划建设集研发、生产、展销、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产业园,打造高质量特色优势产业。利用脱水蔬菜、畜禽产品加工等资源优势,整合现有企业,按照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搞好精深加工,延伸产品产业链,补齐终端产品空缺。

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加强食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和标准化进程。推进数字经济赋能,提供产品供应链管理、大数据营销、质量品牌社会评价等服务。培育建设全过程冷链物流体系,加快食品产业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鼓励食品企业引进转化智能装备、绿色包装、立体仓储、线上检测仪器等先进装备和质检技术。持续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治理提升行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区域品牌。深化“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工程,努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提高临沭食品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国内食品龙头企业,带动食品产业品牌整体提升。引导领军企业加强质量标准管理、绿色食品认证等工作,新增一批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加大品牌宣传推广,以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产品由外销向内外销并重转变。

创新销售模式。以“四新”促“四化”,加快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推动食品产业“量”“质”双提升,拓展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附加值。研究俄罗斯、韩国、日本市场需求特点,鼓励食品加工外贸企业巩固开拓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促进外贸与内销并重,规避外贸风险。

专栏4 临沭“十四五”食品加工产业重点项目

1.瑞和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鸡肉熟食深加工项目;2.沂蒙老区酒业有限公司馥雅香型白酒综合配套建设项目;3.山东小安喂食品有限公司年产20000吨休闲食品项目;4.山东朝花惜时食品有限公司冻干休闲食品生产项目;5.青云润雨优质红薯深加工项目;6.临沂恒宇食品有限公司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及5000吨熟食制品加工项目。

第五节 杞柳编织

适应畅通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鼓励企业走由外贸到外贸加内销新型发展道路,充分挖掘“临沭柳编”品牌优势,以满足新消费需要为导向,推动传统柳编技艺传承与创新,努力创建“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手工艺城市——世界柳编之都”。

一、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鼓励创新工艺、开发新品、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个性化、多元化、集成化、定制化家居装饰类和文化旅游类、功能家具类文化创意产品。

在产品创意上深耕。满足新业态、新消费需求,依托骨干企业,做精做细定制化功能家居类柳编用品,着重在筐、篓、簸箕、柳条箱、花篮、笊篱等传统产品上拓宽方向。引导企业向文化创意产品方向发展,以柳艺工艺为基础,鼓励发展布艺、铁艺、木艺等新型工艺,结合木、竹、藤、铁、布、草等材料,开发木制品、枝节制品、根雕制品、布艺制品等创新创意产品,建成省级柳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示范区。

在产业融合上拓展。鼓励骨干企业走全产业链式发展道路,推动柳编产业与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结合沂蒙红色文化、柳编文化、沭河景观文化和岌山省级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资源,发展“柳篮+花卉+旅游”新业态,打造现代化农业、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红色教育高度融合的产业链。

二、产业发展转型路径

提升创新能力。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动性,积极组建集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柳编产业实验室,建立柳编工艺研发和销售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由纯手工到自动化生产的转变,由传统杞柳编织到多材质编织方向转变。鼓励农村合作组织、柳编龙头企业与农业种植技术院所搭建技术联盟,努力提高杞柳种植技术水平,稳定杞柳种植规模。

保护和培育柳编人才。对全县柳编产业的工艺美术设计和编织人才进行评定评审和推荐申报,宣传、扩大和保护我县柳编工艺非遗传承人、美术大师等人才队伍。主动与清华美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加大柳编工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充实工艺美术和杞柳编织人才库。开展柳编企业家和管理队伍业务培训活动,通过学习交流、举办柳博会、柳交会等方式,拓宽柳编企业家和管理队伍视野,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做好品牌拓展推广。擦亮中国柳编之都、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出口柳编质量安全示范区等金字招牌,提升“临沭柳编”区域品牌价值。借助广交会、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加大品牌创建力度,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快由“外贸”向“外贸+内销”转变,打造国内天然材质编织品贸易的主要集聚地和柳编产品的主要产区。

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借助世界手工艺城市的争创,全面提升“中国柳编之都”知名度,壮大柳编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行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关注生产规范,提升产品质量,采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提高商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柳编商会大力推动共检共测共用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修订完善柳编行业相关质量标准,服务柳编企业发展。

专栏5 临沭“十四五”杞柳编织产业重点项目

1.柳编工艺品特色园区扩容提质升级;2.中国柳编文化艺术馆提升改造;3.青云镇柳编产业园;4.临沂柳乡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件(套)工艺品项目;5.临沭弘泰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件(套)工艺品项目;6.临沂照兴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件(套)柳铁布艺工艺品及小家具项目;7.临沂亚欧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套创意宠物用品加工项目;8.临沂尚欣家具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套智能家居加工项目。

第十章优化产业园区式发展

按照“一体两翼”的规划布局,以“一区三园”(临沭经济开发区、新型工业化实验区、青云工业园、店头工业园)为核心,曹庄、大兴、玉山、石门等特色镇域工业集中区为辅,合理优化工业布局,优化要素配置,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核心引领、镇域联动、产城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

一、优化发展“一区三园”

(一)临沭经济开发区

突出规划引领,补齐配套服务短板,加快产城深度融合,提高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建设临沭西翼城市形象轴。实施百亿级产业跨越工程,推进化肥减量替代、装备制造高端攀升、生物医药扩量提质、现代服务业集聚跨越,重点发展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绿色食品、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县“3+2”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区。

(二)新型工业化实验区

对现有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对接县城向东发展,推进园区向西发展,更好地与县城融合,加快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完善道路、通信、能源、环保、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物流产业基础设施,逐步推进供暖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设置居住、教育、医疗、公交等公共服务项目,规划建设商务特色项目、休闲服务设施,建成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智慧物流产业,建设临沭东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三)青云工业园

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生态优势,依托临沂乡村振兴“三步走”,立足全县食品产业基础,着力招引布局健康食品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柳木家具、电商物流;对接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基地,链接全县铸造、零部件等产业基础,着力招引布局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打造支撑全县长远发展的新增长极。

(四)店头工业园

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发展精密铸造、新型铝材产业。借助环保、安全生产、能源价格等手段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加速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积极推广应用铸造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兼并重组,努力提高铸造企业发展质量水平及效益水平。推动现有5家铝业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工业铝型材、军用铝型材等中高端产品。打造县域南部产业支撑高地。

二、特色发展镇域工业集中区

根据产业现状,以大兴镇、石门镇、玉山镇、曹庄镇等现有工业发展区域为基础,建设特色镇域工业集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第十一章 提升产业链条式发展

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为核心,以数字化、高端化、全球化、市场化为导向,坚持防风险与促提升相统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补短板与锻长板相结合,聚焦“3+2”产业链,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

推进产业建链。实行产业链“链长制”,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服务团队,建立项目落地建设全周期服务机制,开展难题破解、技术服务、政策咨询、要素保障等服务。引导企业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补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等基础服务短板,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开展精准合作补链。建立与长三角产业链协调机制,加强产业合作,共建共享安全可控产业链。实施领雁科研计划,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提升发展高性能纤维等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等技术,突破装备制造关键核心部件和系统技术,推动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

加大协同创新强链。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实施产品升级改造计划,打造一批战略性技术产品。聚焦标志性产业链,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强化靶向招引,绘制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建立补链延链项目库。实施“鲲鹏行动”,努力招引一批全国顶尖人才。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推进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带动上下游企业护链。培育和壮大“单项冠军”企业,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构建智慧互联的企业“内链”,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技术软件化。打通智慧协作的“外链”,深入开展临沭制造拓市场行动。

提升服务平台畅链。强化供需对接,推动涉企部门业务协同、公共数据开放、惠企政策网上直办、掌上快办,为企业提供产业链对接服务。推进“5G+产业”融合应用,实现园区、企业信息互通直达。引导金融机构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和效益,争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利用国家、省、市军民融合服务平台,抓好军民融合项目储备,建立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库。对照省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领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第十二章 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抓住国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引导传统优势行业向新兴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电子商务、社区服务产业等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5G商用步伐,推动将5G基站纳入商业楼宇、居民住宅建设规范。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化示范街区。围绕智慧广电、智慧物流、智慧工厂等成长潜力大的领域,实施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实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农村互联网新模式。

智能制造产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借助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促进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农业装备、化工智能制造等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和核心支撑软件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支持经济开发区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软件服务、数据管理、测试验证等服务,推进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高端产业创造、商业模式改造,重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智能制造临沂新中心。

医养健康产业。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衔接,建设社区、村镇康复中心。推动医疗、养老、旅游、体育健身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鼓励养老机构与外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与签约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为老年人提供连续、全流程的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公办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项目,强化公办医养结合服务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

电子商务业。发挥临沭柳编、食品、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出口产业的优势,鼓励企业以自主品牌为支撑,拓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夯实电子商务发展配套物流基础,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满足电子商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引进一批技术先进、辐射范围广的电子商务企业,引进一批咨询、策划、运营于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商,引进和培训一批电子商务人才和“网红”。推动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发展,推进跨境电商小镇建设。

社区服务业。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统筹社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家政、体育、健身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承载能力。健全家政、托幼、医疗、教育、文娱、维修等常规业态,鼓励发展家庭保洁、厨师上门、老年人护理等新兴业态,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环境卫生、物业服务等,推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服务向社区延伸。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继续发动、组织志愿者提供福利型、公益性服务。

