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开在临沭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 ||||||||||||||||||||||||
2005-02-22 点击数: | ||||||||||||||||||||||||
|
||||||||||||||||||||||||
|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2004年是我县在困难中抢抓机遇、在压力下加快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抓住机遇发展,迎着挑战奋进,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国民经济跃上新台阶。预计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25.8%和16.4%,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16:49:35。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调整农业结构的关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年完成农业生产总值15.4亿元,增长8.3%。粮食单产348公斤,总产26.3万吨,分别增长18.8%、20.8%。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柳、桑、茶、菜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绿色临沭”工程扎实推进,完成造林6.7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3%。畜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其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4.1%。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3家企业被批准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投资6950万元,实施了牛腿沟综合整治、龙窝灌区三期改造等重点工程,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克服煤电油运等要素制约,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9亿元、利税3.1亿元,分别增长48%、31.7%。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达到30家,过千万元的6家,其中金沂蒙集团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1家,总数达到130家。民营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618户,私营企业186家。质量兴县工作取得新突破,累计创省名牌8个、省著名商标6个、省质量免检产品12个,史丹利和金大地复合肥获国家质量免检产品,常林集团的“沭河”牌成为全市唯一中国驰名商标,“临沭复合肥”荣获中国化工最具竞争力品牌特别奖。积极培植和扩大新的消费热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增长15.8%。流通系统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商品总销售11.3亿元,利税6210万元,分别增长59.9%和45.3%。进一步优化财源结构,加大征管力度,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增长29%,财政总量在全市前移了两个位次。同时,优化信用环境,加强银企合作,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0.4亿元,增长14.1 %。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体制创新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放开流通企业改制形式,加快县属亏困企业破产重组步伐,企业发展的机制性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全县552个行政村已调整合并为300个;认真执行农业税税率下调、粮食直补等支农政策,直接增加农民现金可用量3753万元。主动适应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新形势,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全年完成自营出口9485万美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524万美元,增长269%。继续实施“三大”战略,全年到位外来资金11.6亿元。引进投资过千万的项目26个,其中投资8700万元的史丹利塔式造粒复合肥,投资过5000万元的金诚管业、金印塑业等项目全面投产。首次采用BOT方式进行了牛腿沟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已完成主体及管网工程。突出沂蒙创业园在招商引资中的载体作用,加大投入,优化环境,园区开发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有37家企业,46个项目落户园区,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18个。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重点项目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抓手,各项建设实现新跨越。把抓项目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投资环境的根本措施,努力破解融资、土地难题,保证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7亿元,增长64.3%,增幅居全市前列;开工建设投资过500万元的重点项目82个,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49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12个。积极争取了一批工业、农业、交通、城建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全年共争得国债及上级扶持资金1.2亿元。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新城区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56%。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对中山路北段、国策路和沭新西大街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投资8000万元的S225省道改建工程全线贯通,城区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圆满完成。苍源河沿岸整治成效明显,成为城区居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工程,新增绿地10万平方米,城区道路亮化率达97%以上。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年初确定的大事、实事,除沭河刘河崖橡胶坝工程因淮委未予批复而未实施外,均得到较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追求,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在农村,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实施了农村道路改造、人畜饮水解困和农户致富工程。全年共硬化路面676公里,总投资1.5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目标;投资近2000万元,使61个村庄6.5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全县自来水普及率累计达50%以上;为1.5万农户发放贴息贷款1亿元,帮助发展致富项目。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与转移计划,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1万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6亿元。在城镇,多渠道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916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4亿元,居全市首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人员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切实做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年共计保障困难居民1477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87元,增长13.6%。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把协调推进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保证,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再创新佳绩。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有14个项目被推荐为省、市科技攻关项目,2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被评为全省科普示范县。