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勇在临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 ||||||||||||||||||||||||
2015-02-13 点击数: | ||||||||||||||||||||||||
|
||||||||||||||||||||||||
|
||||||||||||||||||||||||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6日在临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临沭县人民政府县长 胡 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过去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建设“幸福临沭”为目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突出增收、民生、环境提升三大任务,创新举措,奋力攻坚,狠抓落实,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实现生产总值201.6亿元,增长11.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比例调整为9.7:48.7:41.6,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1亿元、利税30.9亿元,分别增长14.6%、1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2.2%。加快百企改造升级,实施技改项目131个,完成技改投资63.2亿元,增长26.3%,其中,12个项目列入省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导向计划。骨干企业快速壮大,50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63.1亿元、利税25.1亿元,分别增长17.4%、15.7%;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51家、29家;金正大公司连续六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常林集团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机械百强企业。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个转企”418户,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经济开发区(郑山街道)充分发挥“区街合一”优势,整合产业资源,聚集活力要素,新上5亿元以上项目4个,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增长19.7%、15.8%,综合评价居全省第36位。青云工业集中区已入驻企业26家,宝昇电器、日捷隔板等项目快速推进,完成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投资18.8亿元,发展质量快速提升。滨海高新区已落户企业15家,太阳雨控股集团入股汇商工谷,凤普照明、中讯通电子等项目已正常生产。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4.7亿美元,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8799万美元,居全市首位;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临沭)柳编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再次荣膺“中国柳编之都”。现代农业提速增收。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万亩,新认证注册商标6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史丹利(荷兰)现代农业示范园、龙潭生态渔业综合产业园、常林高端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特色园区11个。新增各类经营主体222家,9家农民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省级示范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产权交易、融资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完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实施了龙窝灌区渠首引水闸改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第三产业提档增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亿元,增长12.5%。澳林国际商贸城二期、鲁商城市综合体、统一物流等重点服务业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业稳步发展,编制完成《临沭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沭河古道景区开发建设实现突破,夹谷山景区建设进展顺利。被列为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金明寓公司被住建部批准为一级建筑资质企业,填补了我县空白。 (二)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破解要素制约,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产业招商成效显著。大力实施“7+6”产业计划,先后引进了哥俩好精细化工、家家乐家用电器、威高集团医疗器械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县投产或在建1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9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1个,实际到位资金50亿元,有效带动了增量调整、存量提升。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6.2亿元,增长16.4%,其中高新技术投资占比达33.7%。1个省级、13个市级、81个县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常林高佳机械、诺贝丰氟化盐及高端水溶肥、海佑福瑞达制药等项目竣工投产,史丹利新型硫酸钾作物专用肥、金沂蒙合成氨煤气化装置升级改造等项目快速推进。120个项目获得上级专项资金3.1亿元。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在全市率先成立科技贷款担保中心,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2000多万元。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8个,46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项和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常林集团被列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金正大公司与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合作成立了“金正大—利夫纳特农业科技研究中心”,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史丹利公司获批筹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生物肥料工程实验室。全国复混(合)肥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筹建。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3个。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优化金融服务,银企合作到位资金57.8亿元,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10.8亿元、149.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7.7%、16.8%,新增股权挂牌企业4家,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0.2亿元,社会融资总量达69.7亿元,增幅居全市首位。深入实施土地增减挂,验收挂钩指标1270亩,完成供地2126亩,被授予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人才工作成效明显,培训企业家1100人次,引进外国专家19人次,2个项目入选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常规国批引智项目。 (三)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方向,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加速推进。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临沭县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强制性内容修改专题论证报告和4个镇总体规划修编。绿化改造城区裸露土地238处,城区绿化面积达86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3.2%。实施城区供暖扩容工程,新增供暖面积120万平方米。北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文化中心、计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苍源河湿地公园建成使用。强化城市管理,城区交通秩序、露天烧烤、渣土运输等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顺利通过省市认定,荣获全市城市管理责任区综合考核第一名。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县、省级卫生县城复审。道路交通更加顺畅。沂沭铁路建设顺利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南一街、青云山路中段、沭河大街西段等8条城区道路。完成沭赣路西延、青石路南段改造工程,修建村级公路357.4公里,全面完成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成城区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新增公共自行车1100辆、出租车80辆、公交车24辆,被列为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镇村面貌持续改观。实施小城镇提质扩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21万平方米、硬化路面91.4万平方米。青云镇、蛟龙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临沭街道、曹庄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石门镇被评为省级绿化模范镇;大兴镇被评为临沂市园林小城镇。“两区同建”势头良好,新开工建设安置楼1848户,新建产业园区7个;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污水处理站18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6个。曹庄镇朱村被评为省级宜居村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完成造林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8%。迎淮工作稳步推进,两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完成了7个 “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9家重点涉水企业“智慧环保平台”建设,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清理了一批非法养鱼网箱。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整治企业49家,拆除土小企业26家,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0%以上。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均衡发展社会事业,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施了50项民生工程和36件为民实事,完成民生支出18.