线上服务业。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服务。深入发展在线文娱,鼓励传统文化娱乐线上化。鼓励发展智慧旅游,提升旅游消费智能化、便利化水平。鼓励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支持发展智能体育,培育在线健身等体育消费新业态。

专栏6 临沭“十四五”医养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1.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建设项目(新院区及老院区);2.临沭街道卫生院医养结合项目;3.青云镇医养结合项目;4玉山镇中心卫生院慢性病管理和医养结合项目;5.石门镇医养结合项目。

第十三章 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

树立“数字赋能”新思维,扎实开展“互联网+工业”行动,积极培育物联网、新零售、新制造等新业态,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推进“数字临沭”建设。

组建数字经济产业园。搭建数字城市会客厅、数字产业孵化器、数字化商贸、数字企业联盟,推动数字经济新兴企业成长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共筑园区数字化生态圈,打造数字经济创业创新高地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引领地。

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强与阿里巴巴、浪潮等企业战略合作,发展共享经济、新零售、在线消费、在线展览展示、无接触配送、“无人经济”、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研发设计、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大力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数字金融、数字文旅、政务服务、智慧交通等应用发展。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智能化工程服务公司,鼓励安装高端软件、集成电路、通信网络、智能计算、数字安防、智能传感、工业互联网、柔性电子、智能硬件,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工程,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和智能车间。持续实施“企业上云”计划,鼓励大企业将信息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向云上迁移,实现业务系统和工业生产设备上平台;搭建中小微企业与平台企业、数字化服务商的对接机制,推动中小微企业使用成熟的云存储、云桌面、云设计、云管理、云系统等应用服务。

第十四章 打响“临沭服务”品牌

顺应生产、消费个性化与多样化趋势,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推进服务业数字化,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和高品质转变,打响“临沭服务”品牌。

第一节 现代物流业

构建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整合物流资源,推进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努力创新城乡物流模式,形成县级分拨中心(物流中心)+镇街中心库(四位一体交管所)+村级网点(代销店)城乡物流格局。推进高标准物流园区(中心)建设,探索“智慧物流”模式,推进“互联网+物流”行动。加快重组并购,形成以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物流区为依托,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辅助的现代物流产业群。引进培育专业配送、第三方物流、代理经营等现代物流业态,鼓励发展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促进物流业向规模化、集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企业利用自备车辆注册成立物流公司,支持个体运输户组建物流联盟,多方培育运输主体,形成多式联运的健康发展态势,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实验区韵达快递区域结算中心和物流基地建设。

第二节 金融服务业

争取承接临沂的全国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试点在临沭落地实施,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加大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构建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业态,加大招引外地银行、证券、信托、基金、保险等机构落户临沭。不断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建设专业化的企业投融资平台、培育上市公司的孵化平台、居民和机构的理财服务平台、特色化的商务服务平台。积极做好企业上市服务工作,落实资本市场扶持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挂牌上市,推动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施再融资,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第三节 科技服务业

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领域,鼓励发展工程设计、工业设计、技术监测、技术推广、科技交流、科研评估、科技咨询等。发挥我县检验检测平台作用,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打造科技服务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持各类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载体,延伸科技创新服务链。

第四节 会展服务业

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会展公司,推动会展业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增加政府投入,广泛吸收社会多元投资,规划建设能够承办全国会议和世界展览的综合性场馆。借鉴会展业发达地区的经验,高规格举办柳编、家具、高端装备、食品等展览会。注重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营销服务,促进会展业与商业、交通、旅游、文化、住宿餐饮等行业融合发展。

第五节 商贸流通业

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商旅文体等跨界融合,形成更多流通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引导电商平台以数据赋能生产企业,促进个性化设计和柔性化生产,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等商业新模式。

构建便民商业网点体系。围绕华诚超市、苏果超市、银座超市、九州、万达商场等大型流通企业,以商业特色街区和社区商店为补充,建立主力商圈-特色街区-社区商业三位一体的商业网点体系,形成5-10分钟便民商业圈。

提升批发市场层次。改造提升水果、蔬菜、建材、手机配件等传统行业市场,引进现代化、信息化管理运营理念,搭建电子商务、智能安全、数据中心、物流短驳配送、金融服务等功能平台,推动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

发展农村商业和社区商业。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拓展农村流通市场。引导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以农村社区为中心,发展连锁经营、代理销售、物流配送等新商业。

活跃夜间经济。推动中心城区商圈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提高夜间消费便利度和活跃度。

第六节 文化旅游业

挖掘整合优势资源,筹建千年古县文化博物馆,联合东海县做活羽山开发,鼓励发展文化旅游新型消费模式,精心打造红色游、山地游、亲水游、空中游、乡村游等旅游线路,培育朱村红色旅游、航空主题公园、亿龙水上风情园、七彩百合、荷仙阁民俗艺术馆、沿沭河滨水文化带、康王城历史文化馆等新的旅游增长点,打造临沂城郊文旅融合度假区、长三角中心城市后花园的“临沭美景”,衔接市“山水沂蒙、生态宜居”品牌,叫响“乐游临沭”城市品牌。

打造红色旅游高地。充分发挥临沭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旅游作为“金字招牌”和引领性产业来抓,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主题,整合朱村红色纪念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夹谷关战备区、新华社分社旧址等优质资源,加大红色爱国教育基地提升改造力度,为群众推荐一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打造休闲旅游目的地。发挥临沭山清水秀、生态良好的优势,推进田园综合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可观赏、可经营的产业项目,开发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民宿和精品农业体验游活动,形成一批旅游休闲区。

打造重点旅游节日。重点打造柳博会、粉条节、槐花节、桃花节、端午龙舟赛、百合节、蓝莓节、航空航天展等节庆活动。

第七节 餐饮服务业

引导餐饮企业在居民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消费需求旺盛区域开展便利化服务,鼓励餐饮企业发展餐饮新业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扶持连锁经营、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发展大型餐饮连锁企业,打造餐饮名牌。加强餐饮行业标准化、产业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冷链配送和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食品安全监测,提升餐饮服务水平。

第八节 体育服务业

充分利用体育中心场馆,主动承办省、市级各专项、综合体育及群众赛事,争取设立国家级综合赛事分场。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体育场馆设施运营和办赛,建立健全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创立、引进一批高端体育赛事品牌。大力推广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马拉松等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培育“体育+”和“+体育”新业态,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康养、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体育用品、健身服务业。

专栏7 临沭“十四五”服务业重点项目

1.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机构建设项目;2.沂沭铁路物流园区项目;3.金沂蒙生态肥业有限公司土壤改良与新型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4.富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双创科技孵化园及综合性服务中心建设项目;5.滨海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孵化中心及科技产业园项目;6.江苏森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手拉手汽车小镇;7.郑山街道宅子物流园区;8.万景城开发有限公司跨境小镇;9.茂华塑料有限公司智慧物流仓储建设项目;10.韵达物流园建设项目;11.蛟龙航空小镇;12.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13.七彩百合田园综合体;14.荷仙阁民俗艺术馆项目;15.临沭县青少年研学实践营地;16.苍马山•冠山景区提升;17.沭河古道景区提升;18.新华社山东分社旧址提升改造;19.天醁山生态小镇;20.临沭县青云镇金滩栗海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第五篇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持续促进内需增长,稳步推进外需扩容,增强内外双循环动力,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提高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双循环”同步发展。

第十五章 持续促进内需提质

实施数字消费行动。推行数字新生活,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超市”等数字商贸新业态,支持实体商业通过电子商务直播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繁荣居家“宅消费”。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等服务新模式,发展新零售业态。激发健康消费新潜力,大力发展“互联网+健康”服务,推行预约挂号、在线取号、移动支付、药品配送和远程会诊等服务。发展智慧养老,构建“互联网+家庭”共享养老模式,鼓励发展家政、养老、社区照料服务等家庭服务消费。

实施商圈提能行动。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加强商业街区测温、亮码、戴口罩等防控措施,提升商圈购物安全感。启动步行街、中山路、鲁商印象城等商业街改造提升,打造展现临沭特色的样板街区。大力培育发展夜经济,围绕夜游、夜娱、夜食、夜购、夜宿、夜健等特色主题,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业态多元、亮丽美观的夜经济生活集聚点。

实施精品消费行动。引入商业综合体经营龙头企业,聚集国际国内精品消费品牌,提升消费能级。扩大传统文化消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进影院展示,引导传统记忆进步行街开设旗舰店、体验店。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针对小长假、黄金周,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实施流通改造行动。推动批发零售业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形成更多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开展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支持传统流通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补齐城乡消费短板,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完善社区便民消费设施供给,构建便民生活服务圈。

第十六章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投资向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力、农业投资向现代高效农业发力、服务业投资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向补齐短板发力、环保投资向全面绿色转型发力。注重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加大市政建设、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投入。注重投资实效,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使用,推动优质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集聚。用好用活政府债券、PPP模式、股权投资、银行信贷等工具,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及信贷资金广泛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七章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积极打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向北积极对接京津冀、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向南主动融入长三角,向东与日照、连云港等合作打通“出海通道”,向西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行动。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抓住临沂市建设“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区的机遇,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区域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在产业经济、科技创新、能源资源、现代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吸引技术、信息、管理、人才等要素向临沭转移,打造承接沿线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深入实施质量强县、品牌强县和标准化强县战略,让更多“临沭制造”进入双循环流通体系。