投资4400多万元,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通高考和高职对口升学均取得了较好成绩,争创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已通过市级验收。卫生设施投入不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县合法生育率达到99.8%,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切实抓好全县生态建设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认真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积极搞好土地储备经营,全县实现土地经营总收入1.1亿元,荣获全国国土资源执法先进集体称号。扎实开展第一次全县经济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0%。广泛开展了文明一条街、生态文明示范村以及文化、体育等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被评为全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大力推进“平安临沭”建设,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大刑事案件明显下降,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被评为全省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和征兵工作,实现了连续43年无责任退兵。重点开展了屠宰、复合肥、淀粉等行业的专项治理,维护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坚持在县委的领导下,认真执行人大决议,主动取得政协支持,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凝聚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此外,人事、监察、审计、物价、药监、房管、气象、扶贫开发、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大桥收费、人防、外事侨务等工作也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许多部门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过去的一年,我县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实现本届政府确立的“三年达到55亿,五年实现双翻番”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全县上下、各行各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人民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以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临沭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足,重点项目建设仍未实现重大突破,大项目、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项目缺乏。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支撑拉动作用强的大企业偏少,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实际利用外资特别是境外资金偏少,加工贸易有待进一步加强。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农业税减征和财政体制改革,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困难和影响进一步显现,人才、资金、技术等制约全县发展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公务员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任务目标和主要措施 2005年全县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奋力跨越争进位,富民强县快发展”目标,牢固确立“工业兴县、品牌强县”的中心地位,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农民增收、民营经济、外经外贸、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四个突破”(重点项目、园区建设、机制创新、环境优化),切实加快“四化”进程(工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指标为:GDP比上年增长16%,力争达到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力争达到4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力争达到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并重点抓好10件实事: 1、沂蒙创业园工业大道改造及园区主干道配套工程。 2、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工程。 3、以北外环为重点的新城区道路建设工程。 4、以光明路、振兴路为重点的城区道路改造整治工程。 5、沭赣路、唐湾路、朱韩路改造工程。 6、城区电网改造二期工程。 7、200个村通有线电视工程。 8、2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9、百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10、争创省教育工作示范县。 实现上述目标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政治保证;宏观调控化解了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从县内情况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合理,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工业主导地位更加明显,特别是坚持走“工业强县”、“项目兴县”之路,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发展和壮大。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凝心聚力抓大事,扎扎实实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取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突破。具体工作中,应在以下九个方面真抓实干求实效: (一)重抓项目建设,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求实效。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千方百计引项目,只争朝夕上项目,群策群力抓项目,力争全年开工建设投资过500万元的重点项目75个。 一是强化企业自主投入,积极向内挖项目。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做到“厂厂有项目、厂厂有投入”,大力推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项目建设,积极兴办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的新型工业项目,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工业项目,努力将小项目做大、大项目做强、强项目做优,力争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入12亿元。重点抓好常林集团精密铸造、花生蛋白肽,金沂蒙集团氮肥及动力结构调整,史丹利公司双塔造粒复合肥,金正大公司30万吨/年涂层缓(控)释复合肥,贝尔新型建材公司页岩开发,新联纺织公司10万纱锭,日月纺织公司1800万米坯布生产线、6万纱锭搬迁等一批具有市场潜力和高技术含量的大项目,以项目促企业规模扩张,形成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外引项目。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项目建设的重要举措,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掀起上下联动、政企互动的招商新热潮,确保全年完成招商引资11亿元,力争达到13亿元。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生产性项目和企业上,突出以企招商和以商引商,使更多的项目和资金进入我县。在引进大项目上求突破,捕捉信息,倡导钻劲、盯劲和韧劲,力争全年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6个。进一步强化项目落地工作,切实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 三是用足用活扶持政策,积极向上争项目。结合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按照“选准、选好、选高”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力争每个企业至少提报1个新建或技改项目,并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市重点。同时,强化对项目工作的领导,凡今年已确定的每个重点项目,都要建立强有力的帮扶班子,实行项目跟踪服务制、督查帮扶制和奖惩责任制,全力以赴加快项目的组织实施,力争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二)重抓规模经济,在建设工业强县上求实效。