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庆虎在临沭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 ||||||||||||||||||||||||
2011-03-01 点击数: | ||||||||||||||||||||||||
|
||||||||||||||||||||||||
|
||||||||||||||||||||||||
——2011年2月15日在临沭县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临沭县人民政府县长 任庆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临沭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经受考验最多、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依靠全县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目标,坚定不移地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齐力克难,奋起赶超,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事业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这五年,我们注重科学发展,努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6%,人均GDP和全县总财力分别达到2.2万元、13.4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倍和3.2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2.7:56.3:31调整为11.5:53.5:35。农业和农村经济迈出新步伐,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取得重要进展。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是2005年的1.7倍,粮食总产、单产连续8年实现双增,成功入选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规划”。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35万亩,认证“三品”24个,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6家、标准化养殖小区239处。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2亿元、利税19.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4%和3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4.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抓住被确定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机遇,增投入、调结构、扩规模,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比“十五”末增加24家,常林、金沂蒙、金正大、史丹利4家企业年产销均突破25亿元;复合肥、化工、五金机械、钢材、柳编等传统产业优势更优,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特色更亮,其中复合肥产业率先跨入全市百亿产业行列,被省政府授予“优质复合肥生产基地”,晋级“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对外开放跃上新水平,共实现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其中出口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7.7%和22.8%。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1%。城乡市场繁荣活跃,新建了商业步行街、文化休闲美食街、物流会展中心、周庄仿古商城、新汽车站、常林钻石大酒店等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服务业项目,发展农家店609家、农资日用品配送中心2处。文化旅游亮点纷呈,城市规划展和国内首家柳编文化艺术馆建成使用,苍马山、冠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共完成投资27.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6倍,特别是近两年来借助旧城改造,房地产投资空前活跃,建成了一批花园式住宅小区,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实现倍增,增幅位居全市九县首位。邮政通信、中介咨询等行业健康发展。 这五年,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借用外力、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全市首家县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流转土地面积9.6万亩;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成功入选“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企业上市实现历史性突破,金正大公司A股在深交所上市融资15亿元。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江浙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上争下促、外引内增,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7倍,年均增长25.6%,仅2010年就完成投资近百亿元,超过了“十五”期间的投资总额;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02万美元,到位县外资金93亿元;向上争取项目415个、资金21.6亿元,居全市领先位次。新上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685个、过亿元的项目27个,其中投资26亿元的常林高端液压件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建的长深高速公路和沂沭铁路将结束我县不通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历史。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面积扩大到26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30家,年产值达211亿元,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科学发展园区”。按照高点定位、规划先行的原则,完成滨海开发区“一纵两横”主干道及辅助设施建设,成为承接临港产业转移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依托常林集团规划建设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进入实施阶段,各乡镇(街道)规划建设的工业集中区也初具规模、各具特色,成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和工业发展的增长极。 这五年,我们着眼城乡统筹,用心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城乡面貌大幅改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总抓手,以“三城联创”为着力点,重点治脏,全面治乱,集中治差,成功争创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先进县,城镇化水平由30.8%提高到43%,建成区面积由16.5平方公里发展到22.6平方公里。坚持规划引领,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率达75%、村庄规划修编率达7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2倍,重点实施了苍源河文化公园、体育中心、城市污水管网、垃圾处理厂二期、红石湖公园改造暨小区建设、管道燃气等一大批城建项目,完成了苍山路南北段、北城区两纵两横、叠翠路、青石路、兴大街西段、327国道等23条道路拓宽改造及整治提升,城区路、水、热、气公用设施日益完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精品工程深入推进,新增道路面积35.9万平方米、集中供暖面积110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500万平方米,管道燃气普及率、亮灯率分别提高到38.5%和98.5%,垃圾无害化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100%、91%。旧城改造实现重大突破,分9个片区对2862户民房及26家企业实施拆迁,腾空土地2190亩,建设安置楼80栋。小城镇和农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累计完成拆迁面积92万平方米,新建农房1.5万户,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房建设在全市综合考核中位居九县第一。抓住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的机遇,在完成全县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46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门前“五包”、城市数字化管理和城管、规划、建设工作“重心下移”,有60%的村居初步实现“五化”目标。