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沭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体 繁体
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数据开放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正文
关于临沭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报告
2021-03-12    点击数:  
 索引号  linshuxianfzhggj/2021-0000274  公开目录  公开目录
 发布机构  临沭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  2021-03-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标题  关于临沭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报告
索引号: linshuxianfzhggj/2021-0000274
发布机构: 临沭县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目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3-12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质量稳步提升,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健康有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全面跃升,社会治理扎实有效,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临沭发展开始新的起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8亿元,可比价增长3.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2:32.1:54.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76.7亿元,同比增长9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259元,同比增长4.7%。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新增城镇就业5451人。

(一)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工业经济提质发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全县1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81.7亿元。开展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关闭淘汰化工企业28家,华盛化工原酯系列产品搬迁入园升级改造等10个项目列入省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新型肥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雷华公司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卡特重工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金正阳公司高端合金管材智能制造项目获批山东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中超物流公司获批山东省“企业上云”标杆企业;金丰公社获批省级产业互联网平台。

农业经济稳步运行。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新建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累计25.9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6个。创建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2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个,史丹利蚯蚓测土入选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案例。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壮大“新六产”,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72家、家庭农场806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病虫疫情区域应急防控设施及物资储备库项目和土壤养分高效利用与新型生物有机肥料创制重点实验室项目成功入选2020年农业农村部重大项目储备库。生猪生产平稳恢复,获评国家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市级标准化养殖场6家,市级种养结合示范点1个。全国油料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服务业贡献力增强。实现服务业税收11.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4.82%。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7家,新增限额以上贸易企业31家。全县共接待游客1000.2万人次,实现景区经营收入19.97亿元,分别同比下降6.5%、10.8%。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58.7亿元,同比增长12.5%,本外币贷款余额达307.5亿元,同比增长15.6%。大力发展地摊经济、夜间经济,设置育新街、红石湖、滨海街等7处便民市场,引导流动摊贩入市规范经营。商业步行街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购物示范街、市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二)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发展优势鲜明。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8家。13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居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2%,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5.21%,位居全市第一。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1项,史丹利、金正大顺利通过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复核评价。5家企业入选省工业互联网企业培育库,全市化工行业微通道反应技术改造现场会议在我县召开。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建站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深入开展“百家院所进临沭”活动,39家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入选省级重点项目5个、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3个,入选市级重点项目10个。中新农业功能型有机-无机缓控释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入选2020年度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及抗疫特别国债8.1亿元。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签约项目46个,签约金额236.47亿元。其中,在建过10亿元项目8个,世界500强项目3个,中国500强项目2个。到位县外资金80.5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3.65%,实际利用外资8000万美元。加大人才招引,引进高层次人才83人、国外高端专业人才3人。

(三)改革开放成效彰显

“放管服”深入推进。推进“一窗受理”系统上线,梳理完成一件事“一链办理”事项167个,所有依申请事项全部实现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推行“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失信有惩戒”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办理时限压缩90%以上。打造“沭心办”服务品牌,实行全员帮办、重点代办服务模式,梳理县级帮办代办服务事项487项,镇村帮办代办服务事项40项,形成全县帮办代办服务网格化管理格局。

重点改革成绩突出。新增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项。先后举办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启动仪式、全国油料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现场会等国家和省市现场会议活动11场次。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先进县等国家和省市荣誉20余项。连续60年无责任退兵、市场主体登记“跨省通办”、推广生态种植模式等先进经验被中央和省领导批示肯定。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出口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2家,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92家,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89家,郑山街道、青云镇被认定为市外贸“优商优品”聚集区。引导62余家小微外贸企业参加中信保小微企业全省统保,降低企业涉外贸易风险;为中小企业争取开拓国际市场补助资金17.04万元,为涉美出口企业争取参保人员补助428万元,为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争取奖励110万元;发放促进柳编产业发展奖补48.35万元。

(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改善18.2%、PM10改善19.4%、SO2浓度改善29.4%,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居全市前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削减率均提前完成任务目标。

坚决打赢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改善显著,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积极构建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完成87条县级以上河流的确权划界,23条县级河流的岸线利用保护规划。

坚决打胜净土保卫战。强力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危废处置能力达到4万吨,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连续2年达到90%以上。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核查和发证登记1600余家。

(五)城乡格局加快优化

城市品质卓越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市前列,社会治理指挥调度中心投入运行。实施城区“增绿添彩”行动,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10万平方米,建设街头绿化“微景观”21处。“一河两渠三支四湖”实现互联互通,水清岸绿的水城风貌初步形成。岚罗高速、朱村沭河大桥、城东一路、正大街西段、青云山路北段建成通车,实施苍山路、青云山路、正大街等城市亮化工程,完成了北城区路灯交接和改造提升,城区路灯亮化率达98%以上。继续推进城区供暖扩容,建设宝城路、薛疃路等分支管网工程,新增供暖覆盖面积100.6万平方米。着力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设置网格化管理单元网格102个。