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2%,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业创业工作富有成效,新增城镇就业889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479.5万元,扶持创业1052人,被授予省级创业先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新建经济适用房60套、公租房800套。社会救助水平显著提升,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第一书记”在玉山镇整村推进项目进展顺利。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完工,康复中心建成使用。改造提升6处镇街敬老院,建成7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8处农村幸福院,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在全市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被列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投资1.4亿元实施了97个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第五实验小学建成使用。临沭一中被授予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职业中专被命名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面推进“四德”工程,培育市级示范点17个、县级165个。组织了“中国梦·临沭梦”全国媒体聚焦临沭采风活动,提升了临沭的对外影响力。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60场次,新建乡村大舞台30个,被授予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临沭县志(1986-2007)》出版发行。县地震科普馆建成使用。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53.2万份,县医院新院及3个镇街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进展顺利。社会管理持续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全面推进,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深化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被授予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完成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强化人口计生工作,落实 “单独二孩”政策,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坚持打防并举,开展了打黑除恶系列专项行动,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应急管理更加规范,信访、综治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征兵工作保持连续54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最高纪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更加巩固。此外,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不断进步,人防、气象、统计、机构编制、档案、物价、科普、邮政、通信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五)坚持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了一批影响改革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取得了干部受教育、作风得转变、工作上水平、群众更满意的明显成效。认真落实县委决策,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0件、政协委员提案149件,办结率达10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调整、取消审批事项78项,审批事项承诺时限缩短为法定时限的1/3,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完成交易325宗,增收节支1.7亿元。加强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累计建成镇街便民服务场所1.6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村级便民服务点66个。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临沭政务微博在新浪、腾讯开通运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高效运转,共受理诉求7.9万件,为群众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整治“慵懒散奢”等问题,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临沭科学发展的新篇章。成绩的取得,是县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进取、拼搏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沭官兵、政法干警和上级驻沭单位,向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临沭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发展新要求、群众新期待相比,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重大产业项目少,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新型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依然较多,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居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行政效能和工作作风还需改进,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认真加以解决。 二、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加快建设“幸福临沭”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牢牢把握发展大势,统筹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幸福临沭”为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增收、民生、环境提升三大任务,实施“十项为民工程”,把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推进改革创新,注重统筹兼顾,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开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幸福临沭”升级版。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2%、13%;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高质量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按照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高质量、好效益”的要求,坚持借智转型、借力升级、创新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总量和发展质态双提升。 1.快转调、扩总量,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把新型工业作为强县之基、财源之本,落实关于全面实施创新工程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实施双轮驱动,推进两化融合,做大总量、调优结构、提高质效,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加快推进“7+6”产业计划,培育化肥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加速肥料产业国际化,创建全国复混(合)肥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大节能工程机械、高端农业装备技改力度,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继续实施百企改造升级,持续加大技改投入,推动工业产业产品、工艺装备、品牌效益、法人治理等结构全面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力争技改投资增长22%。着力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集中政策资源,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扩大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规模,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扶持骨干企业多元发展。狠抓“1512”骨干企业培植计划落实,加强政策配套和服务保障,破解企业融资、技术、用工、市场等难题,促进优良资产、优质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着力打造更多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力争50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均增长16%。突出抓好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实施中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工程,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小微企业800家、个体工商户2600家。推动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坚持项目招引、产业培育与功能配套同步推进,加快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建设水平,打造产业转调的先行区、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以高端装备、化肥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区中园”为依托,加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力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力争进入全省30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滨海高新区加速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LED产业基地,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青云工业集中区加快项目建设,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其他镇街工业集中区按照集约化、特色化要求,加快提升园区功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强基础、创特色,突破发展现代农业。实施“128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即,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这一中心,抓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两大任务,突出土地流转、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造林绿化、饮水安全和水域治理、规范化生态养殖、现代烟草农业、农业机械化、精准扶贫等八个重点,强化资金、用地、销售、技术人才、生产安全等五项保障,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提升产业质态。