第十八章 增强内外双循环动力

着力提升全领域创新能力,重点培育“科研机构+企业”模式,聚焦人才培育、技术攻关、产品拓市、链条延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研发、制造、物流、销售、服务、运营等方面进行标准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强化生产、流通数据共享,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品牌竞争意识,扶持内地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收购品牌、申请专利和认定品牌,推动企业提高国际影响力。加大外商外资的引进,与境外商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活动,争取引进一批项目。深化双循环体制机制改革,努力破解制度障碍,厚植双循环发展土壤。

第六篇 全面推进改革攻坚

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打造阳光政府,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倡导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社会关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

第十九章 深化阳光政府建设

系统梳理各部门的行政职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流程再造,推行职责边界清单制度,规范权力责任主体。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和方式,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开展上门服务活动,不断增强机关服务群众的意识。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连接壁垒”等瓶颈,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创新各领域大数据应用,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工作机制,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完善政务服务评价制度,充分发挥群众评价的激励作用,推动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持续简政放权,从“减事”向“减负减支”延伸、放权由“下放”向“放开放活”转变,大幅减少微观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市场活动的干预,提高社会参与和市场调节比重。

第二十章 强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健全要素市场运行保障机制,打通生产要素配置环节,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深化用地市场改革,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加大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力度,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市场,运用市场化办法破解重大项目能源要素制约,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

第二十一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民营经济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推进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发企业家创造力。深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制,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规范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薪酬激励和管理监督,推动国有、集体、民营和外资经济共同繁荣。

第二十二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顶层设计,把政务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战场,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服务窗口便利化水平,打通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痛点,精准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着力打造全省投资服务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法治环境最优的标杆城市。开展营商环境提升活动,建立党政领导和企业家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建立企业诉求和权益解决通道,给企业家吃下“定心丸”、送去“及时雨”,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人文环境。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着力打造“诚信临沭”的钻石品牌。

第二十三章 推进财税金融改革

持续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政府税收和非税收入规范化、协调化、法治化水平。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建立国库现金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深化政府采购改革,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完善“管采分离”机制。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行为,做好政府债券债务置换工作。积极引进全国和区域金融机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等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强化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

第七篇 探索乡村振兴临沭模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筑牢现代农业基础地位,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镇驻地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临沭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二十四章 筑牢现代农业基础地位

“抓两头促中间”,提高育种育苗研发投入,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业产品加工业,健全育苗生产、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链,形成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打造放心安全的“金字招牌”、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

第一节 做优做强做大农业基础

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持续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旱涝保收、生态良好、高产高效。“十四五”期间,集中力量建设5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要范围,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达到60万亩。

做强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培育构建花生、地瓜、蓝莓、畜禽、柳编、脱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培育壮大六大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对接长三角农产品消费市场,着力抓好临沭地瓜、大兴蓝莓2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打造曹庄柳编、青云地瓜、大兴蓝莓花生3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重点建设沭河生态农业长廊和朱村柳韵、七彩百合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争创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强镇和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做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畜禽屠宰及加工、脱水蔬菜加工、地瓜加工、柳编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综合运用产业基金支持、贷款贴息补贴以及“支农贷”等政策,扶持发展对接长三角重点龙头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到2025年,打造1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构建以青云镇、玉山镇、蛟龙镇、临沭街道为主的地瓜高质量发展区域,建立健全“健康种苗繁育+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旅游”的地瓜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构建以西部沭河沿线青云镇、郑山街道、曹庄镇为主的柳编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带,建立“生产+加工+品牌+营销+旅游”的柳编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以大兴镇、石门镇、玉山镇、蛟龙镇为主发展优质花生种植,构建花生机械化生产、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链。以大兴镇、石门镇为主创建蓝莓产业重点区域,构建集基地建设、育苗、加工、销售、科研、旅游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以苍源河沿线为主发展设施蔬菜,构建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蔬菜产业链。以骨干企业为核心,构建种鸡孵化、肉鸡养殖、肉鸡屠宰深加工、冻品储存、熟食加工销售的白羽鸡全产业链。

第二节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积极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加强农药、化肥等使用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长三角地区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对失信市场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加大农产品检测,确保全县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第三节 提升产品品牌建设力度

注重引导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大力实施品牌兴农工程。借助“产自临沂”品牌提升行动,持续打造“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区域品牌,突出抓好“春山”茶叶、“行政总厨”调味品、“蓝泽”蓝莓酒、“润雨”食品、“华强”淀粉、“盛洁”粉条等企业品牌培育。举办高规格的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扩大临沭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加大企业品牌培育力度,持续提高临沭农产品知名度。借用新媒体,加大品牌推介,推进品牌农产品与市场有效对接,创新推广“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营销模式,以品牌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真正实现优质优价。推动“三品一标”认证,每年新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3个,到2025年,全县累计认证农业“三品一标”标识数量达到110个以上。

第四节 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支持市场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中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实施“四雁”工程,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级联创,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创建。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十双百”工程,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50个、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达到10个。

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农机作业及维修、土地托管、信息流通、农资供应、绿色技术、废弃物利用、农产品加工、产品营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经营性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引导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支持金丰公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到2025年,评选认定省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2家。

第五节 增强农业发展保障支撑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培育一批农业“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引导骨干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农地修复等,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服务机制。

强化政策创设支撑。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强产业振兴供给。加快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运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权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大对涉农资金精准使用,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适度增加农业“新六产”建设用地指标。

强化金融创新支撑。拓宽农业抵押、担保和保险范围,打造多渠道融资平台,探索推广金融超市、金融便利店和“三农”金融服务站,打造“营业网点+服务窗口+互联网金融”三位一体的支农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涉农信贷不良风险容忍度,放宽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政策落实条件,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扩大“政府+保险公司”保障力度和农产品范围,提高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及农民的参保率。

强化农田水利支撑。按照节水优先原则,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根据现有大、中、小型灌区及“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布局,推进现代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6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万亩。制定河流、湖泊行洪方案,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有序实施中小流域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专栏8 临沭“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重点项目

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春山茶博园;3.鑫尚果品基地;4.新村农业观光体验园;5.山东金灏种鸡孵化项目;6.桃花源家庭农场;7.优之园生态农业项目;8.沿新沭河现代蓝莓园区;9.中以农业科技示范园;10.玉山镇高标准生态茶园样板区;11.临沭县粉条加工基地;12.天醁山现代农业产业园;13.城阳休闲观光农业园;14.免疫无口蹄疫区和无高致病性禽流感区建设项目;15.重大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鲁南片区)项目。

第二十五章 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鼓励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引领农业和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科研助力、金融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增加农民就业创业机会,提高产业链增值收益。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型产业

培植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村活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新六产”示范乡镇,争创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家,全县“新六产”示范乡镇达到5个,“新六产”示范主体达到12家。培育休闲采摘、休闲度假、康养、民俗和体育健身等乡村旅游业态,重点开展农家乐、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和规模适度的田园综合体。

第二节 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以特色种养、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为重点,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应用,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提高农机智能化水平和农机使用率,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现代农业综合实力。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建设,在全县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建设益农信息社。推动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第二十六章 加快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培育农业职业人才,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加快培育农业职业人才,支持临沂市工业学校开设农村实用技术能力课程,以免学费、费用补贴等形式鼓励农业从业者通过弹性学制接受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采用田间课堂实践、专家授课、网络课堂学习、致富能手带动等形式,加快新时代农民培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建设,支持和鼓励与高校、研究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

第二十七章 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第一节 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铸魂强农”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程、“四德”工程建设等实践教育,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婆媳、美德少年、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与巡回宣讲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扎实做好“临沭好人”选送,发挥好典型农民示范引领效应。

第二节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实施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工程、乡村“文化云”工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乡村记忆馆建设工程、农村文化广场提升工程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及时补充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积极申报全市乡土艺术人才,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升镇街文化站组织管理水平。在村、社区配备宣传员,加强农村社区文艺骨干培训。

第三节 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支持学有所成的传承人创新创业,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合理梯队,培养年轻的工匠队伍。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深入挖掘具有临沭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推动大官庄村清代陈氏庄园提档升级。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发展新华社山东分社诞生地纪念园、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营子知青文化园、顶子村钢八连纪念馆、钢八连朱村战斗遗址、夹谷山834地下师部等红色文化。围绕柳编、绒绣手工艺、剪纸艺术、沂蒙印花布、虎头鞋等非遗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文化,适时举办舞龙秧歌会、苍马山庙会等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民俗活动。

第二十八章 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整合,立足县域独特的山水并存优势,按照“山之线”“水之线”两线建设思路,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一批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到“十四五”末,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第一节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统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布局,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试点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宣传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在县城周边镇(街)村(郑山街道、临沭街道等)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和整治,加快整治村庄内外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到2025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鼓励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积极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因地制宜改造厕所并普及卫生厕所,将公厕保洁、设施设备管理维护纳入村庄保洁范围。到2022年,完成263个村居300户以上的公共厕所卫生改造提升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

提升村容村貌。制定全县村容村貌提升计划,分片区有序推进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农村建筑风貌提升、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古树名木保护利用、村庄绿化与田园风光提升、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完善等内容,逐步改善村庄环境。通过不定期、分批次组织“最美村落”“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等评比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节 推动农村清洁取暖工程