生态建设效果显著,以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为突破口,实施了牛腿沟综合整治等9项污染治理重点工程,依法关闭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土小”企业,万元GDP能耗、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23.5%、34.9%和9.8%;大力开展以荒山、道路、河岸绿化为重点的植树造林活动,新造林10.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2.1%。 这五年,我们高度关注民生,推动政策惠民、就业富民、社保安民,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年均分别增长14%和13.6%。加大对乡镇和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县财政五年转移支付资金5.7亿元,确保了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水电路医学气建设。全县累计投资3.8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967.4公里、桥梁29座,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水利投资累计达10.4亿元,是“十五”期间8.7倍,先后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沭河华山及龙窝灌区渠首橡胶坝、沂沭河东调续建等100余处重点工程,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4.6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203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4万亩。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15个,立项拆旧复垦面积7721亩;完成磨山、苍马山等土地整理项目76个,新增耕地面积1.3万亩。大力发展农村新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2.2万个,完成“一池三改”1.8万户。深入推进“创业临沭”建设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保基金滚存结余5.8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220元和每年1200元,较好地做到了应保尽保。 这五年,我们注重均衡发展,抓牢要事、办好实事、破解难事,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顺利实施,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引进德国、日本等外国高端技术人才86人次,企业与5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有9家企业主导、参与了国家或省行业标准的制定,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扎实推进“品牌强县”建设,累计创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14个、省名牌产品11个。持续加大教育改革和资源配置力度,新建了第三初级中学、县直机关幼儿园、临沭一小新校区及65座乡镇教学楼,完成“两热一暖一改”工程21处,促进了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我县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精神文明建设再创佳绩,在全市两次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均名列前茅,五大文化惠民工程顺利推进,全部实现了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社区有文化中心,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0%,建成县级生态文明村180余个。在全市率先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药价下降幅度达36.7%,新农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实施了县医院和中医院病房楼、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等工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口计生工作健康推进,顺利完成市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统计工作卓有成效,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务大厅成立并高效运转,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即将建成运行,涉企收费“一费制”改革试点在全市率先推行。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政府效能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武装和征兵工作成绩突出,创下连续50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最高纪录,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平安临沭”建设,社会秩序得到明显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狠抓信访稳定工作,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审计、物价、地震、农机、人防、气象、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全县上下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县先后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中国柳编之都、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县、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县、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作先进县、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全省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全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等30余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全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工作现场会、全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暨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等在我县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省委书记姜异康等20多位国家和省部级领导先后来沭视察指导。今天的临沭,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增强,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回首刚刚过去的五年,全县上下在有力、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中,既取得了丰硕成果,又积累了重要经验: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科学发展、争创一流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要求。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创新业,跨越发展建强县”这一主题和“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困难,用市场的手段抓经济工作,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干成了许多原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不断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五年来,我们始终把突出重点、聚力克难作为推进工作的关键所在。针对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后劲不足的实际,我们用建设经济文化强县的目标凝聚全县上下智慧和力量,突出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新农村和城市建设等工作重点,全力克服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扭住项目和投入不放松,加大争取和实施力度,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团结实干、共识共为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县级班子成员谋发展一盘棋、干事业一条心,有力推动了工作高效运转。特别是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共开展视察调研237次,提出意见和建议650余条,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下来的老干部,关注全县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助威助力。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县直各部门恪尽职守,用心尽责,在和谐中凝聚了更大合力,在共为中实现了更大作为。