大力实施112520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全市工业强县),依托一个平台(沂蒙创业园),启动两个引擎(企业技改、招商引资),培育五大产业(化工、机械、柳制品、脱水蔬菜、纺织),做强20家企业,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利税增长25%以上。 一是坚持扶优扶强,构筑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围绕化工(复合肥)、机械、柳制品、脱水蔬菜、纺织5大支柱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加大技改力度,做优做强化工机械,做精做深柳编蔬菜,推动纺织积聚膨胀,使5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和利税达到全县工业企业的90%以上。按照每个主导产业突出培植2至3家龙头企业的思路,重点扶持金沂蒙、常林、金正大、华丰、沂蒙老区、金星等20家企业,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倾斜,加快构筑龙头企业高扬、骨干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跟进的工业发展格局,力争金沂蒙、常林、金正大、华丰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全年利税过100万元的企业超过40家,过500万元的超过10家,过千万元的达到8家,其中,金沂蒙集团过1.5亿元,常林集团过6000万元。 二是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完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鼓励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等积极投身民营经济。严厉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为,激发全民创业热情,构筑“铺天盖地”的总量优势。对屠宰、淀粉、碳化硅、家具制作等产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快速膨胀、高速扩张,成为特色经济和富民产业。引导各乡镇大力培植“立镇”企业,推动经济强镇在高起点上抓好民营经济的产业升级,扶持欠发达乡镇负重奋进,力争每个乡镇至少新发展2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 三是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力。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抓好节煤、节电、节油、节水和降低重要原材料消耗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实施“品牌强县”、“质量兴企”战略,积极开展争创名牌产品活动,力争年内有1个产品创中国名牌,3个产品创省名牌或省著名商标,3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并争创全国优质化肥生产基地。 (三)重抓“三农”工作,在农民增收上求实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三化”联动战略(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多元化),突出四个重点(畜牧、杞柳、果茶、劳务),建好五大基地(粮食、油料、蔬菜、奶牛、烟草),通过“五抓五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抓调整促增收。在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的基础上,加大高效作物调整力度,年内重点抓好以南古、曹庄为主的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以朱苍、大兴、店头、石门为主的10万亩优质花生,以南古、曹庄、临沭镇为主的1万亩无公害蔬菜,以临沭镇、石门、白旄为主的3000头奶牛,以大兴、石门、玉山为主的1万亩黄烟基地建设,并加快果、茶、桑更新换代步伐,推行标准化生产,力争年内再创3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加快实施杞柳生产、乡村道路绿化和丰产林建设工程,力争全年造林7.1万亩,其中速生丰产林2万亩,建设绿色通道421公里,并在壮大青云、白旄两个杞柳种植专业乡镇的同时,扩大其它适宜乡镇的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加强疫病预防控制,并以奶牛和生猪生产为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和畜牧小区建设,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加快良种良法技术推广步伐。 二是抓龙头促增收。抓住国家对粮、棉、油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的机遇,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力争全年新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并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坚持营销带加工,加工促种植的原则,集中精力做强柳制品营销企业,使白柳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兴大、大圣、东盛等企业为龙头,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和农户间的分配机制,把蔬菜产业做大。以大兴、玉山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茶叶栽植规模,培植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创立品牌,走出临沭。积极转变地瓜加工粗放生产模式,以蛟龙镇为重点,着力搞好污水治理,促进淀粉加工业健康发展。抓住花生深加工已经破题的机遇,以金山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内引外联,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同时,搞好水果、板栗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加速产业化发展步伐。 三是抓劳务促增收。健全完善信息服务网络,指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全年输出农村劳动力2万人。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和合作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开辟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市场。依托涉外劳务机构,积极组织务工人员出国打工,并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以提高劳务素质为目标,县财政列入专项资金,强化劳务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务输出质量。 四是抓政策促增收。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好“三补一减”政策,农业税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取消“两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继续抓好粮食补贴方式和流通方式改革,增加农民直接收益。继续大力实施“农户致富”工程,力争全年扶持农户2万户,发放贷款1亿元。 五是抓投入促增收。继续抓好龙窝灌区节水改造、凌山头水库除险加固续建及1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搞好南古千亩节水示范园建设,积极创建全省节水示范县,力争全年水利建设总投资8200万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着力抓好1个国家级(大兴磨山)和1个省级(朱仓黄山子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发整理土地2万亩。切实搞好农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抓好白旄湖万亩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和大兴镇、曹庄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 (四)重抓外向带动,在改革开放上求实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狠抓两项改革(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一个亮点(外贸出口),解决一个薄弱点(利用外资),突破一个增长点(加工贸易),狠抓一个关键点(园区开发),再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再注加快发展新动力。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活力。对尚未完成破产重组任务的7家企业继续加大协调和推进力度,争取在盘活存量上求突破。进一步深化流通企业改革,积极推行兼并、合资和股份制等资本运作方式,并培育一批利税过百万元的骨干企业。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对已具备在国内中小企业板上市条件的金正大公司,加快运作步伐,争取年内进入上市辅导期;对金沂蒙、常林2家企业加强培育、指导和推介,使其尽快达到上市要求。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行、全面展开”的步骤,将事业单位改革列为新一轮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搞好临沭镇、郑山、曹庄3个乡镇卫生院股份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抓好县开发公司、市政公司、建筑设计院事改企工作,促进城市公用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推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二是发挥产业优势,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以大企业和优势行业为重点,继续加大政策激励,进一步调动企业出口的积极性。