完善煤电气利用设施,加强光伏发电和节能建筑在农村的应用,积极推行“煤改气”、“煤改电”清洁取暖,集中取暖与分散取暖有机结合。到2025年,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院等公共场所和新型社区实现冬季清洁取暖,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70%。

第三节 引导村庄差异化发展

综合考虑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发展意愿,科学划分村庄发展类别。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村庄建设。进一步增强资源禀赋丰裕、生态环境友好、产业支撑较强、地理位置优越、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庄和城市近郊区村庄的产业优势、环境优势、竞争优势,高标准打造示范引领型村庄示范样板,有序改造提升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空心化严重的村庄。

打造西部水之线(沭河沿岸)和东部山之线乡村振兴示范区。西线—水之线,主要以沭河长廊为主线,串联青云镇、郑山街道、店头镇、曹庄镇、石门镇、大兴镇6个镇街,沿沭河打造集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生态长廊等内容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东线—山之线,主要以东部山系为主线,串联临沭街道、玉山镇、蛟龙镇3个镇街,沿苍马山、夹谷山打造田园综合体、产业园以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项目片区。

第二十九章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加强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日常登记颁证工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实施乡村金融服务改革,以服务“三农”为导向,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切实降低农村融资成本,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第二节 完善农村基层组织治理

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巩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深化村党组织书记选配改革和专业化管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健全三治融合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形成让百姓充分参与、充分享有的村(居)民自治制度体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范。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建立乡村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广“智慧农经”、“最多跑一次”等应用社会治理系统,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

第八篇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布局,建设临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三十章 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

以上海为突破口,主动建立与长三角、粤港澳城市群的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开拓长三角、粤港澳市场,推动产业、农产品、旅游等领域的全方位融合,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中心城市后花园的“临沭美景”、产业转移大后方的“临沭高地”。

第一节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的“临沭分仓”

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聚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围绕花生、地瓜、蓝莓、畜禽、柳编、脱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依托大型批发市场、商会协会、农民经纪人等组织,搭建我县与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企业、商会、协会等交流合作平台,实现农超、农市、农企对接,畅通农产品进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销售渠道。保持临沭优质农产品竞争优势,着力提升品种升级换代和产品产业链管控能级,严守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农产品准入标准,鼓励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协会等率先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营销品牌化,建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销标准规范体系,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直供基地,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后花园的“临沭美景”

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旅游机构,深度开拓长三角地区旅游客源市场,串联全县重要旅游资源,建设面向长三角的高品质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精品线路。做美“山之秀”文章,提升苍马山、冠山景区、蛟龙航空主题公园、夹谷关景区旅游品质,明确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改造旅游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山岳观光、生态休闲、运动康养等主题旅游产品,建成高品质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线路。做活“水之灵”文章,实施沭河古道水上揽胜、“北方都江堰”项目,发展水上观光、水上娱乐、水上垂钓、康养度假等主题旅游项目。对接临沂动植物园、临沂极地海洋世界,串联亿龙水上风情园、沭河古道景区、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形成沭河生态文化旅游长廊。

第三节 打造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大后方的“临沭高地

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支持经济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实验区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建设承接园区,选择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进行承接,形成配套能力强的专业集群,建成承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集聚区和试验区。

打造创新创业梦想小镇。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吸引外地大学生在经济开发区开展研发、创业,争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在临沭落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立产业承接商会、办事处和招商小组,引导产业和企业有序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对接,建立双赢的长期合作机制,增强机遇意识,围绕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聚焦沪苏浙全国500强企业、行业100强企业,排出重点招商企业拜访名录,开展精准招商。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洼地。在人文环境上,用感情和服务吸引客商、留住客商,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在临沭能安心发展、成功兴业,形成“做好一个,引进一批,带动一片”的发展局面。在市场环境上,推动产品准入标准、产权市场、人才市场等一体化进程,加大两地食品监督、商品流通、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合作。在投资环境上,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流程,设立产业转移绿色通道,从优从快促进项目落地。

加大人才培训和引进力度。发扬工匠精神,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激励机制培养和培育一批技能熟练蓝领,满足产业转移的用工需求。实施“归雁工程”,充分利用从沿海一带返乡创业人员和熟练工人资源,迅速补充到产业转移企业中去。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提供高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

建立财政金融支持机制。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的财政专项基金,采取贴息等政策强化金融机构对产业转移企业的支持。主动争取中央和省、市的资金支持,搭建“多赢”融资平台,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拓展融资途径。加强承接产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第三十一章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全力打造特色宜居街镇,构建错位发展、跨镇合作、整体提升的县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形成“一体两翼、核心引领、多点相拥”的县域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推动街镇特色发展,促进县域内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形成县域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构建融入临沂中心城区城镇体系。

节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

围绕建设秀美水城,做大做亮做强水的文章,按照“山水环绕、一河串城、一体两翼”的布局,合理规划中心城区功能区,沿苍源河(以兴隆路为起点)两岸布局创意、文化、活力、生态临沭四个个性鲜明的主题区域,打造贯穿中心城区的滨水生态带、景观带、商业带。

加快城区水系全方位生态治理。重点对28公里长的“一河两渠三支四湖”水系实施治理,形成“六水绕城、四湖镶嵌、岸绿花红、人文丰厚”的水城风貌,构建“人城和谐、人水和谐、人文和谐、人居和谐”的城市生态宜居体系。

加快老城区提升改造步伐。以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片区开发和文化广场、商业步行街建设为依托,优化提升商业服务、生活休闲及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形成相对集中、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区。

完善北城新区综合服务功能。以政务服务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为依托,推进金融贸易、办公管理、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通市政等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消费形式,加快形成新的行政、商务、文体等城市功能,打造临沭县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地标。

促进城区东西部协调发展。临沭街道坚持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形成产城高地、智慧商圈、跨境文旅互动格局,打造东部山水田园、活力新城;郑山街道着力建设高端高效产业发展区和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西部科创新城、幸福小镇。

节 打造特色宜居

依据城镇发展功能,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引导各镇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百花齐放,打造特色卫星镇街。优化镇街功能分区,推动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青云镇。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出入口、省级示范镇及区内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旅游服务和康养生态居住功能,建成临沭北部产业新镇和临沂城郊精品旅游休闲小镇。

店头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实现“产-镇”互动发展,以工业经济腾飞拉动第三产业及城镇化建设,建成产业发达、设施配套完善的工业重镇。

蛟龙镇。按照“以河为轴、两翼发展、三区同建”的发展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航空小镇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建成新型文旅城镇。

曹庄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朱村嘱托,建设“沂蒙精神代代传的示范点”、“让沂蒙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传统古村落保护示范点”。按照“西工东居”的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向西对接临沂经济开发区、郯城开发区,重点打造高端钢管、机械零部件、五金工具等产业聚集区。

大兴镇。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以产业融合为载体,加快构建“北工南居”“北商南农”的布局结构,突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设施完善,着力强化蓝莓特色产业和传统工业、商贸业优势,提升特色蓝莓小镇建设,建成长三角产业转移基地和融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现代化工农旅融合型特色城镇。

玉山镇。突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加快夹谷关、百合园景区的开发,强化与苍马山景区的功能联系。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完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全力打造环境优美、旅游配套完善的现代农旅型生态小镇。

石门镇。整合现有企业,打造辐射周边的工业聚集区。加大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镇驻地、前庄街为中心实施小城镇提升工程。围绕沭河古道沿线建设成方连片美丽乡村,强化镇区与西部旅游区的交通联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建成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美丽临沭南大门。

第三十二章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继续优化城镇功能,补齐新型城镇化发展短板,促进新型城镇化供给更加适应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需求变化,释放政策红利,构建供需互促、协同均衡、有机统一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机制,不断增强转移人口的归属感、价值感和获得感。

鼓励金融机构发挥金融服务与支撑作用,加大“人地钱”挂钩配套力度,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更加自由迁移和自主选择落户。以城镇常住农民工为重点,统筹推动进城落户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增强产业就业支撑能力,拓宽就地就业渠道。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镇村实际连接范围。统筹推动人口、土地、住房等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联动发展,让广大农民合理分享城镇化成果。

第九篇 建设标杆新型智慧城市

围绕“优政、惠民、兴业”三大愿景,调整优化基础设施网络结构,聚焦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民生需求、社会维稳、应急救援、产业发展六大关键领域,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临沭新型智慧城市能级。

第三十三章 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深入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以为民、便民、惠民为目标,构建多元普惠的民生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模式,实现城市治理智慧化,构建和谐宜居的智慧新城。

以打造互联互通的高速信息网络为目标,加快信息通信节点建设,畅通信息通信网络,扩展信息共享化范围。实施“5G+”行动,加快5G网络建设,培育“数字土壤”,推进住宅区、商务办公楼、交通枢纽、通信杆线、公安监控杆等社会公共资源向5G网络设施开放,实现网络全覆盖。积极扩容升级光纤网络,布局大容量光通信高速传输系统,提升网络传输承载能力。2025年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全面覆盖、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夯实“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基础,加快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升级,全面推动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服务等共同发展,打造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优化提升城市大脑,实现智慧预警、智慧决策、智慧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第三十四章 强化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协调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围绕城镇功能提升、重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改造,实现县域交通、能源、通信、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实现四通八达一体化交通为目标,建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改线)、市县域快速路为主的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铁路、高铁、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县乡道公路基础服务网络,构筑与临沂市城区、鲁南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十四五”末,形成“十三纵、十五横、一环、四射”的高速、国省道干线、快速路和县道为主的干线公路网。