五年来,我们始终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工作的应有之责。全县各级坚持群众利益至上,一手抓发展、一手托民生,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民生政策以及县里确定的52件实事均得到全面落实,累计投入民生资金达21.7亿元,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成功实践更是体现了县委的科学决策,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县人民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及外地来临沭的创业者、建设者,向给予县政府鼎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上级驻沭单位,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临沭发展的国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投资规模还不够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仍然偏少;财源建设进展缓慢,镇域经济十分薄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经济发展外向度不够高,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县委十届十五次全委会议部署,“十二五”时期全县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着力点,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动力,把保障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县,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是: ——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更加繁荣的区域强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保障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今后五年,力争全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翻番,分别达到270亿元和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54: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力争跨入全省50强。 ——着力打造充满活力、更加开放的滨海名县。充分发挥近海临港优势,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持之以恒抓好招商引资,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争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5%,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4%,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以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把经济持续发展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更加注重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建设高效、透明、责任政府。 ——着力打造功能完善、更加亮丽的生态新城。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建设生态县为总抓手,加快旧城区拆迁改造,完善南城区功能布局,推进北城区提质增速,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着眼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配套完善水气暖等基础设施,增强中心镇和小城镇集聚功能,加快农民向社区集中,让广大农民早日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加强生态建设及大气、水系环境保护和治理,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到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6.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万元GDP能耗、COD和SO2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着力打造富民惠民、更加幸福的和谐临沭。突出民生核心,拓宽渠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造条件让社保体系更加健全,强化综合治理让人民更加幸福,完善公共服务让社会更加和谐。促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8.7‰、3%以内。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今年主要预期指标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3%和14%。主要约束性指标预期为:万元GDP能耗下降、COD和SO2排放量完成市下达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实现上述任务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力量培植一批支柱产业、特色园区、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经济效益分别增长17%和22%。 1.突出重大项目,培植“百亿”企业。主要抓好三项工程:强企培育工程。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围绕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战略投资,突出抓好常林60万套高端液压件、金正大120万吨硝基复合肥和60万吨新型作物专用控释肥、史丹利160万吨新型复合肥等一批大项目,促使常林、金沂蒙、金正大、史丹利等重点企业不断膨胀规模、做大做强。注重引导沂蒙老区、卡特重工、金源管业、雷华塑编等20家优势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加快构筑工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力争尽快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航母”级企业,年内培育2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7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品牌强企工程。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把培育名牌产品与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结合起来,实施好品牌发展规划,强化对优势产品的跟踪指导和服务,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力争年内新创省以上名牌产品、创新产品或著名商标10个。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机构建设,引导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规模提升工程。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修改的实际,着力加大对成长型企业培养力度,促使达不到2000万元规模标准、但潜力较大的企业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达140家。 2.突出载体建设,打造“百亿”园区。重点抓好三大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完成工贸北路、化工路南延、城南一街等道路和集中供水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园中园—化工产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过220亿元,争取早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常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突出特色,高标准编制园区控制性规划和产业发展详细规划,集中推进“五通一平”配套建设,重点支持高端液压件项目建设,力争常林年产3万台大中小挖掘机、30万吨铸造中心、与宝马及道依茨等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企业合作项目开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滨海开发区建设。加强与新加坡规划公司等知名规划单位合作,科学制定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工业区、生活服务区、科技孵化服务中心建设,启动长深高速连接线南路以及水、电配套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大项目落地。 3.突出规模集聚,培植“百亿”产业。传统产业抓优化,焕发新活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复合肥、化工、装备制造、钢管加工、柳编制品、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形成更大规模和更高技术优势,在复合肥产业过百亿的基础上,力争装备制造产业过百亿,钢管加工产业过50亿,化工产业过30亿,柳编制品和食品加工2个产业均过10亿。新兴产业抓培育,打造新引擎。