狠抓产品结构调整,扩大柳编、脱水蔬菜、五金机械、化工产品出口量,加快新产品研制开发,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并加强国际认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力争全县实现自营出口1.1亿美元,增长16%。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投资走向,抓好县内骨干企业与外资的联合与嫁接,确保全年引进外资500万美元,力争达到700万美元。充分发挥我县劳动力成本低、电力稳定等优势,实行重点推介、重点招商,努力实现加工贸易的新突破。 三是强化载体建设,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亮点。瞄准建设生态型、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目标,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狠抓沂蒙创业园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全县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的平台,力争全年有1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落户园区。按照园区总体规划,西扩南伸北延,主动承接临沂开发区辐射,实行规划对接、政策对接、信息对接、项目对接,实现加快发展。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完成“七纵六横”道路框架的硬化、绿化、亮化、排水管网等工程。年内重点搞好工业大道(兴大西街)改造及园区主干道配套工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园区形象。 (五)重抓现代物流,在繁荣第三产业上求实效。按照“市场建设上档次,传统商业创特色,现代物流扩规模,旅游开发求突破”的思路,努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力争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亿元,增长16%。 一是着力提升市场层次。重点抓好县城蔬菜、食品、花卉、钢材、服装、装饰材料等批发市场的改建和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建设,形成更加完善的特色市场体系。培育一批规范的人力资源、房地产等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以食品、药品、农资等为重点,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不法行为,创造平等竞争、文明法治的市场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在巩固现有商业网点、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超市、连锁、专卖等新型商业业态。对时代广场、财富广场等已竣工或在建物流项目,搞好跟踪服务,确保按期投入使用。同时,尽快制订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发展物业管理、教育培训、保险证券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 三是加快发展旅游业。坚持开发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并重,资源保护与管理同步,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开发,促进旅游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抓好苍马山风景名胜区的勘界工作,严格控制各类建设活动。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突出抓好苍马山风景名胜区、沭河生态旅游区、山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红色景区三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争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六)重抓财源建设,在增收节支上求实效。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大力扶持符合产业政策、税收贡献大、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着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实现财政收入总量增加,质量提高。进一步拓宽财源渠道,做好以地生财和经营城市文章,力争全年实现土地经营总收入1.3亿元。高度重视乡镇财源建设,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乡镇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力争全年有10个乡镇财政总收入过500万元,其中,临沭镇过4000万元,郑山镇过1500万元,并力争更多的乡镇实现财政自给。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风险,确保基层政权稳定。 二是坚持依法治税。在全面摸清税源底数的基础上,严格税收政策,强化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各类偷、逃税行为,保证税收应收尽收,及时均衡入库。继续加强税源监管,完善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机制,建立动态的税源管理网络,加强统计执法监督,从源头上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征管力度,促进财税收入稳定增长。 三是强化支出管理。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工资发放,保正常运转,保教育、科技、农业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扩大部门预算试点范围,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定期开展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审计,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高效运行。 四是搞好资金融通。进一步完善银企联席会议制度,鼓励金融部门创新信贷方式,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实现银企双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小额贷款受益面,加大对民营经济和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强化金融监管,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不断创新融资观念,学会用财政的钱做老百姓的事,用企业的钱做发展的事,用市场的钱做城市建设的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快经济发展。 (七)重抓环境建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求实效。抓住市政府把我县定位为临沂卫星城的机遇,继续按照“建设新城,提升老城,绿化美化,整治市容”的思路,以“三争创”(争创省级卫生城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和最佳人居工程)、“三整治”(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和建筑市场)为总抓手,全力加速城市化进程,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和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规划意识。牢固树立规划的主导地位,保持城市规划的长期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及时公布县城总体规划和新行政办公中心等详细规划,从严抓好实施,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做到以规划指导建设。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以北外环为重点的新城区道路建设,光明路、振兴路和东外环北段改造整治及城区电网改造等工程,切实加快以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的旧城改造步伐,拉开新城建设框架。加快小城镇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大大兴、曹庄2个省级中心镇和青云、店头2个市级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道路、供水、排水、环境卫生等热点问题。同时,积极支持天汕高速公路临沭段开工建设。 三是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明确县、乡(镇)及村街的职责、范围和责任主体,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继续按照“八化”要求,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大力整治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加强对小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等区域的治理,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 (八)重抓民生民计,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求实效。