一、铁路

融入全市高铁“135”交通圈(1小时通达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京津冀、长三角中心城市,5小时通达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积极推进临连高铁、临连铁路建设,推进临沂到临沭轨道交通前期研究、选址工作,发挥临沭作为全省东南门户的区位优势,促进沂蒙革命老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鲁南地区新的无水港、出海口。到“十四五”末,力争新增铁路里程50公里,实现高铁与普铁双线并行的新局面。

二、公路

高速公路。推进临(淄)临(沂)高速公路南延至鲁苏界临沭段项目,建设继长深高速临沭段、罗岚高速临沭段之后的第三条高速公路,构建“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

国省道主干公路。按照主干路“增强辐射效应、强化域外联系、坚持绿色发展”的思路,改建G327连固线临沭蛟龙至兰陵神山段工程、G205山深线临沂经开区梅埠至鲁苏界段工程、S225莒阿线临沂日照界至鲁苏界段工程,构建“两纵一横”的国省道网。筹划推进南疏港公路临沭段(规划G518)、齐庄沭河大桥、G233克黄线临沭段、S318改建工程等项目。

城市快速公路。重点实施长深高速青云至县城快速路、沭河沿岸及分沂入沭两岸快速路、刘少奇纪念馆至朱村红色旅游快速路及县城通乡镇快速路(沭郯路、周大路),融入全市干线公路“3060交通圈”(中心城区至莒南、郯城、沂南、兰陵、临沭、费县30分钟左右通达,与临港、蒙阴、沂水、平邑60分钟左右通达),形成“两纵一横两联”快速路网。

镇村公路。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分步实施南部片区公路提升计划及危桥改造,筹备建设曹庄-石门-大兴县域南部东西向通道,新建公路100余公里,改造提升公路150余公里,分批改造危桥44座,打通7条32.15公里断头路。

三、航空

加快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和项目招商,以蛟龙航空小镇建设为起点,重点发展飞行培训、公务机出行、私人飞机俱乐部、公共应急救援、通航会展、通航物流等通航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实验区形成联动发展态势,打造鲁南经济圈重要的通用航空港。

四、城乡公交

以打破城乡出行困难为目标,优化公交线路网,构建城乡一体公交网络。优化临沭至临沂公交线路,打造城际公交线路品牌。优化城区线路布局,引导群众树立公交出行理念。依托街镇农村客运站,大力发展镇村公交,切实解决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提升城乡公交客运信息化水平,实现智能调度、应急保障全覆盖。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监督及评价机制。适时推行城区公交车免费乘坐,引导群众优先选择乘坐公交,缓解城区交通、环保压力。

专栏9 临沭“十四五”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1.G327连固线临沭蛟龙至兰陵神山段改建工程;2.G205山深线临沂经开区梅埠至鲁苏界段改建工程;3.S225莒阿线临沂日照界至鲁苏界段改建工程;4.沾化至临沂高速日兰高速至鲁苏界临沭段工程;5.临连铁路货运线建设项目;6.临连高铁建设项目;7.长深高速公路青云至县城连接线(市县快速路)工程;8.县城到镇重点提升改造项目快速路(沭郯路、周大路)工程;9.临沂蛟龙通用机场;10.黄庄大桥等7座危桥改建项目;11.沭牛路南段、观石路等县道改造提升工程;12.齐庄沭河大桥及青石路西延;13.正大街东延项目;14.沭河大街东西延项目;15.分沂入沭水道两岸快速路临沭段工程。

第二节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调控和服务能力。

一、提升供电系统

实施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积极优化电网结构,解决电网薄弱环节,推行弱电下地,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实现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为目标,以建设智能电网为手段,加快电网智能化水平升级改造,健全提升全县电网布局,实现电源合理、网架可靠、设备先进、运行灵活、经济高效、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一二次电网有机协作的智能电网。

二、推广天然气使用

以“气化临沭”为目标,充分利用中石油管道途经临沭的优势,加快中俄东线建设,优化镇村供气布局,逐步实现天然气“小区通、村居通、社区通”。发展交通、工业、商业、居民用户,提高天然气利用率。推进加气站建设,增强区域协同供气能力。

三、推动绿色低碳能源发展

围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领域,全面协调推进风电的开发,推动太阳能的多元化利用,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质能,支持空气能开发利用,以智慧、高效的清洁能源推动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模式转变。

专栏10 临沭“十四五”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国家管网建设项目管理分公司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临沭段建设项目;2.羽山220kV变电站110kV配套送出工程;3.白石110kV输变电工程;4.琅东110kV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5.朱仓110kV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工程;6.石埠子110kV输变电工程;7.南古110kV输变电工程;8.家岭110kV输变电工程;9.临沭10kV及以下电网基建项目;10.井店110kV输变电工程;11.华能公司燃气热电联产项目;12.临沭县城市供热能力提升项目。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水利设施体系,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利用,不断提升水利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综合能力。

一、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洪水的调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塘坝,以提高拦蓄洪水的能力;疏挖河道、加固堤防,以提高防洪标准;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区排水的原则进行洼地治理,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二、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

按照“洪水入库、库水入河、河水入渠、渠水入田”的思路,通过河道治理、新建拦蓄设施、拦河闸坝加固、小水源工程和现有水库扩容增效,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增加水源供水能力,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实施水库加固、扩容工程,建设塘坝拦蓄设施;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最大限度利用城市中水。

三、完善现代水利管理体系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统筹县域用水,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城乡统筹的现代化水资源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水利信息化管理水平,科技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水资源。按照“布局合理、全面覆盖,使用方便、运转高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公用平台、数据中心以及取、用、排水自动化监测网络,推动实施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水文监测站网与水旱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工程、地下水与水生态监测建设工程等三大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第四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理顺管理体制,统筹加强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重点实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兴镇污水处理厂及综合管网建设、临沭县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等市政设施项目。

一、保障城乡供水能力

推进实施城镇供水设施提升改造工程,实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智能化、服务信息化。健全完善的水源安全供给体系、企业运营管理体系、服务指导保障体系、供水应急保障体系和政府监督管理体系。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范围)和批复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作,到2025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合格率总体达到98%以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扩大集中规模化供水覆盖面,持续保证水质达标与饮水安全,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持在100%,集中供水率达到100%。

二、提高城乡供暖能力

努力实施城市供暖扩容,满足新热源扩建保障远期供热需求,同步推进城区供暖管网建设,辐射城郊社区供暖。因地制宜逐步实现镇街社区及居民点清洁采暖,距离集中热源和主管网较近的社区及居民点采用高温水集中采暖,距离主管网较远的社区及居民点,采取分户式燃气炉采暖或生物质能采暖。到2025年,新增供热面积158万㎡、城区集中供暖覆盖率100%。

三、完善雨污分流设施

结合城区道路改造,逐步增设和改造排污管道,加快城区雨污水分流改造,解决城区南部汛期内涝问题。结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启动再生水利用工程,结合城市道路建设,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管网等相关设施。

四、优化地下管网设施

加强城区地下供水供热供气管线、高压电线、通讯电缆等各类管线的统一规划,推进地下公共管沟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立健全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化档案管理,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加快城区雨污水分流管网的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区汛期排水能力,实施再生水利用工程。有序加快老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步伐,科学合理对城乡结合部、村镇供水供热供气管线设施进行建设。

五、提升道路交通设施

加快完善街镇信号灯、交通标志、护栏等交通设施,保障居民出行安全。提高道路桥涵、排水防洪等设施管理养护水平,提升道路设施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主要换乘站点、购物休闲娱乐中心、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机关学校、居住小区等公共区域,加强公共厕所、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系统、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六、完善城乡环境设施

按照“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的绿地建设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城区主干道沿线绿化带、主要景区、公共休闲场所园林绿化景观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实施城乡道路绿化特色打造工程,加快街镇中心区园林绿化景观配套设施建设进程。完善餐厨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电子废物、危险废物、城市污泥等新型垃圾收运设施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

第十篇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引领行动,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沂蒙精神,建设文化强县,实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力打造“钻石之乡·文化名县”核心文化品牌。

第三十五章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升柳编文化艺术馆,新建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博览场馆。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工程”,深入挖掘具有临沭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着力培育柳编、绒绣手工艺、舞龙秧歌会等民俗体验文化品牌。以朱村红色文化纪念馆、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等红色资源为依托,传承沂蒙红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普及工程,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社区),深入推进“戏曲进乡村”活动。

第三十六章 优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壮大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融媒体中心。积极筹建临沭大剧院、市民广场,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改造、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县图书馆、文化馆为中心,在镇驻地设立分馆,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统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各类数字资源,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与国家数据库有效对接,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城市,争创全国社会文化建设先进县。