发挥现有优势和潜力,选择以液压件、精密铸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医药中间体、功能糖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新医药,凯祥高纯度纳米亚微粉、盛鑫水晶谐振器为主的新材料,强化扶持,加大投入,力争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二十八字”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1.抓特色,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集中建设鲁南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临沂长生园、冠山茶园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项目,引领“十大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力争新调整特色种植面积5万亩、新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4万亩。把标准化作为优质农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力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以及商标注册申报,力争新认证“三品”10个、注册农产品商标15个,创建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3个。 2.育龙头,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蔬菜、茶叶等传统产业培育,加大资金技术支持力度,进一步做优做强,新发展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突出花生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花生产业振兴计划,建立优质花生种植基地,扶持常林生物科技等企业提高花生制品加工能力,争取引进1家规模较大的花生深加工龙头企业;突出优势畜产品、规模养殖业发展,依托六和、太合等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经营模式,新发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场10个,畜牧业产值突破13亿元。 3.惠民生,构建优质服务体系。以县政务大厅和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龙头、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建立三级联动、高效惠民的行政服务体系,不断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完成30个标准化农村社区建设。以解决农民行路、饮水、提高技能为重点,建立服务均等、成果共享的公益服务体系,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周大路、沭赣路、唐湾路等县乡公路,建设古龙岗等9个客运站;大力发展连片集中供水,搞好水质监测,优化管理服务,解决22个村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新建户用沼气池2000户、集中供气2处、大型秸秆气化工程1处,争创“全国生态能源先进县”;深入落实“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要求,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处。依托“一网两平台”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建立供销主办、多方参与的商业服务体系,集中落实乡镇商贸“四个一”工程,改造乡镇级超市2个,发展农资直营店12处。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建立互助合作、利益联结的互助服务体系,新发展专业合作社200家、示范社20家。 4.强基础,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领域,集中投资1亿元以上,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龙窝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6万亩;抓住国家和省投资重点转向河道治理机遇,重点推进苍源河、穆疃河、牛腿沟、黄白排水沟综合治理,提高河道防汛能力。加快11个县级土地整理项目、市级玉山坊联村和南古徐贺村、石门2万亩省级基本农田整理以及朱仓6000亩中低产田改造进度,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坚持项目带动、城乡联动,推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增量提速,力争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壮大鲁东南物流基地等企业规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打造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城乡、连通全国的物流品牌。依托物流会展中心,培育会展企业,打造展会品牌,力争承办1-2次专业展会。深入推进银政企合作,举办1-2次合作洽谈会,全力扩大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信贷支持;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搭建农村投融资平台,加快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建设步伐,提升临商银行运营水平,争取临沭民丰村镇银行尽快开业,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三农”扶持力度,确保年内信贷投放增量高于去年。 2.健全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房地产方面。一手抓商品房开发建设,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打造更多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满足群众多元化住房需求;一手抓保障住房建设,组织实施好90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8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使困难群众有房住、住得起。社区服务方面。稳步推进住宅产业化和物业服务等级管理,加快实施小区净化、绿化、亮化等工程,引导大型商场、超市到社区设立连锁店、直营店,繁荣社区服务业,让群众愿意住、住得好。商贸流通方面。立足繁荣大商贸、服务大流通,对全县商贸流通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支持现有超市和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打造零售业市场板块;集中改造提升水果批发、蒿科、河滨、曹洼等农贸市场,打造便民集贸市场板块;以商业步行街、周庄仿古商城为重点,加大扶持,繁荣发展城北、城南两条商业带。以提高城市品味和接待水平为目标,加快常林钻石大酒店、森禾国际大酒店、文化休闲美食街等项目建设,促进餐饮娱乐、健康休闲一体化发展。围绕汽车市场、家装家饰、体育健身等便民利民服务领域,健全网络,创新方式,促进城乡市场更加繁荣活跃。 3.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业。围绕打造“灵山秀水、魅力临沭”旅游品牌,编制好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和特色景区控制性详规,抓好苍马山、冠山等景区景点深度开发,着手实施沭河古道、金滩栗海等景区开发,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广泛参与国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力争苍马山和冠山旅游区创建4A级景区,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创建3A级景区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山水互动、文化促动、效益拉动、营销推动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四)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千方百计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提升,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 1.大上项目增加投资。深入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重点项目开工责任制,强化项目推进监管,力争开工投资过500万元的重点项目167个,其中过亿元的重点项目14个,过5亿元的7个,过10亿元的4个。严把投资强度,强化节能环保,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高新技术、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农田水利、社会民生等领域,其中年内完成工业技改和新上项目投资50亿元,服务业投资3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亿元。围绕国家和省、市扶持资金投向,积极组织项目策划和提报,争取上级更多的政策性资金扶持。 2.强化招商带动投资。坚持“县外就是外”,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园区招商的载体作用、领导带头招商的示范作用,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大对半岛蓝色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和日韩、欧美、港台等重点区域的招商力度,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力争引进县外资金24亿元。