按照“优基础、接二产、连三产”的思路,“全链条”提升农业,尽快使农业成为效益高、贡献大、有奔头的产业。稳定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新认证 “三品一标”4个,培育农产品品牌3个,创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创新经营方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培育种粮大户20家、家庭农场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力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万亩。加快推进史丹利(荷兰)现代农业示范园、龙潭渔业综合产业园、常林高端农业科技示范园、春雨金易德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集聚生产要素,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推进苍源河综合治理、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小河崖拦河闸改建、穆疃河河道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具,加强水文、防汛、抗旱、防火、动物防疫、防病治虫等装备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 3.抓重点、求突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提升传统业态,拓展新兴业态,力争服务业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做强现代物流业。坚持特色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加快主辅业分离,落实“营改增”等政策措施,提升现有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抓好铁路物流园区、统一物流、供销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扩大物流聚散能力,建成一批物流中转基地。做优商贸服务业。精心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鼓励大型流通业主体设立便利店、直营店、连锁店、便民市场等商业网点,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形成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促进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发展,支持实体企业开展电商业务,着力培育一批柳编、农产品销售等骨干电商企业。加快实施鲁商城市综合体、澳林国际商贸城二期等项目,完善商贸设施,推动产城融合,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做大特色旅游业。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构建现代旅游业发展体系,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吸引力、震撼力的旅游景区,争创省级旅游强县。改造提升苍马山(冠山)景区,快速推进沭河古道景区、龙潭湖农渔旅、夹谷山影视基地等旅游项目,全面启动红色文化旅游和特色乡村游,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提升临沭旅游影响力。 (二)更实举措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坚持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并重,突出投资拉动、创新驱动,强化要素保障和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方式,增强内生动力活力。 1.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把改革作为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开路先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好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激活土地生产要素。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加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供应管理。加快推进农信社银行化改革;搞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扎实做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整合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职责,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新《预算法》,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增强新动力的强力引擎,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承接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科技项目产业化。年内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35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发放科技贷款3000万元。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深化质量、品牌强县战略,加大市场开拓和品牌营销力度,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省名牌产品2个,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80件。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创新引才机制,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做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中国政府“友谊奖”、“齐鲁友谊奖”申报工作。 3.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主动适应国家规范招商引资政策的新形势,大力实施“7+6”产业招商计划,充分发挥各镇街、产业办的招商主体作用,大规模“走出去”,高质量“请进来”,强化招商选资,突出招大引强,发展“飞地经济”,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建链、补链、强链,拉长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持续推进产业招商、以企招商、配套招商,全力抓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对接问效,争取项目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加大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4.突破重大项目建设。把项目作为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省“一圈一带”、沂蒙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实施等重大机遇,精心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做好向上争取工作,力争有更多项目获得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常林高效节能挖掘机、哥俩好精细化工、山田研磨纳米粉体材料等12个省市重点项目和一批县级重点项目,树立“项目进度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政策向项目倾斜、要素向项目集聚、力量向项目集中,强化协调服务、督导考核,形成整体合力,推进项目早日投产达效,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培育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5.切实强化要素保障。着力化解融资难题。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大社会融资力度,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深入开展“金融保姆”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及中期票据等方式直接融资,力争资本市场融资规模过10亿元,新增新三板和股权挂牌企业3家。着力化解用地难题。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鼓励“零增地招商”、“零增地技改”、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决依法拆除违法建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供地率。加快实施土地增减挂,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确保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着力化解用电难题。加快220千伏沙河线路、110千伏青云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大农网升级改造力度,更好满足农村用电需求。 (三)更高品质推进城乡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家园。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建设品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力争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2.5%。 1.高标准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多规合一”,实施新一轮规划区控制性详规修编,继续做好“四供两排”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各类规划编制有效衔接,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地绿。做好6个镇的规划修编评审、报批工作,全面完成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明确小城镇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体系。强化规划管控和刚性执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延续性和权威性。 2.高层次打造中心城区。按照“一城五区、北优南改、东延西进、均衡发展、望山拥水、宜居宜业”的思路,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搞好地下管网普查,完善通信、电力、给排水、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区供暖扩容工程,新增供暖面积60万平方米。北城区建设突出“功能、品质、环境”三大要素,新建金融商务中心,推进文化中心、计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启动森林公园建设,争创国家级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加快建设人气集聚、商贸集群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和改造夏庄街西段、宝诚路、光明路中段等8条城区道路,实施彩虹桥改造和327国道路面中修工程,加快推进沂沭铁路建设,做好临岚高速临沭段工程开工前期准备工作,打造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实施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开展城区交通秩序、市容环境、渣土运输、户外广告、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专项整治,强化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利用,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促进城镇管理科学化、长效化。 