第三十七章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文明临沭”建设。围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扎实推进“文明临沭”建设各项工作。充实和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职业操守等道德规范。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积极推行各类公共文明准则,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建设“文明临沭”长效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将其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打造成为融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乡综合平台。以文明户、文明村(社区)以及新农村新生活、婚丧嫁娶等群众性活动为主要载体,深化“文明村镇”“文明一条街”“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引导广大农民争当“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文明集市建设,努力营造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继续深入开展城乡文明牵手共建行动,动员各级各类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帮扶,共建互促,共同发展。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要传统节日,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掘民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十八章 提高社会志愿服务水平

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机制,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志愿服务格局。推进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多样化,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学生、职工、青年、巾帼志愿服务和红十字、医疗卫生、科普宣传、法律援助、环境保护、全民健身、文明交通志愿服务。依托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建立志愿者组织,健全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和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征集和推广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库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志愿者星级认证、奖章授予制度,探索推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社会化规范化。全面落实《慈善法》,健全慈善组织公开募捐、信息公开、保值增值监管机制,创建公益慈善品牌。

第三十九章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能级

鼓励文化与一、二产融合发展,重点培育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鼓励成立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型文化企业。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柳编之都、特色工艺品园区、滨海文化纪念园区、北沟头遗址公园、包装装潢园区、科技创新研发区。加快周庄仿古商业街建设、老城区临沭文化艺术市场建设,开设美术字画、陶瓷奇石、金银玉器、雕刻雕塑、民间艺术品等经营区域,逐步扩大艺术品种和市场规模。推进北城新区“临沭柳编”等现代文化综合体建设,推动经济开发区和新型工业化实验区建设工业文化产品示范区。

发展文化演艺和博览业。增强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鼓励发展民间文艺团体,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和发行机构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反映临沭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社会发展的影视、动漫、戏剧等精品力作,扩大临沭文化的影响力。改造提升县电影院,打造临沭电影文化网红打卡地。培育发展柳编、石雕、酿造、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打造临沭特色民间艺术品牌。发展设施先进、内容丰富、安全时尚的综合性娱乐项目,持续举办“和美幸福临沭”春节联欢晚会和“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及各类主题的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举办广场舞大赛。支持现代科技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改造提升苍源河文化公园、红石湖文化公园。

第十一篇 绘就绿水青山临沭画卷

坚持生态立县、绿色惠民,坚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领地位,守住资源利用的上限、环境质量的底线、生态保护的红线,严格实施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巩固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攻坚克难成果,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完善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新临沭,争创国家生态县。

第四十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遵循临沭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善主体功能区划分,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精准落地,形成城市化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国土空间格局,控制开发强度和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各功能区差异化发展。

优化整合城市化区,高效聚集经济和人口,重点发展服务业,坚持水城特色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统筹推进新城区建设,建成城水相依、人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区。重点开发“一区三园”、特色镇域工业集中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和人口集聚,培育各具特色的镇域工业集中区。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力度,重点发展小麦、大豆、玉米、花生、地瓜等作物,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严禁在生态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构建生态修复与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带,发挥生态保护功能。

第四十一章 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完善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环境保护和监管水平,提升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

第一节 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完成污染总量减排任务,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严的执法,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巩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成果。

强化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依法依规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加强燃气锅炉、生物质锅炉管理,健全监管台账。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面推动涉VOCs排放企业治理提升和规范管理。严格散煤污染治理,实行属地动态管理。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制定切实可行的城区车辆通行管理机制与措施,加快淘汰高污染排放车辆。深化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整治行动,强化源头治理。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健全完善扬尘污染防治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机制,有效遏制各类扬尘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

强化巩固碧水保卫战成果。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从严审批高耗水、高污染排放、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物建设项目,切实实行新(改、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减量或等量置换。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合理调度,进一步巩固提高水功能区水质,重要河湖和湿地最小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水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强化巩固净土保卫战成果。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风险管控,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多元参与和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到2022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力争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持续强化危险废物处置监管,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医疗废物的处置和监管体系。持续强化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实现从生活垃圾收运源头到终端处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有效管理。

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生态地膜栽培和秸秆高效利用模式及技术,推动废旧地膜、微灌材料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努力实现农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和秸秆青贮、固化成型供热等项目,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

专栏11 临沭“十四五”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1.临沭县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穆疃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3.牛腿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4.石门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5.大峪子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6.班郇排水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7.青云镇韩村河湿地工程建设项目;8.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9.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10.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程;11.临沭县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二期);12.鹏科金属科技有限公司4200吨/年有色金属废催化剂处置提纯、400吨甲醛用废铁钼催化剂再生处置项目。13.临沭县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

第二节 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实施山水林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优化生态空间,加快建设生态安全保障水系,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加快形成绿色生态屏障,逐步建立稳定的湿地生态结构,不断筑牢县域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苍马山、小蒙山、玉山、夹谷山等版块为生态保护核心,沿沭河、新沭河、苍源河打造生态综合廊道,沿石门河、穆疃河、韩村河、牛腿沟、班郇河、龙窝干渠两侧构建生态防护林带,以苍马山森林公园、苍源河湿地公园、大兴湿地公园、羽山生态公园、松影湖生态公园、岌山地质公园、沭河栗海生态公园等为生态节点,以北部山地丘陵、南部农业和中部城镇为生态协调区,逐步构建“一心、三廊、六带、七园、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生态安全水系。以沭河、牛腿沟、苍源河、穆疃河南北四纵,韩村河、新沭河东西两横,龙窝灌区干渠,构筑“四纵两横一干渠”现代水网。严格实行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制度,加大凌山头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对凌山头水库等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按照“上树、中果、下粮”(山顶树木带帽,中部果树缠腰,下部梯田环绕)的模式开展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和扩大现有水保治理片区,县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60%以上。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强苍马山、冠山等森林资源保护,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建设大绿化生态体系。采取工程造林办法开展荒山造林,对破损山体实施修复治理绿化。实施农田林网生态建设工程,完善补植、升级改造现有林网。

建立湿地生态结构。以沭河国家湿地公园、苍源河省级湿地公园等为重点,采用适当的生态、生物及人工恢复技术,对受到干扰和污染的湿地环境实施有效治理,逐步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建立稳定的湿地生态结构,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和环境良性循环及自我持续。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形成湿地公园管理、运营框架以及景观雏形体系。

第三节 完善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加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着力提高政府决策、监管和服务能力,建立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种主体组成的多元共治、权责分明、互相监督的治理体系。

提高政府监管服务能力。探索开展有关政策和重大项目的费用效益评价,科学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督察的精准化水平。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完善大气、水环境质量常态化监测,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常态化监测体系;加强现有的监测系统、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共建共享,建立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共享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和标准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建立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机制,支持企业作为主体参与生态补偿,开展居民环保教育和宣传工作,创新开展“互联网+环保”公益活动,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健全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渠道和方式。发挥矿山资源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加快地质环境治理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着力打造规范化、规模化、生态化“绿色矿山”。

建立科研支撑保障体系。聚焦能源清洁化利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绿色制造、环境智能化监测等领域,推进绿色科学技术研发。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鼓励科研机构、企业、环保组织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应用中心和环保智库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第四十二章 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绿色发展,提升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进公众生活绿色健康,深化美丽临沭建设。

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沭河沿岸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建设,深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挖掘农业生态功能,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太阳能、沼气、天然气、生物质燃料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控制煤炭能源消费。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鼓励全社会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支持零售批发业采购节能环保产品,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盘活闲置土地、再利用低效土地,规范用地审批和供应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矿山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在保留提升5个矿区的基础上,依法关闭生产规模小、投资强度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破坏污染环境的低效企业,提升矿产开发规模化集约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强化工业节水管理,完善城区中水回用管网,促进城区中水回用。深入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工业节能减排,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循环梯级利用。

推进绿色清洁生产。推广和使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推广有效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的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推进建设专业、规范、有序的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市场。开展清洁生产示范,推动工业、商贸、宾馆酒店、学校、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创建绿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单位)。根据企业(单位)行业属性、规模及工艺、环境影响差异,推进实施差别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建设,推广使用智能采矿设备,做好露天矿山环境保护。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衣食住行全面绿色化,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推进绿色建筑行动,稳步开展建筑节能改造与绿色化改造,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产品和绿色施工模式。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和交通工具公共租赁体系建设。

第十二篇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增强构建内循环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动能,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深度融入鲁南经济圈、“一带一路”,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处于全市前列,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发展。

第四十三章 提高招商引资质效

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调整方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从源头把好准入关,助推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安全生产、绿色发展,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高质量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工作制度、奖励办法。聚焦“双招双引”第一战场,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强化要素聚集和链条整合。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瞄准日韩、东盟、欧盟,着力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补链强链项目,带动引进一批前沿技术、高端人才和优秀团队。加强与国内500强、世界500强及央企、强企战略合作,吸引外商设立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或直接投资。

第四十四章 推进双向双边合作

落实国家支持外商投资的有关政策,服务外商投资项目在临沭更好发展。引导原有外资企业以增资扩股、利润转投资等方式,扩大外资利用规模。落实国家、省鼓励企业境外投资的扶持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主动开展境外资源、能源开发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建设海外仓。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强外贸基地建设,推进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文化出口企业基地建设,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对东盟、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构建多元市场格局。

第四十五章 提升外贸发展能级

树立“大开放、大发展”观念,结合“一带一路”、自贸区战略,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临沂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鼓励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积极招引大型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入驻临沭,引导县内企业入驻跨境电商平台,拓展外销渠道。充分发挥近海临港区位优势,积极对接青岛、日照、连云港、临沂综合保税区,加快构建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临沭内陆港。