着眼产业优势,设立相关产业招商办公室,加强队伍建设,明确主攻方向,全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大客商。 3.扩大开放优化投资。深入挖掘利用外资潜力,力争实现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引导相关企业做好境内外上市工作,大力培植上市后备力量。同时,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壮大出口规模,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其中出口1.6亿美元。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对外承揽工程、开展劳务合作,融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 (五)坚定不移地抓好财政税收,提高经济发展保障力。牢固树立“围绕财政税收抓经济”的思想,加大生财、聚财、理财力度,确保年内收入规模、质量结构实现新突破。 1.加强财源建设。把税收贡献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第一标准,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和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培植新兴财源;引导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壮大骨干财源;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或集团在我县设立总部,多渠道汇聚财源。扎实推进财税征管,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及时把新开工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企业纳入征管范围,确保应收尽收,将财源建设成果真正体现到财政增收上来。 2.壮大镇域经济。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完善分类晋级、奖励和补助政策,引导各乡镇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形成特色鲜明的镇域经济新格局,加快培植更多经济强镇。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扩张与提高并重,突出规模企业和利税大户培植,形成“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竞相发展的崭新局面,尽快实现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 3.优化支出结构。借助被列入全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扶持县的机遇,着力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促进和谐上下功夫,将上级转移支付不折不扣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高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从严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增长,财政资金更多地向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倾斜,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强经济发展承载力。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总抓手,突出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环境优质化,在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上求突破,力争年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5%。 1.老城做优。重点抓好四项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积极筹划启动常林大街中段、兴大街、苍马街改造和苍源河南岸新建等工程,加快南外环大街、火车站、周庄万人大社区建设,实施3万吨引水和城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抓好城区10KV电网线路改造,加快推进长深高速公路临沭段及连接线、沂沭铁路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居民环境优化工程。加快城中村、棚户区以及小韩庄、南沟头、尚庄等城边村的改造提升,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延伸,打造县城新亮点。城市增绿工程。加快红石湖公园改造和苍源河下游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合理利用道路节点,增添5处节点绿地,新增绿化面积200万平方米。“气化临沭”工程。以居民用气为核心,采暖、炊事、工业用气三下乡,编制实施好天然气发展规划,进一步抓好城区管网建设,并逐步向乡镇延伸。 2.新城做靓。按照“三年见雏形,五年大变样”的目标,加快丰富北城区“内涵”,完善水、气、路、电等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青云山北路新建、中山北路硬化及“两纵两横”辅道敷油、绿化和管网配套,适时启动北城水系开挖工程和相关村居搬迁改造,高标准实施好苍源河文化公园、花卉博览园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以生态休闲公园、特色现代建筑和完善配套设施,构筑现代化北城新区。 3.镇村做新。加快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推动城边村向县城集中,偏远村向中心村集中,传统落后村向现代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力争新建农村住房7500户,完成危房改造900户,培养3-5个集中建设典型村居。深入实施小城镇“四个一”建设:建好一个工业集中区、繁荣一条商业街、完善一批高标准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一处高档农民住宅小区,挖掘放大乡镇特色,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4.管理做精。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严肃查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立足科学定位、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3个乡镇驻地详细规划修编以及6项专业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管理,重点在城区电影院、彩虹桥等“脏、乱、差”比较突出的区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着力整顿规范环境卫生、道路交通、商业经营秩序;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强化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管理,加快形成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力争城市面貌有更大改观。 (七)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县建设,优化经济发展新环境。围绕可持续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着力做好“进、退、增、减”文章,全面推进生态化建设进程。 进,即积极推进结构调整。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牢牢把握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基调,以优势产业为载体,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产业技术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推动农业调优、工业调强、服务业调大,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 退,即加快退出污染产业。科学制定淘汰落后产能、退出高污染产业计划,引导企业转产转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重点流域和20家重点排污企业日常监督,抓好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和噪音污染监管,严格控制扬尘和油烟污染,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增,即全面增强环境承载能力。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大力保护、培育和发展林木生态系统,完成新造林3.1万亩;强化集约节约用地和依法用地意识,充分挖掘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复垦和整理力度,增强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优美、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全面实施农村“五乱”整治、示范村“五化”建设、农村社区“三上”工程,力争有更多的村居达到“五化”目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积极争创“省级生态县”,为“十二五”时期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奠定基础。 减,即深入实施节能减排。