镇村建设持续推进。扎实开展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建设农村公路241公里,硬化农村通户道路124万平方米。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完成农村清洁取暖2401户。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争取中央、省、市各级项目20余个。农村改厕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典型范例,实施“五化六步”加强“三资管理”入选省级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524个自然村全部通上自来水,实现“同网同质不同价”,成功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3个、示范片区2个,朱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地方典型范例,沭河长廊、七彩百合获评市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六)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疫情防控扎实有效。累计治愈患者4例,筛查管理密切接触者163人,点对点闭环接回469名境外来人、3391名省外来人。选派3名业务骨干驰援武汉,圆满完成援鄂任务。开展重点人群核酸检测15.1万人次,检测能力万人比全市第一,开展冷链环境样本核酸检测5.7万份。县内参保住院患者核酸检测1.60万人次,医保报销费用80.55万元,治疗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及留观人员53人次,医保报销费用13.44万元。完成3家县直公立医院、12家镇街卫生院和5家民营医院的发热门诊、哨点诊室建设工作,指导镇街村居建立1250支社区防控队,储备415间集中隔离房间,确保随时应对突发疫情。

脱贫攻坚持续推进。为全县296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代缴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部分747.5万元、购买特惠保险1331.7万元,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发放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补贴2046.6万元,孝善养老奖补基金441万元,雨露计划补贴123.2万元。全面开展贫困户通水入户工作,改造233个村自来水管网,全市饮水安全工作推进会暨信息化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完成民生支出3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6%。启动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完成城区配套园整治工作,核定22处民办园为普惠性民办园。2019年,3所学校被评为临沂市首批智慧校园,2020年,3所学校被评为临沂市第二批智慧校园。实施化解大班额重点项目11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大班额清零。新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处、乡村记忆馆10处、文化广场14处、文化馆图书馆分馆4处。加大送戏下乡,完成“送戏下乡”演出264场,放映公益电影2832场次。承办市级以上各类赛事12项,全县236个行政村已经基本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实行全市通用的电子健康卡,方便群众就医。全面落实医保费、社保费缓缴、减免政策,为51家企业缓缴医保费1092.67万元,为1937家企业减免医保费5185.5万元,为1316家企业减免社保费1.56亿元,为294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88.07万元,稳定就业岗位人数达22943人。成功抵御沭河6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县八连冠。此外,信访、综治、安全生产、食药监管、人民武装、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防震减灾、气象、统计、机构编制、史志、档案、物价、邮政、通信、国防动员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发展依然面临诸多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主导产业支撑不足;处于动能转换胶着期和深化改革攻坚期,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旅游等行业领域带来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市场恢复进程缓慢;财政刚性支出有增无减,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在库项目数量少、体量偏小,投资增长活力不足,各项要素制约依然存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群众满意度仍需进一步提升。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实现五年大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结合2020年目标完成情况,2021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计划增长7%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增长7%;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增长6%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计划增长7%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其他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

三、2021年工作重点及措施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好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建设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花园卫星城,奋力开创新时代和美幸福临沭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坚持疫情常态化防控,巩固阶段性成效

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抓牢抓实抓细各个防控环节,确保疫情不反弹,巩固好疫情防控成果。不断提高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筑牢社区防控网底,提高信息化、智能化防控能力。

(二)坚持创新发展战略,增强发展新动能

优化培育主体。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争年内培育创新型企业2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

优化创新机制。深入推进“百家院所进临沭”活动,积极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牵线搭桥”,组织产学研合作,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在长三角等地布局一批“离岸创新中心”,力争研发经费总额超过1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8%。实施海外人才引进工程,力争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人以上。

优化创新平台。做好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扩大创业企业入驻规模,引入“第三方”管理机制,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示范效应,全力争创省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快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建设,力争获批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达到30个。

(三)坚持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开创“工业强县”新局面。着力优化传统产业。深入实施“3+2”产业集群三年提升计划,大力培育“3+2”现代产业集群。落实《临沭县加快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压减传统肥料规模,扩大新型肥料(有机肥料)生产,加速肥料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变。继续整治提升化工行业,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减量替代,建设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聚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企业,拓展延伸现有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基地、产业中心转化,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着力推动企业提质。引导一批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升一批产出与产能不匹配的“低效”企业,鼓励一批规模企业释放产能,加快投产一批重点项目,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深入实施“双20”梯度培育工程,加大龙头标杆、“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亩产税收排名全市前列的行业领跑企业,建成40家“双20”企业培育库,力争新增1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强化工业项目“标准地”准入,出台《临沭县工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准入标准》,制定建设规划、能耗、环境、投资强度、亩产税收和亩均产出等标准,撬动企业项目建设“最多跑一次”落地实施。