优化外贸企业发展环境,加强贸易促进等公共服务。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降低企业经营负担,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借助临沂跨境电商综试区提供海外仓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利用海外仓扩大出口,支持市场采购贸易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贸易摩擦预警点作用,及时发布各国的贸易限制措施,畅通企业反映问题渠道。加强与中信保公司驻临沂营业机构协作,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合理降低短期险费率,帮助企业应对订单取消、出运拒收等风险。主动对接青岛“山东会客厅”,筹建集展示、推介、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临沭会客厅”。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组建“商会联盟”,共同搭建数字化海外展厅。建立产品开发与销售、品牌运营推广、跨境电商、跨国供应链、海外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数字化海外营运中心。

支持骨干企业扩大进出口业务,引导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外贸“货源回流”工程,深度挖潜高端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杞柳编织等行业的出口增长点。利用广交会、华交会、进口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广泛展示临沭外贸企业产品和品牌形象,借助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提升特色产业国内外影响力。

到2025年,认定一批跨境电商示范企业、平台、园区和公共海外仓。招引培育跨境电商平台(企业)2-4家,打造跨境电商园区2家,在我县贸易活跃的国家(地区)培育一批公共海外仓和临沭品牌境外展示中心,公共海外仓和境外临沭品牌展示中心分别达到3个和5个以上。

第十三篇 构建和美幸福新临沭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扩大就业渠道,改善收入分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建设和美幸福新临沭。

第四十六章 建设共同富裕和谐社会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推动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全面推进健康临沭建设,深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巩固拓展稳定脱贫攻坚成果

健全完善返贫监测预警和应急救助机制,增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能力,消除返贫隐患,实现脱贫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坚持产业和就业扶贫再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和更充分的就业,提高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和精准性,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支撑。

第二节 稳定就业促进增收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劳动者就业水平。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体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平台建设。着力培养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入城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创建1家省级创业孵化园区、3家市级创业孵化园区。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强化工资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劳动报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建立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分配机制。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拓宽居民投资途径,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帮助低收入家庭开辟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第三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应对学前教育需求高峰方案,完善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加大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积极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规范营利性民办园发展。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学前教育基本覆盖。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按照“保障基本条件,满足基本需求”的原则,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以学区为范围实行小学与初中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高质量发展高中教育。支持民办公助,推行综合高中建设,深化职普融合,增强应用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加强特色高中建设,鼓励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育人,对有专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到2025年建成省级特色高中1所。

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抢抓全市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的有利时机,紧扣临沭“3+2”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灵活方式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推进临沂市工业学校创建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国家“双优”中职学校、山东省“双高”中职学校,加快临沂市工业学校分校建设,与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等开展校校合作。积极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引进举办高职院校(分校)。

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大特殊教育投入,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实行随班就读、随园保教制。推行个别化教学,为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到2025年底,幼儿园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省示范幼儿园达到100%,省一类幼儿园达到90%,省二类幼儿园达到80%,省三类幼儿园达到50%;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达到87%;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率达到97%,其中研究生学历(含硕士以上学位)达到5%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88%以上。

专栏12 临沭“十四五”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1.中山路小学及幼儿园建设项目;2.红石湖实验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3.苍马山实验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4.第二实验小学北校区建设项目;5.苍源河实验学校(初中部)建设项目;6.高级中学建设项目;7.实验中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8.临沂市工业学校分校建设项目。

第四节 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以居民健康需求和解决存在问题为导向,以“调结构,补短板、促均衡,提效能”为主线,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人民共建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健康临沭”建设,争创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共体管理机制,界定成员单位功能定位,统一发展方向、学科建设、区域协作,推动各成员单位错位发展。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提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推广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成立药事质控中心、总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统筹推进医共体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加快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提升社会办医疗机构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扩大医疗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充分调动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基层首诊率达到65%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强化县级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分别力争50%、30%、30%的临床科室创建为全市重点专科,力争创建省级重点专科2处以上。每处镇街卫生院至少建立1-2处特色科室。进一步规范村卫生室管理,改善提升就医环境。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疫情常态化防控,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控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以医防融合探索为引领、各类重点人群服务为重点,全面落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县、镇、村三级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升健康教育,加强慢病管理和职业病防治,促进医防融合,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质化、规范化。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作用,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基础,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挖掘传承和创新融合,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医共体建设,构建中医药产业链,全面布局智慧中医药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县。

全面优化生育服务。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机制创新。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科学预测出生人口变动趋势,确保政策平稳有序实施。

专栏13 临沭“十四五”医疗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项目;2.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新院区六大中心建设项目及老院区服务中心提升项目);3.县人民医院综合服务楼建设项目;4.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项目;5.县妇幼保健院托育机构建设项目;6.县精神卫生中心医养康复楼建设项目;7.青云镇卫生院综合提升项目;8.郑山街道卫生院综合楼建设项目;9.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10.北城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1.32处村级卫生室提升项目;12.创建县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治未病中心及中医康复中心);13.基层中医服务能力提升项目;14.创建省级道地药材种植加工基地。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农民工、个体从业、灵活就业和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持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先保后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水平。鼓励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8%以上。完善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和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健全完善事故预防、工作补偿、职业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积极发展工伤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加快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实施,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推进镇街社会工作站建设,2023年实现镇街社工站全覆盖。

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重点围绕参保缴费、待遇资格认证、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电子化等方面梳理完善业务流程,简化手续,提升便民利民和社保工作规范化水平。全面推行社保待遇静默认证,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流程,进一步压缩办结时限,借助互联网、手机APP、政务服务平台等应用实现多渠道经办,鼓励实施更高效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方式,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社保关系转移档案、养老保险缴费历史档案电子化,切实保障参保职工合法权益。

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按照“全面整合、统筹实施”的原则,以低保、特困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司法、康复等专项救助为支撑,受灾人员、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提高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和效能。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人员和即时帮扶人口、受灾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孤儿和困境儿童、重度精神病患者、困难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切实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继续加强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做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合理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在街道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综合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间照料中心,至2022年底,街道综合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扩大长期照护服务供给,重点支持发展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的护理型养老机构。至2022年底,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床位总数的55%以上,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至2022年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继续实施为期三年(2020-2022年)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实施县级统一管理。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医疗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鼓励临沂市工业学校兴办老年大学,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创办老年大学。

提升弱势群体服务保障水平。加强对智障、孤寡老人的关爱行动,提高生活幸福感。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福康工程”“齐鲁福彩助残”“慈善助残”等行动,扩大康复辅助器具免费安装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到2025年,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进一步优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残疾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加强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及管理,提升农村公益性公墓管理和维护水平,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和绿化提升。建立公墓年检制度和公墓管理使用制度,制定并落实公墓管护奖补等激励政策。推广“追思会”等新型丧葬礼仪模式,引导群众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率达到90%以上。

加强重点群体保障。保障妇女参与管理法律事务、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工作,促进妇女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儿童优先,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大对留守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发挥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专业人才队伍发挥积极作用,开展监护评估、家庭探访督查等关爱服务。优化青年成长环境,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第六节 推进统战双拥工作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爱国友好力量。发扬临沭人民爱党爱军的优良传统,擦亮“连续60年无责任退兵全国纪录”金字招牌,深化双拥共建,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星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扎实做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加大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力度。

专栏14 临沭“十四五”社会保障事业重点项目

1.石门、玉山、店头、青云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2.县人民医院养护中心建设项目;3.马站医院养护中心建设项目;4.诗画山庄养护院建设项目;5.临沂舒逸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养老项目;6.临沭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7.金明寓康寿养老有限公司养老项目;8.临沭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项目;9.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0.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11.天一园公益骨灰纪念堂;12.滨海革命烈士陵园提升改造工程;13.军人公墓建设项目;14.东城片区、西城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四十七章 筑牢社会安全屏障

坚持依法治县,统筹发展与安全,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安全风险、防灾减灾、社会治安、食药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能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临沭。

第一节 提升智慧化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智慧指挥平台建设,强化相关行业部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监测功能、信息传递功能、预警功能、应急指挥功能融为一体。提升应急管理协同联动能力,健全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体制机制,推广优化“智慧消防”平台系统,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在应急管理中的协同联动,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灾害事故预测预警系统整合,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智慧技术,实现对灾害风险的全面感知,优化应急管理工作效能。

第二节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重点提升化工园区、农村地区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加强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安全防范,提高重大活动保障水平。建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工作和安全生产应急评估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及风险动态管理,推进常态化、制度化的应急准备评估。建立健全县级消防安全委员会和消防安全专兼职机构,完善基层消防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管责任,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机制。提高重点工程地震安全防御标准,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针对我县化工化肥产业发展实际,切实加大特种设备监管力度,逐步推行智慧化监管举措,压实企业安全投入、人员配备、设备更新、岗位培训、如实申报等主体责任。

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强化措施、防患未然,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化工(危化品)领域,指导化工(危化品)企业做好冬季安全“防冻防凝、防中毒、防火、防滑”等“四防”工作,严格落实冬防措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联审联批、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进化工化肥行业减量发展。从进料、储存、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对化工企业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道路交通领域,突出抓好“两客一危一货”车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安全监管,加强大风、暴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下的道路管控和车辆引导,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建筑施工领域,突出抓好防冻、防风、防火、防滑、防高处坠落等措施落实,严禁恶劣天气下各类室外、露天施工作业。非煤矿山领域,加大对露天矿山的巡查力度,加强塌方、漏水等安全隐患排查。