抓住建设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的机遇,严格调控57家重点能耗企业,引导和支持资源型行业采用节能设备和工艺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物耗。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快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再生资源网点60个,构建三级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八)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下更大气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体验更多和谐幸福。 1.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保体系。充分发挥“创业临沭”建设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连带效应,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军转干部安置工作,重点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就业问题,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努力争取国家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启动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加强乡镇敬老院管理,完善失地农民、城乡低保等保险和救助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保障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切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康复、教育等工作。 2.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格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优质资源注重向镇村倾斜,着力解决好农村小学师资短缺问题,力争每个乡镇建成1所市级一类公办中心幼儿园,规划建设县城3所小学及其附设幼儿园,积极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搬迁和22处校舍安全改造,促进教育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能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升县职业学校建设水平,积极落实首批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计划,加强与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合作,强化师资培训,推广双元制办学模式,扩大招生规模。突出抓好科技人才支撑。以争创“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为抓手,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金正大国家级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沂蒙生物炼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落实“人才强县”战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积极参与“海内外博士后沂蒙行”活动,加快“136”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确保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在村级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新农合人均筹资提高到150元,参合率力争达到100%;推进县中医院病房楼建设、临沭街道卫生院搬迁及石门、玉山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深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切实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做好省级卫生县城复核迎查工作。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文化共享基层站点标准化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75%,申报1-2个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创“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适时举办第三届全民运动会,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做好《临沭县志》评议及出版工作。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搞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为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构筑更加牢固的平安根基。全面启动“六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平安临沭”建设,完善改进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征兵工作,争创连续51年无责任退兵全国最高纪录。全面贯彻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增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重大事件评估预警机制,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更好地担负起加快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一)以创新精神集中民智。更加注重在政府系统深入开展创新活动,按照“全市争第一、全省争一流、全国争先进”的目标定位,把上级方针政策与临沭实际紧密结合,汇集民智、敢于创新,突破定势、敢闯新路,做到以更新的观念开辟空间,以更大的气魄推动发展。激发全民干事创业热情,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继续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聚起转方式调结构、谋发展促和谐的强大合力,奋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让临沭各项事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 (二)以务实之举凝聚民力。强化落实意识,坚决贯彻县委决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及其他各方面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促进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让人民群众更加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政府工作督查督办力度。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落实利民政策,推进惠民实事,及时解决好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困难问题,使政府工作真正体现群众主体、体现民生发展、体现和谐理念。 (三)以优质高效服务民众。把群众满意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始终牢记服务宗旨,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行为,继续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真正做到重大决策为民而定、工程设施为民而建、安危冷暖唯民而系。深入推进政务大厅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用,利用制度约束和监督制衡,干干净净、公开公正地实施每一宗交易,加强电子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确保涉企收费“一费制”入厅运行规范,推动行政审批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尽最大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广大企业和外商的根本利益。 (四)以清廉之风赢得民心。把勤政廉政放在首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大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依法惩处腐败,倡树新风正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强节约型政府建设,坚决杜绝各种铺张浪费。不断提高政府系统广大公务员廉洁自律意识,坚决支持干事者、鼓励创业者、鞭策落后者,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清正廉洁、作风正派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万众一心、成就辉煌;新的五年,我们信心百倍、激情满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以更大的魄力、更新的举措、更好的成效,为圆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早日把临沭建成经济文化强县而努力奋斗! |
||||||||||||||||||||||||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