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彩。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转型。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突出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精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教育、文体等消费,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供给,挖掘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市场增长新动能,鼓励发展线上经济消费业态,增强消费市场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加快推进蛟龙航空主题公园、红色朱村改造提升、荷仙阁民俗艺术馆等项目建设。依托朱村、山里人家、滨海美丽乡村片区、埠前片区,实施村庄景区化提质升级,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镇。举办航空运动飞行节、亿龙水上风情节、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提升文化品位和旅游体验,力争新增3A级景区1个,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后花园的“临沭美景”。

加快现代农业新发展。围绕打造长三角、粤港澳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着力打造临沭地瓜、临沭柳编、临沭花生、大兴蓝莓、脱水蔬菜、白羽肉鸡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产品“送出去”工程,支持地瓜、柳编、花生等六大产业优先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加快构建产销体系。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积极对接长三角、粤港澳中心城市农产品准入标准,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合力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加强粮食安全保护,深入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集中建设4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双十双百”工程,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拓展销售渠道,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四)坚持“项目为王”导向,不断扩大有效投资

强化项目储备。紧盯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省重大项目、市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市支持方向,聚焦“两新一重”,围绕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树立超前思维,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待上级下达投资计划时能快速上报。

强化项目建设。用好市重大项目服务平台,对“四个一批”项目库进行调整充实。积极完善项目手续,确保及时入库纳统。强化项目建设过程指导,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运行情况的监测,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不断提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和投资贡献率。

强化招商引资。聚焦“3+2”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采取领导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等多元模式,加大项目对接洽谈和宣传推介力度,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发展飞地经济,对飞地项目招引方和落地方按照7:3的比例进行税收分成。

强化要素保障。紧盯“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发展机遇,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等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争取。提高土地保障能力,积极争取省市用地指标,全年报批新增用地2518亩,处置闲置土地678亩、低效土地344.69亩。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出让土地200亩,真正做到“拿地即开工”。深入开展“县级领导帮扶企业活动”,拓展“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活动,切实解决企业困难问题。

(五)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新活力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机制,在县镇两级全面推行“一窗受理”。继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推动更多事项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站)。加快镇村两级“六有一能”标准化建设,实现群众“就近办”。优化重点项目服务“绿色通道”,叫响沂蒙红色帮办代办品牌。聚焦企业、群众全生命周期,按照“五个一”的基本要求,推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关联事项“一链办理”。持续简政放权,做好上级取消和下放事项的承接落地,继续向镇街下放行政许可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持续开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大“爱山东”APP推广应用,积极筹划“爱山东”APP临沭分厅。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积极开展镇(区)财政运行情况综合绩效评价试点。拓展“财政+金融”支持路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全年力争新增本外币贷款32亿元。强化担保、过桥资金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利用“大数据”,全面提高科学治税、信息管税水平。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实施好企业上市挂牌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力争新增挂牌企业2家以上。在店头镇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探索以智慧农经、土地确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保险和农业生产服务数据为基础的农经大数据建设。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发挥好11个医疗服务中心作用,实现县镇村优质资源共享、双向转诊。深化药品招标采购和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改善医保支付方式,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深化司法责任制、诉讼制度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司法水平。健全信用体系,完善政府机构失信治理长效机制,推广应用公共信用信息“三清单”。

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五金工具、机械、化工、塑编等传统产业通过跨境电商、加工贸易等方式开展自营出口,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开展外贸企业培育行动,招引和培植新外贸主体,壮大出口企业队伍。鼓励企业搭建国际营销网络,设立“海外仓”。办好第八届柳博会,积极争创“世界柳编之都”称号,继续扩大柳编区域品牌影响力。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广交会、临沂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展会,鼓励企业通过线上展会、云展会等新方式拓展外贸销售渠道。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开展“以商招商”、“亲情招商”,鼓励落地项目吸引外资入股,力争利用外资超过2500万美元。

(六)坚持生态优先之路,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实施“保护蓝天”行动。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喷绘、城区异味摸排整治、工业企业提标改造等专项行动,加大污染源治理,深层次开展VOCs治理。强化机动车、餐饮油烟、扬尘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实施“爱护碧水”行动。实施石门河、塘子河、穆疃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提高苍源河生态湿地等河道拦蓄,加快城镇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严防畜禽养殖污染,加大涉水企业和入河排污口排查,确保国控、省控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标。