第三节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保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高压态势,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力度,严格规范和处置互联网金融风险、非法集资风险,严厉打击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健全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金融安全群防群控长效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安全稳定。依法将各类金融业态纳入监管范围,对金融创新必须审慎监管。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水平。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完善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强化灾害排查治理能力,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强化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实施避险搬迁工程,推进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防护目标搬迁进程。提升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加强危化品、非煤矿区、电力、水利、抗洪抢险、地震救灾、消防等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加强社会救援力量建设,鼓励、指导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第五节 保障食品药品粮食安全

扎实推进“食安临沭”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强食品安全过程监管。深入贯彻《药品管理法》及《疫苗管理法》,做实药品监管,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加大重点检查、飞行检查和随机检查力度。强化医疗器械监管,推进医疗器械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制定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环节监督检查方案,开展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环节监督检查等活动。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推进县地方粮食储备库“智慧粮库”建设,引导流通、加工企业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农产品收储,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节 推进社会稳定和治安事业发展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源头预防能力。规范专属基础网格和微网格的划设,实现网格服务的“触角再延伸,服务更精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雪亮工程”升级应用,强化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行“警种联动、警保联控、警民联防”合成化巡防联控机制。大力实施公安派出所基础建设升级改造,传承“枫桥经验”,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办案,深化刑事案件“两统一”和受理案改革。

节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多元调解工作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因劳动争议、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发挥社会治理中心、群众诉求服务中心统筹作用,建立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规避、预防和控制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

节 深化法治保障体系建设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将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推进“局队合一”、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全面推进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防止任性执法。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节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提高统筹组织社会公共资源的能力,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全面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四十八章 建设高质量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社会化、法治化水平。坚持以社会治理中心为统领、以“城市大脑”为支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动力,构建大中心统筹、大数据支撑、大网格运行、大调解联动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治理”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 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强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治理体系载体建设,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服务”公共管理与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化“雪亮工程”系统、综治系统、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环保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等集成融合,搭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构建城市大脑,形成“智慧临沭”云数据库,实现社会治理各项要素的统一收集研判、指挥调度、事项办理、监督考核。凝聚公安、综治、卫生、教育、群团妇联等多方力量,借助科技手段,着力推进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 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

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推进治理措施精细化,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底座”。发挥“幸福临沭”APP效能,延伸网格工作触角,及时发现、上报、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切实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能力水平。以“互联网+治理”的形式,畅通百姓的治理需求与政府、社会组织的治理供给之间的联系,推进治理体系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实现高效配比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展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推动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精细化水平提升。

第三节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建立以高端管理人才为主体,专业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引进体系,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库。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临沭工作,提高社会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工作的效率和专业度。研究和出台针对社工群体的政策体系,在就业岗位创设、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层面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社会治理中。建立社会治理工作者的专业培训体系,广泛开展养老护理、矛盾调处、规范执法等培训。

第四节 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积极培育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发挥群团组织引领社会组织成长的重要功能,促进社会组织健康、自主、有序发展;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通过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助互助。推进社会治理手段的社会化,通过凭单制、合同外包等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建立志愿服务与诚信建设的衔接机制,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公信力,落实社工、义工等群体的基本权益。

第五节 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明确政府权力边界,界定社会调节的运行边界和居民的自治边界,统一在法治体系内参与社会治理。建立现代化的社会治理运营环境,以运营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运作模式,强化社会治理的运营能力。发挥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走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融合的社会治理之路。切实加强民法典的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引导群众保护自身权益,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建立网络治理法治监管与保障体系,抓好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

第十四篇 保障规划有力实施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规划保障机制和要素,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临沭全体人民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凝心聚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第四十九章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总目标,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以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着力提高新时代党的建设质量。

第一节 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用好“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等学习平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宗旨。推进全县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队伍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第二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培育优秀年轻干部。持续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形成中青年结合、专业构成合理的干部梯队。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大力选拔年轻干部,在班子调整、职位空缺时优先使用年轻干部。对组织看得准、群众口碑好、有发展潜质的年轻干部给位子、压担子,安排到复杂环境中磨练和关键岗位上锻炼,同时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成长。加快县委党校新校建设,达到“优秀党校”标准,争创省级“示范党校”,打造培养优秀党员干部的摇篮。

锤炼干部过硬作风。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追究的监督体系。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考评办法,对执行能力不强、考评排名靠后的干部,以及在巡视巡察工作中发现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根据具体情节予以处置,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激发干部担当作为。注重考核评价激励,围绕“考什么、谁来考、怎么考”这条主线,从考评体系设置、考评指标量化、考评结果应用等方面制定考评办法,构建完整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注重容错纠错激励,严格落实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旗帜鲜明的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第三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紧盯重点人、重点事和关键环节,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贯通运用“四种形态”,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一体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促进党内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融合贯通,形成监督合力。

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防享乐奢靡之风反弹回潮。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把严的主基调长期保持下去。加大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力度,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营造担当作为、清正廉洁的浓厚氛围。

第四节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落实“6项制度+1个操作规程”制度体系,动态保持3年及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全清零、村居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全达标,年度发展35岁以下年轻党员占比达60%以上。优化党员年度记实制度,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党员平均参会率达80%以上。坚持集中轮训制度,党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和集体学习时间不少于32学时,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班子成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和集体学习时间不少于56学时,用5年时间把全体党员轮训一遍。夯实农村党建基础。抓好新一轮村“两委”换届选举,实现村级班子年龄、学历结构“一降一升”,力争五年内实现村干部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50%以上。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选配力度,持续提升履职水平。递进培养村级后备人才,确保每个村培养3名以上年轻优秀后备人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多种增收路径,全县50%以上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深化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确保村级事务规范议事率达到90%以上。抓实其他领域党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全部取消街道招商引资等工作任务,使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强化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社区专职工作者将80%以上的精力用于走访服务群众。推动“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党的组织覆盖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党的工作覆盖保持100%。大力推进机关党建规范化建设,力争五星级党组织达到50%以上,推动机关党建走在前、做表率。

保障基层党员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和完善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加强民主监督的渠道。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对党的决策落实情况和决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加强基层组织督查督导。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对重视不够、履职不力、措施不实、落实不到位的,采取提醒、约谈、函询、通报、问责等方式,传递压力、督促整改、推动落实,形成从严抓落实的倒逼机制,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扎实。

第五十章 保障规划有序实施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规划管理衔接,强化规划组织落实,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在县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务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纲要》实施的生动局面。

第二节 加强规划管理衔接

加强本规划与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对接,在约束性目标、产业定位、空间功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顺应国家、省、市发展战略导向,主动融入大的发展格局。各部门在制定专项规划、计划或设立项目时,应当与本规划相衔接,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要以本规划为依据。健全规划协调实施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本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规划统筹管理水平和执行效果。

第三节 强化规划组织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领导。成立县“十四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十四五”规划的组织实施。县直各部门和镇街(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

明确规划实施分工。做好规划任务分解,明确实施重点、进度安排、责任分工,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年度重点任务和项目安排。本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改革目标任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明确。

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将《纲要》重大任务落实情况和下一年度实施计划列入党委(党组)和政府会议年度重点事项,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落实。

第四节 完善要素保障体系

加强用地保障。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腾笼换鸟”计划,通过嫁接、购并、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盘活存量土地,整合利用破产的企业用地、闲置厂房。坚持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大对项目用地、建设期限、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指标的监测力度,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强化资金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贷款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探索新型融资模式,推进融资多样化。大力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民间资本与企业联系桥梁,提升民间资本利用水平。

保障用工需求。开展用工需求调查摸底,建立企业用工动态管理台帐,举办人力资源招聘专场,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用工服务。切实加强务工人员流动、企业用工、市场供求变化等动态情况监测,及时调整公共就业服务政策,完善用工市场建设,促进形成企业用工和务工人员就业供需双方市场化良性发展机制。利用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园区、校、企三方合作机制,做好企业招工、员工岗前培训。

保障用能指标。深度挖潜用能空间,加大落后产能退出,有效腾出能耗指标。最大限度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努力破解企业用能指标难题。开通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统筹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用能保障。发挥能耗在线监测平台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以市场化方式解决企业能耗指标。

稳定要素市场价格。畅通要素运输通道,降低流通成本。把握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确定调价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加强组织协调,做好煤电油气运协调工作,确保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用足用好支持政策。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开展企业上门送政策活动,加大宣讲范围,帮助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用好上级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主动找信息、找线索、找机遇、找项目、找资金,努力将符合争取条件的项目纳入上级规划和计划的项目库。

施“人才强县”战略。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优势,发挥本地产业优势,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落户临沭。建立人才管理新机制,激发人才特长。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和调节作用。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加大对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提高民生支出比重。

健全项目带动机制。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领域,集中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强化项目过程管理,提升项目审批、建设用地、资金融通服务水平,提高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

第五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规划宣传,让公众全方位了解规划的发展蓝图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积极参与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发改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分析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

规范规划调整制度。在《纲要》实施过程中,如遇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致使规划目标难以实现时,县政府要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修改意见,报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