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加强我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提案》的答复 | ||||||||||||||||||||||||
2023-07-21 点击数: | ||||||||||||||||||||||||
|
||||||||||||||||||||||||
|
||||||||||||||||||||||||
沭文旅复字〔2023〕15号 签发人:张媛媛 对县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第68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季英宝、张国庆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们对我县文旅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对于该提案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局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工作之一。紧紧围绕《全县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办字〔2018〕53号)精神,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六大工程”全力打造“钻石之乡·文化名县”核心文化品牌,为推进和美幸福临沭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临沭柳编”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实现了“零”的突破;临沭县创建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临沭以‘大文化’理念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荣登新华社《高管信息》;临沭柳编特色文化产业园被评为临沂市第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非遗舞蹈《打花棍》、小合唱《柳乡姑娘》代表临沂市参加第十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群众新创文艺作品汇演。 一是深入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临沭县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3个、市级14个、县级126个。有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县级71名。市级非遗实训基地2处,县级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14处,建成乡村记忆馆70处。编纂出版优秀传统文化专辑《临沭文物》《临沭记忆》《临沭民歌》等。打造了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节、“龙腾虎跃闹新春”舞龙秧歌会、三月三“柳老爷庙会”、冰雹姥爷节等传统节会品牌。 二是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结合旧村改造,深入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乡约临沭”记忆馆建设,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目前,全县已建成中国(临沭)柳编文化艺术馆1处,“临沭县非遗展馆”1处,沂蒙特色民俗艺术馆1处,“乡约临沭”记忆馆70处。其中,郑山街道农耕文化馆、徐埠前京剧馆、埠前孝文化讲堂、化成书院、康王城文化馆等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教育功能。竭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是积极推进非遗“两创”,打造培育特色品牌。充分挖掘和利用临沭非遗资源,壮大临沭柳编、莫氏绒绣、东盘石雕、朱崔木艺等文化产业。编制临沭柳编等传统产业项目标准体系。提升“临沭柳编”“莫氏绒绣”等非遗工坊和手造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升改造柳编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做强柳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集群。开展“山东手造·尚品临沭”推进工程,打造一批品质优、质量佳、受欢迎的文创产品,把临沭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在生产实践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欧拉、鲁美达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名单,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入选提名名单,推荐晴朗、金柳、沂蒙老区酒业等29家企业申报市级重点手造企业和产业项目,推荐柳雅堂等6家工坊申报市级非遗工坊,推荐杨进邦、莫宗荣等2人申报市级手造技艺传承人,推荐青云镇华山村和玉山镇李庄村申报市级手造特色乡村。2021年11月我县被评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存在问题 一是社会文化传承意识薄弱。目前,社会上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齐抓共管的合力还没有形成。群众对非遗知识了解甚少,对非遗涵盖的内容也无从谈起。 二是基层文化传承专项资金严重不足。县财政每年仅列1.8万元经费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远远不能满足非遗项目保护和各类展演展示活动的开展。 三是非遗普查和传承工作难度大。非遗资源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很多非遗项目缺乏长期性的展示平台。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自觉自愿的状态。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学艺周期长、经营收入低,很难吸引年轻人主动融入,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萎缩、甚至消失。 三、下步打算 (一)开展各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评审工作。2023年度,根据上级文化部门的工作安排,积极组织参与第六批国家级、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申报工作。计划组织申报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非遗宣传活动,加大非遗传播力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组织传承人参与国家省市县各级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组织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打造提升部分非遗项目为文艺精品,把临沭优秀传统项目推广出去,充分发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作用,在“苍源文化”“临沭县文化馆”“临沭县图书馆”等微信公众号设立非遗专栏、专题,通过电视、网站等媒体大力宣传报道我县非遗保护现状,推动主流媒体加强非遗传播力量,提高非遗传播的专业性、规范性。用多种方式鼓励更多的群众了解、参与、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开展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工作,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把非遗展馆、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纳入旅游线路。将非遗保护传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挖掘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非遗资源,增加传统文化特色。以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创建“世界柳编之都”为契机,助推临沭柳编品牌建设。 (四)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加强对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相应补助。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培训,提高技能艺能,增强使命与担当意识,弘扬工匠精神。 (五)结合“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继续开展“两创”工作。深入挖掘优质临沭手造重点项目,培育临沭手造优质传承人,推动临沭手造特色乡村建设,继续开展临沭手造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临沭手造进景区,推进数字化赋能,深入打造“山东手造·尚品临沭”非遗品牌,做好2023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活动组织参展工作。 临沭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5月25日 【承办单位】:县文化和旅游局 电话解答:0539-6211648 现场解答:临沭县沭河西大街69号文化中心3楼。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