实施“守护净土”行动。突出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山林田系统治理。对照污染地块名录,开展污染地块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建立完善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体系,规范化管理危险废物,严厉打击非法转移、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

(七)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促进融合互动发展

聚焦乡村振兴。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精品特色镇域建设。抓好朱村、半里村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建设,积极争创更多省级美丽村居试点。围绕“山之线”“水之线”,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片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以上。加强镇村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镇村污水处理建设,加快农村公厕建设,提高农村厕所后续管护。积极推行农村清洁取暖,完成清洁取暖改造2460户、农村危房改造212户。高标准编制137个村庄规划,确保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改造沭牛路南段、观石路等一批县乡道路。

聚焦城市建设。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东部片区、兴隆片区和苍源河河西科技新城片区城市规划。启动利城大街东段、正大街东段、沭河大街东段等9项工程建设,实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和再生水利用工程。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率,实施夏庄河湿地公园、尚庄湿地公园建设,扩建森林公园南部片区。持续实施供暖扩容,加快供热公司新热源建设,配套建设城区供暖管网,不断提高城区供暖能力和供暖质量。做好环卫精细化保洁和城市道路深度保洁,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聚焦“数字临沭”。深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管理。建成5G基站100个以上,实现县城信号全覆盖。出台《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市率先启动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咨询诊断。制定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以化工、机械、铸造、食品等传统制造业为重点,从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三个维度,培育打造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八)坚持畅通双循环,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合理布局全县商业区域,引导商业步行街、万达城市广场、华诚超市等现有商圈向精品化、高档化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结合,鼓励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推动交通体系建设。提高通达力,加快推进长深高速青云至县城快速路、沭河沿岸及分沂入沭两岸快速路、刘少奇纪念馆至朱村红色旅游快速路及县城通乡镇快速路(沭郯路、周大路),融入全市干线公路“3060交通圈”。加快蛟龙通用机场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建成运营。

推动园区一体化发展。按照“一体两翼”布局,统筹推进“一区三园”高效融合、一体发展。临沭经济开发区,建设全县西翼城市形象轴、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滨海产业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和智慧物流等产业,建设全县东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青云工业园,积极培育壮大柳木家具、电商物流业,着力招引布局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水平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打造支撑全县长远发展的新增长极。店头工业园,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培育发展精密铸造、新型铝材产业,打造县域南部产业支撑高地。

推动外贸渠道再造。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机遇,开展境内外“市场开拓”活动,用好网上洽谈、在线签约等方式,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九)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大力提升共享水平

提供更加巩固的脱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将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落实到村。落实好教育、健康、安全住房和饮水安全政策,持续加大兜底保障、老年人长寿补贴和困难老年人补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残疾人保障、金融扶贫、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惠民惠农政策保障力度。提高预警监测和即时帮扶效能,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为契机,加快苍源河实验学校、红石湖实验学校、中山路小学等化解大班额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加快县高级中学建设,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化中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加大教师轮岗交流力度,促进全县师资均衡配置。

提供更加温馨的医疗。配备高标准的疾控设备,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调查处置、重大疾病防控。继续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引领提升工程,推进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为抓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机制平稳运行。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建设一流的中医药医共体,构建中医药防治一体化综合服务模式。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康养、文旅、互联网深度融合。

提供更加充分的就业。落实好稳就业政策,推进就业帮扶、技能提升、创业扶持、优化服务并举,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00人以上,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抓好精品创作、文艺演出和主题展览,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在镇村设立分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增强居民身体素质。

提供更加普惠的民生。优化财政支出,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压缩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对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继续开展社会救助提升行动,健全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高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拓宽临时救助范围,提高临时救助标准。继续实施敬老院扩容提能工程,新建敬老院1处,改造县福利中心,完善玉山、石门敬老院配套设施。坚持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保护,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

)坚持安全高压态势,强化风险隐患防控

切实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聚焦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全方位排查并整改隐患,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切实抓紧抓实公共安全。主动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证粮食稳产增产。加强食品安全检查,开展放心商超、放心农贸市场、放心外卖店、放心农家宴等创建活动。重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做好隐性债务化解,强化企业负债约束,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中心建设,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做实做深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雪亮工程”升级应用。提升群众诉求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工作水平,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深化“头雁引领”行动,做好新一轮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各位代表,干在实处永无止境,勇立潮头方显担当。我们将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力建设临沂东部产业新高地、花园卫星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交出更加精彩的临沭答卷,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