一是促进就业再就业。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提倡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资金的征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劳动用工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做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加大对“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的投入,大力开展社会救助和扶贫济困活动,努力保证困难群众的生活。 三是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继续大力实施百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切实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建立健全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认真抓好“两个体系”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争创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加强对乡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搞好沭赣路、唐湾路、朱韩路等县乡道路改造,全面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积极推广“一池(沼气)四改(改水、改厨、改圈、改厕)一利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四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的原则,继续大力推进“平安临沭”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法 轮 功”等邪教组织非法活动及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积极创建“无黑恶势力先进县”。全面贯彻新的《信访条例》,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严肃处理无理上访、恶意上访及借访滋事等扰乱信访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强化农村财务“三监督”制度,搞好村务政务公开。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维护民族团结。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长效管理,开展专项整治,消除事故隐患,坚决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九)重抓协调推进,在发展社会事业上求实效。一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信息、网络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建设步伐。继续抓好高新技术项目库、高科技人才库建设,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大力培植和发展生物工程、精细化工、新材料及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年内再有1家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1%以上。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争创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建立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制度,进一步加大帮困助学力度。深入开展学校安全整治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三是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深化优质服务,巩固出生人口性别比成果,落实晚婚晚育优惠政策,积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继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着力化解土地供需矛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生态县建设规划,进一步巩固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果,搞好牛腿沟污水处理厂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举办第三届“钻石之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大力推进“文明临沭”建设,倡导社会新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力争年内实现200个村通有线电视。积极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身体素质。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增进军民感情,促进双拥共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县“五连冠”。同时,继续搞好第一次经济普查,认真开展全县人口1%抽样调查,为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政府系统全体人员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工作机制和执政方式,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必须坚持科学执政。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更加注重发展内容的全面性、发展机制的协调性、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谋划政府工作。大兴学习之风,积极探索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将全年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层层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坚决兑现奖惩,在全县上下形成学先进、学典型,赶时间、赶进度,比效率、比效果的浓厚氛围。 (二)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必须坚持民主执政。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完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水平。围绕“权、钱、人”的管理和使用,以基层和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以及最容易滋生腐败的事项为重点,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坚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使政府决策顺应民意,所办之事符合民心,切实肩负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县的责任。 (三)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县政协履行职能,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推进政府法制建设,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把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好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牢固树立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的观念,凡是通过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均由市场自身解决;凡是需要政府管理的事情,均要依法行政,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四)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必须做到廉洁执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政府采购和项目建设招投标管理,坚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反对奢侈浪费,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各项事业建设上,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办法,严厉打击“三乱”行为,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们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必须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努力以良好的政府形象,实在的工作业绩,赢得全县人民的支持和信赖。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努力夺取全县各项工作的新胜利。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