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刚等2人《关于推广农村秸秆还田的建议》答复 | ||||||||||||||||||||||||
2017-12-04 点击数: | ||||||||||||||||||||||||
|
||||||||||||||||||||||||
|
||||||||||||||||||||||||
农机局:临沭县秸秆主要种类有小麦、玉米、花生秸秆。其中,小麦、玉米的秸秆占总量的85%以上。据县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2016年各类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52万吨,其中夏季产生秸秆25万吨、秋季产生秸秆27万吨。 临沭县农机局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近几年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抓秸秆禁烧的同时,积极进行秸秆多形式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并从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宣传教育、执法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此项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 二是强化督导考核,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各有关部门对全县秸秆综合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力求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格局。 三是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建设,进行秸秆多形式利用的试点,力求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实现整体突破。秸秆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化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多领域、多形式秸秆综合利用的格局。 四是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实施秸秆切碎还田补助项目,加快秸秆切碎还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产量,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堆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全县生态农业发展。积 五是极培育保护性耕作实施实体,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小麦保护性耕作工作机制,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项目实施为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步伐,逐步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 在秸秆切碎还田工作中临沭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的主要做法是 1、通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把秸秆切碎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重点来推广,并通过项目争取市级秸秆还田补贴项目第一期11万亩,第二期40万亩,每亩由市财政拿出15元,县级财政配套10元,对承担还田项目的合作社进行补助,为达到有效监控,对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还田机械安装卫星定位监测设备,该设备能够实时定位,精确测量面积及作业质量,及时回传作业监控画面,使政府资金使用落到实处。通过该项目的带动,全县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带的环境污染。 2、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做到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报纸有文字、墙上有标语,将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重要意义及露天焚烧秸秆的法律责任、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强化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让农民群众由被动禁烧变为主动利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同时向社会公布秸秆切碎还田项目监督电话,对农民的举报认真处理,及时回复。 4、成立秸秆切碎还田监督巡查组,由班子成员带队,局机关各科室人员和各镇街农机站工作人员为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分区域进行督导检查,确保项目有效实施。 通过以上工作的落实,我县2017年夏秋两季通过电子系统监测到实施秸秆切碎还田24万亩,通过项目带动,全县共实施秸秆切碎还田48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91%以上。 同时在我县郑山街道海子村、石门镇大岱村、曹庄镇郭庄村、大兴镇西双槐村、玉山镇前石鼓岭村建立保护性耕作对比实验田,并组织由农业、统计部门的专家进行测产,测产结论:五个实验田的平均,保护性耕作田:平均亩株数4027,穗粒数518.6粒,千粒重341.02克,平均亩产605.43公斤;传统耕作田:平均亩穗数4027万穗,穗粒数482.8粒,千粒重341.02克,平均亩产563.63公斤。保护性耕作田较传统耕作田增产41.8公斤,平均增产幅度为7.4%。 【承办单位】:临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解答:0539-6211365 现场解答:临沭县沭新东街9号。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