3.高质量推进镇村“两区同建”。实施小城镇提质扩容工程,坚持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建设与管理相结合,引导镇街通过旧村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加快镇驻地开发建设,激发镇域发展活力。实施“两区同建”,加快农村社区居住区建设,力争部分社区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推进农村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繁荣农村经济。按照“五化八通八有”的标准,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实施“气上楼、暖入户、水治污、饮用水达标和环卫保洁市场化”五项工程,扩大社区供气、供暖覆盖率和污水处理设施使用率。完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加快沙窝大桥连接长深高速青云出口道路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升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建设水平。 (四)更大力度强化环境整治,全力提升生态文明新水平。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突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推动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朝着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不断前进。 1.严格节能降耗。严格落实用能评价、预警调控、总量控制制度,突出重点行业和企业用能监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把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关口,强化源头防控,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落实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深化管理减排,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升节能管理水平。继续推动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2.严防环境污染。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快垃圾处理厂四号填埋区建设,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卫水平。抓好大气、噪音、烟尘等污染防治,着力改善大气质量。继续健全“治、用、保”流域污染防治体系,加快玉溪河湿地、牛腿沟尾水治理、污水处理厂下游湿地等重点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抓好底泥生态修复、入河直排口整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大幅提高断面水质保障水平,坚决打赢迎淮考核攻坚战。 3.严抓生态保护。落实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污染排放标准和环保问责制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化,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低碳出行,实施公共自行车二期站点扩容工程,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实施公园广场配套、城市雕塑小品等园林绿化工程,增强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继续抓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力争新造林1.1万亩,提升绿化模范镇、绿化模范村居建设水平,争创省级绿化模范县城。 (五)更高标准发展民生事业,积极响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继续以“六有两提高”为目标,实施“十项为民工程”,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供水、交通、住房、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确保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建立多渠道、特色化的就业格局。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优化创业环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500万元,着力缓解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创业资金难题,培训创业人员500人,扶持创业1000人。巩固省级创业先进城市创建成果,争创一处省级数字化就业规范社区,推进店头镇和临沭街道徐兴社区、桃官社区成功争创省级创业型镇街、社区。 2.完善更公平、可持续的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有效衔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确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镇街敬老院改造提升进度,提高城乡低保、五保和孤儿供养标准,推进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确保12处城市社区实现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提升社会福利中心、康复中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做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惠残政策,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长效机制。构建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新建公租房1460套、经济适用房60套。 3.发展均衡化、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巩固国家级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成果,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设施设备配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三大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医院新院、第三人民医院、青云卫生院搬迁和曹庄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强化镇街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改造提升村级卫生室,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解忧;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争创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巩固省级文明县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开展宣传文化基层工作加强年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做好文化馆争创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工作,办好第五届全民运动会,全面提升“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扩大临沭文化的影响力。 4.构建立体化、常态化的治理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建立食品药品“五化”监管模式,健全县、镇、村三级监管网络,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开展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确保数据准确。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健康均衡发展。加大“六五”普法工作力度,完善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深入推进村居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农村社会基层治理能力。深入开展国防教育,认真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化“平安临沭”建设,推进社区管理网格化,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将顺应发展需要,呼应百姓需求,按照“为民、惟公、争先、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把政府工作提升到新水平。 (一)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为各项事业发展稳固基石、筑牢防线。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法律顾问等制度,加快智库建设,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行政复议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决维护县委权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强化执行落实,建设责任政府。完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项会办机制,推行目标绩效管理,强化考核激励、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争一流、创品牌,转作风、惠民生。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改造提升村居便民服务点,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和“闭环式”工作链,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以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突破,全面提高工作成效。 (三)坚持为民务实,建设服务政府。坚持群众路线、问题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关心群众的冷暖安危,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帮民富,与群众心心相印。强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服务的责任意识,加大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事项办理力度,全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打造独具特色、省市领先的政务品牌。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切实转变作风,建设廉洁政府。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密切联系群众,坚决反对“四风”,推动改进作风制度化、长效化。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最大限度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资源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以良好形象取信于民。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重点领域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当先。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临沭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共同开创“幸福临沭”建设新局面,共同谱写临沭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
||||||||||||||||||||||||
|
||||||||||||||||||||||||
【关闭窗口】 |